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1656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40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docx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2014年01月06日09:

33    来源:

人民网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2。

甘肃省金昌市:

创新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

3.深圳市龙岗区:

打造深圳国际低碳城探路新型城镇化

4.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

建设“九皋文化社区城"探索特色城镇化道路

5.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6。

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区:

高起点谋划高品位建设-—全力打造金山旅游名镇

7.湖北省宜都市:

地上新城镇地下鲟鱼城

8.陕西省宝鸡市东岭村:

村企合一以企带村——东岭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

9。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

变“工业立城”为“产城人融合”发展

10。

贵州省德江县:

加快建设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案例1

以人为本 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

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

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

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

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

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

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

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

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

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

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

一是交通便捷。

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

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

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

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

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

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

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

做到“五个相结合”:

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

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

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

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户签订了单户城镇化确认书,721户在凡河新城选择了现房。

预计到年底,将有近万户农户签约。

单户城镇化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它改变了以往同步城镇化的传统思路,是邓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思想在城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

第二,创新进城农民保障机制。

一是通过采取土地入股的模式,将凡河新城9250户、2。

5万名原住民变为市民,并成为股民,平均每户每年分红11880元,每年共分红1。

1亿元。

随着土地增值,将会享受更多的分红。

这些为进城农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二是为每户进城农民至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并实施免费培训,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目前,已有16500名被征地农民实现了稳定就业。

三是将凡河新城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可选择享受双倍新农保待遇,到60岁以后,每月可领取110元养老金,也可选择趸保形式,男满60岁、女满55岁后,每月可领取420元养老金。

目前,参保总人数已达20500人,每年政府支出养老金总额达1459万元.四是对就地回迁的农民,实行物业费终身全免,取暖费只缴纳三分之一,减轻了进城农民的生活压力,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五是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居住证制度,只要农村居民到城里居住,就给办理居住证,即可享受与市民同等的13大类、24项基本公共服务.今年,全市共有20万人办理了居住证,其中凡河新城新增2055人。

第三,创新建设理念。

一是绿色、低碳、集约、智能的理念。

城市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均超过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

空气相对湿度达到40%,比一般城市高出15%左右,负氧离子含量均值达到每立方厘米7000颗以上,接近森林与海洋水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水城。

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大型住宅小区,逐步推行绿色标准。

购置了50辆燃汽公交车,各住宅小区之间全部通上了电瓶车,建立了自行车慢行系统,全力打造低碳城市。

推行了市民“一卡通”,拥有超市消费、门禁、食堂就餐、公交车乘坐等功能,2010年6月,荣获国家金卡工程优秀成果“金蚂蚁奖”,向数字城市、智能城市迈出了重要一步.二是组团式发展的理念。

彻底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依托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构建了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

三是亲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水面面积占城区总面积的17%,凡河、天水河、如意湖、莲花湖交相辉映,蟠龙山、凤冠山彰显气象,形成了河、湖、山、城和谐统一的城市景观。

尤其是投资3。

4亿元,分三期实施了莲花湖湿地恢复工程,共恢复湿地1041公顷,蓄水量达到1550万立方米,237种植物、810种荷花在这里茁壮成长,123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流经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方式,将COD含量从每升70毫克降到不足30毫克,实现了对辽河的零排放。

莲花湖湿地恢复工程填补了我国大型自然公园建设中,以温带洪泛沼泽地为主题的生态型湿地空白,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城”、“建在湿地上的城市”。

第四,创新管理运营机制。

一是成立了新城区建设管理管委会,全面承担建设和管理任务,所需人员全部从市直和铁岭县相关部门抽调,人事和工资关系不变,降低了行政成本,实现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审批,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是对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环卫保洁、湿地管护等工作,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不再设立专门的机构和编制,政府不再拿钱养人,改变了原有体制的弊端,减轻了财政负担,同时也为新城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三是融资创新。

走出了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搭建了企业债券发行等5个融资平台,改写了以往城市建设与管理单一靠政府投入的历史。

尤其是作为凡河新城的土地一级运营商,铁岭财京投资有限公司于2012年1月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土地一级开发和城市综合运营公司,为凡河新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保障。

第五,创新城建模式。

一是对城市下水实行雨污分流,对中水实现了循环利用,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城市污水实现100%处理、100%达标排放的城市。

