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753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docx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10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宁夏B.青海C.陕西D.新疆

2.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

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1选D,2选B。

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新疆荒漠化比例最大。

第2题,开矿、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利于防治草地退化。

  (20xx·揭阳模拟)读我国西北地区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20世纪70~90年代末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完成3、4题。

3.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过度开垦

C.开采矿产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4.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

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实施人工降雨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3选B,4选A。

第3题,图中所体现的是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关系图,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人们过度开垦,导致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所以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

第4题,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故治理荒漠化主要采取的措施也从恢复植被入手。

【加固训练】

                

  (20xx·山东高考)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示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

(1)、

(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

(1)选C,

(2)选D。

(1)题,由材料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生态环境退化的过程,自然植被不会改善;“生态裂谷”位于绿洲与荒漠之间,会促使荒漠化,风力侵蚀会加强;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使位于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交错带并没有退化为荒漠,也不会由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题,“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绿洲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绿洲区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水资源问题,绿洲区有河流流经;而在荒漠区植树造林,由于缺水,成活率很小;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加剧水资源短缺,也不利于绿洲区可持续发展;在绿洲区可以合理开采地下水。

  (20xx·衡水模拟)下图为黄土高原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

据此完成5、6题。

5.峁顶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护农田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D.调节气候

6.图中距离沟口14000米范围以内,经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后,农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主要是改善了(  )

A.气候条件B.河流条件

C.植被条件D.土地条件

【解析】5选C,6选D。

第5题,读图可知,峁顶坡度大且土壤为黄土,易发生水土流失,故峁顶防护林的重点是为了保持水土。

第6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水土保持,改善了地形、土壤、水源等土地条件,而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在短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河流条件没有得到改变。

【加固训练】

             

  (20xx·绍兴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生态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该生态问题分布面积占省级行政区总面积比重最高的是

(  )

A.新疆B.青海C.山西D.江苏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B.整体性

C.差异性D.警戒性

【解析】

(1)选C,

(2)选B。

(1)题,本题考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分布。

由示意图可知,该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我国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降水集中且地势起伏较大的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和云贵高原等地。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占比大。

新疆、青海地处非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荒漠化是其主要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占比不大。

江苏以平原为主,水土流失不明显。

(2)题,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中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xx·湖北联考)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C地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

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

【解析】7选B,8选C。

第7题,图中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主要是因为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土壤贫瘠、使用化肥与盐碱地比重大关系不大;降水量少,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盐碱化无关。

第8题,C地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地势低平,距海近,沿海地区海水浸渍;人类不合理灌溉是人为原因;降水集中,降水多,盐分随季节变化大;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不是导致盐碱化的原因。

9.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用玻璃制成箱体(留一个风口),在风口附近堆放砂粒,用电吹风从风口向里吹风,据此回答问题。

(1)该实验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2)将下列选项的序号选择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

①流水作用为主 ②风力作用为主 ③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④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3)写出防治上述实验反映的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请列举三点。

【解析】第

(1)题,由实验可知,在风口处的砂粒随着风力的推动,会逐渐扩散,导致砂粒面积扩大,属于土地荒漠化现象,水土流失是降水变率大的情况下,水流携带泥沙形成的,动力为流水,而此实验的动力为风力。

(2)题,由于干旱地区降水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加之地表多疏松物质,干旱与大风季节同步,降水少且不稳定,加之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土地退化。

第(3)题,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主要从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

荒漠化的产生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为主要原因,比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及过度樵采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

所以应当构筑防护体系(植树种草,封沙育草,设置沙障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农、林、牧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采取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控制人口增长。

答案:

(1)土地沙漠化 

(2)从左到右:

②④

(3)构筑防护体系(植树种草,封沙育草,设置沙障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农、林、牧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采取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控制人口增长。

                

  (20xx·信阳模拟)河套灌区位于××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

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图。

完成1~3题。

1.乌梁素海对灌溉区的主要作用是(  )

