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0218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docx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1

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艺术创作的背景及成就。

2、理解铺,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当时人物生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及思想倾向。

2、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三、德育目标

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情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与腐朽势力作斗争。

教学重点:

1、对诗中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把握,掌握文章通过人物对话和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2、诗歌借爱情悲剧所揭示的反封建主题。

教学难点:

1、理解探讨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课件准备:

多媒体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运用爱情故事的导入,使同学们对古代长篇叙事诗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古代封建礼教社会的原始形态。

(2)学法: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代描写爱情的诗篇、故事、神话有很多,像《白蛇传》《梁祝》《牛郎织女》《孟姜女》被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

并且这些故事都被演绎成催人泪下的非常感人的爱情剧。

剧中的主人公都是牺牲一切甚至生命来守护自己的爱情,这种精神真挚可贵。

很多同学都看过这几部剧,那么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你最喜欢哪一部?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描写爱情的传说有很多,那么描写爱情的诗篇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关于爱情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讲授新课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容。

明确: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容。

明确:

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2、提问:

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

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

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

⑴ 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⑵ 提问:

诗歌以兰芝自请遣归的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

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

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

运用铺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

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⑶ 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

从兰芝的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⑴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容?

明确:

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容。

⑵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

明确:

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

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

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断而又顽固。

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⑶ 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

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明确:

兰芝严妆:

运用一连串的夸性的铺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和婆婆告别:

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与小姑告别:

“泪落连珠子。

”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

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

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⑷ 提问: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

有两个作用:

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

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5)思考最后俩人"双双殉情",在那个时代,交通不发达,为何二人不选择私奔而选择奔赴黄泉呢?

明确:

二人都因有各自的婚约,且婚配的人家都是地位显赫的家庭,如果二人选择私奔,那么二人的家人将会受牵连被指责,出于无奈之下和当时封建礼教的逼迫两人为爱殉情,逝者安息,也不会连累家人,这样的结局让人惋惜,但两人终以这样的方式对抗封建礼教,他们的爱情可歌可泣。

(6)告诫后人:

文章歌颂了兰芝夫妇忠于爱情的精神表达了人民争取婚姻自由恶美好信念。

最后化身为鸳鸯,以美丽的想象象征两人的爱情永久不渝,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五、总结:

文言文知识积累

1、归纳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作息,公姥,父兄,父母,弟兄)

2、归纳文中古今词的意义(可怜,守节,自由,教训,驱使,区区,来信,处分,便利,逢迎,纷纭,交通,多谢,共事)

3、归纳文中"相""迎"在不同语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整篇课文

2、对各部分容进行更近一步的层次划分后,全文线索归纳。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封建家长制与封建礼制摧残青年男女爱情的罪恶。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作业答案,固巩前课

明确:

对各部分容进行更进一步的层次划分后,全文的发展线索可归纳为:

托物“孔雀”起兴——兰芝自请回家——仲卿为妻求情——焦母怒而不许——兰芝辞别婆、姑——夫妻路口分手——兰芝回家见母——阿兄逼妹改嫁——兰芝、仲卿相约同死——两人双双殉情——合葬化鸟双飞

(二)品读细了,分析人物性格

1、欣赏配图朗读的FLASH影片,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细节,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细节描写的句子。

着重提示学生注意文中对仲卿“黄泉共为友”的决心的不同表达,注意不同表达出现的情景。

明确:

文中表达仲卿“黄泉共为友”的决心的地方共六处: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

”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

“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

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这正是焦、悲剧的根本原因。

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2、根据仲卿言行分析其形象。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兰芝的形象。

明确:

焦仲卿形象:

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兰芝形象:

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

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

(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小结

明确:

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主题,是汉乐府的特点之一。

而以人物形象的准确分析,又来源于对人物言语、故事细节的品读。

因此,细读作品是准确分析的基础。

(三)课堂小结

汉乐府诗歌具有很强的叙述性,汉乐府塑造的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都体现为他们在诗歌中别具一格的言行。

所以,必须加强细读作品的能力。

具体地,本文以丰富的情节塑造了焦仲卿和兰芝两个文学史长廊上的光辉形象,表现了封建时代,爱情青年男女面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家长制而无畏无惧地坚持自己追求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1、细读课文,体味人物性格。

2、课外再查找两至三个同反映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收集两句名人对相关问题所作评价的评语。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兰芝焦仲卿

五里一徘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