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原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789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教育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1+教育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教育原理.docx

《1+教育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教育原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教育原理.docx

1+教育原理

绪论

18世纪70年代(1806)教育学在的国产生

1796尼迈尔《教育原理与教学原理》指出教育原理在本质上是与教育学有着同样的内涵和外延

我国“教育原理”1903《奏定学堂章程》

1.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教育原理作为理论学科,他的学科性质体现在其特定的研究领域、研究层次和研究方法中。

⑴从学科的研究领域来看:

教育原理是以一切教育活动中出现的一般的、基本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

⑵从学科研究内容的抽象层次来看:

既高于普通的教育学应用学科,又低于再形而上学层次上进行研究的教育哲学,处于两者之间。

⑶从学科研究的方法上来看:

教育原理一方面立足与具体的、现实的教育活动,立足于各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它不拘泥于这些方法,而尤其注重在借鉴吸收各学科具体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借助于教育哲学所提供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借助于教育心理学所提供的对于人的心理的规律性认识等,更多地从宏观的、整体的高度审视这些具体的教育问题,并力争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2.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分别有哪些?

一、教育科学的萌芽期,以教育从其他学科中分离为特点。

分类标准:

在西方是指从奴隶社会到文艺复兴的漫长时期,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一直到清代末年,教育科学才步入了独立的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和作品:

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第一个突破“学在官府”的人孔子的《论语》,最早一篇教育论文《学记》,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二、独立形态教育科学的产生期,以从教育的内部开始分化为特点。

分类标准:

是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到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出版前后的一段时期。

代表人物和作品: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衡量教育科学独立的标准:

首先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专著的产生,其次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教育理论家的出现,第三系统化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形成。

三、教育科学的科学化时期,以方法论的分化为特点。

分类标准:

从赫尔巴特教育教学理论的形成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称之为教育科学的科学化时期。

代表人物和作品: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

四、教育科学的多元化时期,以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组合为特点。

分类标准:

二战以来,伴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教育科学已经日益从科学化占主流的时期步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

代表人物和作品:

布鲁纳的《教育过程》,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3.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何在?

教育理论是人们再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

它具有间接性、深刻性、全面性、稳定性。

⑴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能够使我们认清教育现象的本质。

⑵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能够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⑶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能够使我们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4.学习研究教育理论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统计研究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即教育的本质。

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再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2.教育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的基本组成要素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凡是对受教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

分为教育内容和教授手段。

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遵循着既定的教育目的,运用着教育影响,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使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受教育者是教育影响的受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措施分为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对象联系起来的中介,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这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3.试述近代教育史上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主要理论

在近代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主张: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⑴生物起源说:

教育生物起源说的倡导者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⑵心理起源说:

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者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种儿童对于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⑶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又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它在直接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前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已开始

4.教育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及其特征

㈠原始状态的教育

⑴还未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⑵呈现出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

⑶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极为简单。

㈡农业社会的教育

⑴出现了古代学校,并获得了长足发展。

⑵教育的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

⑶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㈢工业社会的教育

⑴出现了现代学校。

⑵教育与生产劳动由相脱离走向结合。

⑶教育的普及性得到极大增强。

⑷教育的理论研究要求日益提高。

㈣信息社会的教育

⑴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⑵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⑶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

⑷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㈠社会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第四,生产力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额影响和制约: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目的。

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㈢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与质量。

其次,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第三,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

第四,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㈣其它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一方面是对教育观点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也影响着教育的内容。

2.教育的社会功能:

㈠教育的社会功能:

首先,教育通过培养各领域合格的劳动者为经济发展服务。

其次,教育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三,在现代社会,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现代经济需要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实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㈡教育的政治功能:

首先,教育通过培养符合一定规格的统治人才和社会公民作用于政治。

其次,教育可以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㈢教育的文化功能:

首先,教育具有保存和延续文化的功能。

其次,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功能。

第三,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文化的功能。

第四,教育具有创造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3.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后行论、同步发展论、教育先行论(教育优先发展论)

4.么教育的优先发展论得到广泛的认可?

首先,教育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中的先导性作用决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

其次,教育再建设现代化社会中的全局性作用决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

第三,教育再建设现代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

5.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

其一,就客观因素而言,教育优先发展就是国家要把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体现教育的优先地位,保证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

1993《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

其二,就教育自身而言,教育优先发展就是要求教育在为当前的社会发展输送合格建设者的同时,也必须面向未来,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人才。

6.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㈠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历史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现代化“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来实现的。

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要继承和发扬,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有不少与现时代不相适应的东西,这就要扬弃或改造,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现代教育的传统。

㈡教育现代化是对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状态的概括。

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主要标志是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

㈢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系统的全面性、整体性转化运动。

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某一方面的现代化,而是一种整体的现代化,代表着一个教育系统总体水平的普遍提高。

