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9070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6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艺术概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

“直觉表现”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

“唯我论”

3.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p191

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德国(美学家)席勒:

“艺术起源于游戏”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4.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p193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英国人类学家詹·

弗雷泽的《金枝》也是探讨原始文化的巨著。

他把巫术原理归结为两个原则:

“相似律”和“接触律”(或“触染律”)。

英国(人类学家):

泰勒和弗雷泽

法国(考古学家):

雷纳克

5.劳动实践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96

代表:

德国(哲学家):

马克思

德国(哲学家):

恩格斯

俄国(哲学家):

普列汉诺夫

6.关于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一)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

(二)希尔恩的综合研究方法

●异质同构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爱恩海姆。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

11.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师造化”说与西方的模仿说十分相似。

P14

12.隋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动必依真”等主张。

p14

13.唐朝张璪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4.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倡导“度物象而取其真”。

北宋范宽认为画山水“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

15.明朝袁宏道在《瓶花斋论画》中写道:

“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

16.明朝王履在《华山图序》中说:

“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p14

17.清初石涛亦主张山水画应该“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等。

18.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比例,并认为圆球形是最美的图形。

p15

19.英国画家荷加斯在其著作《美的分析》称:

“波状线与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p15

20.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主张:

“形式,形式——一切决定于形式”。

p16

21.英国克莱夫▪贝尔主张: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来解释艺术本质的?

p22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1.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2.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

P22

3.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P23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

第一,都决定于经济发展;

第二,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三,它们之间都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P24

5.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它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P25

6.大约七千年前,中国河姆渡文化中才始见表现植物的茎叶和花,这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植物图案。

7.“扬州画派”与希腊艺术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社会发展是制约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P26

8.从根本上讲,艺术是为经济基础的决定的。

同时,艺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P28

9.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p28

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首先,它们并不是都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位置,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

其次,它们之间的作用、影响关系也不都是一样的,在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10.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p29

11.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p29

“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

——《孔子家语·

观周》

“使民知神奸。

”——春秋·

左丘明《左传》

“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东汉·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明劝戒,著升沉。

”——南齐·

谢赫《画品》

“成教化,助人伦。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古人图画,无非劝戒。

”——北宋·

米芾《画史》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作品:

《马拉之死》p33

法国浪漫主义画派代表德洛克洛瓦的作品:

《自由领导人民》A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

《格尔尼卡》

中国著名画家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中国著名画家王式廓的油画作品:

《血衣》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12.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p38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经典性论述: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这是唯一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

P39

●2.简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P38~39

①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②社会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③艺术是社会生活全面的、审美的反映,应该而且可以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④艺术作为最高级的、理想的审美创造产品,能够影响社会生活,推动社会生活的前进与发展。

13.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p40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14.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p44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15.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p46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

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

其产品即艺术作品,则也有着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

16.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的,不是它的物质生产的一般性质,而是它的精神生产的性质。

p46

●3.简述“艺术生产”与一般的物质生产的本质区别?

P48~49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的,不是它的物质生产的一般性质,而是它的精神生产的性质。

其一,生产的目的性不同。

人之所以进行“艺术生产”,制造艺术作品,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影响人们的精神。

其二,产品的价值与消费形式不同。

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则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主要是审美属性。

艺术产品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它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

艺术的价值主要是审美。

艺术消费形式是人的精神上的消费、情感上的享受。

其三,生产的过程与结果不同。

“艺术生产”是一种充满心灵情感、艺术个性、独特的精神生产创造过程,其结果是物态化的精神产品。

17.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p51

实质: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意义:

认识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对于避免走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异化的弯路,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18.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异化情况主要表现:

p52

第一,艺术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精神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

艺术劳动变成了资产者投机的对象,艺术创作的自由精神遭到压抑和窒息;

第二,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规律左右和支配了“艺术生产”,艺术品的价值也以其实现赚取利润的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相对独立,艺术品变成了商品;

第三,从事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的艺术家变成了像工人一样的受雇的劳动者,高尚的精神劳动成了一种受资本经济规律支配的制造特殊商品的生产。

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p54

所谓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能动的认识。

2.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p57

马克思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即“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

p58

3.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

P59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p62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它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4.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p62

5.艺术形象的三大特性:

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P64

6.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p64

7.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p67

8.艺术形象:

是一个特定的艺术理论概念,是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创造,在艺术作品中描绘出来的艺术画面,是一种具体、生动、丰富、完美的社会生活符号化和心灵外化的审美图像。

艺术形象具有:

