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834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docx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

试析贵州工业强省之路

一不是神话的神话

工业强则国强。

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文章起始,先来回顾一下二战后的岛国日本。

日本,一个资源匮乏、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作为战败国,除在战火中被毁的少数工厂,为防止日本军事力量的复苏,战后盟军将日本国内约三分之二的工业力量被连根拔起,大量工厂被拆除,日本经济陷入了重重危难,百姓生活困苦。

然而一场战争爆发,改变了日本的发展道路,这场战争就是我们所熟知1950年的朝鲜战争,日本成了美国人的后勤补给、装备制造基地,丰田公司也在这个时候由于美军大量的汽车订单起死回生,迅速崛起,1950年6月,丰田汽车的卡车产量总共不到300辆,几乎到了关门的地步,然后朝鲜战争的头一个月,他们就接到来美军超过5000辆的订单。

另外,1947年美国启动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对二战后除了日本之外欧洲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实行金融、技术、设备等援助,帮忙战争中被破坏的欧洲各国恢复经济,德国亦是该计划最大受宜者,而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的经济利益,影响远远大于马歇尔计划

  之后的几十年里,日本的汽车,电视机,纺织产品等占据了美国相关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美国电视机市场在80年代左右日本产品占有率一度超过70%,汽车与美国通用等三分天下。

  提到日本,不得不提同为战败国的德国,德国经济战后迅速恢复,很大程度上受惠于马歇尔计划,以及德国本有的工业势头。

  二战之后,美国人一手帮忙扶持起来的日本、德国成了他在国际市场上的最大竞争对手。

日本人以低廉的劳动成本,制造质量可靠的产品,瓜分了美国人在欧洲、亚洲的巨大市场,这让美国人始料不及,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有了汇率、关税、反倾销等名词,这里不展开细说。

  可以说,当今世界经济强国,无疑都在那一时期奠定了工业发展道路的基础,那个时候,他们不需要考虑是否环保,不需要考虑PM2.5,不需要考虑排放量。

日本及德国的快速发展,应了一句几十年后从中国伟人口中说过的话:

“发展才是硬道理”。

而这位伟人,相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他就是邓小平。

二中国崛起

  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过去了三十年,这三十年中中国以每年17%的XX速度快速发展,至今已成为除美国之外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纵观历史,除去二战后的德国,还没有哪个国家能连续保持30年如此均衡的发展速度。

而今,三十年,对中国面言,是一道坎。

  发展中的中国,与二战后的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世界工厂,制造型国家,MADEINCHINA产品遍布全球,但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中国,还不是技术研发型国家,也就是说,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就好比我们造一台电脑销往其它国家,赚了100美元,但我们从美国购买一块计算机的芯片却花掉80美元,而美国的芯片则已经是成熟型产品和技术,可能前期研发花了不少钱,但现在他们赚的一百美元,几乎是利润了。

    而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研发,需要资金,所以我们仍然还需要不停靠制造来积累资金,才能有钱做研发,正如我们能将一艘几乎百无一用徒有其表的航母壳成功改建一样,这也是技术的革命,但凡革命,除了流血牺牲,更需要的就是钱了。

    然而,世界经济走到今天,在环保概念大行其道的当下,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制造了巨大的障碍,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工业经济发展道路举步维艰的模样,几经拍桌子摔椅子的谈判后,中国领导人在大会上发言:

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美国至今仍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表为200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名的国家,从这一表格可以看出,但凡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全球区域经济体量较大的国家,美国及欧洲、日本、韩国都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除中国、印度和南非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外其余均为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无论这个国家体制如何、待人民如何,这样的成就是足够都能让人振奋的。

  多说两句的是,从小了说,人人都只关心自己是不是幸福了,那或许集体时代的人会更幸福,我们总能时常从上一代人的口中听到关于“集体”时代的故事,那个时候没有欲望,没有梦想。

但从大了说,如果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吃大锅饭,那各位网友此时也可能没有机会都坐在电脑前上网看我写的废话,或者在其它地方发牢骚、骂国骂政府骂天骂地,因为,或许电脑仍然是稀有物品,你更可能会像朝鲜人民那样以为,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个国家和一个人都是一样,你有梦想,你就有痛苦,因为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的。

  我能常常能看到关于发展工业破坏环境,高呼保住青山绿水的言论,觉得有一定的道理,选择性的发展是对的,但如果发展工业都定罪为破坏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想象其它工业化的国度几乎到了寸草不生的地步了呢。

