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1642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docx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

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

表1,不同产业分类方法的比较

部门

费雪

(1935)

克拉克(1941)

克拉克(1957)

Fourastie(1959)

库兹涅茨(1957)

库兹涅茨(1957)

制造业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

服务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工业

公用设施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

服务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工业

交通业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工业

通讯业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工业

贸易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服务业

服务业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服务业

政府部门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服务业  

(联合论坛·北京)摘要:

本文将在明确服务业涵盖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对比,探讨中国服务业在要素密集程度、劳动生产率、服务对象和新技术使用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字:

服务业结构特征 

服务业门类繁多,内部各行业在要素密集程度、劳动生产率、服务对象和新技术使用程度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本文拟在明确服务业涵盖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对比,探讨中国服务业在要素密集程度、劳动生产率、服务对象和新技术使用程度等方面的特征,以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看法和建议。

  一、服务业的行业构成

  在行业构成上,服务业十分接近第三产业,但是服务业又不完全等同于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物资产品生产部门以外的所有行业,即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部门,包括通常所说的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国际上,不同的专家甚至同一专家在不同的场合对第三产业和服务业覆盖行业范围的界定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具体就是指交通业、通讯业、贸易、服务业和政府部门;而在服务业范围中,有的人在第三产业中加了建筑业和公用设施,有的人从第三产业中剔除了交通业和通讯业,有的人认为和第三产业的范围一致。

  不过,一般而言,现在经济学家使用的服务业多是指以下行业部门:

  

(1)运输、仓储和通讯业;

  

(2)批发、零售、餐饮和饭店业;

  (3)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其租赁业、商务服务业;

(4)文化体育、卫生福利、教育和生活服务业等;

(5)公共服务业。

  在中国的统计体系中,只有“第三产业”的概念。

在本文中,为便于比较分析,作者将中国的“第三产业”等同于“服务业”。

  中国的服务业不够发达,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体现在服务业行业构成上,则表现为,一些重要的服务业没有在行业分类中予以明细。

(1)商务服务(即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业)在中国的分类中没有得到体现;

(2)信息业在北美产业体系(NAICS)中是服务业的一个大类,而中国在服务业的分类中则没有出现信息业这一行业。

  附表1将中国服务业的构成与北美服务业的构成进行了对照。

从附表1可以看出,商务服务行业在NAICS中是在一级分类“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业”之下,是典型的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性行业。

中国的服务业分类中没有商务服务业部门,许多相关行业分在“社会服务业”的“其它社会服务业”这个类别下面。

  NAICS的“信息业”是属一级分类,这是北美行业分类标准最近一次修改的结果。

信息业不仅包括计算机软件,同时还包括各种其它传播媒体。

“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和其它物资形式的商品一样,可以进行生产、流通和消费。

中国的信息业主要在“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下,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业归在了“其它社会服务业”下。

  二、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

  服务业的结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分析,这里主要从要素密集程度、生产率、服务对象和新技术应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要素密集程度来看,有些行业是资本密集的,有些是劳动密集的;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有些行业劳动效率高,有些劳动效率低;从服务对象来看,有些行业是为企业服务的,有些是为消费者服务;从对新技术的使用程度来看,有些行业的新技术使用程度较高,有些新技术使用程度较低。

由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不同,中国服务业与有关国家相比,在结构特征上存在着一定的特点。

分析这些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服务业的结构特征。

  

(一)要素密集程度

  按要素密集程度,可以将服务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

人们通常用要素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来度量产业的要素密集程度。

如果一个产业的劳动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高于资本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以50%为界),那么,这个产业便是劳动密集型的,反之,则是资本密集型的。

利用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作者测算了中国服务业各行业的要素密集程度,结果见表2。

表2,1997年中国服务业分部门要素密集程度(%)

劳动密集型服务业à资本密集型服务业

部门

劳动者报酬比重

部门

劳动者报酬比重

教育事业

94.6

房地产业

15.9

卫生事业

87.6

电信业

16.2

行政机关其它行业

83.0

农林牧渔服务业

19.2

仓储业

80.0

航空运输

23.3

公用事业

79.5

管道运输

23.7

社会福利事业

79.1

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业

26.8

体育事业

78.9

金融业

29.4

科学研究事业

77.5

旅馆业

30.6

邮政业

76.1

铁路运输

35.2

综合技术服务业

75.0

保险业

35.4

其它社会服务业(包括商务服务等)