具体性、概括性与感染性三大特性。

9.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P67

10.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艺术家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P67

●4.简述艺术形象的概念、特性及其基本类型。

P66~67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的特性:

①具体性;

②概括性;

③感染性。

艺术形象的基本类型:

①具象型;

②意象型;

③抽象型。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p69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11.艺术的真实性包括:

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再现的真实与表现的真实、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客观的真实与主观的真实,等等。

p70

12.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p70

所谓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

这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

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摹仿现实。

再现性艺术是中外艺术史上的主要倾向,其作品平易近人,如实摹写,生动细腻,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一般容易为观众所欣赏和接受,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其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在创作中其主导作用,观察缜密,技法严格,细节真实。

艺术的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的真实及虚构的真实。

真实的艺术形象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的统一。

13.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p72

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亦即真实地表现创造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等。

这是一般表现型或表现性艺术所特别强调的。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

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艺术中表现的真实,即艺术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真诚和真挚。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14.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p73

①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②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相融合,相统一。

15.艺术典型:

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

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P74

●5.什么是艺术典型,典型的意义与价值?

P74~77

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的创造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也是优秀艺术家杰出艺术才能的表现。

典型的意义与价值:

艺术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于美的独特创造。

艺术典型是不可重复的。

艺术典型的创造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也是优秀艺术家杰出艺术才能的表现。

●6.怎样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十分密切,总的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

其一,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性格,无不同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是人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根本条件。

其二,典型人物的行为和性格发展又对典型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典型环境主要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以人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构成的社会环境。

因此,典型人物往往成为典型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三,由上可见,典型人物同典型性格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

环境不典型,人物很难充分典型;

反之,人物不典型,环境也不可能具有充分典型性。

当然,具体到一部分作品,其中,人物的典型程度同环境的典型程度未必都相平衡,厚此薄彼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6.试以优秀的艺术形象作品分析,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1)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曾把艺术中的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

他说:

“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

”把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这提法是正确的,它从典型人物的社会效应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典型人物共性同个性的关系。

(2)典型人物是指那种既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共同本质特征或能揭示某种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高度概括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具有高度概括的共性、鲜明具体的个性,以及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强烈持久的感染力。

上述典型人物的鲜明、独特的个性同集中、深刻的共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

他们共同体现于人物的言行举止之中。

(3)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而这些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同时,由于典型人物个个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而这种个性又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所以,人们又会有“陌生”感。

(4)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就具有典型性。

他的“精神胜利法”,、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沾上一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阿Q的具体个性,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又是罕见的。

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和陌生感。

(5)正是人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欣赏过程中“熟悉”和“陌生”的统一。

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

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缺乏共性,容易变得离奇荒诞,沦人非理性主义泥坑。

所以,二者必须巧妙结合,缺一不可。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1.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p78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2.艺术反映现实美p78

现实美:

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

现实美可以分为两大类:

自然美与社会美。

自然美:

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

是指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

人的美:

既有自然美的一面,又有社会美的一面。

人的美的美包括:

自然美中的——容貌美、形体美

社会美中的——美德、精神性格美与社会关系美

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的作品《江山如此多娇》p79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晚钟》

中国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

3.艺术创造艺术美p82

4.艺术美:

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艺术美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级的美。

5.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P83

6.艺术丑:

①艺术丑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类型,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②艺术丑隐藏着美,从反面揭示美;

③艺术丑包含着艺术家正确的审美批判;

④艺术丑还包含着美的形式构成因素。

(如罗丹的雕塑名作《老妓女》)

7.郑板桥的“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83

现实之竹筛选过的竹子审美意象完成作品

现实美→→→→→→→→→→→→→→→→→→艺术美

●6.论述:

如何理解现实丑能够转化为艺术美?

P83~85

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美的现实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另有一些丑的现实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

即是说,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如在罗丹的雕刻名作《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转化成了艺术的美。

在艺术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

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

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美。

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

在中外艺术史上,有很多这样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成功之作。

8.罗丹的雕刻名作《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84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9.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到。

我们要强调艺术美的客观性。

86

10.审美关系:

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它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人之所以能够欣赏美、认识美并且创造美,就是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这种审美关系。

P87

1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87

12.艺术创作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的活动。

13.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92

14.美的规律:

就应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具体地说,任何事物,凡是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的。

P95

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示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

这就是美的规律。

15.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96

16.美感:

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P97

17.美感在本质上是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的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98

18.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100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19.审美是一切艺术门类(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电影等)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的共同性格。

101

20.艺术主要的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