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0601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docx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4课时)

一、学习提示

本章介绍了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的情况。

分5节,用4节介绍建安文学,1节介绍正始诗歌。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主要介绍了他们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也指出了他们对建安文学的倡导和贡献。

第二节:

曹植。

着重介绍了他在政治上的悲剧和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肯定了曹植在后世诗坛上的地位。

第三节:

王桀、刘桢及蔡琰。

分别介绍了3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成绩,并连带介绍了建安七子中的其他诗人,如陈琳、阮瑀、徐干等人。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从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等4个方面论述了“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重点介绍了阮籍82首《咏怀诗》,指出其与建安风骨是一脉相承的。

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

要求能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认识“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和“正始之音”隐晦风格。

要求掌握“三曹”诗歌的主要成就和各自的特点,掌握“七子”中代表的王粲、刘桢、蔡琰等诗歌创作的内容和特点,阮籍《咏怀诗》的成就和影响。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曹植生平及诗歌的了解。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充分认识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讲析篇目和导读篇目:

*《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驾言发魏都)、《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神龟虽寿)、《赠白马王彪》、《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荆蛮非我乡)、《野田黄雀行》、《杂诗》(仆夫早严驾)《送应氏》、《名都篇》

二、重点和难点

1、曹丕及七言诗。

2、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

3、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4、阮籍《咏怀》82首。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一、建安文学

二、曹操的生平及文坛地位

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

曹操的家庭出身是微贱的,他的父亲曹嵩是汉桓帝时宦官曹腾的养子,《三国志·魏武帝纪》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可知其先世社会地位不高,为当时的清流所鄙视。

又一说认为是汉相国曹参之后,则恐不可靠(陈华昌《曹操与道教及其仙游诗研究》一书有考辨)。

曹操的家庭出身,加上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他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价值标准的束缚,他重视实效,崇尚刑名之学,在日常生活中也简易随便。

《三国志·武帝本纪》云: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裴松之注引《曹瞒传》云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世说新语》引云:

“曹尝问许子将:

‘我何如人也?

’子将不答。

固问之,子将云: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琳文中曾说他是“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好乱乐祸,剽狡锋协。

”从个性来看,他的特点可说是生性机警,简易通脱。

而所谓通脱,就是无所拘泥,不固执,个性与感情能够直率地表现出来。

这种个性当然也影响并体现于其文学创作。

曹操是政治家兼文学家,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对建安文学的兴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表现在:

(1)建安文人集团的形成与他的汲引罗纳有很大关系。

汉末社会动乱,文士颠沛流离,分散各地,是他将他们吸纳到自己的身边,从而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

如徐干、刘桢、杨修、邯郸淳、吴质、陈琳、应玚、王粲等,无不是在他的感召与延揽下走到邺城的,邺下文人集团创作局面的形成,曹操实有力焉。

(2)他在鼓励文人为他效力的同时,还勉励他们努力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如陈琳草具书檄,深得他赏识,“数加厚赐”,阮瑀受命作书与韩遂,亦受到表彰。

(3)他自己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文学创作活动的兴盛。

《文心雕龙·时序》说: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三国志·魏书》说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而且他常常兴之所至往往要他人参与其事,从而形成了当时集体性的文学创作活动。

因此,没有曹操,就难以形成当时文学繁荣的局面。

三、曹操的文学创作及其成就

曹操的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他的诗歌今存有20余首,数量不算多,但成就却很突出。

从内容上来看,大致分为四类,即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纪事类诗歌对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作了真实的反映,如《蒿里行》、《薤露行》、《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等。

其中《蒿里行》写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被明人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述志诗有的表现了他的政治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度关山》、《对酒》为代表。

