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851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

世界当代史期末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的计划。

1947年6月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中提出。

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对外援助法》,主要内容:

美国拨款100亿援助西欧各国,以复兴战后经济;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

至1952年结束,美国为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7个西欧国家提供了132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对促进战后西欧的复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2、联合国

二战后建立的国际性组织。

1945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宪章的制宪会议。

6月25日会议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26日签字。

这一天,后来被联合国定为“宪章日”。

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

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下设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等。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进国际合作”等。

申请加入联合国的国家,须经安全理事会推荐并由大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能成为会员国。

联合国在战后初期发挥了某些积极作用,在战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联合国实际上成为美国对外侵略扩张,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3、旧金山和约

1951年由美国操作的旧金山会议所通过的对日和约。

1951年9月,在旧金山召开了由52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媾和会议。

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规定:

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威岛、西沙群岛、千岛群岛、南库页岛等岛屿的权利,但和约中只字不提这些岛屿的归属。

和约还规定:

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协定,驻军日本;日本统一把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教美国托管。

4、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

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他鼓吹英美结成军事同盟,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此次演说被认为是美国及西方阵营发动对苏冷战的前奏曲。

5、乔治凯南

前美国著名外交官,普利策奖得主。

遏制理论的创始人。

1946年2月22日,时任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乔治·凯南向国内发回了有名的八千字长电报,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遏制苏联的理论,并基本框定了与苏联对抗的外在表现形式:

只要保持实力威慑与压力,无需热战那种极端的方式。

次年7月,乔治·凯南在《外交季刊》上以X先生的名义发表了《苏联行为的根源》,标志着凯南的遏制思想基本成熟。

2005年乔治·凯南逝世。

6、北约

1949年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1949年4月,美国同英法荷等国在华盛顿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

协约国实行“集体防御”;当缔约国遭到“武装攻击”时,其他协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使用”。

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开始生效。

根据该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组织是美国所组织的最大一个军事同盟,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7、华约

1955年为对抗北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1955年5月,苏联、捷克斯洛伐、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在华沙签订《华沙条约》,有效期二十年。

条约宣称,缔约国将致力于“国际和平和安全”,并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规定设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等组织。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991年解散。

8、朝鲜战争

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

1948年朝鲜分裂为南北两部分。

双方矛盾激化。

1950年6月25日爆发战争。

南朝鲜李承晚军不堪一击,28日汉城失守。

2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对“北朝鲜的攻击采取警察行动”。

7月7日设立联合国军司令部。

8月18日,李承晚被逐至釜山一隅。

9月15日,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美军在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并轰炸中国东北,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10月25日中国派出志愿军赴朝参战。

朝中军队经过五大战役,合力将美军逐回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于1951年7月接受停战谈判。

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同日生效。

9、中共“八大”

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八大提出和初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大会。

它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0、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会上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并在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中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1、波兹南事件

1956年在波兰波兹南发生的一次工人骚动。

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在东欧各国引起强烈反响,并相继发生一系列风波。

6月28日,斯大林机车车辆厂的1.6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示威,波兰政府出动14万军队进入波兹南,当晚事件被平息。

12、匈牙利“十月事件”

1956年匈牙利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动乱。

10月22日,裴多菲俱乐部和布达佩斯大专院校学生团体相继要求进行改革,清算拉科西的罪行,彻底改组中央党政领导,让纳吉·伊姆雷重新执政,撤走苏联驻军等。

25日,卡达尔·亚诺什出任第一书记。

28日,苏军坦克部队开始撤出。

11月4日,以卡达尔为首的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苏军再次开进布达佩斯。

在苏军干预下,局势逐步趋于平静。

13、英国“共识政治”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期英国政治的显著特点。

二战后,从艾德礼政府到70年代中期,英国保守党和工党不论哪个党上台执政,都执行大体一致的内外政策,在一系列重大国内外政策上达成共识,出现所谓“共识政策”的局面。

这一时期“共识政治”的主要内容有:

国有化政策和福利国家政策。

70年代中期由于石油大涨价而引发的资本主义主要国家的严重滞涨危机,直到1980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后进行改革,形成新的“共识政治”,即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税等政策。

14、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1946年根据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946年10月,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宣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正式成立。

该宪法确定两院议会制,并对共和国总统的权力作了严格限制。

第四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

总的政策仍然是坚持国有化的方向,继续实现重要经济部门的国有化。

15、杜鲁门“公平施政”

二战后杜鲁门政府为解决战后一系列国内问题的重要举措。

公平施政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1948年,主要内容有:

实施“就业法”、鼓励私人企业投资、安置复员军人、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等。

通过这些措施缓解了二战后出现的失业问题和物价飞涨等。

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1952年,主要措施:

1946年通过《就业法》;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建造廉价公共住宅;要求制定保障民权的立法;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

公平施政对美国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7、柏林危机

1948苏联与美、英、法三国在柏林问题上产生的严重冲突。

1948年6月24日苏联为反击美英谋划成立西德政府和在西战区实行B记马克币制改革,而切断了西德与柏林间的水陆交通线。

美国则针锋相对,向西柏林组织大规模空运。

双方并在贸易、人员来往等方面实行限制。

东西方关系趋于紧张。

直到次年5月双方才达成妥协。

柏林危机是战后初期美、苏在德国问题上冷战的第一次高潮,柏林问题仍是东西方矛盾的焦点。

第二次柏林危机始于1958年末,赫鲁晓夫利用苏联在柏林问题上的有利地位,向美国提出将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要求美英法在6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

美国作出强硬反应,艾森豪威尔甚至扬言不惜为此一战,在美国的强烈反对下,苏联态度逐渐软化。

随后,赫鲁晓夫应邀访美,双方在戴维营举行会谈,柏林紧张局势逐渐缓和。

1960年5月,美国U一2间谍飞机入侵苏联领空被苏导弹击落,东西方关系又呈紧张状态。

1961年6月,赫鲁晓夫与美国新任总统肯尼迪在维也纳会谈。

赫鲁晓夫又提出柏林问题,双方各执己见。

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沿东西柏林分界线,筑起了“柏林墙”,双方坦克对峙,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这场危机仍以苏联的妥协退让而告结束。

18、《部分禁试条约》

1963年8月5日美英苏在莫斯科签订的限制核武器试验条约,文件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空与地下水核武器试验条约》。

该条约规定:

各缔约国保证在其管辖或控制的大气层、大气范围以外(包括外层空间)、水下(包括领海或公海)禁止、防止并且不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缔结各方还保证不引导、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加上述核武器试验。

根据该条约,美苏仍然可以进行地下核试验。

《部分禁试条约》是美苏在核时代签署的第一个限制军备竞赛条约,是东西方关系缓和与两国相互妥协的积极结果,对双方的核军备竞赛也有某种制约作用。

该条约的签订和实施减少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放射性污染增加了无核国家发展核力量的难度,有利于防止核扩散,因此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相继有100多个国家签署。

但是该条约也是美苏试图垄断核武器的产物,因此遭到了法国和中国等国家的拒绝。

19、新东方政策

1969年西德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推行的一条旨在与苏联、东欧缓和的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是:

放弃主张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宣布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争取达成与东方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俄、东欧的关系;承认东德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西德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以和平方式谋求德国的统一。

20、不结盟运动

1961年9月成立的国际组织。

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

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会上提出参加会议的国家条件是:

实行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

同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

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时代的里程碑。

21、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毛泽东发动并领导的政治运动。

文革的导火线是1965年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是1966年的《五·一六通知》和八届十一中全会。

它在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和对我国阶级形势和政治状况完全错误估计的情况下,由领导者错误发动,并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造成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十年内乱。

至1976年10月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宣告结束,并为全国人民所彻底否定。

22、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

又称巴勒斯坦战争。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联盟宣布对以色列进行“圣战”,派由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等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越过以色列边界,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阿拉伯联军在巴勒斯坦从南到北的各条战线上迅速推进,以色列被迫退到沿海一带。

