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0848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docx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教学总结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

水环境容量:

一定的天然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质最大负荷 

活性污泥:

有机废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茶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

污泥负荷:

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污染物量,单位是kg(BOD5)/kg(MLSS).d 污泥沉降比:

曝气池混合液在100ml量筒中,静置沉降30min,沉降污泥与混合液的体积比(%) 

总需氧量:

在9000C的高温下,以铂为催化剂,使水样气化燃烧,然后测定气体载体中氧的减少量,作为有机物完全氧化所需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水体自净:

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致使污染物的总量减少和浓度降低。

 

活性污泥法:

以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培养基,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连续的培养活性污泥,再利用其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作用净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二次污染:

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在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下生成新的污染物,其往往会给环境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集中,使城市热源和地面覆盖和郊区形成显著的差异,从而导致城市比周围地区热的现象 

水污染:

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或纳污能力,使水体丧失规定的使用价值时,称为水体污染或水污染 

亏氧量:

指在某一温度时水中溶解氧的平衡浓度和实际浓度之差 

自由沉降:

一种非絮凝性或弱絮凝性固体颗粒在稀悬浮液中的沉降,又称离散沉降 

电渗析:

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将带电组分的盐类与非带电组分的水分离的技术 

污泥龄:

指曝气池中工作的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水体生化自净:

由于生物吸收、降解作用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消失的水体自净过程 

水质:

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要素及各自的含量所决定的特性及其组成状况。

 

絮凝沉降:

由高分子物质吸附架桥作用而使微粒相互粘结的过程称为絮凝,因絮凝而导致沉降的现象叫做絮凝沉降 

表面负荷:

单位时间内通过沉淀池单位表面积的流量,称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常用q表示,q=Q/A(即流量与表面积的比值)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用微生物生化过程中消耗的溶解氧量来间接表示需氧量的多少 

化学需氧量(COD):

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mg/l)

COD:

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重铬酸钾)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好氧生物处理:

在充分溶解氧的条件下,主要依赖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生化作用来完成处理过程的工艺 

厌氧生物处理:

在严格厌氧条件下,主要依赖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生化作用来完成处理过程的工艺 

容积负荷:

单位曝气池有效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污染物的量,单位是kg(BOD5)/m3.d 水力表面负荷:

单位面积的滤池每天处理的废水量。

M3(废水)/m2(滤池).d 

水力容积负荷:

单位体积的滤池每天处理的废水量。

M3(废水)/m3(滤池).d 

BOD负荷:

单位时间给单位体积滤料的BOD量,以N表示。

Kg(BOD5)/m3(滤样) 

氧垂曲线:

表示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中溶解氧含量沿河道的分布呈下垂状曲线。

在排污口下有河水中,溶解氧含量因有机物生物氧化的脱氧作用而显著下降,又由于下游大气复氧和生物光合作用等而使溶解氧含量增加,下垂曲线的临界点其溶解氧含量最小 总需氧量:

 

气浮法:

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粘附水中的悬浮颗粒,使其随着旗袍浮升并分离的水处理方法 

○吸附等温线:

一定温度下,活性炭与被处理的水接触并达到平衡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和活性炭吸附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吸附等温线按形状可分为几种类型,其中有代表性的有Langmuir(朗格谬尔)型、BET 型和Freundlich(弗伦德利希)型。

 ○污泥指数(SVI):

污泥指数是污泥容积指数的简称,指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 沉淀后,1g 干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 计。

SVI 能较好的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活性)和絮凝、沉降性能。

对于一般城市污水,SVI 在50~150 左右。

SVI 过低,说明泥粒细小紧密,无机物多,缺乏活性和吸附能力;SVI 过高,说明污泥难于沉淀分离。

 

     SVI=混合液30min后污泥容积(ml)/污泥干重(g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主要装置是序批式反应器,是一种间歇运行的活性污泥法,与其他活性污泥运行方式不停的是,不需要回流装置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法(UASB法):

厌氧悬浮处理技术一种,,主要设备是UASB反应器 ○脱稳:

胶粒因ξ电位降低或消除以致失去稳定性的过程○ ○凝聚:

脱稳的胶粒相互凝结,称为凝聚。

 

水体富营养化: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 

总固体:

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体积的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固体物质的总量。

 

氧垂曲线:

水体受污染后的自净过程中,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可随水中消耗有机物降解耗氧和大气复氧双重因素而变化,以河流流程作为横坐标,溶解氧浓度作为纵坐标,所得的一下垂形曲线。

该图说明了水中溶解氧含量是耗氧和复氧的协同作用的结果。

在未污染前,河水中的氧一般是饱和的。

污染之后,先是河水的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溶解氧不断下降。

随着有机物的减少,耗氧速率逐渐下降;而随着氧饱和不足量的增大,复氧速率逐渐上升。

当两个速率相等时,溶解氧到达最低值(氧垂点)。

随后,复氧速率大于耗氧速率,溶解氧不断回升,最后又出现饱和状态,污染河段完成自净过程。

 

胶体的稳定性:

水中同种胶体微粒带有同号电荷,在静电斥力的作用下,不易聚集,具有稳定性。

 穿透点:

穿透曲线中,当吸附带下缘达到柱底部后,出水溶质浓度开始迅速上升,到达容许出水浓度ρa时的点。

 

吸附终点:

当出水溶质浓度到达进水浓度90%~95%即ρb时,可认为吸附柱的吸附能力已经耗竭,此点即为吸附终点。

 

好氧附着生长处理技术(即生物膜法):

使用细菌等好养微生物和原生、后生动物等好氧微型动物附着在某些载体上进行生长繁殖,形成生物膜,污水通过与膜接触,水中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被膜中生物摄取并分解,从而使污水净化的系统。

处理技术包括:

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流化床等。

 

吸附等温线:

一定温度下,活性炭与被处理的水接触并达到平衡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和活性炭吸附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吸附等温线按形状可分为几种类型,其中有代表性的有Langmuir(朗格谬尔)型、BET 型和Freundlich(弗伦德利希)型。

 二.填空题 

1.水污染可根据性质不同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杂质按在水中存在的形态可分为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 3.在沉淀池的设计过程中,沉降曲线是设计的基本依据 

4.污泥的沉降比为SV=30%,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为3000mg/l,则活性污泥的体积指数为100ml/g,污泥密度指数为1 

5.若污泥的含水率从97.5%降至95%,则污泥体积为原来的1/2

 6.在正常情况下,城市污水的污泥体积指数应在50~150范围 

7.将污泥的含水率降低至80%~85%以下的操作称为脱水,降低至50%~65%称为干化 8.含水率超过90%的固体废弃物必须经过脱水,碱溶,以使干包装和运输 9.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一类是人为污染 

10.水中固体按其溶解性可分为溶解固体和悬浮固体 

11.沉降时间和沉降速度是沉淀池设计过程中两个基本设计参数

 12.表示有机物质综合性能的指标包括COD、BOD、DO  3种 

13.悬浮颗粒物在水中的沉降,根据其浓度和特征可分为自由沉降、絮凝沉降、成层沉降和压缩沉降四种基本类型 

14.吸附操作可分为静态动态两种,静态吸附为连续吸附,可分为固定床、移动床和流动床三种 

15.多数细菌都具有四个生长阶段停滞期、对数期、静止期、衰老期【若3空则填对数增殖期、增殖衰减、内源呼吸期】 

16.土地处理系统在处理废水过程中对磷的去除包括植物吸附、生物作用、土壤吸附和形成沉淀四个过程 

16.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废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 

17.噪声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能量的衰减,对于点声源,与声源间的距离增加一倍,声压级将降低6dB,对于线声源,与声源间的距离增加一倍,声压级将降低3dB

 18.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种 

19.水污染可根据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需氧型污染、毒物型污染、富营养性污染、感官型污染、其他

 20.第一类污染物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处取样分析;第二类污染物取样点为排污单位的排出口 

