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0103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docx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四章教育目的+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

第四章教育目的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结构;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概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特点、任务;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考纲链接

  1.狭义的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的结构:

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酌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②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③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7.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

  8.素质教育:

(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9.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10.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质。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青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4.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教材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教学内容

5.(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6.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7.培养劳动者是( )。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实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 )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9.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10.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

A.教育规律

B.教育任务

C.教育性质

D.教育目的

11.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12.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

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13.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

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 )。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大纲

14.“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5.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首先是为了达到( )的目的。

A.全民教育

B.社区教育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16.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7.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18.“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

这一观点属于(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9.(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学目标

B.教育计划

C.教育目标

D.教育目的

20.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涤尔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贝尔

21.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即促进受教育者的( ),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

A.个性化

B.社会化

C.科学化

D.个性自由发展

22.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2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4.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法错误的是( )。

A.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B.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

C.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D.对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2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26.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什么是教育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这就是“( )”决定教育目的的观点。

A.社会环境

B.儿童自然

C.儿童礼会

D.社会影响

27.当代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是( )。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等教育

D.终身教育

2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 )。

A.科学技术

B.个人需要

C.科学知识

D.社会需要

2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30.在教育史上,有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B.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C.个人本位论者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D.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31.培养劳动者是( )。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32.素质教育是面向( )的教育。

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

3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

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A.杜威

B.卢梭

C.马克思

D.孔德

3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 )为重点的教育。

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3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社会本位论是同19世纪中期以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和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相联系的

B.人们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个体有不同的利益需要

C.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给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D.卢梭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笼统地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36.素质教育是促进( )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37.(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38.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3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 )。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40.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41.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42.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 )。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

D.中等教育

43.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

( )。

A.教育功能

B.娱乐功能

C.健体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44.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

美育

45.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是(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

D.美育

46.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思维能力的培养

B.创新能力的培养

C.想象能力的培养

D.实践能力的培养

47.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 )。

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B.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C.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

D.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48.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

A.直接美育功能

B.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

C.超越性美育功能

D.美育的附加功能

49.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

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

A.陈述式

B.例举式

C.概括式

D.二维图表式

50.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51.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 ),它具有强制性。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家庭教育

52.培养学生的(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A.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

B.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D.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3.( )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全民教育

54.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

A.教育目的

B.课程

C.教育评价

D.教学

55.“美育”一词最早是( )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墙根

B.康德

C.席勒

D.卢梭

56.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 )。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B.教育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57.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小学教育培养目标

B.小学教育内容

C.小学教育方法

D.小学教育目的

58.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培养目标

B.考试

C.小学教育目的

D.教学内容

59.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 )规律。

A.政治经济文化

B.遗传

C.儿童身心发展

D.教育

二、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_______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_______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___,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_______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_______的制约。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_______。

6.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_______的关系。

_______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而_______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7.教学目标是_______。

8.教育目的的制订受制于_______。

9.教育目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阶段社会具有鲜明的_______。

10._______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1.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_______和_______。

12.素质教育是______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_____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_____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______的教育。

13.劳动技术教育是_______。

14._______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_______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_______,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_______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6.一个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为狭义的_______。

17.教育目的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它本身是分层次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_______。

18.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_______、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方面构成。

19.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_______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孔子和孟子把教育当作实行“德治”“仁教”的工具,提出培养_______和感化_______的教育目标。

21.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培养_______的教育目的。

22.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23.“社会本位论”以_______、涂尔干、凯兴斯泰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

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的、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24.“个人本位论”以_______、福禄倍尔、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

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发展。

25.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社会需要与_______的辩证统一。

26.我国的教育目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_______学说作为理论依据。

27.教育目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_______和_______,是坚持政治思想舅顺、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的规定。

28.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_______与_______相统一的教育。

29.素质教育是以培养_______为重点的教育。

30.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涉及的最基本问题是_______和_______的价值取向问题。

31.教育目的是教育的_______,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2.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主要领域:

一是_______的;二是_______的;三是动作技能的。

3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_______,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_______。

34.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_______的关系。

36.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学生_______的能力、培养学生_______的能力、形成学生_______的能力。

37.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培养具有_______的新一代人才。

38.马克思认为,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_______。

39.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意义。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几个基本点。

3.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4.简述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5.运用马克思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作的考察,简要阐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6.简述教育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演进。

8.劳动技术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什么?

9.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10.简要说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1.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观点。

12.为什么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四、论述题。

1.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和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试述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关系;并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对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看法。

2.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

你认为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多次变动。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请你根据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分析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会有变化。

4.一次,在广州、海南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

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16岁的学生。

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

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

请运用与全面发展教育有关的原理进行分析。

一、选择题

1.C2.、B3.D4.B5.A6.C7.A8.A9.A10.D11.C12.A13.B14.B15.C16.D17.A18.D19.D20.A

21.B22.C23.D24.D25.C26.B27.B28.D29.C30.D31.A32.B33.A34.D35.B36.A37.C38.C39.C40.1241.C42.A43.D44.A45.C46.B47.C48.B49.D50.B51.C52.D53.C54.A55.C56.D57.D58.C59.C

二、填空题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2.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社会性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5.培养目标6.普遍与特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7.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8.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9.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1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1.出发点,归宿12.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13.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