64.5

其它交通运输及交通运输辅助业

40.5

公路运输

61.1

水上运输

47.3

居民服务业

57.1

旅游业

57.0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55.4

娱乐服务业

52.9

饮食业

51.4

商业

49.8

GDP

54.9

服务业

51.3  

  资料来源,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

  表2表明,教育、卫生、政府服务、仓储、社会福利、体育、科研、邮政、技术服务、其它社会服务、公路运输、居民服务是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劳动者报酬在总增加值中的比重较大。

房地产、电信、航空运输、金融、保险、旅馆和铁路运输是较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服务部门,劳动者报酬在总增加值中的比重较小。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整体)劳动者报酬在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者报酬的比重。

它说明,服务业整体的劳动密集程度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劳动密集程度。

其原因在于一些产业(如农业)具有较高的劳动密集程度。

  为了比较中国服务业和其它一些国家在要素密集程度方面的差别,作者测算了日本和韩国的服务业各部门劳动者报酬在增加值中的比重。

(见表3)对比表2和表3,作者发现:

表3,日本和韩国1995年服务业分部门劳动者报酬在增加值中比重(%)

日本

韩国

政府服务

95.4

公共管理和防卫

96.0

教育、研究

88.6

教育和研究服务

91.4

其它公共服务

86.7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险

77.4

医疗、保险、社会保障

82.4

金融保险

70.0

商业

71.3

交通和仓储

57.7

运输

69.4

文化休闲

55.5

金融保险

59.0

餐饮和旅馆

55.0

工商服务

57.5

其它服务

53.7

个人服务

54.4

商业服务

45.5

通讯和广播

50.0

零售和批发贸易

41.0

分类不明

5.7

广播通讯

39.8

不动产

4.5

房地产和出租

8.4

GDP

56.2

GDP

47.9

服务业

57.7

服务业

54.0  

  资料来源:

2000年国际统计年鉴

  

(1)中国服务业的劳动者报酬比重低于全国GDP中劳动者报酬比重,而日本和韩国却正好相反,特别是韩国,服务业中的劳动者报酬比重要远大于GDP中的比重。

  

(2)中国有些行业的劳动者报酬比重明显低于日本和韩国,例如金融保险业,中国的比重为30%,而日本的比重为59%,韩国的比重为70%。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服务业劳动力成本过低。

对于密集使用劳动力的服务业(如餐饮业)而言,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远低于日、韩等国,中国劳动者报酬在增加值中的比重便呈现了低于日、韩等国的局面。

对于密集使用资本的行业(如电信),由于国内外技术差距较小,人均资本装备量相近,较低的工资水平决定了中国劳动者报酬比重低于日、韩等国。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一个行业劳动者报酬比重不仅取决于这个行业劳动者的人均工资水平和劳动者的数量,还取决于这个行业利润水平。

在中国,一些行业(金融和电信)的人均工资水平较其他行业高得多,但由于其利润水平更高,这些行业的劳动者报酬比重与国外同类行业相比低得多。

如日本金融保险业的劳动者报酬比重为59%,韩国为70.0%,而中国仅达30%左右。

这种情况是中国由于存在着高度的行业垄断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以劳动者报酬比重的高低判断行业的要素密集程度往往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甚至是严重的扭曲现象。

  

(二)劳动生产率

  中国服务业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见表4):

以人均增加值(增加值/就业人数)衡量,最高的是房地产业,为最低的批发零售贸易业的17倍,其次是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科学技术相关服务业和国家党政机关,最低的是传统的服务部门��卫生、教育和商业等。

  从表4还可看到,人均增加值的多少和行业的新兴程度(也是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有关,越是传统的行业人均增加值较低,越是技术含量高和需要专业知识的行业人均增加值较高,例如贸易餐饮业的人均增加值就远低于金融保险业。

同时,从政府管制的角度来看,越是受管制的垄断行业人均增加值越高(政府服务除外)。

  但是应该注意到,人均增加值不能完全反映服务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因为有些服务产品的价格是难以确定的,如教育产品。

另外,由于垄断方面的原因,一些服务产品的价格严重地背离了产品的价值,人均增加值也不能反映劳动的强度和人力资本的价格。

表4,98年服务业分部门人均增加值(90年价,元)

部门

人均增加值

房地产业

84911.3

金融、保险业

69960.5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

13278.7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1649.3

地质勘察业和水利管理业

10742.8

社会服务业

9755.4

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9404.8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7569.9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

5993.5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5409.3  

  资料来源:

1999和2000年统计年鉴

  注意:

因为资料的有限,我们只能计算到这种分类下的劳动生产率。

  服务业人均增加值行业间严重不平衡是我国服务业的显著特点。

在日本,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的人均增加值不到批发、零售业、旅馆和饭店业的2倍,最高的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的人均增加值也不到最低的4倍。

