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285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50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docx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模式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

看什么——看设问;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

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句;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来抓;

3、领:

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

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

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

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五、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

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2、答案组织要点化:

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3、答案表述术语化:

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

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

组织答案——条理性:

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序号段落化、段落规范化(有独立的意思);针对性:

紧扣题意,抓关键词,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

原理+材料;科学性:

术语准确,全面科学。

切忌答题不全(原理或方法论的表述不全;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全),答题混乱(同一句中混用原理、方法论混用,或原理与方法论对不上号)。

政治主观性试题题型

题型一、“体现类”主观题

【解题技巧】:

具体的解题思路是:

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

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

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作答:

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高考典型例题】

【例题1】(06政治江苏卷38)材料一:

自禽流感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启动了整体防控体系,采取免疫、监测、发现、扑杀等对策,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并批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用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研究。

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并与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认真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我国国家职能的?

【参考答案】①我国应对禽流感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②在国际社会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体现了国家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

【例题2】(2007年高考政治上海卷)34.2007年1月,在征集广大市民建议、听取各界意见及与各职能部门沟通的基础上,上海市政府公布了“新增就业岗位、完善残疾人服务设施及养老服务政策、实施公交空调车优惠换乘、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完成200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等十一项今年要完成的实事,并已着手实施。

请运用所学政治常识简要回答:

(1)市政府的上述举措体现了政府什么职能?

决定市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分)

【参考答案】上海市政府行使的是对内组织社会公共服务、协调人民内部各种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国家职能。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制定法律、政策都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例题3】(08海南卷)26.材料一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编列的2008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有关民生投入的“清单”:

——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增长45.1%,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9.4%提高到11.83%。

  

——医疗卫生事业安排预算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增长25.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5.8%提高到6.3%。

  

——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投入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长24.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20.12%提高到20.91%。

  

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至于人们将今年的中央财政预算称为“民生财政”。

  

(1)为什么说2008年度的中央财政预算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5分)  

 

(2)2008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

  

【参考答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分)从材料可以看出,党中央高度重视现阶段存在的民生问题,政府通过民生财政等措施,对民生问题着力加以解决,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3分) 

(2)我国政府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基本职能。

(2分)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2分)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投入向民生倾斜,表明政府正在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来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3分)

【例题4】(06文综天津卷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毕昇”王选先生溘然长逝,给人们留下无限追思。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他以对科学狂热追求、对祖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敏税的市场洞察力,毅然决定跳过日本的第二代和欧美的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这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发明使中文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王选国此获得了国家教高科学技术奖。

他领导的方正集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起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条龙体制,并成功在香港上市。

目前,这一技术已占领国内提出99及海外华文报业80的市场。

材料二:

新华社首尔2006年3月20日电  首尔大学惩戎委员会所作的决定说,黄禹锡2004年和2005年在英语《科学》杂志发表的有关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论文造假,根本上违背了作为学者和教授所应遵守的诚信道德准则,损害了首尔大学的名誉和韩国的国际信誉。

(3)结合材料一,说明王选的事迹体现了人生价值观的哪些道理?

黄禹铅事件对你有何警示?

①王选取得成就并获得国家奖励说明,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王先取得成就离不开他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个人条件和改革开放的环境,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

王先在制度创新和科学实验中取得成就说明,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坚守诚信道德准则,反对个人主义等)

【例题5】(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

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有激烈争论。

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

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

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

金帝完颜亮言:

“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

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

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

”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5)小题。

(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

(12分)

①以客观的地理条件和政治经济条件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依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

②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依据,体现了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的辩证发展的见识。

③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地理取际联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依据,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例题6】(2007年高考政治广东卷40)材料:

某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

期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虚心求教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4万多字的《乡村调查报告》,其中反映的农村真实情况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议,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问题: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该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完成反映真实情况的调查报告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精神。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该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了主观思想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②坚持用矛盾观点看问题。

该学生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他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该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了解掌握农村真实情况,坚持在实践中求真务实。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例题7】(08全国卷Ⅰ)38.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3)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10分)  

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期决定性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

【解题技巧】:

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

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

同上

高考典型例题

【例题1】(2007年高考文综四川卷)39.(6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六:

表5 中俄、中韩贸易的基本情况

贸易额(单位:

亿美元)

贸易产品结构

贸易地位

1992年

2006年

中俄

46.3

333.9

中国出口

纺织服装类商品、轻工新产品等劳动密集型新产品

俄罗斯是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俄罗斯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中国进口

