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9253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吸取经验教训,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②身负治水重任,敬业奉献的精神。

⑷尧、舜、禹时期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禅让制,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与能”。

11、材料:

“神家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⑴此材料叙述了炎帝的教民农耕

⑵他在传说中的作用是:

炎帝利用天时、地利、制作农业工具,教民耕种,和黄帝联盟,形成华夏族,被华夏族尊奉为祖先之一。

第二主题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本主题讲述夏朝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即(约公元前2070年一公元前221年)。

主要讲述中华大地上国家的产生和早期发展,说明夏、商、周(西周和东周)的兴亡更替。

也讲述此时期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强调春秋战国的社会剧烈变革,此社会大变革指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重点突出了影响深远的商鞅变法。

1、夏、商和周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暴君、亡国者、灭亡时间。

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桀→桀→约公元前1600年

商→约公元前1600年→汤→安阳(殷)→纣→纣→约公元前1046年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周历王→周幽王→约公元前771年

2、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是夏朝,禹时期开始了我国奴隶制文明时代。

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禹传启,家天下”,开始了我国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商汤于公元前1600年灭夏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国力开始日渐昌盛。

4、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领导灭亡商朝的牧野大战,周武王取得伐纣的胜利,牧野之战标志周武王推翻商纣的统治,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

5、我国有确切纪年开始于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

此年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历王,标志西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6、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西周的统治者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我国进入春秋时期。

7、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其特点是“乱”“变”。

春秋五霸依次为:

①齐桓公,②晋文公,③楚庄王,④吴王阖闾、⑤越王勾践。

他们的霸主地位确立的标志依次是:

①葵丘会盟、②城濮之战(晋、楚)③必阝之战④郢之战、⑤北上会盟。

8、齐国的管仲改革,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标志是葵丘会盟。

成语“问鼎中原”表现了楚庄王企图称霸中原,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立志发愤图强,北上会盟标志勾践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9、春秋战国时,同晋 国争霸中原的诸侯国是楚,即晋楚争霸。

10、西周的等级制度中,统治阶级内地位最低的是士,被统治阶级地位最低的是奴隶。

11、与成语相关的人和事件。

退避三舍一一晋文公一一城濮之战(晋、楚)

一鸣惊人一一楚庄王一一必阝之战(楚、晋)

卧薪尝胆一一勾践一一北上会盟

12、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其特点是“乱”“变”。

战国七雄依次有:

齐、楚、燕、韩、赵、魏、秦。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社会即:

“变”“乱”。

春秋战国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变革时期。

我国封了制度逐步实现主要通过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

13、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14、春秋末期齐国的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军事格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出自此书,所以后世尊称孙武为“兵圣”。

战国时的孙膑的《孙膑兵法》,他指挥的“围魏救赵”取得胜利。

军事家白起指挥秦军取得长平之战胜利。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标志着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15、战国中后期,秦的政治家张仪主张“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的策略。

齐的政治家苏秦主张“合众势以攻一强”的“合纵”策略。

16、战国后期,秦国修筑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和郑国渠。

17、见P45“苟可以强国,不法其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治世不一遁,便国不消”。

①讲述的是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

②支持的最高统治者是秦孝公;

③有利于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的是土地私有。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措施是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可以买卖。

)④有利于调动生产者和将士积极性的措施是重农抑商和奖励军功。

(奖励耕战)。

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措施是推行县制,它对当代行政理制度有重要影响。

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是我国古代史上最成功的改革。

(评价)⑦“治世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含义是:

治理国家不止一种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人民,就不必效法古代。

18、“齐桓公和管仲是冤家对头,……鲍叔牙着重的对齐桓公说:

“……君若要称霸天下,没有管仲不行,……。

”这段话,深深打动了齐桓公,打消了杀死管仲的念头,并委以重任。

此材料讲述了管仲与齐桓公称霸的关系是:

化干戈为玉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②我们应学习齐桓公的善于人谏,知人善任。

19、简述商鞅变法的原因(背景)目的、主要内容、作用和成功的原因?

(1)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私田大量出现;

③形成了封建地主和农民;

④秦国落后挨打,秦孝公求贤。

秦孝公主张改革废法图强。

(2)目的:

通过变法改变落后挨打局面,使泰国富强起来。

(3)主要内容:

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土地所有权。

②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⑤严明法令。

(4)作用(影响):

①通过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③秦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④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5)成功原因:

①变法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顺应历史发展方向,代表了新兴地方阶级的利益。

②秦孝公的支持。

③广大人民的支持。

④变法内容适宜,策略正确,人民支持。

商鞅变法时间:

于“前356年”。

商鞅:

名鞅,姓:

公孙,又叫卫鞅。

20、“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候出”

该材料反映出的社会情况是:

①西周王权至高无上。

②西周王权衰落,诸候实力强大起来。

21、(讨论题)国家怎样形成的?

