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2615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docx

医疗器械分析简报

一.国内医疗器械的前景:

随着国内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方案的进一步深化,已使得药品市场的利润日益摊薄。

单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健康行业中单纯的药品制造和销售的投资价值在逐渐弱化,医疗服务和医疗设备等更加细分的领域的投资价值在逐步凸显。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从医院的高端医疗器械的配备到便捷的家用医疗器械都将迎来高度的需求增长,将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尤其是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这无疑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未来的发展带来利好。

根据东方证券预测: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预测市场超过6000亿元”。

除了上述宏观环境外,我国医疗器械的快速发展还有其特殊的社会因素:

(1)我国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这将驱动与老龄疾病相关的医疗需求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对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诊治需求,这将直接利好医疗服务以及医疗器械行业。

(预计至2020年中国超过65岁的人口比例将增加到%,2050年为%,引用自TheEconomist)

(2)二胎政策的放开刺激了孕幼护理设备的发展,从产前检测,产中护理,产后康复以及婴幼儿护理这一些列的流程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刺激。

每一个缓解都有很大的设备投资需求。

(3)互联网+智能医疗硬件(设备)的发展;互联网医疗的本质就是把传统医疗的生命信息采集、监测、诊断治疗和咨询,通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大数据分析与移动互联网相连:

所有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不再被限定在医院里和纸面上,而是可自由流动、上传、分享,使跨国家跨城市之间的医生会诊亦能轻松实现。

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市场(超过50%)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过去两年面向个人和家庭的智能健康终端设备已经在消费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迅速爆发,这些设备无一例外都采用“终端+云平台”模式。

(4)民间中小医疗机构的需求喷发:

目前国内的医疗机构的整体设备水平比较低,且分布非常不均衡,先进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或者大医院;全国25%的医疗机构仍然使用的是70年代以前的设备和仪器,60%使用的是80年代中期的产品(数据引用自长江证券)。

因此大量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并且要能跟上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

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摘要当中提到未来8年将推出涉及金额高达4000亿元的七大医疗体系重大专项一事,当中有1090亿元被明确用在了县级以及以下医院的设备更新和换代。

这与国家一直倡导的城镇化相辅相成,城镇化过程中自然要涉及到医疗体系的构建和升级,医疗器械受益在情理之中。

除了上述情况外,国家还将民营医院的经营门槛进一步放低,加速了民间资本的流入,大多数民间资本参与的是中小医疗机构,与三甲医院不一样,他们更看中医疗器械的性价比,这样就为国产品牌提供了机遇。

二.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中外对比:

目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标准相对较低,且配置非常不平衡,但行业的总体复合增长率自从2009年起就一直在29%以上,其余发达国家的近几年的增速大约保持在7%左右。

(1)就市场层面来说:

首先,医疗器械行业创新不断提高,对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严,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且行业集中度也越来越高;在高端领域包括西门子,GE,罗氏等在内的外资企业达到了65%以上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而国内企业只有不到10%的市场占有率,分布极为分散,以“多,散,高,弱”为特点;具体表现在:

生产企业多,企业规模小,产品集中度高,技术水平比较弱。

就产品来说,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但利润高的领域大都被外资直接或者间接垄断。

比如欧姆龙占据了中国约70%的电子血压计市场,强生、罗氏、雅培合占着中国约60%的血糖仪市场。

强生、GE、西门子、飞利浦等国际巨头更是把控着国内90%以上拥有充足预算的三甲医院,我国企业目前只能徘徊在更为低端的“完全竞争市场”领域,且大都正处在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中。

“国内许多医疗器械企业卖给医院的设备都是成本价或者低于成本价,反映在报表上就是销售额快速增长,就是不见利润。

也许有人质疑:

一旦占有了市场,利润会有的。

但是要考虑到一旦利润点明显凸化,马上会有其他从资本市场圈了钱的不要利润来和你拼。

所以,目前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就是处于高端进不去,低端互相打的局面。

”(引用自国海证券研究所)。

2015年,我国医疗电子企业营收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医疗电子十强企业营业收入共计约亿元,总额不及强生的1/7,其中,我国最大的医疗电子企业迈瑞集团2014年营业收入为亿元,不及强生的1/22。

(数据来自长江证券)

(2)技术累计层面:

中外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医疗器械行业由于行业本质,比较少有技术颠覆和换代,需要依靠技术的累计。