二是将供电、供热、供水、通信等管网和线路全部埋到地下,使凡河新城成为没有电线杆、没有电线网的城市。

三是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使凡河新城成为没有烟囱的城市。

第六,创新产业定位。

在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中,以打造无污染的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三大基地”,即旅游休闲度假中心、现代物流基地、职业教育基地和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没有一家工业企业,为凡河新城提供了新型产业支撑。

凡河新城现代服务业基地被列入辽宁省十大服务业产业基地之一,东北物流产业集聚区被评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尤其是今年实施了“万亩花海”工程,举办了中国铁岭首届荷花文化旅游节,吸引了140余万游客参观旅游,最多一天接待游客7万人次,成为铁岭旅游的一张名片.

三、成效与反响

七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凡河新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城市建设的奇迹,改写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成为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为铁岭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70亿元,22平方公里区域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达到763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入住人口10。

6万人。

2006年9月,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在听取铁岭市委、市政府关于凡河新城规划和建设情况的汇报后,称赞“凡河新城规划建设概念好、有创意、有特色,符合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对凡河新城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凡河新城建设非常令人震惊,就像江南水乡,水质比江南还好,特别是莲花湖非常漂亮,为老百姓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活、休闲环境。

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将凡河新城誉为全省新城建设的典范,并向全省推广了经验。

凡河新城建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团组大约400个左右,凡是到过凡河新城的人,无不感到震撼,无不发自内心地赞叹。

2009年6月,莲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荣获第七届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地域改造景观设计奖。

2009年7月,荣获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人居环境优秀范例奖.2010年2月,联合国人居署、国家住建部授予莲花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0年5月,凡河新城以人与鸟类和谐共生、建在湿地上的城市等鲜明特色,成为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中国城市。

2010年11月,联合国人居署授予莲花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优秀范例奖。

2010年11月,莲花湖湿地被评为全国唯一生物多样性恢复实验基地。

2010年11月,国家环保部授予凡河新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基地称号。

2011年1月,莲花湖湿地公园荣获第八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设计奖.2013年10月,铁岭在众多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

四、探讨与评论

通过凡河新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实力的增强,尤其是吸引了香港新昌营造集团、华南城集团、台湾有巢氏、亚泰集团、庞大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企业,纷纷来新城投资兴业,为铁岭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机,凡河新城已经成为铁岭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

七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总结七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6点体会:

第一,单户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创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工作的重要方法,单户城镇化是这一方法的成功实践,对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推进以凡河新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切实增强城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功能,尤其是充分征求百姓意见,尊重百姓意愿,使百姓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决策者、参与者、受益者,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为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产业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实践证明,产业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提,城市发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产城良性互动,才能避免城市空心化。

第四,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泉。

只有在资本运营、建设和管理体制、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才能有效破解制约城镇化的土地、资金等瓶颈。

第五,绿色低碳集约智能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山、水等自然资源是城市的宝贵财富,与城市建设并不矛盾。

以先进理念引领城市建设与发展,不但不会带来生态成本的透支,而且可以恢复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生态。

第六,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兼顾广大农民的利益。

要通过制度安排和具体举措,统筹城乡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案例2

创新体制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

——甘肃省金昌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案例

中共金昌市委政策研究室

“园区带动、城乡融合"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永昌县河西堡镇街景

甘肃省金昌市地处西北内陆、河西走廊东段,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近年来,金昌市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被甘肃省列为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

2009年、2013年,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现场会两次在该市召开.

一、科学规划,拓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

坚持把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提,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实践,高起点、高水平地制定实施规划,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完善规划,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先后编制完成城乡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农业与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分类编制了特色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

编制完成所有行政村村庄和小康建设规划,实现了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小康建设规划全覆盖。

二、整合资源,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富民惠民、融合发展"的原则,根据农村实际分别选择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探索创新行之有效的建设与发展模式。

一是“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普惠、和谐共享”的要求,整体推进“城中村”改造,让农民直接融入城市、变成市民.比如,在西坡村和高岸子村整体改造中,对列入改造范围的农户,按户籍人口以成本价集资住宅楼和沿街商铺,政府奖励一定面积的生产用房或住房装修资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既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也使农民经济有来源、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二是“集中新建、进滩增地”的近郊村建设模式。