国家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

(1)形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到了夏朝,逐步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修筑了城堡和宫殿,具有这些要素的社会组织形式就是国家夏朝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实质:

一个阶级压迫、剥削、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3)特点:

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22、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战役。

(1)城濮之战;

(2)必阝之战(3)桂陵之战(4)长平之战(围魏救赵)

第三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本主题讲述秦汉史即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的历史,秦灭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统一国家更加稳固。

在统一的局面下,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 更加密切,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步加强。

从秦汉时期起,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1、秦大规模统一战争)秦王扫六合)的起上年是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亡的诸候是韩→赵→魏→楚→燕→齐。

诸子百家中韩家的韩非子最早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制,此主张首先被秦王赢政所采纳。

公元前221年,秦(赢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始皇在文化思想领域专制的集中表现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秦始皇批阅秦使用的字体是小篆,秦统一文字后简化的标准字体是小篆。

秦统一后的郡县制为历代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课题要求】

一、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和作用;

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了解秦朝的暴政;

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能举出汉武帝“大统一”的主要史实,能理解“独尊儒术”的颁布“推恩令”的作用,了解西域的地理范围,理解汉设西域都护的意义,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和意义,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的作用,理解“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价值。

二、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对比分析汉武帝和秦始皇的功过,说明秦朝为何短命,西汉为何出现较长时间的繁荣,认识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基础知识]

1、秦朝的统一与建立

(1)统一时间:

公元前221年

(2)、统一国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3)秦朝建立者:

秦始皇(赢政)(4)、都城:

咸阳

(5)统一的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附:

示意图)

(1)规定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管行政、

军事和监察。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4)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3、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

领域

措施

作用(或影响)

政治上

建立皇帝制度(或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了,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规定秦国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颁布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重量的的计量标准,统一了度量衡)。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思想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焚书坑儒。

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使祖国文化遭受巨大损失。

4、秦的暴政表现

(1)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2)、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3)刑罚严酷(4)、秦二世(胡亥)的暴政

5、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1)爆发时间:

公元前209年

(2)主要原因:

秦的暴政(3)领导人:

陈胜、吴广

(4)历史地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5)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6、秦朝的灭亡

(1)时间:

公元前207年

(2)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

(3)经过:

陈胜、吴广牺牲后,由他们发动的农民起义又继续发展,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秦军主力,同年刘邦的起义军逼近咸阳,赵高杀死秦二世,立子婴为王,后来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皇位,相互征战,史称楚汉之争,刘邦取得了胜利,建立西汉。

7、西汉的建立和鼎盛

(1)建立时间:

公元前202年

(2)建立者:

刘邦(汉高祖)(3)都城: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4)西汉鼎盛时期的最高统治者:

汉武帝(刘彻)

8、西汉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作用才影响。

(汉武帝的“文治”)

作用或影响

接受大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在思想上“一统”于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二千多年来的封建正统思想。

解决王国问题,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使王国力量分散,难以同中央对抗,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彻底解决。

整理财政,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由国家实行垄断经营

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9、汉武帝加强边疆开发:

(汉武帝的“武功”)

(1)目的:

巩固边防,巩固统治。

(2)开拓疆域的主要方向:

①西北:

打败匈奴,设“河西四郡”,管辖今甘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

②南方:

平定“南越”叛乱,重新设郡,管理五岭以南包括海南岛地区。

③西南:

征服“西南夷”,直接纳入汉王朝统治之下。

(3)作用:

使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

10、汉代时西域的地理位置

汉代时:

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说广一点,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11、张骞出使西域

次数

时间

目的(任务)

成效

评价

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掌握了西域的情况,反映了西域各族希望同汉朝往来愿望

第一次出使的意义更大,具有开创性,两次出使西域都未完成汉武帝的任务,但使西域和内地日益密切,经济、文化友好交流加强,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联络孙子国进攻匈奴

加强与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12、西域都护的设置

(1)条件: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使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具体表现在:

①内地的丝绸的铁器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到西域。

②西域的物产、舞蹈等传入内地。

(2)设立时间:

公元前60年(3)职能:

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

(4)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13、丝绸之路(注:

结合地图掌握)

(1)北方丝绸之路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西亚→欧洲。

(2)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成都,大致北南走向。

(3)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14、列举两汉时期中外交往的事例。

(1)朝鲜平壤古墓中出了汉代文物,其中蜀郡制造的漆器,证明秦汉经济和文化对朝鲜的重要影响。

(2)西汉时,中日交往有了文字记载,东汉时(公元57年),日本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3)东汉(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最远到达了条支海(今波斯湾),了解了沿途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

(4)166年,大秦使者以大秦安敦尼王朝皇帝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礼品,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综合理解与分析】

