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417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石钟山记练习1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

石钟山记课后练习

(1)

 

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性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①函梁君臣之首 ②一夫夜呼 ③逸豫可以亡身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⑤仓皇东出 ⑥负而前驱 ⑦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A.①④⑦/②⑤⑥/③B.①②④/⑤⑥⑦/③

C.①③⑦/②⑤/④⑥D.①②③/④⑦/⑤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

未来

B.有大石当中流当:

处在

C.空中而多窍窍:

窟隆

D.汝识之乎识:

认识

4.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①函梁君臣之首

②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④沛公军霸上

⑤火尚足以明也

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⑨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②④⑦⑧B.②③⑤⑧⑩

C.②⑤⑦⑧⑨D.①④⑥⑦⑩

5.与“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一句句式特点相似的一项是(  )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赵氏求救于齐

D.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6.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石钟山记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①,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

“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③,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

①桴:

鼓槌。

②德兴:

县名。

③窾坎:

击物声。

镗鞳:

钟鼓声。

④无射:

钟名。

1.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认为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恰好,刚好

C.汝识之乎记得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差不多

2.下面选项对于文章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亲自把钟磬放入水中,结果无论多大风浪都无法让它发出声音,苏轼以此质疑李渤得到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说法。

B.在湖口,作者终于有机会参观石钟山,到了绝壁下,在明月的照耀下,作者看到景象和听到的声音都令人恐怖。

C.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

敲钟一样的声音,故而得名。

D.文章叙议结合,记叙了作者亲身考察石钟山的经过,结尾抒发了感慨,认为事情没有耳闻目睹,不可以主观臆断。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石钟山记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①,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

“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③,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

①桴:

鼓槌。

②德兴:

县名。

③窾坎:

击物声。

镗鞳:

钟鼓声。

④无射:

钟名。

1.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认为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恰好,刚好

C.汝识之乎记得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差不多

2.下面选项对于文章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亲自把钟磬放入水中,结果无论多大风浪都无法让它发出声音,苏轼以此质疑李渤得到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说法。

B.在湖口,作者终于有机会参观石钟山,到了绝壁下,在明月的照耀下,作者看到景象和听到的声音都令人恐怖。

C.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

敲钟一样的声音,故而得名。

D.文章叙议结合,记叙了作者亲身考察石钟山的经过,结尾抒发了感慨,认为事情没有耳闻目睹,不可以主观臆断。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8.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①,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

“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③,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

①桴:

鼓槌。

②德兴:

县名。

③窾坎:

击物声。

镗鞳:

钟鼓声。

④无射:

钟名。

1.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认为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恰好,刚好

C.汝识之乎记得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差不多

2.下面选项对于文章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亲自把钟磬放入水中,结果无论多大风浪都无法让它发出声音,苏轼以此质疑李渤得到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说法。

B.在湖口,作者终于有机会参观石钟山,到了绝壁下,在明月的照耀下,作者看到景象和听到的声音都令人恐怖。

C.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

敲钟一样的声音,故而得名。

D.文章叙议结合,记叙了作者亲身考察石钟山的经过,结尾抒发了感慨,认为事情没有耳闻目睹,不可以主观臆断。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9.阅读下面《石钟山记》文段,完成1~3题。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固笑而不信也固:

本来

B.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言:

指用文字表达、记载。

C.汝识之乎?

识:

通“志”,记得。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

合适、恰好

2.下列四个句子,其中哪个句子中的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相同()

A.微风鼓浪

B.而此独以钟名

C.事不目见耳闻

D.顺流而东也

3.下列各句与“又何羡乎”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得双石于潭上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此世所以不传也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

到……去

B.有大石当中流当:

阻挡

C.汝识之乎识:

认识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

大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苏轼善于思考的一组是()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③余固笑而不信也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⑤古之人不余欺也⑥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⑤⑥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石钟山之所以得名,苏轼与郦道元看法相近,但描述更为详尽。

至于李渤的看法,苏轼是嗤之以鼻。

B.本文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样都是因事说理,从月夜乘舟游江悟出一个道理:

“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

C.郦道元记叙得太简略,一般士大夫不肯冒险夜泊绝壁,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

D.本文描写生动,特别是夜泊绝壁一段,动静结合,淡淡几笔便点染出一个阴森逼人的境界。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

2.答案:

A

解析:

①④⑦为名词作动词,②⑤⑥为名词作状语,③为使动用法。

3.答案:

D

解析:

D项中的识应该解释为记得。

4.答案:

D

解析:

②⑧⑨是名词作状语,⑤是形容词作动词,其他都是名词作动词。

5.答案:

C

解析:

例句与C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A项是被动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省略句。

6.答案:

1.B2.A

3.

(1)古人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啊

(2)我所以记下了这些,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解析:

1.适:

到……地方去

2.质疑郦元的看法

3.

(1)古人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啊

(2)我所以记下了这些,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译文:

《水经》上说:

“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

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

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

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

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

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

“这是鹳鹤啊!

”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

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

我就笑着对苏迈说:

“你记得吗?

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

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

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

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

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7.答案:

1.B(适:

到……地方去)

2.A(质疑郦元的看法)

3.

(1)古人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啊!

(2)我所以记下了这些,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译文:

《水经》上说:

“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

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

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

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

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

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

“这是鹳鹤啊!

”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

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

我就笑着对苏迈说:

“你记得吗?

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

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

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

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

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8.答案:

1.B

2.A

3.

(1)古人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啊.

(2)我所以记下了这些,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解析:

1.适:

到……地方去

2.质疑郦元的看法

译文:

《水经》上说:

“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

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

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

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

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

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

“这是鹳鹤啊!

”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

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

我就笑着对苏迈说:

“你记得吗?

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

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

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

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

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9.答案:

1.D2.C3.C

解析:

1.A.固:

本来B.言:

指用文字表达、记载。

C.识:

通“志”,记得。

D.适:

2.A.鼓,振动。

名词作动词;B.名,命名。

名词作动词;C.目、耳,亲目、亲耳。

名词作状语;D.东:

向东进发,方位名词作动词。

3.A.定语后置句;B.状语后置句;C.宾语前置句;D.判断句。

10.答案:

1.C2.D3.C

4.

(1)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宾语前置、句意)

(2)可是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乃、其实、句意)

(3)能够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有)这样的呀,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定语后置、是、名、句意)

解析:

1.通“志”,记得。

读本注释为“知道”。

2.①是人们怀疑,④是对鹳鹤声音的描述,⑥是记此文的缘由。

3.“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错。

言,指用文字表达。

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不能写成文章传播。

译文:

《水经》上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