按照“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土地集约、相对集中”的要求,对地处城区近郊、土地相对紧缺的村,打破村组界限,无偿划拨国有荒滩,集中建设新农宅.比如,中牌村和西湾村离市区较近,在国有荒滩上集中建设了新农宅,实行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变荒滩地为集中住宅区、变旧宅基地为耕地。

三是“就地改造、综合整治”的远郊村建设模式.按照“散居户向大村集中、小村向中心村集中”的要求,对地处远郊、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采用组团模式统一建设中心村,政府投资配套建设休闲广场、小游园、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等工程,远郊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目前,全市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56个,新建高标准农宅2.3万套,65%的农户住上了新农宅,所有行政村都通了油路和公交车,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2.8%。

四是“园区带动、城乡融合”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按照“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依托工业园区和乡镇所在地的基础条件,加快小城镇道路、供排水、供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优化升级,集中开发住宅小区和安置小区,全面提升小城镇容纳人口、吸纳就业和承接产业的功能,为进入城镇农民提供就业创业、安居乐业保障。

比如,河西堡镇依托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全镇农村劳动力中三分之一的进入工业园区转岗就业,三分之一的进入城镇从事第三产业,三分之一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促进了城乡产业合理布局和互动发展。

三、深化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保障机制

围绕推进“六项改革”、建立“九项机制”,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多项改革政策,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从政策框架上构建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平台。

一是推进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了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跟进出台了与户籍制度相衔接的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配套政策,农户在继续享受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一元化”公共服务,政策叠加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

13%,比2008年提高6.5个百分点。

二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和社保制度改革,建立了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居民医保、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了城乡就业扶持、就业培训和劳动用工的统一管理,除低保外的城乡社保标准全部统一。

从今年开始,实施城乡低保并轨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实现城乡社保并轨目标。

三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加快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推动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

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2。

13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33.6%.四是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把城市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嫁接到农村,全市所有行政村都成立农村社区,建立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社工委服务村民、村委会发展经济的农村社区“三委一会”管理新模式,并结合“双联”行动成立驻村联合党支部。

建立村干部“万元年薪”计划和报酬稳定增长机制、农村公益设施管理机制,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切实增强了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

五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逐年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市、县(区)本级财政新增财力的60%以上全部投向“三农”,形成了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2009—2012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涉农资金近24亿元,年均递增13。

3%.六是推进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规划权上收、管理权下放"的原则,加强市级规划行政部门对县区规划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逐步形成“覆盖城乡、集中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

四、培育主体,切实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大力培育和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推行股份合作试点.以新华村和营盘村为试点,采取“以互换促流转、以入股促集约、以产业促分工、以租赁促分流"的办法,通过集中建设日光温室区、暖棚养殖区、节水示范区、资产出租区和城镇住宅楼生活用房等“四区一房”,大胆探索和创新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吸纳农户土地入股,形成了特征鲜明的“3331”模式(30%的农民进城务工从事二三产业、30%的农民经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30%的农民经营暖棚圈舍进行舍饲养殖、10%的农民经营高标准节水农田),实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向以公司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转变,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促进了农民二次产业分工.在探索和推广“3331”模式的基础上,采取“农户土地集体出租、政府投资集中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农户自愿承包经营”的方式,实行资产所有权归惠农投资公司、管理服务权归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权归入社农户的“三权分立”经营机制,促进了土地流转,实现了高效集约发展.二是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如永昌县东寨镇上四坝村农民宋廷新,流转承包3000亩土地,建成了以种植苜蓿为主、洋芋为辅的家庭农场,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

目前全市流转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手中.三是发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鼓励和扶持发展多元化、多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如七坝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市场"模式,建立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500亩,以每亩600元股金入股的方式,建设日光温室、集约化育苗基地,带动当地农户发展辣椒种植。

甘肃中天生物科技集团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市场”模式,建成万只良种肉羊、肉牛繁育场、有机肥处理场,公司为入驻养殖小区的农户统一供种、统一销售,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规模养殖,效益十分明显.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8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8家。

五、破解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几个难题

一是破解了农民进城后的生活保障难题。

通过户籍制度一元化改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机制,降低了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破除了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城乡不平等的体制机制,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使进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