1、试分析秦统一全国的原因。

分析

(1)主观原因:

①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战国后期,特别是长平之战后,秦国的优势进一步确立;

③秦王赢政的才能和正确的统一政策。

(2)客观原因:

①战国经济和社会进步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东方六国不团结;

④六国统治集团被秦的策略所瓦解。

2、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

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1)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①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中国,结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②建立了皇帝制度,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④通过统一战争,开发边疆,扩大了疆域,使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始皇又是一个暴君:

①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②“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毁了文化,造成了祖国文化的重大损失,阻碍了社会进步;

③他的暴政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3)总的来说秦始皇功过相比,功大于过。

3、分析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在推翻秦朝统治斗争的作用

①陈胜、吴广:

发动大泽乡起义,掀起了农民起义;

②项羽:

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主力,加速了秦朝灭亡;

③:

直接结束了秦朝统治。

4、根据史实,你如何评价汉武帝

分析:

(1)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①汉武帝在西汉初年经济繁荣与政治巩固基础上,使西汉进入了全盛时期;

②政治方面颁布了“推恩令”,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

③经济上整顿财政,统一铸币和盐铁专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④军事方面,打败了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⑤命张骞通西域,开辟通往西方的商路;

⑥在西南地区设郡县,扩展了疆域;

⑦文化上,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设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汉武帝也有过错,如为出击匈奴,大肆征兵征税,迷信,妄想长生不老,迫害司马迁等。

【阅读与思考】

(教材P59页)1、读材料回答:

陈县人对陈胜说:

“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功宜为王”。

(1)“诛暴秦”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爆发的地点是大泽乡,时间是公元前209年。

(2)“诛暴秦”的领导有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他们各自所起的作用(参见“理解与分析”3)

(3)陈胜为王了吗,是怎样为王的?

回答:

为王了,在陈称王,建张楚政权。

2、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得分邑,以封子弟。

——教材P63页

(1)材料中的武帝指的是汉武帝(刘彻);

“下推恩令”指的是颁布推恩令,目的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巩固统治,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功绩)是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第四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基础知识】

1、东汉末年至隋朝统一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长期的政权分立的分裂局面,而分裂又具有南北对峙的特点。

一般说来,分裂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历史是复杂的,这一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北方形成民族融合的高潮。

2、三国的起止时间是220年一280年(即魏国的建立至吴国的灭亡)。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时间是229年(孙权称帝)。

3、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这两次战争的特点是以少胜多,随着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形成。

4、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

政汉谋略得当,重视人才,重视经济,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孙、刘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曹军官兵不习水战;

曹操组成连环战船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黄盖、周瑜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曹操轻信黄盖投降、轻敌;

恰到好处的东南风,有利的地理条件。

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实际形成;

229年,吴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4、诸葛亮的外交政策是:

联吴制魏保蜀。

5、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开发作出贡献的有:

北方移民和南方各族人民,即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方和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6、在江南的手工艺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

越布和青瓷是吴国的特产,侯官(今福建福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东)和番禺(今广东广州)是造船中心,蜀绵是蜀国的特产。

7、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说明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神圣的领土。

8、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的分布,形成了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

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鲜卑族拓拔部的影响最大。

9、北魏统一北方是在439年,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孝文帝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是汉化政策。

二、【综合与总结】

1、列举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及都城。

魏:

① 建立时间:

220年② 都城洛阳

蜀:

221年② 都城成都

吴:

229年② 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

2、列举春秋至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及交战双方。

① 城濮之战晋一楚② 巨鹿之战项羽一秦军

③ 官渡之战曹操一袁绍④ 赤壁之战曹操一孙、刘联军

三、【综合理解与分析】

1、材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这里的“壮心”是指什么?

举出他实现“壮心”的措施。

答:

“壮心”指的是统一大业。

实现“壮心”措施有: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

②唯才是举,得而用之;

③实施屯田,发展生产,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④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

⑤发动赤壁之战,希望统一全国;

⑥赤壁之战后经营北方。

(2)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曹操是东汉末年人,应学习他为统一大业不懈奋斗的精神,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的精神等。

2、请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吗?

为什么?

出现原因:

①东汉末年,经过黄巾起义打击,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②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之后,统一北方;

③在赤壁之战中却败给了孙刘联军,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

④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建立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的原因:

①表面上看来,“三国”是东汉分裂而成,是由统一走向分裂,不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在东汉中后期,统治黑暗,阶级斗争尖锐。

黄巾起义以来,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割据混战,人民灾难深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三国鼎立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最终为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简要回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目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落后的统治方式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其统治局面面临危机。

根本目的:

缓和社会危机,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改革措施:

①实行新制度,采用或借鉴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管理②迁都:

494年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③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文化,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说汉话等汉化政策。

影响: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