  如果我们要的是巴黎的浪漫和悠闲,美国似的生活环境,那么,请等待,请相信,如果我们这一辈人等不到了,留给下一辈人吧。

三十年前,我们没有梦想,现在,我们为梦想奋斗,足够了。

三新中国后的贵州

  贵州,建省至今600年,这个省,历史上除了留下“黔驴技穷”、“夜郎自大”、几个人们常常不自觉的用于骂人的成语外,似乎没留下过任何让人铭刻的美丽的篇章。

  建国后,师资与教学力量强悍的教育又大受创伤,时为国内一流高校与“国立中山大学”齐名的“国立贵州大学”在解放后1953年先后被肢解,由于国家对贵州战略的忽视,将贵大工科等当时有丁道衡等大师的地质、矿冶等强势专业并入重庆大学,农学类并入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外文系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各系调入云南大学、法学系调入西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经济系调入西南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中文、历史系并入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这是贵州大学重建工科实力大损的原因。

调整后的贵州大学,只在原来农艺系基础上,于1954年在原国立贵州大学校址(今贵大花溪南校区)建立了贵州农学院。

到1958年在贵阳师范学院分校重建贵州大学时,贵大却已不复当年了。

  贵州大学的动荡,也间接影响了贵州的发展道路,同时明显看出,国家对贵州的战略忽视。

  关于三线建设。

我理解的三线建设,亦非国家对贵州态度的转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苏交恶,美帝勾兑台湾蠢蠢欲动,相信是抗战期间民国政府的教训,深刻的提醒了新中国的领导人,于是,产业向西部的转移开始了。

贵州,这个山多地少贫穷的省份突然之间从这次全国工业战略大转移中捞到了点好处。

数十年过去了,这些企业存活至今的已经屈指可数,贵航集团、力源液压、詹阳重工、中国振华等老牌企业在风雨飘摇的生存着,可以说,没有哪个企业过的滋润。

而今,在民用产品市场上,我们能叫得上名字的西部三线企业,恐怕只有四川长虹了。

当然,还有响当当的成飞,成飞是中国新一代战机J10及J20的妈妈,我们贵州的贵航,虽说也搞出了山鹰高级教练机等机型,但差距还是挺大。

当然,这与国家定位是有关系的。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1年度南明区工业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实现工业增加值36.19亿元,同比增长20.4%;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累计达到190.71亿元,同比增长27.88%,销售增幅高出产值增幅2.08个百分点,产销率达到97.52%。

贵阳市供电局、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重点企业产值累计达到155.03亿元,牢牢占据了南明区工业总产值的79.1%。

    作个简单数据对比,1999年,中国最顶尖的民营企业华为公司的产值120亿,2009年达到817亿元。

这就是工业的魅力。

这更是改革开放的魅力。

    深圳之强,是因为他有太多像华为、中兴通讯、富士康、比亚迪、长城计算机这样的企业。

苏杭之富,是因为他有太多像娃哈哈、农夫山泉、三一这样的公司。

    而我们这里,除了贵州茅台,和年产值12亿的老干妈,在为人熟知的领域里,几乎就没有能拿出手的企业了。

四贵州工业强省之路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的序言中写道: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他认为出现农、工、商、虞(虞:

古代掌山泽之官,这里指从事渔猎、林木、采矿等事业的人。

)的分工是社会经济、人类发展的必然之势。

 

(一)优劣势与发展之道试析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到今天,各行各业产能虽不能说过剩,如汽车、民用电子、黑白家电、食品饮料、但欲在夹缝之路开辟一条工业强省的“蓝海战略”,无疑艰辛无比,加之企业管理理念,人才瓶颈等因素制约,贵州目前欲在这些产业上杀出一条血路,自寻死路机率较大。

让我们将回忆拉回到1995年之前和之后的年月,你可曾记得云雀轿车,可曾记得航天冰箱,可曾记得海光皮鞋,可曾记得3537的解放鞋与花溪牌运动鞋,可曾记得红星拖拉机……这些,一个个消逝的品牌。

    他们的消逝,是因为阻挡不了外来的质量价格更优异的产品的冲击,更因为企业动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变迁,虽说历史是不能简单的复制和对比,但却值得后人警醒。

    要致富,先修路,恒久不变的六字真言。

由于受交通瓶颈条件制约,至今为止贵州的条件仍然很落后,但之前省领导所做努力没有白费,贵州的交通瓶颈即将打破,贵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夏蓉高速公路,成贵、渝黔、沪昆高铁等未来都会打通,贵阳国际机场T2扩建,能解决贵州交通之困。

  《蓝海战略》一书作者莫博涅说:

红海战略主要是在已有已知的市场空间竞争,在这里你相对于你对手是成本比他低,或是比他更加可以达到差异化的战略两者取其一,游戏规则是已经定好的,按照这个游戏规则,循着这个游戏规则进行针锋相对的竞争,你所要分析的就是竞争态势和已有产业的条件,这是红海战略需要研究的变量和因素。

    蓝海战略不局限已有产业边界,而是要打破这样的边界条件,有时候蓝海是在全新的一片市场天地中开辟的,但是很多时候蓝海可以在红海中开辟,比如星巴克咖啡,原来麦氏,雀巢这些厂商都是采取低成本,在价格上竞争。

实际上咖啡已经商品化,星巴克一出现就击倒所有对手,就在原有红海中开辟了蓝海,几乎达到垄断地位的高度。

    而今,传统制造产业国内产品、合资产品、进口产品激烈撕杀,俨然一片红海,贵州当下工业强省之路,也是艰难之路。

我认为,红海之路亦有可为之处。

        1、产业转移

    目前,贵州省境内著名产业转移或合资的有几家,一是1997年建成年产200万台冰箱的遵义海尔工业园,二是1997年建成的贵阳海信,以及2011年始建的奇瑞汽车。

都说,政府招商部门的官员有时和做销售的业务员一样,2010年当富士康的大门几乎被各地招商官员踏破后,我认同了这个观点。

关于产业转移,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拿来主义,但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一种招商方式,比拉房开来投资开发难很多。

因此,说到底,贵州需要制订出更好的政策,更好的投资环境,更优的政府服务体系,更高的办事效率。

可以学习先进城市的做法,利用自身发展的条件吸引投资,重庆智慧城市项目,该项目投资50亿,吸引的是中电科下属公司在重庆设立制造基地及物流中心,下面将要提到的惠州雷士光电也在重庆万山设立了生产基地。

如:

贵阳轨道交通项目,已知南车将利用贵阳普天(原车辆厂)为基地,用作轨道交通车辆制造或维护基地。

那我们还有没有其它项目可吸引制造商入驻贵阳呢?

这一点,值得考虑和深思,在后面的文字中我们将探讨这个问题。

        2、在产业转移的基础上着力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

    除了高新技术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贵州应该以贵阳为主,着力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形制造企业,贵州有劳动成本优势,有人工优势,而贵阳交通便利物流成本相对较低,引进一些如电子电器、成衣制品等企业。

        3、产品代工

    我们最熟知的产品代工工厂有二,一是台湾宏达,也就是曾经的多普达手机及现HTC手机的母工厂,二是台湾鸿海,如果你不知道鸿海,我想你一定知道富士康,富士康属鸿海精密,苹果手机等著名手机的代工工厂。

惠州雷士光电,此公司2000年成立,至今为中国最大灯饰生产厂商,在其发展之初,为其代工工厂20家左右,其实提到这一点,我个人都是没有底气的,因为贵州本土不具备代工企业的条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没有工厂资源,二是没有产业集群,怎么看都不具备此种条件。

但是,贵州的发展,某种程度上需要复制中国发展的模式,贵州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大型企业,并且推广代工这种模式,比如,老干妈公司,可将自己部分产品交给贵阳其它经营不善的食品制造和加工企业为其代工生产,救活其它企业的同时,可提高自己的产能,节约建设新厂房所带来的土地、建设投资,提高资金利用率,有钱好办事,资金可用于开拓国外市场,更好的布局国内市场,更好的利用企业资金开发更好的产品等。

  可大力支持贵州企业外出寻找合作,寻找代工机会及产业,政府应在资金扶持,人力资源,创新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4、支持企业并购整合

    产业无法做大做强,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资源浪费,贵州需要利用现有资源,支持企业并购及整合,以制药为例,在该领域可支持神奇、百灵等企业整合其它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研发能力较弱的小型制药企业,抱团做大做强。

        5、蓝海战略

    近期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在贵州这个被遗忘太久的土地上激起了无数人的欲望,明确了贵州的战略定位:

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分析之后不难看出,贵州这些年,其实一直提出的和正干的都是这样的事情,只是这一次上面予以了认同,和扶持。

以上提到部分,均为贵州目前有优势的产业,2号文件的颁布,就贵州和贵州之前为工业发展所做努力的关系,就好像同居的小男女青年最终领了结婚证,名正言顺明媒正娶了一样。

因此这里不作过多篇幅。

        6、积累和创新

    上面几点,是相辅相成的,贵州工业发展要追赶国内平均水平,势必要先走自身会走,好走的优势道路,既上面第4条关于2号文件之内容。

自身优势产业做强之后,必然会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再回头看看其它行业的发展,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可以政府形为的方式组织贵州企业组团外出考察先进企业进行交流和互动,主要作用在于:

一是表现贵州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学习先进经验,三是加强省内企业与外界的交流,为企业之间的合作、互惠等工作作好基础铺垫,四是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任何方式对贵州进行正面的,大量的宣传,提升贵州知名度。

(二)政府职能与观念

      1、政府相关招商部门需要进行调整,借鉴企业销售团队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的方向组建不同的团队,如:

组建产业转移负责团队、固定资产投资负责团队、能源投资负责团队、特色工业负责团队等,团队之间的工作互不交叉又相互沟通。

这些团队必须熟知流程、具备协调沟通能力,组织计划能力,专门的项目专业的人士负责,运用企业经营中项目运作的原则,从投资开始直至投产全程跟进,协助处理企业所遇到的困难,问题。

当然,这一点只是梦幻队伍布局,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2、转变工作观念及考核标准,让相关部门人员摆脱掉喝茶看报,盛气凌人官僚作风,为企业做贴心保姆。

      3、制定项目跟进及开发计划,将列入重点招商考察的企业进行细化,重点沟通及访问交流。

在条件成熟时引进一些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

五工业带来什么?

     任何一个经济比较强的地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工业比较强,然后带动相关产业。

        1、地方财政影响

        算算账,整理整理思路,基本就知道企业能给地方经济带来的动力了。

比如我们公司,名字就不说了,只是一个总部在其它省省会的生产制造企业,在贵阳设立的分公司一年的销售金额1个亿多(增长速度每年30%左右),公司设在云岩区,但是去年准备购置新的办公场所时了解税务相关,才发现想换区很难,因为,你搬到别的区税务就与云岩无关了,相关部门会百般为难你。

也可以相像一下,一个在并不发达的贵阳设立的分公司都能有过数亿的销售额,作为上市公司和全球性公司,这家企业的销售额会是多少?

会给当地创造多少利益?

    大抵列举一下这些影响范围:

      2、人才

    每年从全国一些著名高校(理工类)校招研发人员,市场人员,及各部门岗位,这些人会流向该省会城市,在当地工作,要吃饭、穿衣等衣食住行,全在当地发生,还可能大部分在当地置业安家,娶妻生子,终老一生。

为什么说越落后的地区越没有人才,这也是原因之一,做公务员当官从政那曾经是李刚他儿子们干的事。

高校研究生,本科生也好,流向企业的占比是很重的。

看看老贵工的学生,有多少流向建筑、路桥、采矿、设计的就知道了,为什么?

因为在贵州,这些行业的发展还算比较正常和平衡。

为什么学计算机的却找不到工作了呢,就因为这个行业发展欠佳。

那你让学机械的、软件的、通信的怎么办?

除了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最好的出路就是走出去了。

      3、关于人的经济效应

    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公司每年各种大会,全球各分支机构少则几百,多则数千人都流向该省会,带来效应的不比所谓的旅行团差。

而关键的是,这些城市还有无数这样的企业。

为什么重庆成都机场吞吐量如此之大?

商旅占比例大,当然不排除重庆旅游比贵阳强。

      4、产业集群效应

    催生无数下线企业,如供应商(OEM或其它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会务提供商等等等等。

      5、人的观点的转变

    为什么在贵阳公务员、事业单位抢手,按当下环境不夸张的说,男的进了这些单位,连找个媳妇都觉得这些名声好听,为什么?

真正原因并不是收入好,工作稳定,这些单位也要看单位、看部门的,差点的单位和岗位,也没啥福利,没啥补助。

因为太多家长不知道华为(非对比)、不知道腾讯、不知道H3C,这样一些优秀的、人才齐聚的公司,但她们的女儿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网络里看着类似《杜拉拉升职记》,看着商场精英们斗志斗勇、却发现自己身边所认识的人都不是那个商业骄子男主角,西装革履商务谈判举杯签约。

因为我们这里没有这样的商业环境,商务环境。

我们这里,只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垄断国企。

      以前没有这些,所以想要有,所以做这样的事情,如果现在不做,那怎么办?

一直不做了吗?

我看新闻,河南富士康门前排长龙应聘的高校毕业生的场景,感觉到这样的城市活力无限。

说到富士康,又得说说跳楼事件,关于此,事实上可以想想贵阳的一个案例:

前段时间贵阳市新华路富中国际跳楼的人是旁边富中商务酒店写字楼里边一家公司的员工,跑到富中国际来跳的楼。

一二十名的员工的公司都会出现跳楼,数十万人的富士康又怎么能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