21.按照不同的处理程度,废水处理系统可分为一级处理系统、二级处理系统、三级处理系统等 

22.离子交换运作操作过程包括交换、反洗、再生、清洗四个步骤 

23.根据固体表面吸附力性质不同,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吸附三种类型 

24.活性污泥法去除水中的有机物主要经历吸附、氧化和絮凝体形成与凝聚沉淀三个阶段 

25.曝气池的类型很多,从混合液的流态可分为推流式曝气池、完全混合式曝气池、两种池型结合式 三种 

26.生物处理的众多环境条件中,最基本的环境条件是溶解氧 

27.常用定量的数值来间接地,相对地表示水中有机物质数量的水质指标包括           

  28.废水处理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分离法和转化法 

29.离子交换树脂最重要的性能是交换容量,它定量描述树脂交换能力大小 

30.BOD5和COD的比值是衡量废水可生化性的一项重要指标,比值越高,可生化性越好,一般认为,BOD5/COD>0.3可进行生化处理 

31.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 

32.氧化塘分为好氧塘、兼性塘、曝气塘、厌氧塘四种 

33.活性污泥法处理有机废水时,污泥量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数增值、增值衰减、内源呼吸),要得到稳定的出水,主要在增值衰减阶段和内源呼吸阶段内进行 

34.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的吸附力:

范德华力、化学键(吸附质和吸附剂)

 35.水污染控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

分离处理、转化处理、稀释处理 

36.复杂有机物的厌氧消化过程要经历数个阶段,包括水解、酸化、气化阶段 

37.反应活性污泥性能的指标有污泥浓度、污泥沉降比、污泥体积指数、污泥密度指数 

38.废水引起的水体污染有需氧型污染、毒物型污染、富营养型污染、感官型污染、其他酸碱或浮油等引起各具特色的水体污染 

39.N、P是植物和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N、P的浓度分别超过0.2mg/l和0.02mg/l时,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促使藻类的大量繁殖,在水面上形成水华(湖泊)或赤潮(海洋) 

40.在Re≤2的层流区,固体颗粒的稳定沉降速度的表达式为Us= 

41.普通沉淀池可分为入流区、沉降区、出流区、污泥区、缓冲区等四个功能区 

42.反离子层(外层)和电位离子层(内层)构成了胶体粒子的双电层 

43.影响混凝的条件主要有水温、pH值和碱度、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搅拌强度和搅拌时间 

44.不论何种生物处理系统,都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作用者、作用对象和环境条件

 45.在众多的环境条件中,最基本的环境条件是氧的存在与供应与否 

46.影响活性污泥性能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温、溶解氧、营养料、有毒物质几种

 47.通常情况下,BOD负荷主要有污泥负荷Ls、容积负荷Lv等两种表示方法

 48.生物膜法可分为润壁型生物膜法、浸没型生物膜法和流动床型生物膜法三类 

49.一般认为,生物膜的厚度在2~3mm时较为理想,生物膜太厚,会影响通风,甚至造成堵塞。

 50.污泥的主要特性有污泥体积、含水率、污泥比重、污泥体积与含水率的关系等几个 

51.按存在的状态,可把污泥水分为游离水、絮体水、毛细水、粒子水四种 

52.按照不同的处理程度,废水处理系统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和高级处理 

54.水中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的去除:

 沉淀 、混凝 、澄清 、过滤 、气浮法 

55.水中溶解物质的去除 

软化除盐、离子交换、吸附和膜分离 

56活性炭吸附操作类型:

间歇吸附、连续吸附、流化床吸附。

 

污泥含水率P 、污泥体积V、污泥质量m、污泥所含固体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P270

三.简述题 

1.试简述浅层沉降的基本原理 

答:

将沉降区高度分隔为n层,即n个h=H/n的浅层沉降单元,那么在Q不变的条件下,颗粒的沉降速度由H减小到H/n,,可被完全除去的颗粒沉速范围由原来的u≥u。

/n,沉速u<u。

的颗粒中能被去除的百分率也由u/u。

增大到nu/u。

,从而使ET值大幅度增加;反之,ET值不变,即沉速为u。

的颗粒在下沉了距离h后恰好运动到浅层的右下端点,则由u。

/v’=h/l和h=H/n可得v’=nv即n个浅层的处理水量Q‘=HBnv=nQ,比原来增大了n倍,显然,分隔的层数越多,ET值提高愈多或Q‘值增加越多 

浅池沉降原理:

理想沉淀的公式u0=Q/A表明,如果水量Q不变,则增大沉淀池面积A,就可减小u0,既有更多悬浮物可以沉下,提高沉淀效率,又因为t=H/u0,则在保持u0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有效水深H的减少,沉淀时间t就可以按比例缩短,从而减小了沉淀池的体积。

因此若将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以处理与原来沉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果,说明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间。

  

2.试比好养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的异同点 

答:

相同点:

都能完成对有机污染物的稳定化。

区别:

(1)起作用的微生物的种群不同:

好氧生物处理是由一大类群好氧微生物一次完成的,而厌氧生物处理是由两大类群的厌氧微生物接替完成的

(2)产物不同:

好氧生物处理中,有机物被转化为CO2、H2O、NH3、P034-等无机物,且基本无害。

厌氧生物处理中,有机物依次被转化为为数众多的中间有机物,以及CO2、H2、H2S、NH3等,产物复杂,有异臭(3)反应速率不同:

好氧生物处理由于有氧作为氢受体,有机物转化速率快,处理单位废水所需处理设备较小;厌氧生物处理反应速率慢,处理单位废水所需设备较大(4)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

好氧生物处理要求充分供氧,对其他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厌氧生物处理要求绝对厌氧环境,对其他环境要求甚严。

(若为简答则可只答加粗部分) 

3.简述电渗析的基本原理,并比较其与离子交换法的异同点 

答:

基本原理:

电渗析器中交替排列很多阴、阳膜,分隔成小水室,当原水进入小室时,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做定向移动,阳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而把阴离子截留下来;阴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而把阳离子截留下来。

结果小室一部分变成含离子很少的淡水室,一部分变成浓水室,从而使离子得到分离和浓缩。

异同点:

○1分离离子的工作介质均为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法的是圆球形的颗粒,电渗析呈片状薄膜○2从作用机理来说,离子交换属于离子转移置换,离子交换树脂在过程中发生离子交换反应而电渗析属于离子截留置换,离子交换膜在过程中起离子选择透过和截阻作用 ○3电渗析的工作介质不需要再生,但消耗电能;离子交换法的工作介质必须再生,但是不消耗电能

 4.试述上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床的工作原理(UASB) 

答:

反应器底部有大量厌氧污泥,废水从器底进入,在穿过污泥层时进行有机物与微生物的接触,产生

的生物气泡附着在污泥颗粒上,使其悬浮于废水中,形成下密上疏的悬浮污泥层,气泡聚集变大脱离污泥颗粒而上升,能起一定的搅拌作用,有些污泥颗粒被附着的气泡带到上层,撞在三相分离器上使气泡脱离,污泥固体又沉降到污泥层,部分进入澄清区的微小悬浮固体也由于沉降作用而被截留下来,滑落进入到反应器内

 5.影响厌氧生物处理的因素 

答:

○1温度;○2生物停留时间(污泥龄)与负荷;○3搅拌和混合;○4营养和C/N比○5N的守恒与转

化;○6有毒物质;○7酸碱度、pH值和消化液的缓冲作用 

6.简述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过程 

答:

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酵细菌把存在于废水中的复杂有机物转化为简单有机物和CO2、NH3等无机物,第二阶段,首先由于甲烷菌共生的产氢产乙酸细菌将简单有机物转化为氢和乙酸;再由甲烷细菌将乙酸、CO2、H2O转化成CH4

 7.简述生物膜净化废水的原理 

答:

接种或原在废水中的微生物在挂膜介质表面增值形成的生物膜,生物膜呈蓬松和絮状结构,微孔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由于生物膜的吸附作用,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附着水层,进入池内的废水,由于浓度差的作用首先转移至附着水层。

生物膜微生物以吸附和沉积与膜上的有机物为营养料,增值的生物膜脱落后进入废水,在二次沉淀池中被截留下来,形成污泥。

因此生物膜通过不断增长、更新、脱落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8.简述A2/O工艺对废水的处理 

该工艺各反应器单元功能及工艺特征如下:

 

1)厌氧反应器:

原污水及从沉淀池排出的含磷回流污泥同步进入该反应器,其主要功能是释放磷,同时对部分有机物进行氨化; 

2)缺氧反应器:

污水经厌氧反应器进入该反应器,其首要功能是脱氮,硝态氮是通过内循环由好氧反应器送来的,循环的混合液量较大,一般为2Q(Q——原污水量); 

3)好氧反应器——曝气池:

混合液由缺氧反应器进入该反应器,其功能是多重的,去除BOD、硝化和吸收磷都是在该反应器内进行的,这三项反映都是重要的,混合液中含有NO3-N,污泥中含有过剩的磷,而污水中的BOD(或COD)则得到去除,流量为2Q的混合液从这里回流到缺氧反应器; 

4)沉淀池:

其功能是泥水分离,污泥的一部分回流厌氧反应器,上清液作为处理水排放。

 

9.简述选择沉淀池类型应考虑哪些因素

 1.废水量的大小    

如果处理水量大,可考虑采取平流式,辐流式沉淀池,如果水量小,可采用竖流式或斜流式。

 2.悬浮物质的沉陷性能与泥渣性质 

   流动性差,相对密度大的污泥,需用机械排泥,应考虑平流式或辐流式沉淀池:

而粘性大的污泥不易采用斜板式沉淀池,以免堵塞。

 3.占地面积 

   竖流式,斜流式沉淀池占地面积较小,而在地下水位高,施工困难的地区应采用平流式沉淀池。

 4.造价高低与运行管理水平 

   平流式沉淀池造价低,而斜流式,竖流式沉淀池造价较高。

从管理水平方面考虑,竖流式沉淀池排泥较方便,管理较简单:

辐流式沉淀池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

 10.简述SBR基本操作过程及优点 

答:

SBR工艺的基本运行模式由进水、反应、沉淀、出水和闲置五个基本过程组成,从污水流入到闲置结束构成一个周期,在每个周期里上述过程都是在一个设有曝气或搅拌装置的反应器内依次进行的。

 优点:

(1)工艺系统组成简单,不设二沉池,曝气池兼具二沉池的功能,无污泥回流设备;

(2)耐冲击负荷,在一般情况下(包括工业污水处理)无需设置调节池;(3)反应推动力大,易于得到优于连续流系统的出水水质; (4)运行操作灵活,通过适当调节各单元操作的状态可达到脱氮除磷的效果; (5)污泥沉淀性能好,SVI值较低,能有效地防止丝状菌膨胀(6)该工艺的各操作阶段及各项运行指标可通过计算机加以控制,便于自控运行,易于维护管理。

 

 11.简述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的原则 

答:

1、厂址必须位于给水水源的下游;如果城镇、工业区和生活区位于河流附近,厂址必须在它们的下游,而且要在夏季主风向的下风向,并应同城镇、工业区、生活区以及农村居民点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不宜太远,以免增加管道的长度。

2、厂址应尽可能与处理后出水的主要去向(如灌溉农田)或受纳水体靠近。

3、充分利用地形,选择有适当坡度的地区,以满足污水处理构筑物和设备高程布置的需要,节省能源和动力。

 4、尽可能少占和不占农田,并考虑有发展的可能性 

12.厌氧接触法的工作原理 答:

为了克服普通消化池不能持留或补充厌氧活像污泥的缺点,在消化池后设沉淀池,将沉淀污泥回流至消化池,形成了厌氧接触法。

厌氧接触法的主要特点是在厌氧反应器后设沉淀池,使污泥回流,厌氧反应器内能够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使厌氧污泥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大于水力停留时间,因此其处理效率与负荷显著提高。

13.论述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和辐流式沉淀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答:

 

14.使比较厌氧生物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的优缺点及其它们的适用条件 

答:

好氧生物处理的反应速率较快,所需的反应时间较短,故处理构筑物容积较小,且处理过程中散发的臭气较少。

所以,目前对中、低浓度的有机污水,或者BOD5小于500mg/l的有机污水,基本上采用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的污泥增长率小得多。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不需另外提供电子受体,故运行费低。

此外,它还具有剩余污泥量少、可回收能量(甲烷)等优点。

其主要缺点是反应速率较慢,反应时间较长,处理构筑物容积大等。

通过对新型构筑物的研究开发,其容积可缩小,但为维持较高的反应速率,必须持续较高的反应温度,故要消耗能源。

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污水(一般BOD5大于2000mg/l)均可采用厌氧生物处理进行处理 ○2. 试叙述脱稳和凝聚的原理 

A 压缩双电层:

带同号电荷的胶粒之间存在着范德华引力和由ζ电位引起的静电斥力。

这两种力抗衡的结果决定胶体的稳定性。

一般当两胶体颗粒表面距离大于3nm 时, 两个颗粒总处于相斥状态。

在水处理中使两胶体颗粒间距减少, 发生凝聚的主要方法是在水中投加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中电离产生的离子可与胶粒的反离子交换或挤入吸附层, 使胶粒带电荷数减少,降低ζ电位, 并使扩散层厚度减小。

 B 吸附电中和:

 胶粒表面对异号离子、异号胶粒或链状高分子带异号电荷的部位有强烈的吸附作用,使得胶粒表面的部位或全部电荷得以中和, 减少静电斥力, 致使颗粒间易于接近而相互吸附。

 

C 吸附架桥:

如果投加的化学药剂是能吸附胶粒的链状高分子聚合物, 或者两个同号胶粒吸附在同一异号胶粒上, 胶粒就能连结、团聚成絮凝体而被除去。

 

D 网捕作用:

含金属离子的化学药剂投入水中后, 金属离子会发生水解和聚合, 并以水中的胶粒为晶核形成胶体状沉淀物, 或者沉淀物析出时吸附和网捕胶粒与之共同沉降下来。

 7.离子交换工艺的操作程序。

 

( 1) 交换:

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其他同性离子间的交换反应。

主要与树脂性能、树脂层高度、水流速度、原水浓度以及再生程度有关。

 

( 2)反洗:

目的在于松动树脂层,以便再生时再生液分布均匀,同时还及时清除积存的杂质、碎粒和气泡。

 

( 3)再生:

交换反应的逆过程,用较高浓度的再生液恢复树脂的交换能力。

 ( 4)清洗:

将树脂层中残余的再生废液清洗掉,直至符合出水水质要求。

 6.活性污泥法净化原理。

 

向生活污水中不断注入空气,维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经过一段时间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种絮凝体。

这种絮凝体是有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构成的, 易于沉淀分离, 使污水得到澄清, 这就是“活性污泥”。

微生物和有机物构成活性污泥的主要部分,约占全部活性污泥的70%以上。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一般在98%~99%左右,具有很强的吸附和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可以达到处理和净化污水的目的。

 ○1.水中氯的存在形式及加氯消毒的原理 

水中氯的存在形式:

氯气溶于水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次氯酸HOCl 是弱酸,又发生离解反应。

平衡受水中氢离子浓度的影响。

当pH>4 时, 溶于水的Cl2 几乎以HOCl和OClˉ 的形式存在,极少以Cl2 的形式存在。

当pH= 7 时, HOCl约占80% ,OClˉ 约占20% 。

一般认为,Cl2 、HOC l、OC l- 均具有氧化能力,而不少研究表明Cl2 、HOC l 、OC l- 三者中, HOC l的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