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以色列得到美国的支持,迅速扭转了战局,不但击退了阿拉伯人的进攻,还向前推进,占据了更多的领土。

1949年阿拉伯联军各国先后与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

22、埃维昂协议

1962年法国政府和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在法国埃维昂城签订的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

协议主要内容有:

自1962年3月19日起,在阿尔及利亚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和主权国家,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为“合法新政治组织“;3-6个月之内,举行公民投票,决定阿尔及利亚是否独立;法国3年内分批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

同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进行公民自决投票后宣布正式独立。

《埃维昂协议》结束了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

23、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的苏美之间的冲突。

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

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

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

古巴导弹危机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苏联在危机期间深受耻辱,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两个超级大国新的激烈争夺。

24、日内瓦协定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会国签订的关于在印支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

为了解决朝鲜和越南,1954年4月26日,中、苏、美、英、法和朝鲜、越南、老挝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举行会议,7月21日达成协议。

主要内容:

(1)在北纬十七度线以南、9号公路稍北划定一条临时军事分界线,越军在线北集结,法军在线南集结;

(2)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3)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

这一协议的签署对印度支那和平和缓和东南亚局势有积极意义。

25、蒙巴顿方案

1947年英国政府制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

《蒙巴顿方案》规定:

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两国均获自治领地位,各土邦可自己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

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

1947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独立法》。

8月印巴分别成立自治领,正式实习分治。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不过《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一些争端。

26、意大利“六党协议”

1977年6月,共产党、天民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共产党、自由党之间达成的一个广泛的政府纲领。

协议规定了政府克服经济危机的各项改革措施,同时规定,意共不参加政府,但保证天民党政府不投不信任票,而天民党则保证按协议施政。

“六党协议”是意大利共产党提出“历史性妥协”战略的成果之一。

协议签订后半年,意共在工人的支持下入阁,可最终由于左翼恐怖势力的反对,意共于1991年10月分裂。

27、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南斯拉夫于20世纪50年代初创立的以自治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63):

工人自治时期。

1950年6月,颁布《关于劳动集体管理国营经济企业和高级联合组织基本法》,通称《个人自治法》。

这一法令标志着自治制度的建立,也被认为是由国家所有制开始转变为所谓社会所有制。

第二阶段(1963-1970):

社会自治时期。

1963年4月通过第三部宪法,决定所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实行自治原则(党和军队除外),即由工人自治扩展到社会自治。

第三阶段(从1971年开始):

联合劳动自治时期。

这时期在经济方面主要是实行联合劳动原则,加强契约协调。

在政治方面主要实行“国家集体元首制”和“议会代表团制”。

28、团结工会

波兰的一个工会组织。

1980年成立于格但斯克,领导人莱赫·瓦文萨。

团结工会成为反对由苏联控制的雅鲁泽尔斯基政府的活动中心。

内部的动荡与来自苏联的压力迫使政府在1982年停止该工会的活动。

1989年波兰统一工人党圆桌会议达成了团结工会合法化。

它的自由改革运动在同一年的多党议会选举中达到顶峰,工会在此次选举中获胜。

团结公会上台后立即提出一份经济纲领,它要求从1990年起对波兰经济进行彻底改造,实行市场经济,全面放开物价,增加税收,使货币实现国际可兑换性,取消国家补贴,出售国家资产,实行股份制和私有化,允许破产和工人失业。

经济学家将之称为“休克疗法”。

但该纲领引起了恶性通货膨胀和生产下降,波兰群众深受其苦,称它为“粗暴的资本主义”。

29、大跃进运动

1958年-1960年全国范围内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展开,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达到高潮。

“大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场运动最终难以为继,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

从1950年冬开始,这场脱离实际的运动逐渐停止。

30、石油输出国组织

亚非拉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而建立的国际组织。

简称欧佩克。

1960年9月,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

9月14日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最高权力机构为欧佩克大会,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