如《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囹囿空虚,冬节不断人。

”还有的则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龟虽寿》。

游仙诗则有《气出唱》三首、《精列》。

《咏史》有《善哉行》三首其一等。

在艺术上,曹操的诗歌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曹操现存的二十五首诗歌全是乐府诗,这些诗歌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以及乐府民歌中常见的题材,在这一点上他明显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但是他又对汉乐府民歌进行大胆的革新,因而富有创造性,这种革新,表现在一是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眼界较狭小,对重大事件较少涉及,而他则在乐府诗创作中直接反映汉末重大历史事件,这就对民歌的传统有所突破。

二是他虽沿用乐府古题,却又是以古题写时事,可谓是袭古题而不袭古意。

如《短歌行》,崔豹《古今注》曰:

“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

”这是古辞内容,而曹操的《短歌行》在咏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又加进了求贤才的内容。

《蒿里行》、《薤露行》,原是丧歌,崔豹《古今注》云:

“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唏灭也。

亦谓人死魂归蒿里。

……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使挽柩者歌之,世呼挽歌。

”但曹操却用来写汉末时事。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在运用汉乐府这一形式时,表现了充分的灵活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这种革新,拓宽了乐府文学的表现领域,给乐府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朱乾《乐府正义说:

“乐府题,自建安以来,诸子多假用,魏武尤甚。

”方东树也说他是“用乐府题目作作诗。

”而这正是他对乐府的一大贡献。

第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

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弊,满目苍瘐,作为政治家的曹操蒿目时艰,故其抒发情感往往慷慨悲凉,这也成为他诗歌风格的基本特征。

而在诗歌的语言上,他又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细,而是喜从大处着笔,厚重古朴,真实直率地坦露自己的胸襟,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故钟嵘评云: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云其:

“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陈祚明云其“跌宕悲凉,独臻超绝。

第三,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五言而言,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

这是因为《诗经》之后,文人的四言诗很少出色者,他不是机械的摹拟《诗经》,而是在内容与情调、句法、词法均有创新,从而使四言诗在《诗经》之后又大放异彩。

除诗歌外,曹操的散文也颇有特色,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其文风的特点是清峻与通脱,也即是他的文章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说话大胆,言辞锋利,用极简洁的形式与朴素的文笔,坦露自己的心境。

最著名的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尉侨玄文》、《遗令》等。

四、曹丕及其文学创作

丕字子桓,曹操次子。

其兄曹昂早死,故其后来得以继承曹操的爵位。

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王太子,二十五年代汉自立,曹丕在政治上无曹操之雄才大略,但他羡慕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即位后也有一些开明的政策,表明他力求做一个明君。

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对文学创作也很重视,是曹操之后建安文坛的又一领袖。

他的文学创作今存辞赋或全或残约30篇,诗歌据钟嵘《诗品》,说原有百余首,现存约四十首,另《典论》一书,今存二篇。

曹丕的诗歌,就题材而言,可分三类,一曰公宴诗,这类诗大多写游赏宴欢之乐,模写山水,往往与诸子同题共作。

二曰抒情言志之作,三曰写男女爱情及游子思妇题材。

其中以第三个方面写得最好,也最有特色。

其次,他的诗在体裁上比较多样,四、五、六、七言,杂言均有创作。

在风格上,曹丕的诗歌更多地具有清新流丽、细腻缠绵的特点,这一点与曹操的古直苍凉不同。

所以清人沈德潜说他是“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五、曹丕的文学贡献

(一)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

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

1、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他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所说的“文章”,指广义上的文章,既包括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著,也包括诗、赋等文学作品。

它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建安七子作了评价,指出各人的长处和短处。

3、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它所说的“气”,大体指作家的气质。

作家的气质不同,导致作品的风格就不同。

4、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比较:

张衡的《四愁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独立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但不是成熟的,因为还带有楚辞的遗迹。

(三)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讲解:

《蒿里行》(P201)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

明·钟惺评此诗: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讲解:

《短歌行》(P202)

“短歌”与“长歌”相对而言,非指诗篇幅的长短,而是就歌曲唱时声调的急缓、长短而言。

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

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

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

全篇以比兴手法,如“朝露”喻人生苦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喻贤臣找到了明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臣没找到明君的茫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喻自己的博大胸怀。