我国医疗器械发展起步晚加上之前的市场(政策)环境相对不友好,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因素导致国内企业要实现对国外企业的弯道超车比较难。

比如说在高端的医疗器械,核磁共振、心脏植入等国内曾有企业试图去攻关,但是收效甚微,原因除了市场垄断方面,更重要的就是技术壁垒。

所以,国外器械在高端领域仍然会在以后10年-20年技术上领先于国内。

中外技术差距这么大的主要原因还是我国整机和技术加工水平严重落后欧美发达国家同时对R&D的投入不足,目前的情况是仍然已OEM代工为主导,采取的是以生产换技术的传统思路,这导致了我国企业的毛利率非常低,中国的优势在于成本,市场和价格这三方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三个优势也在逐渐消退,中国需要往研发推动行转变,并且提高人均生产力。

三.目前我国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端:

尽管行业被看好,但是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仍然是行业分散、产品低端。

首先,医疗器械产业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拥有政策上持续的红利,也有着市场扩容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但同时,我国目前尚未有一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公司,技术严重落后,“小、散、乱”仍然是目前难以解决。

集中度偏低的现状使得80%的企业年收入在一千万左右的低技术含量小企业,与医院的谈判能力较低。

就市场占有率来说,仅仅美国最大的30家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值占了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产值的20%,而中国有约150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产值却仅占全球医疗器械产业的约5%。

企业规模小,无法大规模产业化使产品成本高利润薄,进一步导致企业同质化恶性竞争。

其次,我国医疗机构渠道不透明,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内企业即使在拥有一定自主创新优质产品的条件下,国内利润最丰厚的三甲医院大多还是不愿意采购国内医疗器械。

三甲医院更加看重的是医疗器械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因此,目前大部分三甲医院国外设备占据绝对主流;大的医疗机构“不愿意买,不愿意用”国产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很难进入市场。

优质不优价;企业不能通过及时的市场回报,因此发展空间和动力被极大的限制了,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由外资控制的医疗行业高端领域风景独好,而由国内企业占主导的中低端市场则存在激烈的恶意竞争,为了微薄的利润打的“头破血流”,缺乏战略规划,不能很好的进行高精尖科研分工和集约化发展。

(2)技术问题:

医疗器械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需要时间积累。

这些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一直以仿制或者代工为主,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状态。

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企业规模小,起点低,资金少的先天因素,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至多只占收入的2%~3%左右,而国外企业这个数字是15%以上。

就产品层面来看,大部分企业仍然以中低端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链是由国外跨国公司主导高端价值链,不少关键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

国内企业仅占据低端价值链的一部分。

国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进入高端产品市场,但同层次技术水平的产品重复性高,缺少产业分工,企业层次不明显,往往不能很好地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

(东莞证券研究部)。

但随着我国软件开发能力和精密电子设备制造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批诸如深圳迈瑞、深圳理邦仪器、东软医疗等从事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具国际声誉的品牌企业。

在国内市场上,部分国产高端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前十大企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所占行业市场规模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知识产权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国内企业创新乏力,只能在低端市场打价格战。

(3)站在资本的角度来看:

目前投资者对于医疗器械的憧憬有两种:

企业会随着市场扩大而增长、企业一旦占领市场利润会随之扩大。

根据相关资料,目前国内的器械企业盈利都比较艰难,上市公司已经是国内医疗器械的佼佼者,但是他们很多也都在盈亏线上挣扎。

对于他们来说,一是实现利润增长却导致销售增长乏力,二是不顾利润推动销售,却无利可图甚至持续亏损。

目前,多数企业选择的时候后者,不断推动销售额增加,然后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来贴补亏损,然后继续用销售额给资本市场讲故事。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且目前看不到任何好转迹象。

由于资本市场不断输血,很可能助长这种恶性竞争,会让医疗器械行业得不到实质性提高。

四.目前的行业投资痛点

目前市场上,影像大型设备、心血管、体外诊断、眼科、骨科与内窥镜是医疗器械产业中附加值最高的6大领域,国内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厂商都在重点布局并且已经在很多医疗器械的细分领域开始有所突破,有些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始接近国外品牌的品质。