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

31、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战后兴起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生命科学、空间技术的发明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

又称新技术革命、新产业革命。

20世纪40年代末从美国和苏联开始,逐步波及西欧、日本和其他国家,60年代达到高潮。

70年代一度低落,80年代初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90年代后则以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为新的发展动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对科技和智力的要求更高。

它还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数大大增加。

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国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科技力量也成为衡量现代国际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32、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时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5年到1988年,主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经济指令,对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凑资金和自主经营。

但经济改革成效不大,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尝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阶段从1988年到1990年,政治改革的目标是苏共十九大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具体措施有进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公开竞选,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建立拥有实际权力的最高苏维埃。

第三阶段从1990年-1991年,主要内容有实行多党派制度,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设立与党派分离的总统。

苏共二十八上通过新党章,主张苏共放弃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改建为社会民主党。

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动摇斯大林模式,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33、“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夫人任英国首相时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

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

面对英国经济地位江河日下的局面和严重的滞涨危机,撒切尔夫人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依据货币主义理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

撒切尔主义主要内容有:

奉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等。

撒切尔主义的实施效果是明显的,使英国的经济增长率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得到盈余,从而成为战后英国第二次共识政治。

但也因为它带有劫穷济富的色彩,中小层民众也有反对撒切尔主义的。

34、戴高乐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奉行的对外政策。

戴高乐上台执政后锐意改革,对内加强政府权力,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戴高乐主义争取和维护了法国在国际事务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35、“滞涨”危机

20C70S初到80S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因国际石油涨价而引起的经济危机。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1979年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都导致了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都引发了美英法日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增长速度减慢的工业生产、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严重的社会失业等经济问题。

经济“滞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远比五六十年代慢,而且行程曲折,再没有出现过持续的全面经济高涨。

二、简答题

1、简述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一、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理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第二、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与边界。

第三、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第四、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在世界范围内提倡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2、简述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战后,美国为了恢复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凭借其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绝对优势,试图从金融、投资、贸易三个方面重建国际经济秩序,建立了国际货币组织、世界复兴开发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后来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年12月成立,1947年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向遇有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期临时性国际融资,稳定成员国货币的汇率,建立有序的多边支付体系。

(2)世界复兴开发银行:

1945年12月成立,1947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

其职能在于通过向成员国提供中、长期性融资以解决成员国发展经济的长期建设资金的需求,协助后者的复兴与开发。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47年由美英法等23个国家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于1948年1月1日生效,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组织正式成立。

宗旨是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以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主要活动是主持减让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多边谈判和协调成员国的贸易争议。

1995年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

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三大组织共同构成了调节世界经济、金融、贸易的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3、简述捷共中央1968年4月《行动纲领》中的政治内容。

第一,改革党的领导体制,改变以党代政局面,实行党政分开,防止权力过分集中;

第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族阵线作用,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政治体制;

第三,允许非党人士在政府部门任职,保证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出国自由,取消新闻检查等。

4、简述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的基本经济学观点。

(1)供应学派

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

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首先是生产因素的投入,然后才有产出;有出售这一产品的投入,才有购买其他产品的需求。

需求的量是由供给的量决定的,二者的总量永远相等。

因此供应学派认为解决经济问题应该从供应着手而不是从人为地扩大需求着手。

而如何解决供应问题,则首先要减税。

而且为了刺激生产,增加供给,政府必须停止干预经济,一切让市场来作决定。

供应学派认为,战后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不是由生产过剩所引起,而是由国家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使市场机制的作用遭到破坏所导致的。

(2)货币主义学派

第一,提倡“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控制。

第二,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等办法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

第三,主张用稳定货币供给的增长率来稳定物价和保证繁荣。

第四,主张自由效率,反对福利国家政策。

5、简述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

第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世界被压迫民族挣脱殖民主义枷锁开辟了道路,作好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大战增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解放力量的成长;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英、法、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