在韩国,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的人均增加值和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的人均增加值相差不大,为最低的批发、零售业、旅馆和饭店业的人均增加值的4倍左右。

(见表5)

  中国服务业人均增加值行业间的严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行业垄断的状况。

行业垄断限制了竞争,阻遏了要素回报的平均化过程。

表5.日本和韩国1997年服务业部门人均增加值

日本

人均增加值(十万本币,90年价)

批发、零售业、旅馆和饭店业

44

运输、仓储和邮电业

78

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

147

社会团体和个人服务业

84

韩国

 

批发、零售业、旅馆和饭店业

62

运输、仓储和邮电业

225

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

263

社会团体和个人服务业

105  

  资料来源:

2000年国际统计年鉴

  (三)服务对象

  按照服务业各行业的生产者使用(需求)率,可以将服务业大致划分为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生产者使用型服务业和以家庭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最终消费需求型服务业。

事实上,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最终需求型服务业,也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生产者使用型服务业。

严格地说,只存在最终需求性(或生产者使用性)强或弱的服务业。

表6提供的是根据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服务业各行业的生产者使用(需求)率。

  表6,各服务行业的生产者使用率(%)

生产者使用型服务业à最终需求型服务业

其它社会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

102.4

居民服务业

49.2

仓储业

100.0

邮政业

46.9

保险业

95.6

航空货运业

44.7

管道运输业

93.5

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业

42.8

铁路货运业

88.9

综合技术服务业

40.1

公路货运业

87.4

娱乐服务业

40.0

其它交通运输及交通运输辅助业

84.5

公路客运业

31.5

电信业

84.2

房地产业

30.3

航空客运业

80.4

科学研究事业

25.0

农林牧渔服务业

77.0

公用事业

24.8

旅馆业

75.3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24.4

铁路客运业

72.2

旅游业

15.7

金融业

72.1

教育事业

10.5

商业

66.1

社会福利事业

4.7

水上客运业

66.0

卫生事业

4.3

水上货运业

62.2

行政机关及其它行业

0.0

饮食业

52.9

体育事业

0.0

全国

62.1  

  资料来源:

97年投入产出表

  表6表明,属于生产者使用型的服务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通讯和金融保险部门��这类服务业有人称之为经济网络型服务业(黄少军,1999),还有其他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水利服务业等。

这些部门主要为企业生产服务,对其他经济部门主要是推动作用。

属于最终需求型(最终需求性较强)的服务业主要是个人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不包括“其它社会服务业中的商务服务业”)和政府服务,对其他经济部门主要是拉动作用。

  表6还表明,商务服务类(主要在‘其它社会服务业’类别下)的生产者使用率最高,超过了100%。

这既表明了中国发展商务服务业的重要性,又表明了中国商务服务业发展的不充分。

  与日韩相比,对于一些同一性质或性质比较接近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中国的生产者使用率高于日韩两国。

(见表7)。

这说明,最终需求对这些行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

表7,韩国和日本服务行业的中间使用率(%)

韩国

日本

零售和批发贸易

43.5

商业

45.6

金融保险

68.6

金融保险

77.5

房地产和出租

44.2

不动产

16.6

交通和仓储

42.6

运输

63.5

广播通讯

64.0

通讯和广播

65.0

教育和研究服务

24.6

教育、研究

31.7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险

9.6

医疗、保险、社会保障

2.6

商业服务

88.3

工商服务

81.5

餐饮和旅馆

52.7

其他公共服务

23.7

文化休闲

16.9

个人服务

5.0

公共管理和防卫

0.0

政府服务

1.8  

  资料来源:

2000年国际统计年鉴

  (四)新技术使用程度

  度量服务业新技术使用程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为简化起见,这里用服务部门对信息通讯技术的中间使用率来衡量服务部门使用新技术的程度。

表8展示了中国服务业各行业对信息通讯技术(ICT)的中间使用率。

表8表明,其它社会服务业(包括商务服务业等)、科学研究事业使用ICT比重最高;电信、综合技术服务、金融业使用ICT较多;其它在列的部门都较少,而没有列在表中的部门几乎没有使用。

  服务业对新技术的需求程度在部门之间存有很大不同。

商务服务业(主要在‘其它社会服务业’中)是使用ICT比重最多的部门。

因为信息和知识是这些部门最主要的财富,快速收集、处理、积累和分析信息,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是这些服务部门的核心能力,而ICT促进了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由此可见,服务业中对新技术起拉动作用的部门主要是在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电信、金融、教育和商业等部门,新技术的发展和这些部门的发展紧密相连。

