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418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5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docx

高三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

高三阶段性检测

生物

一、选择题:

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一定是分泌细胞

B.蛔虫细胞内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衰老细胞内染色体固缩不影响DNA的复制

D.性激素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2.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方法和选材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可用斐林试剂、比色法鉴定橙汁中还原糖的含量

B.稀释涂布法可用于测定土壤中细菌、霉菌的种类和数量

C.哺乳动物血液和菜花都不宜作为材料用于DNA粗提取实验

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没有颜色干扰适宜用于观察染色体数目

3.人的某些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与Na+和Cl-的跨膜运输有关。

当CFTR蛋白结构异常时,会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肺部感染,引发囊性纤维病。

下图为一个人体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囊性纤维病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B.由图可知,Na+排出细胞与K+进入细胞都属于主动运输

C.如果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将有利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形成

D.CFTR蛋白与两种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说明载体蛋白不具特异性

4.研究发现,某昆虫有两种性别:

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是雌雄同体,XO(缺少Y染色体)为雄体。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雌雄同体与雄体交配产生的后代均为雌雄同体

B.雄体为该物种的单倍体,是染色体不正常分离的结果

C.XO个体只产生雄配子,且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组成来判断该昆虫的性别

5.

研究人员利用农杆菌侵染水稻叶片,经组培、筛选最终获得了一株水稻突变体。

利用不同的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总DNA、电泳;并与野生型的处理结果对比,得到右图所示放射性检测结果。

(注:

T-DNA上没有所用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检测结果时使用了放射性标记的T-DNA片段做探针

B.该突变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T-DNA插入到水稻核DNA中

C.不同酶切显示的杂交带位置不同,说明T-DNA有不同的插入位置

D.若野生型也出现杂交带,则实验样本可能被污染,检测结果不准确

6.将成熟的雄性小白鼠的甲状腺摘除,从第三周开始,每周注射激素a,结果激素a和激素b在血液中浓度变化如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曲线代表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

B.b曲线代表促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

C.a曲线代表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

D.b曲线代表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

7.科学家用枪乌贼的神经纤维进行实验(如图甲,电流左进右出为+),记录在钠离子溶液中神经纤维产生兴奋的膜电位(如图乙),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

兴奋区域。

若将记录仪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8.油菜素甾醇(BR)是一种能促进植物茎秆伸长和细胞分裂的植物激素,下图为BR合成的调控机制。

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油菜素甾醇和生长素协同促进植物茎秆伸长

B.BR浓度升高时,会使BZR1的降解速度加快

C.胞内BR的合成速度受胞外BR的反馈调节

D.BR调控基因发生突变可能导致植物矮化

9.脱落酸(ABA)与赤霉素(GA)对种子的休眠、萌发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环境因素会使种子内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发生改变,当种子内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率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种子会由休眠状态进入到萌发状态,反之,种子则处于休眠状态。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脱落酸和赤霉素对种子休眠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

B.种子内脱落酸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受环境因素的诱导

C.赤霉素通过调控种子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D.萌发的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增强,对赤霉素的敏感性降低

10.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l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B.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11.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人类采用过引入狐狸和黏液瘤病毒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缺少天敌

B.狐狸防治兔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狐狸可能喜欢捕食袋鼠

C.黏液瘤病毒使欧洲兔致命,对袋鼠影响不大的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

D.c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是病毒诱导其发生抗性变异

12.湿地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下图表示某地区建造的人工湿地(基质层由土壤和各种填料组成),有机物含量高的生活污水通过该湿地可被净化输出。

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污水进入湿地经理化作用和分解者的作用得到净化

B.组成该湿地群落的类群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C.该湿地群落中的碳全部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CO2

D.污水进入量过大会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态性

13.禾草灵(FE)是一种现代农业常用除草剂,大量使用后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获得能高效降解FE的菌株,科学家通过实验获得W1菌株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对FE的降解效果(FE特征吸收峰在239nm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应从大量使用除草剂的土壤中获取菌株

B.将土壤稀释液灭菌后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上

C.应使用以FE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筛选

D.据吸收光谱可知,W1菌株对FE有明显降解能力

14.如图①②分别表示不同的细胞,A表示相应物质。

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A.①效应T细胞,②靶细胞,A抗体

B.①传出神经元,②肌肉细胞,A神经递质

C.①胰岛B细胞,②肝细胞,A胰岛素

D.①甲状腺细胞,②垂体细胞,A甲状腺激素

二、选择题:

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选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小麦黄化(失绿)是高等植物基因突变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的现象。

科研人员发现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的酶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

下图所示两条曲线分别为两种类型水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A和B与纵坐标的交点相同代表呼吸速率相同

B.曲线B表示突变型水稻,其光饱和点对应的光照强度较低

C.在P点处突变型和野生型水稻的真(总)光合速率一定相同

D.低于P点时,限制突变型小麦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16.将一个没有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呈环状,共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a个胸腺嘧啶)放在含有32P-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到如下图I、II两种类型的DNA(虚线表示含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结果预测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A.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有Ⅰ、Ⅱ两种类型,比例为1︰3

B.DNA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时,其上的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m-a)×0.5

D.复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2n+l-2

17.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E、e表示)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病。

杂合子个体不表现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所有携带者都应该进行遗传咨询。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

