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2098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9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docx

初中物理概念归纳很全

初中物理概念总复习

一、走进实验室

1、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合作交流、评估。

2、测量仪器的分度值是指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

量程是指测量仪器所能测量的范围即最大的示数。

3、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基本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4、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

米,字母用符号m

(1)长度的单位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μm=103nm.

(3)面积单位:

1m2=100dm2=104cm2体积单位:

1m3=103dm3=106cm3

容积单位:

1L=1000mL,1L=1dm3.1mL=1cm3.1L=10-3m3

5、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仔细观察它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测量时,物体的一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和被测的长度平行。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垂直,不可斜视,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6、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或小的固体的体积,它们常用mL或cm3做单位。

(1)量筒:

刻度线分布均匀;量杯刻度线下疏上密,分布不均匀。

(2)使用方法:

(a)先看清量筒或量杯的分度值和量程。

(b)选择合适的量筒或量杯:

所测液体体积在其量程的1/3----2/3为宜。

(c)把量筒或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d)等液面静止后读数,眼睛的视线要与液面(凹形底部或图形顶部)相平。

7、温度计(温度: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作用:

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3)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煤油和水银三种。

(4)常用摄氏温标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记作00C,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度,记作1000C,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摄氏度,10C。

(5)使用方法:

a测量前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b根据被测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C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与容器的底或壁接触。

d等温度计内液柱平稳后读数,一般温度计不能从被测物体中取出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

e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6)体温计:

测量范围350C------420C之间,分度值为0.10C.

8、误差:

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b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

c常用减小误差的方法:

取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方法、认真细心测量;多次测量求取平均值。

9、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

(2)化曲为直法(棉线法或滚轮法、分割法);(3)平移法:

(配合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10、时间测量工具:

机械秒表

分小圈示数和大圈示数。

小圈内的数字单位是min(分),大圈内的数字单位是S(秒),

读取数值的顺序是先读小圈再读大圈。

二、机械运动

1、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的分类:

(1)按运动的路径分: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

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3、参照物:

(1)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2)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则称是运动的。

(3)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应选眼睛能看的见的物体作参照物。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判断得出的运动状态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间。

6、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

运动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同)

(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定义公式:

V=S/t

(4)国际单位:

m/s常用单位:

km/h、cm/s1m/s=3.6km/h

(5)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7、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

运动快慢会改变的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同)

(2)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在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快慢程度。

(3)计算公式:

V=S/t

(4)平均速度总是对某一段路程或时间间隔而说的,对于不同的路程或时间间隔,平均速度一般来说是不同的。

日常所说物体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注意: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三、声

1、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2、声音的产生:

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4、声速:

每秒钟声音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气温升高声速增大。

一般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液体中快,而声在液体中传播又比在气体中快。

5、频率(f):

是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符号HZ。

人耳能听到20Hz----20000Hz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高于2×104Hz的声音称为超声。

6、乐音:

悦耳的声音。

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声源振动频率大,音调高;声源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也叫音量。

响度跟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声源振幅大,声音响度大,声源振幅小,声音响度小;响度还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

(3)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也叫音品。

常用来辨别声音的。

7、从声波图形看出A的音调高,B的响度大。

AB

8、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能够被反射回来,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

当两个声音传到耳朵的时间

小于0.1S时,我们耳朵就不能把这两个声音区分开。

9、声波的应用:

(1)传递信息。

如利用回声测距离:

S=½vt

(2)传递能量。

如利用超声波碎石、清洗镜片等。

10、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来源于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dB。

1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源是:

废气、污水、有毒的固体废物、噪声。

12、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分为三个阶段:

声源振动产生声音、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耳膜振动。

13、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其中最根本的是消除或降低声源噪声。

四、光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不需要任何媒介物。

3、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现象:

(1)小孔成像:

成倒立的实象。

(有放大、缩小、等大的)

(2)影子的形成:

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

(3)日食:

当太阳、地球、月亮在同一直线上时,月亮在中间,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短时间内看不见太阳。

(4)月食:

当太阳、地球、月亮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在中间,挡住了太阳射向月亮的光线,短时间内看不见月亮。

4、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各种介质的传播速度都比真空中的小。

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可近似认为3×108m/s.