全诗八句为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反复申说,从“人生几何”发唱,以“天下归心”收结,诗中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的情调,这正代表着建安诗歌最为感人的一面。

讲解:

《燕歌行》(P210)

这首诗的意义在于,一是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首文创作的七言诗。

七言诗的形式,在曹丕之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四愁诗》每句中间加有一“兮”字,而曹丕此诗则完整的七言句式,因而他对七言诗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尽管它还是句句押韵,音节不免单调,但却直接为后来七言诗的成熟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第二,这首诗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切和谐流畅,很能体现曹丕诗的艺术风格。

作者将思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上来描写,即景抒情,即委婉细腻,又凄恻感人。

开头三句写秋景,以燕雁尚知时令以兴起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怀念。

“慊慊”二句揣度对方远游也必定思念故乡。

“贱妾”以下五句写女子百无聊赖的思念情状。

最后四句补写夜景,末二句感慨牵牛、织女隔河遥望,为他们无辜被隔离而叹息。

这样景情结合,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相思别离的幽怨之情。

全诗语言上平易清新,颇有个性特色

第二节曹植

一、曹植生平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

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

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位作家。

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谢灵运尝云:

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

(李瀚《蒙求集注》)

曹植是一个悲剧人物。

他的悲剧遭遇,是与他和曹丕的争为太子的经历密切相关的。

他少时以才思敏捷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一度曾被立为太子,但由于他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的成熟与老练,最终在与曹丕的明争暗斗中失败。

由于有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在曹操死后,他的日子便很不好过。

曹丕继位后,他位为藩侯,但曹丕对他颇多猜忌,屡屡更换封地,加上曹丕的部下多方谗毁,他受到了严厉的迫害,名为侯王,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得咎,行同囚徒。

魏明帝即位后,他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多次上书,力图得到任用,但仍得不到信任,最终郁郁而终,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

《白马篇》可说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

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赠白马王彪》可说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第三类是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等;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

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

所以王瑶先生说:

“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

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

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

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

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

如他的《赠徐干》: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

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

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

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景”(《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

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较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

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曹植对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称其为“建安之杰”。

后人之推崇曹植,原因有三:

一是文采富艳,二是他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讲解:

《美女篇》(P212)

诗借美女因不遇理想的配偶而“盛年”不嫁,抒发有才能、有理想的志士因不遇明主,才能不得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

从《白马篇》到《美女篇》,可看出诗人由前期到后期的心迹

讲解:

《野田黄雀行》(书P33)

建安十四年(219),曹操杀了曹植的好友杨修,次年曹丕即位,又杀了曹植的知己丁仪、丁廙(yì)兄弟俩,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它通过黄雀落网和少年拔剑挑网救雀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官场上的险恶和黑暗,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憎恶和自己身处险境、无力救助朋友的悲愤心情。

诗中用“风波”喻环境的险恶,以“利剑”喻权力,以“鹞”喻强暴,以“雀”喻弱小和无辜的生命。

通篇用比喻,而通篇写心,写眼看一个个朋友被无辜的杀害而自己爱莫能助的无奈和悲愤之心。

由于政治环境的险恶,诗人只能用比喻的手法曲折深婉的表达。

讲解:

《赠白马王彪》(P216)

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

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出,真切感人。

而且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

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

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一片黑暗。

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

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

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

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

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

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

一、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的名号,最早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他说: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宜,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从此,建安七子的名号便确立下来,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活动。

七子效命于邺下,于其文学创作,实有幸与不幸。

曹操罗织文人于邺下,政治上的考虑大于文学。

“诸子在魏,犹孟子在齐,不治事而议论。

魏武看诸子,俱是书生无济,然不收之,则失人望,故用之以充文学。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5)七子依附曹氏于乱世,虽然有了安定的创作环境,但个性不免受到压抑,无聊的应酬之作亦相应增多,当然这也是政治上一个无奈的结果。