“在目前一些细分领域,如体外诊断试剂中的生化试剂领域正在进行着国产仪器和试剂对进口仪器和试剂的替代,在这个细分领域国内厂家与国外厂家可谓平分秋色。

”(紫金投资合伙人,陈玉喜)。

未来随着国内医疗器械产业技术的不断积累和进步,可以期待在更多的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的国外品牌垄断优势会逐渐出现被民族品牌的产品打破。

在现有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来看,我国企业的目标更有可能是:

在保持现有中低端市场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趋势开发新的中低端市场,同时通过加大研发力度和升级企业经营模式的方式向由外资垄断的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发起冲击。

就现阶段来说,医疗器械市场的投资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外诊断产品类:

虽然整个医疗和医疗器械行业是个高度分散的市场,但是具体细分到体外诊断这个领域,寡头的效应还是比较明显的。

目前我国体外诊断市场约60%的份额被6家外资巨头占据,分别是罗氏、西门子、雅培、Beckman、BD、希森美康。

但是国内企业中,迈瑞医疗、科华生物的自产试剂/仪器业务营收也均超过5亿元,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其后则是达安基因、利德曼、中生北控、复星长征等十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二线内资体外诊断企业。

国内体外诊断行业的集中度达到了80%,与国外市场的集中度大体相等。

针对目前体外诊断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现状,加上政策的明显倾斜,行业龙头有望得到进一步快速的发展。

而且从数据角度来看也是前景广阔,中国人口占全球20%,但是体外诊断市场份额仅占3%。

其次,在药品降价、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价格并不虚高的体外诊断产品并没有大幅降价的压力,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是理想的避风港。

预计到2019年,我国体外诊断的规模可以达到723亿元。

在体外诊断细分领域;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其中分子诊断是最尖端的诊断技术,这个领域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近期被高度关注的基因测序,被称作颠覆性的医疗手段。

“几乎业内人士都将分子诊断中的基因测序特别提出,我认为其拥有极大前景。

”(中科院院长罗旭)。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其对医疗设备的上中下游市场需求的越来越丰富,但同时技术门槛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基因测序产业链来看,国内企业在试剂盒服务端突破的可能性最大。

首先,测序仪器现阶段基本由外资Illumina、LifeTechnology(被赛默飞收购)、罗氏垄断。

配套试剂虽然主要由外资供应,但是测序试剂、耗材、检测项目的开发国内企业已经开始有所布局,这是一个可以共同开发做大的市场。

国内企业如达安基因、贝瑞和康和仪器供应商合作,未来可能在试剂层面有技术突破。

最新的药监局网站信息显示,达安基因21三体、18三体、13三体检测试剂盒进入创新型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此前贝瑞和康、华大基因通过正常程序已经申报。

2014年5月贝瑞和康宣布和Illumina就仪器、试剂、软件开发进行合作。

整体上看,在体外诊断领域中,相对来说国内外诊断试剂技术差别较小,国内产品价格优势明显,取代进口的可能性比较大。

 

(2)“轻量化”医疗效率需求提升:

(i)老龄化浪潮: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首先一方面老年人口增长快速,另一方面我国特色的医院高价黄牛党现象又迟迟得不到解决,导致国内外部医疗资源季极度紧缺,对医疗体验和医疗效率造成极大的困扰,且增加了看病成本,看病难是一个“新常态”。

针对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能够在家中完成一些基础性的检测和治疗,而不必大老远跑去医院排队,或者高价购买“黄牛票”。

因此对于一些中低端常规性家庭医疗设备的需求也在相应增加,产品要求也更加多元化。

特别是糖尿病,血压仪还有空气净化器和按摩类的产品。

其次,很多老年人的医疗意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转变,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将拉动医疗资源的需求不断攀升,特别是对于医用高值耗材及家居智能医疗设备的需求。

最后,老年人一般患慢性病几率比较大,慢性疾病一般治疗周期长,且会伴随一定的并发症,这对现存的医疗器材的需求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特别是心脑血管科类。

(ii)可穿戴医疗硬件:

2015苹果推出的AppleWatch,其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只手表,而是主打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健康数据检测和管理。

除了苹果之外,小米、三星、微软、华为等都推出类似的穿戴设备,这些设备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强大的健康管理功能,比如记录步数、速度、距离、热量消耗、睡眠质量,测量心跳、血压等。

目前索尼,苹果等公司还拥有可以测血糖、血脂、胆固醇等疾病等硬件专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功能更加强大的移动医疗产品面市。