5、光的反射:

光在两介质的分界面上,会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介质中的现象。

6、要看到物体,这个物体必须有光射入眼睛,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到我们的眼睛。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口诀:

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8、反射的种类

(1)漫反射:

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不平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现象。

(2)镜面反射:

一束平行光射到平滑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向某一方向平行传播的现象。

(3)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同一个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这个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

黑板“反光”,使我们看不清黑板上某处的字,是因为黑板上这个地方比较光滑,发生了镜面反射。

9、平面镜成像

(1)特点:

平面镜成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口决:

虚像、等大、等距)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2)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

(此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汇而成的)。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清像的位置。

b在实验中用两支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在实验中用刻度尺是为测量像距和物距的大小。

(4)平面镜的应用:

a、改变光路;b、成像。

(5)球面镜:

①凹面镜:

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

性质: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车头灯。

②凸面镜:

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

汽车后视镜。

10、光的折射:

光照在两透明介质的分界面上,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11、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

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注意:

空气中的角更大)

12、人在平静水面上,看水中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像比物体离水面更近。

人在水中看岸上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放大的虚像,像比物体离水面更远。

13、透镜

(1)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

(3)焦点(F)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在主光轴上的交汇点。

(4)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14、三类特殊光线

(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的光线会通过焦点。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通过焦点)。

(2)过光心的光线,通过凸、凹透镜后,折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3)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对着另一侧焦点的发散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15、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有放大、缩小和等大的;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2)2f点是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F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焦点外(u>f)成实像;在焦点内(u<f)成虚像。

物体到凸透镜

的距离u

像到凸透镜

的距离V

成像情况

应用

u>2f

2f>V>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找焦距

2f>u>f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

u=f

无穷远

平行光、不成像

u<f

V>u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16、凸透镜成像实验

(1)实验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2)如果某同学做这个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有下列原因可能造成这种现象:

a、成的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b、焦距(或像距)太大,光具座不够长。

17、实像和虚像

实像:

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虚像:

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18、如何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1)用手触摸中间的厚薄;

(2)靠近字体看是缩小还是放大;(3)聚焦法。

19、

(1)人的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要戴凹透镜矫正,使成的像向后移到视网膜上。

(3)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要戴凸透镜,使成的像向前移,落在视网膜上。

眼睛

角膜和晶状体

瞳孔

眼球

视网膜

照相机

镜头(凸透镜)

快门

暗箱

胶(底)片

20、

(1)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光的色散:

将白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2)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

品红、黄、蓝。

(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若透明体能透过所有的色光,透明体是无色的。

若不透明体几乎吸收所有的色光,则物体是黑色的。

(4)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反射的色光决定的,若不透明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此物体是白色的。

五、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现象。

2、常温下的三种物态:

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状态与温度有关。

3、六种物体变化:

(1)物质从固态变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是吸热过程。

物质从液态变到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是放热过程。

(2)物质从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是吸热过程。

物质从气态变到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是放热过程。

(3)物质从固态直接变到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是吸热过程。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到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是放热过程。

4、晶体熔化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熔化时也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6、晶体熔化的条件:

温度要达到熔点,同时要继续吸热。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温度要达到凝固点,同时要继续放热。

7、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8、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1)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能发生;沸腾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发生。

(3)液体蒸发时,液体的温度会降低;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10、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的温度和液体周围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1、液体沸腾的条件:

液体的温度要达到沸点,同时要不断吸热。

(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12、气体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2)缩小体积(加压)。

(所有的气体在降低温度都可能液化。

13、几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冰:

凝固。

霜、雪:

凝华。

雾、露:

液化。

云:

液化、凝华。

六、质量与密度

1、质量(m):

(1)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

千克,符号:

kg。

(2)单位换算:

1t=103kg,1kg=103g,1g=103mg。

(3)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温度、状态和位置无关。

(4)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有:

天平、杆秤、电子秤等。

(5)一个铁球的质量是5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此铁球含有5Kg的铁。

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1)把天平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线处,这时天平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或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盘中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关于使用天平的几个注意事项:

(1)横梁上平衡螺母的调节:

“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直到横梁在水平位置静止或左右摇摆的幅度相同。

称量物体时,不能移动平衡螺母。

(2)移动游码后,读数时应以游码左边对的刻度线来读数。

(3)若使用天平称量时,错把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移动了游码调节,最后天平平衡后,物体的质量是用砝码的质量减去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物质的密度(ρ)

(1)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kg/m3,常用单位:

g/cm3;1g/cm3=1000kg/m3

(3)定义公式:

ρ=m/v变形式:

m=ρvv=m/ρ

(4)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同种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只跟这种物质的材料种类和状态有关。

5、密度的应用:

(1)根据密度的大小,可以辨别物质。

(2)根据m=ρv计算不方便直接称量的物体的质量;根据v=m/ρ计算不方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6、混合物质的密度的计算

一般把两种物质混合后

七、力(F)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单位:

牛顿,符号:

N

2、物体间力的作用可以分为:

接触和不接触两种情况;不接触能发生力的作用的有:

重力、磁力、电力;除此外,物体间要相互接触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3、力不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5、力有两种作用效果:

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

(1)运动快慢的改变;

(2)运动方向的改变;(3)运动快慢和方向都改变。

7、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称为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

8、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9、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

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要画标度)

(2)力的示意图:

(不要画标度)

10、弹力:

受力而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产生的反作用力。

如拉力、提力、压力等都是弹力。

11、弹簧测力计:

(1)原理:

在弹性限度以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使用方法:

先要看它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若没有对齐,要进行调零,(测哪个方向的力,测力计就在哪个方向调零)。

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弹簧伸长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外壳上。

1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是:

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13、重力:

(1)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符号:

G

(2)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的大小叫物重。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

G=mg,

g=9.8N/kg,表示的物理意义的是: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2个鸡蛋的重力约为1N)

(5)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应用:

重垂线。

1

(6)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一个物体的支撑面越大,重心越低,越不容易翻倒。

(物体的稳度与它的底面积大小和重心高度有关)

14、摩擦力(f):

(1)滑动摩擦力:

a.定义: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b.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做相对运动。

c.影响因素: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静摩擦:

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时,(但未做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

(3)滚动摩擦: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

压力相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一样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更小。

(4)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a、增大压力。

b、使接触面变粗糙。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小压力。

b、使接触面变光滑。

c、使接触面分离(磁悬浮列车)。

d、用滚动代替滑动。

八、力与运动

1、合力与分力:

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同时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方向相同的二力的合成:

合力的大小是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的二力的合成:

合力的大小是F=F1—F2,(其中F1>F2)。

合力方向与F1方向相同。

3、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理解: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能用实验来证明。

是一种理想情况。

4、惯性:

(1)定义: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理解:

原来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3)惯性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温度、体积、形状、位置等都无关。

5、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注意:

只能说由于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

(2)惯性不受外界条件限制;惯性定律却受条件限制,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6、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7、平衡力: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几个力称为平衡力。

8、二力平衡的条件:

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平衡力的合力为零。

(口诀:

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9、非平衡力: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这几个力称为非平衡力。

非平衡的合力不为零。

10、当物体受一个力或非平衡力的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

当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

地面上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九、压强

1、压力:

(1)定义: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个力)

(2)只有物体放在水平面时,对支持面的压力的大小才等于它受到重力的大小。

(F=G)

(3)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压强:

(1)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

帕斯卡,简称:

帕,符号:

Pa。

常用单位有:

百帕(hPa)、千帕(kPa)、兆帕(MPa)1MPa=103kPa)=104hPa=106Pa

(3)一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0×104Pa,表示每1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0×104N。

(4)公式:

P=F/S公式适用于任何状态的物体。

(5)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柱状固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强可以用公式P=ρgh计算。

(6)增大压强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