B.疟原虫破坏该病基因携带者的红细胞,会导致患者缺氧

C.通过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细胞进行基因检测可确定胎儿是否患该病

D.基因型为Ee的个体由于交叉互换可实现E和e的基因重组

18.人们在广西某地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其杂交子代在长势、生活力、适应性和产量等性状上优于双亲。

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栽培稻是野生稻经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与野生稻存在生殖隔离

B.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迁地保护并建立种子库

C.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D.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19.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如图所示。

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过敏症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

B.IgE抗体的产生可能需要T细胞参与

C.组织胺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

D.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抗体结合引发过敏症状

20.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是由野生菌种突变形成的,自身不能合成组氨酸。

将其接种在缺乏组氨酸的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有极少量菌落形成。

2-氨基芴是一种致突变剂,将沾有2-氨基芴的滤纸片放到上述平板培养基中,再接种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进行培养,会有较多菌落出现。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在接种前,2-氨基芴和滤纸片须进行灭菌处理

B.若用划线法接种可以根据菌落数计算活菌数量

C.基因突变的可逆性与是否存在致突变剂无关

D.此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

三、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54分。

21.(9分)某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一株短根白化突变体水稻A,欲研究该突变体的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相关实验。

(1)在适宜条件下,研究人员测定了长势一致且良好的突变体水稻A和野生型水稻B植株光合作用的相关指标,结果见下表。

水稻品种

表观光合速率

(µmolm-2s-1)

气孔导度

(molm-2s-1)

胞间CO2浓度

(µmolm-1)

A(突变体)

‒3.61

0.18

424.52

B(野生型)

11.77

0.30

298.44

据上表数据分析,突变体A表观光合速率的显著降低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由于气孔导度下降引起的。

与野生型B相比,突变体A的光反应与碳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两种水稻的叶片为材料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则突变体A叶片中缺少的色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其对可见光中____________光的吸收率明显下降。

由此推测叶绿体内______________(结构)发育不良。

(3)过氧化氢酶(CAT)能催化水稻细胞内超氧自由基的分解,超氧自由基有助于膜脂过氧化物(MDA)的生成,而MDA的增多会加剧膜的损伤。

图2为两种水稻中上述两种物质相对含量的测定结果,据数据分析,突变体A中_____________的含量比野生型B低,会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突变体A表观光合速率下降。

由此可见,突变体A白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8分)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

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中扩散。

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类型。

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________关系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研究调查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

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

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3.(12分)某多年生植物的宽叶和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红花和白花由等位基因R、r控制。

让两纯合植株杂交,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F2中出现的四种表现型的比例约为____________,研究小组经分析提出了两种假说。

假说一:

F2中有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且致死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

假说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植株为材料,设计一代杂交实验检验两种假说。

(写出简要实验设计思路,并指出支持假说二的预期实验结果)

 

(3)如果假说一成立,让F2中的宽叶红花自交,后代窄叶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

24.(12分)自然界的生物总是处于急性应激刺激(如捕食)或长期的环境压力(如高温、饥饿或过氧化环境)之下,科研人员以线虫为实验材料,探究机体在受到急性应激刺激后应对长期环境压力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列实验。

(1)研究人员通过每5min轻敲培养线虫的培养皿模拟急性刺激(共150min),随后让其处于长期慢性的环境压力下。

①机械刺激线虫时,其感受器产生___________,传导至RIM神经细胞,促使___________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酪胺。

酪胺是平衡急性应激和长期环境压力的关系的________分子。

②观察野生型线虫与酪胺受体基因突变体受到急性应激后的生存率,如图1。

据图可知,野生型线虫的生存率___________(高/低)于酪胺受体基因突变体。

由此推测,在急性应激刺激下,酪胺可___________(促进/抑制)线虫对后续长期环境压力的反应,影响线虫对环境的抗逆性。

(2)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酪胺对受长期环境压力(饥饿)下的反应机制,如图2所示,急性刺激诱导RIM分泌酪胺,在其作用下,启动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促使胰岛素样蛋白与小肠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结合,使胰岛素转录因子(DAF-16、SKN-1和HSF-1等)被磷酸化,阻断其进入___________,最终促使组织细胞摄取利用___________,满足线虫对逃跑等急性刺激反应的能量需求,而无法提供更多能量应对长期环境压力的影响。

(注:

胰岛素样蛋白的作用相似于胰岛素。

(3)请你根据该项研究结果,提出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压力的治疗措施_______________。

25.(13分)不久前,某生物公司的百白破疫苗检验不符合规定。

为生产高效价疫苗和简化计划免疫程序,科学家研制出基因工程乙肝-百白破(rHB-DTP)四联疫苗,经各项检测均通过rHB-DTP四联疫苗制检规程的要求。

其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的四种类毒素。

请分析回答:

(1)为获取百日咳杆菌类毒素的基因,可从百日咳杆菌的细胞中提取对应mRNA,在_____的作用下合成双链cDNA片段,获得的cDNA片段与百日咳杆菌中该基因碱基序列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由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序列比较小,且序列已知,获得目的基因可采用________,然后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此技术的前提是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时,科学家采用了改造后的腺病毒作为载体,写出你认为科学家选它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2点)

(4)研究发现,如果将白喉杆菌类毒素20位和24位的氨基酸改变为半胱氨酸,免疫效果更好,请写出此种技术的基本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该疫苗3次效果更好,其主要原因是体内产生的_____细胞数量增多,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二次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