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0584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0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甘肃省庆阳市七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题;共4分)

1.(2分)(2012·无锡)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本好书就如一座堡垒,抵御着来白花花世界的喧嚣,成为人们心灵宁静的港湾。

B.在北大,胡适与钱穆的讲座因精彩而风靡校园,他们在学生中也留下了“北胡南钱”的美誉。

C.少年时代总有人觉得时间如白驹过隙,有的是时间,转眼却已是青年。

D.最美丽教师张丽莉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人们面前,她英勇行为的每个细节如刚发生一样,历历在目,催人泪下。

2.(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灾害是没有国界的。

B.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他与其去网上聊天,也不愿和同学们打个招呼。

D.通过综合性学习,使我们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默写(共1题;共8分)

3.(8分)(2019七上·宁波期末)古诗文填空。

(1)日月之行,________;星汉灿烂,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3)陆游借写风雨梦境抒发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明月总是能引起人的遐想,请写出将思乡之情寄于明月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

三、书写(共1题;共4分)

4.(4分)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

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xián________。

她如绝美的天lài________,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千年的佳酿,蕴藏醉人的芳香;她如清澈的甘泉,滋润干涸的心田;她似闪烁的星辰,照亮黯淡的夜空。

cháng________徉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suì________。

四、语言表达(共1题;共3分)

5.(3分)《人生》一文中把人生喻为攀登高塔、挖掘坑道。

你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吗?

请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32分)

6.(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________

②小惠未遍________

③小大之狱________

④故克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的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7.(16分)(2017·都匀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未尝稍降辞色  ________

②援疑质理  ________

③媵人持汤沃灌  ________

④皆被绮绣  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4)

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用意是什么?

有关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请写出两个。

六、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39分)

8.(20分)(2011·芜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窗前的母亲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

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

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

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

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

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④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

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

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

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

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

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

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

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

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

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

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

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

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

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⑨当然,更明白了:

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

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作者肖复兴,原文有改动)

(1)

文章第⑥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

为什么?

(2)

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①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②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3)

第⑨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

文章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9.(19分)(2017七下·日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

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

小吴不是这样。

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

“你干吗?

”他捏着衣角,嗫嚅道:

“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

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

“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

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

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

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

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

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

“找到了吗?

”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

我问他:

“不是吗?

”他失望地答道:

“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

“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

”我安慰他说:

“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

”他笑道:

“回家?

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

”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

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

我立即赶了过去。

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

“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

”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

“老乡?

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

”小吴说:

“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

”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

“神经病。

”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

我心中不禁想:

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

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

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

我问他:

“你找到老乡了?

”小吴说:

“没呢。

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

”小吴狐疑地问:

“你?

”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

“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________

高潮

________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

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________→________→认同

(3)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②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

“找到了吗?

”他总是一脸黯然。

(4)

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5)

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七、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10.(5分)作文: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地出发,伴随我们的有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而这一切激励鞭策着我们勇往直前。

请以“带着   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补全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八、名著导读(共1题;共7分)

11.(7分)名著阅读。

家里面一切都是严格地分开的:

今天是外祖母出钱买菜做午饭,明天就该外祖父买菜和面包。

轮到他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外祖母买的全是好肉,而他总是买些大肠、肝、肺、牛肚子。

茶叶和糖各人保存各人的,但是在一个茶壶里煮茶,外祖父惊慌地说:

“别忙,等一等!

你放多少茶叶?

他把茶叶放到手掌上,细细地数,说道:

“你的茶叶比我的碎,所以我该少放,我的叶子大些,多出茶色。

他十分注意外祖母倒给自己的和倒给他的茶是不是同样的浓度,倒在两个茶碗里的分量也要平均。

“喝最后一杯吧?

”在倒净所有的茶之前,她问道。

外祖父看了看茶壶,说道:

“好吧,喝最后一杯!

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

在共同劳动了五十年之后,竟干出这等事!

看着外祖父这些鬼把戏,我又好笑又厌恶,而外祖母只觉得可笑。

“你算了吧!

”她安慰我说,“怎么回事啊?

老头儿越老,反倒越糊涂!

他八十岁的人了,也同样倒退八十!

让他糊涂去吧,看谁倒霉;我来挣咱们俩的面包,怕什么!

(1)

上文段选自苏联著名作家________的小说《________》

(2)

文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题;共4分)

1-1、

2-1、

二、默写(共1题;共8分)

3-1、

3-2、

3-3、

3-4、

三、书写(共1题;共4分)

4-1、

四、语言表达(共1题;共3分)

5-1、

五、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32分)

6-1、

6-2、

6-3、

6-4、

7-1、

7-2、

7-3、

7-4、

六、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39分)

8-1、

8-2、

8-3、

8-4、

9-1、

9-2、

9-3、

9-4、

9-5、

七、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10-1、

八、名著导读(共1题;共7分)

11-1、

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