表8,服务业中主要使用ICT的部门(%)

部门

对ICT的中间使用率

其它社会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

20.853

科学研究事业

17.569

电信业

4.374

综合技术服务业

3.497

金融业

2.819

教育事业

2.144

商业

2.114

居民服务业

2.111

保险业

1.350

行政机关其它行业

1.183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1.142

娱乐服务业

0.981

全国

2.066  

  资料来源:

1997年投入产出表。

  注意:

ICT是指信息和通讯技术,该技术涉及的行业包括: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它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资料是用部门对这些行业的中间使用率计算得到的。

  三、简要结论

  1.服务业门类繁多,各行业在要素密集程度、劳动生产率、服务对象、新技术应用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些差异的大小有些是由行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决定的,有些则是由制度环境造成的。

  2.若以劳动者报酬在增加值中的比重来判断行业的要素密集性质,中国服务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低于日韩两国,但是这并不能反映中国服务业在使用劳动力数量上的差异。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劳动成本低,另一方面是因为由于垄断的存在使一些部门获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

因此,以劳动者报酬比重的高低判断行业的要素密集程度往往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甚至是严重的扭曲现象,判断行业的要素密集程度尚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3.中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别高于日韩两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垄断阻遏了利润平均化的过程。

  4.中国商务服务业生产者使用超过100%,这说明,中国商务服务的生产者使用大于国内供给,中国必须大力商务服务业。

  5.与日韩相比,对于一些同一性质或性质比较接近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中国的生产者使用率高于日韩两国。

这说明,中国的最终需求对这些行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刺激最终需求的增长有利于这些行业的发展。

  6.从新技术使用程度来看,服务业中对新技术起拉动作用的部门主要是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电信、金融、教育和商业等部门,发展这些部门将有力地带动新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OECD,2000,TheServiceEconomy,Paris

  黄少军,2000,《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

  李悦,1998,《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琮,1994,《世界经济百科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附表1,中美服务行业分类的比较

一级分类(北美)

二级分类(北美)

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分类

批发业

商业

零售业

商业

交通和仓储

航空

航空货运业,航空客运业

铁路

铁路货运业,铁路客运业

水运

水上货运业,水上客运业

货运汽车

公路货运业,公路客运业

地面旅客运输

公用事业

管道

管道运输业

旅游观光运输

公用事业

其它辅助设施

其他交通运输及交通运输辅助业

邮递

邮政业

急件

邮政业

仓储

仓储业

信息业

出版业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声像复制业

制造业

广播、通讯业

广播: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通讯业:

电信业

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

其他社会服务业

金融和保险

中央银行

金融业

信用中介

金融业

证券

金融业

保险

保险业

基金和信托

金融业

房地产及其租赁

房地产

房地产业

房屋租赁

其他社会服务业

其它非金融资产租赁

其他社会服务业

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业

法律服务

其他社会服务业

会计服务

其他社会服务业

建筑及工程服务

其他社会服务业

专业设计服务

其他社会服务业

计算机系统设计

其他社会服务业

管理,科学和技术咨询

其他社会服务业

研发服务

其他社会服务业

广告

其他社会服务业

其它专业服务

其他社会服务业

企业管理

指各种控股公司的办公活动

不详

行政管理、废物处理和补救服务

行政管理

不详

废物处理和补救服务

不详

教育

教育事业

医疗及相关社会服务

表演艺术和体育

体育事业

艺术和娱乐

博物馆等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娱乐和博彩

娱乐服务业

住宿服务

旅馆业

居住和食品服务

餐饮服务

饮食业

汽车、设备和住房的修理和维护

制造业

其它

个人服务及洗衣业

居民服务业

宗教、慈善、工会、行会等

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

政府立法、财政和行政管理等

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

公共行政

司法及秩序维护

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

人力资源管理

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

环境质量管理

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

住房、城市规划和社区发展

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

经济管理

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

空间技术

科学研究事业  

附表2,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分类

铁路货运业

公路货运业

管道运输业

水上货运业

航空货运业

其他交通运输及交通运输辅助业

仓储业

邮政业

电信业

商业

饮食业

铁路客运业

公路客运业

水上客运业

航空客运业

金融业

保险业

房地产业

公用事业

居民服务业

旅馆业

旅游业

娱乐服务业

其他社会服务业

卫生事业

体育事业

社会福利事业

教育事业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科学研究事业

综合技术服务业

农林牧渔服务业

地质勘察业和水利管理业

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侯永志陈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