A.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

B.调蓄黄河汛期的洪水

C.汇集灌溉后农业用水

D.发展旅游和水产养殖

2.为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

A.推广耐盐作物

B.完善排水系统

C.增加灌溉水量

D.增施有机肥料

3.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流量小于乙处

B.乙处为地上河

C.乙处冬季水位高于夏季

D.甲处有凌汛现象

【解析】1选C,2选B,3选D。

第1题,根据材料,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灌溉区域内水向低处流,与黄河流向一致。

读图可知,乌梁素海湿地位于灌溉区域的下游位置,主要作用是汇集灌溉余水。

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应在灌区上游方向。

不能调蓄黄河洪水,也不能发展水产养殖。

第2题,为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是完善排水系统。

推广耐盐作物、增施有机肥料不能防止盐渍化。

增加灌溉水量易导致盐渍化。

第3题,乙处因为大量灌溉用水,导致甲处流量大于乙处;乙处不是地上河;乙处冬季水位低于夏季;甲处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初冬和早春会有凌汛现象。

【加固训练】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

(1)、

(2)题。

(1)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

C.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

(2)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

(1)选A,

(2)选B。

(1)题,我国西北各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加上长期以来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等,土地荒漠化严重。

(2)题,防止土地荒漠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保护现有植被,严禁乱砍滥伐。

  

(20xx·河南联考)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生态脆弱,多年来当地人们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戴林帽,山坡披草褂,山腰系田带,山下覆地膜,沟底筑水池”的治理开发模式。

下图为该模式简图。

据此完成4~6题。

4.影响图示治理开发模式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B.地形

C.水源D.土壤

5.图示蓄水池水窖的水主要来自(  )

A.地下水B.雾气

C.雨水D.湖泊水

6.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草地退化

C.土壤盐碱化D.森林减少

【解析】4选B,5选C,6选A。

第4题,据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因地制宜,在山顶、山坡、山腰、山下、沟底等不同地形部位因地制宜,治理开发模式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因素。

第5题,据图可知,黄土高原地处季风气候区,因此蓄水池水窖的水主要来自雨水。

第6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加固训练】

  (20xx·云南师大附中模拟)读“华北某区域示意图(等高线单位:

m)”,完成

(1)、

(2)题。

(1)图中森林的环境效益主要是(  )

A.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2)图中最容易出现盐碱化的是(  )

A.水田B.旱地

C.果林地D.用材林地

【解析】

(1)选B,

(2)选A。

(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华北地区的小城镇,城镇所在地区地势低洼,而四周地区地势较高,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海拔较高地区分布有果林。

(2)题,图示区域为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水田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蒸发强烈,根据华北地区水盐运动规律,盐碱化是由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或灌而不排,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将盐类物质带到地表,随着水分的蒸发,盐就在地表积累形成盐碱化,故盐碱化现象应出现在海拔较低排水不畅的地方,而海拔较低的水田,排水条件较差,易积盐,发生土壤盐碱化。

  (20xx·秦皇岛模拟)“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

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

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

8.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  )

①退牧还耕②积极开发新能源

③控制人口增长④严禁过度放牧

⑤防治水土流失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

【解析】7选A,8选B。

第7题,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高温多雨和水土流失),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和滥伐森林),再结合结构图的关联性即可得出结论。

第8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色荒漠”的产生不是过度放牧造成的,故①④错。

9.(能力挑战题)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现有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下图示意坡度与土壤冲刷量的关系。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简述其自然原因。

(2)说出Ⅱ坡度范围内土地合理利用方式并简述原因。

【解析】第

(1)题,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Ⅱ坡度范围单位时间土壤冲刷量大,若利用不合理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应作为林牧业用地。

答案:

(1)水土流失。

原因: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发生。

(2)作为林牧业用地。

原因:

Ⅱ区域坡度比较陡,开垦为耕地容易带来水土流失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