㈣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实现人的现代,是构建现代社会最为核心的基础和先导性因素,也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达到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之一。

7.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主要内容:

㈠教育观念现代化㈡教育内容现代化㈢教育手段现代化㈣教师队伍现代化㈤教育管理现代化

基本特征:

㈠教育民主化㈡教育终身化㈢教育开放化㈣教育信息化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㈥塑造人的现代素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如保理解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的发展包括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个体身体发展:

包括机体的正常教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个体心理发展:

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关系:

人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身体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状况制约心理的活动及其发展。

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生理发展之中,而且随着生理的发展而发展,生理的发展也要受到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5)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作用不能夸大,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不能夸大,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4)学校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

(5)学校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

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是实现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发展的决定因素。

(1)选择性

(2)自觉性(3)创造性(4)整体性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均衡性(4)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4.如何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5.内发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认为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做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6.外烁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外烁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外在力量决定的,如环境刺激和要求、学校教育和训练、他人影响等。

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人生来性本恶,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

7.谈谈你对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认识(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的意义。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

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做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8.人的本质属性有哪些

人的本质属性是指人有别于其他的事物或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4)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9.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作用A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B教育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C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二是。

个性化的作用A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B教育促进个性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发展C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10.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是什么

(1)不断完善和提高学校教育办学条件。

(2)了解、研究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3)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4)积极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1.请结合实际论述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

(1)确定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是实现其发展的现实基础。

(2)不断向学生提出恰当合理具体的要求,是实现学生持续发展的起点。

(3)受教育能够不断将教育者的要求化为自身的需要和行为。

(4)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内容,实现由知向智的转化。

第四章教育目的

1.广义教育目的: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待,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2.狭义教育目的:

是指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预期结果或达到的标准,是一定社会或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3.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制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中品质结构。

4.简述教育目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选择作用(3)激励作用品(4)评价作用(5)调控作用

5.“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理论认为教育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人的培养质量标准是根据人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只是在于穹有助于人的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6.“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涂尔干。

理论认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人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阶了社会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7.“教育无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杜威指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

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8.教育方针:

是根据一定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由国家和统治阶级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或教育工作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9.教育方针包括:

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10.培养目标:

是依据教育目的,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性质和培养任务确定的对培养人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11.简述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从区别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对人的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为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12.简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联系与区别

一、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共同要求。

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或者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来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来的,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三、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具体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二者之间不可分割。

13.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包括哪些

1国家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学目标

14.简述教育目的基本类型

(1)按作用的特点分: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2)按要求的特点分: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3)被实际重视的程度分: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1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道德、情感、意志和意向的发展。

(2)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1〉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人片面发展。

首先,工人丧失了全面从事手工业劳动的能力。

其次,工人的肌体的精神畸形化。

最后工场手工业加剧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2〉机器大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提供了物质条件。

首先,机器大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客观上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机器大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剥削制度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3〉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要达到体力和脑力发展的统一,绝对不是消灭人的体力劳动,而是要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紧密结合。

16.我国教育的目的实质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总要求。

(2)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规格。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根本途径。

1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8.谈你对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门之间关系的认识

(1)各教育之间相互区别,不能相互替代。

(2)各育之间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整体。

(3)在现实教育活动中,要把各育发展结合起来。

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

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而忽视各育相线促进的作用。

19.实施教育目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不能把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素质教育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更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素质教育要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而不是被动、呆板、机械。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3)防止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缺失。

(4)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

第五章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划。

教育制度包含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和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管理规划,如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的特征:

强制性;客观性;历史性。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划,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终身教育:

是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倡导者:

朗格郎

义务教育:

是依据法律的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为什么终身教育会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

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成为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不论受过多高水平教育的人,都必须适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为此,甚至还需要重新回到教育过程中再次接受教育,于是“回归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就被提了出来,从而函授教育、业余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企业内岗位培训、夜大学、老年人大学、开放大学等教育机构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些教育机构就成了对过去青少年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传统学制的补充。

这些教育机构具有开放性、不脱产性和生产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在当代,现代学制已是包括幼儿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在内的全部施教机构系统的总称,而后,将到达未来的终身教育制度,这将是未来教育社会和学习社会的教育制度。

2.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我国的现行学制需要怎么进一步变革?

㈠现代学制在形成后的近百年来,不论从纵向学校系统,还是从横向学校阶段来分析,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⑴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⑵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⑶现代学制已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㈡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我国现行学制还需要继续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⑴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⑵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⑶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⑷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我国古代社会,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古代学校系统;我过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从西方引进的。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这是我过颁布的第一个学制;第二个学制是1922“壬戌学制”

第六章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1.教育政策的特点:

阶级性;权威性;原则性;目的性;引导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

2.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

①以人为本②教育平等③效益优化④可选择性⑤多样性。

3.教育法体系由纵向5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纵向层次:

宪法中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