石油、天然气木材、钢材、化肥等资源密集性新产品

中韩

50

1434.1

中国出口

原材料、农矿、纺织服装、皮革等初级新产品或劳动密集型新产品。

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进口

化工新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新产品等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

(6)表5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中俄、中韩贸易发展迅速的原因(10

经济现象:

①中俄、中韩贸易额都不能有增长,但增幅差异较大。

②中俄、中韩贸易新产品结构不同,但存在互补性。

③中俄、中韩都是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

发展原因:

①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②有利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有利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节约社会劳动。

④有利于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例题2】(2007年高考政治广东卷)4l.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

2001年-2005年广东省能源消费变动状况。

增长速度

材料2:

2001年一2005年广东省人均GDP变动情况(年份)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广东省人均GDP(美元)

1660.22

1812.09

2081.38

2382.95

2882.oo

材料3:

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变动状况

注:

吨标准朔毛//万元是国际通用的能耗指标。

问题:

(1)材料1、材料2和材料3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6分)

①材料1可以看出,广东省能源消耗总量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03-2005年能源消费的增速明显慢于2001-2003年。

②材料2可以看出,广东省人均GDP稳步增长,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

③材料3可以看出,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广东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降低能耗。

【例题3】(08广东卷)41.(18分)材料1:

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单位:

亿美元)

内容  

出口  

进口  

年份  

数额  

增幅  

数额  

增幅  

2006年  

3019.5  

26.8%  

2252.6  

18.7%  

2007年  

3692.46  

22.2%  

2648.03  

17.5%  

注:

从贸易方式看,2007年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1.2%,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8.1%。

(1)材料l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6分)

①材料1反映了广东省2007年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出口仍然大于进口,但进出口增幅均有所下降,且出口比进口的增幅下降得更大。

②产生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

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例题4】(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38.(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

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哪些关系?

请加以说明。

(12分)

①党和人民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执政为民。

②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党和政府的关系。

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政府的政策措施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题型三、“为什么(原因、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解题技巧】:

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

(1)依据:

理论依据(知识依据) 现实依据

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

必要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必需。

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2)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意义、作用)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作用。

第二种:

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

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

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另外,如果设问中有明确的“行为人”,则应强调这是“行为人”的职责。

比如说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就业问题?

设问中的“行为人”是党和国家,应强调:

这是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决定的;这是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活动原则决定的。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经济类意义:

1、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对国家:

(1)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2)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促进社会公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3)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4)有利于扩大就业、稳定物价、维护社会稳定,维护金融安全(经济安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对企业:

(1)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3)有利于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4、对个人: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2)转变观念,提高国民素质。

(3)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扩大内需,树立科学消费观等。

5、国内区域合作交流意义: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区域竞争力;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

6、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加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资金、资金、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加强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发挥我国在国际(地区)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3)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 政治意义(有利于--;关系到--)(答政治意义题的角度与主体:

①国家、社会与公民②党③民族与宗教④国际等不同视野去思考。

1、对国家(政府):

有利于----

(1)发扬民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3)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4)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5)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以人为本;(6)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对执政党:

(1)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3)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4)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3、对公民:

(1)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2)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对外交往的意义

1)对我国的意义: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当中的积极作用;昭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两国共同利益,世界人民利益;推进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求同存异;有利于构建世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高考例题

【例题1】(08天津卷)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一个美国家庭做了“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试验,结论是:

没有中国产品,也可以生活,只是生活会变得艰辛。

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2001年以来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使用外资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

30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说:

“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为什么“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12分)

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社会化大生产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日益融合。

②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要求各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③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世界为中国提供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就业机会以及广阔的投资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繁荣。

【例题2】(06文综四川卷38)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继续加强‘三农’工作。

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

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

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

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

--《半月谈》2005年第1期

回答:

(3)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承担财政支农的职责,(6分)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履行该职责。

(6分)

政府承担财政支农职责是因为:

①是履行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要求。

②是坚持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为了更好履行该职责,政府:

①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应该采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执政方式。

③应该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行政能力。

【例题3】(06政治上海卷38)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

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

志愿者等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请运用有关政治常识论述:

为什么党和政府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主要围绕以下观点进行论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艰巨历史任务,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才能完成。

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根据人民的根本利益确定的战略任务,党和国家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和行动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加强了国家政权基础。

②全面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的成果,为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例题4】(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在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采取农民自愿参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