“建安七子”中,以王粲的文学成就最高。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

王粲才名早著,少年时即为蔡邕所重。

十七岁时避难荆州,依附刘表十五年,但不被重用。

后归曹操,为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等。

王粲诗文兼擅,为“七子之冠冕”。

(《文心雕龙·才略》)诗以《七哀诗》最为有名。

这是建安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第一首(西京乱无象),先叙写在动乱社会不得不离开中原,投奔荆蛮的原因,次写沿途所见所闻,“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极概括地写出大乱中社会的萧条,笔力凝重,感情沉痛。

并通过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提示了当时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结尾抒写作者盼望有明主拯救乱世的愿望。

这首诗和曹操的乐府一样体现了以旧题写时事的精神。

王粲的《登楼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赋,这是作者登荆州当阳城楼时的所见所感。

异乡风物之美引发他思乡怀土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沉痛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意,脱尽了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显示了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

刘桢,字公干,东平人(山东东平),父刘梁为汉宗室,曾为野王令,性格倔强,今存诗二十馀首。

七子中,他的成就也很突出。

钟嵘称他诗云:

“源出于古诗。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侉俗。

……陈思之下,桢称独步。

”(《诗品》上)

其成就主要在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

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为喻,抒写坚贞高洁的性格。

游乐诗包括《公宴诗》、《斗鸡诗》、《射鸢诗》等。

刘桢诗名甚高,可惜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赠从弟》三首,第二首: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通过比兴手法写出了有理想有报负之士守志不阿的节操。

七子中的其他诗人也都有一些著名的作品,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借秦代民谣写繁重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写一位孤儿被后母虐待的情状,从侧面反映出汉末残酷的社会现实。

徐干《室思诗》写思妇忧愁苦闷的心绪,哀怨缠绵,堪称佳作。

二、蔡琰及其《悲愤诗》

蔡琰,字文姬。

蔡邕之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

事迹见《后汉书·列女传》。

她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但却遭遇不幸。

《后汉书》本传云:

“适河东卫仲道。

夫亡无子,归宁于家。

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壁赎之,而重嫁于董祀。

”这种文化教养以及不幸的遭遇,使她写下了汉末杰出的诗篇《悲愤诗》。

其诗今存三首,五言体《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比较可信。

苏轼《仇池笔记·拟作》以为非出自蔡琰之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以为是蔡琰所作,以史证诗,当为蔡琰作无疑。

(参看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

骚体的《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有不合之处,许多学者认为非蔡琰所作。

《胡笳十八拍》(载《乐府诗集》和朱熹《楚辞后语》)相传是她的作品,但由于不见《后汉书》,而且文体与汉魏间作品不同,有人也怀疑是后人伪托。

(参见中华书局《胡笳十八拍讨论集》)

五言《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

它长达540字,像这样长篇的叙事诗,是前此文人诗歌中没有的。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

她在被掳途中,受尽了胡兵的虐待和侮辱;在滞留胡中又倍受思乡煎熬;有幸回国,却又和亲生子女生离死别;归国后,故园一片废墟,怵目惊心。

全诗叙事兼抒情,善以女性的细腻感受,通过细节描写,描摹情景,使人如临其境。

《悲愤诗》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它对杜甫叙事诗的艺术风格,也有很大影响。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理想的高扬。

汉末动乱,激起建安文人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三曹”以天下为己任,“七子”都不甘以文人自居,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慷慨”一词为建安诗人的诗歌所习用。

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人生短暂的哀叹。

动乱使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

建安文人或死于疾疫,或被杀害,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大。

面对短促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而努力追求;第三种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他们以文才武略自居,在诗歌创作中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努力展现自己的独特风貌,“三曹”、“七子”可谓风格各异,诗体的运用上也或擅四言,或长五言,或工七言。

鲜明的个性特点,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

曹操诗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