在这些穿戴设备大行其道的背后,一个庞大的健康产业链正逐渐显现出来。

BTA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开始布局医疗硬件领域

(3)智能医疗机器人:

也叫“智能医疗硬件”主要指的是以先进软件技术和大数据配合新一代硬件技术为基础,对传统医疗设备进行创新或升级的新一代医疗应用设备。

目前,关于机器人在医疗界中的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科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方面。

其中,外科手术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目前的应用范围最广且最具前景且投资机会最多,主要原因是其与我国精准医疗和老龄化这个大趋势非常吻合,再配合医改政策上的优势和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本的边际递减,未来智能机器人将在医疗领域大有作为。

根据华泰证券预测,康复机器人和手术机器人行业规模将分别由2014年的、32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2、2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前者增速更快,后者相对会量更大。

就康复机器人市场来说,首先,我国伤残基数比较大且数目呈递增趋势,加上老龄化的大趋势产生的其他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对现存的护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国内康复科室和康复设备供给严重不足,与临床需求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卫生部)。

假设未来二级以上医院康复医学科数量近1万所,即便一所医院配一台康复设备,单价在数十万至数百万元之间,则市场空间在百亿级规模。

第三,根据医改政策,伤残人士医疗也将纳入医保,这将直接利医疗康复器械产业。

国务院法制办2015年7月20日发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将残疾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支付医疗费用,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费用的残疾人需按照规定给予医疗救助。

将残疾人纳入医保范围,将在医疗康复需求端提供支持,这将直接刺激残疾人对医疗康复器械的消费,康复机器人首当其冲。

最后,根据《2013年度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检测报告》,我国伤残人士在康复治疗方面有不小的经济压力,而国外进口的康复产品相对比较昂贵(尽管质量更好),因此国产康复机器人在市场上相对有一定价格优势,特别是在外骨骼机器人和功能性康复机器人这两个领域。

而手术机器人则由于技术壁垒高,实操风险大等原因长期被外资垄断,国内很少有能与之匹敌的企业。

但总体上全球市场也是非常看好的。

(4)整形市场带来的设备投资机遇:

医疗美容热潮兴起的直接刺激,据统计:

2015年全球整形外科及普外科领域医疗器械产业规模为20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预计2020年全球整形外科及普外科领域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将达到367亿元左右。

在整个医美行业中我个人认为:

激光脱毛,激光牙科,激光眼科技术,激光整容等精细领域前景非常看好,因为些领域对设备的依赖度是非常高的,但是也很容易出手术事故,主要原因是之前由于国内市场混乱,监管机构对于美容事故的权责划分不明确,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作坊式”不合格的医美机构,所以大多数潜在消费者不敢贸然接受治疗,对于刚需消费者来说,他们往往会被迫选择价格昂贵的大型机构,甚至跑去国外治疗,这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医美一直处在一个小众消费的尴尬领域。

但现阶段我国医美市场逐渐透明,相关制度法规也得到了完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趋于理性,这些因素将有利于国内整个医美行业的发展。

首先,国内那些“江湖骗子”式的医美机构将逐渐被淘汰,合格的精品医疗机构和大型综合式机构将按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并存于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机构风险大大降低;其次,在国内接受治疗的事故风险得到了政策层面的保护,特别是容易出医疗事故的细分领域,这将激发更多潜在消费者(处于犹豫状态的消费者)。

这些因素对于极度依靠设备的医美行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除了上述政策和市场层面的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对医美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国民生活品质的升级;人们的审美品味和追去随着收入的增长也在不断提高,加上日韩娱乐文化的不断冲击,进一步激发了国民在医疗美容上的需求。

五.对医疗器械行业的的一些建议

(1)首先,提高行业集中度,促使医疗器械企业的集约发展是重中之重,并积极参与资本运作(成立专项并购基金)来帮助企业利用规模和资本的优势进行大量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医疗器械企业应准确把握行业竞争的现状特点,顺应全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趋势,借助医疗改革(特别是基层医疗改革)的政策东风,发展本土的“大佬形”企业;医疗器械行业龙头企业一般具有经营管理水平高,科研创新能力强,抵御风险能力和规模化降低成本的明显优势,对全产业链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成为拉动、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

这对于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实现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往高端领域进军由重要的意义。

(2)首先,加强自主创新,争夺产业制高点。

慢慢改变行业以传统代工或者仿制的现状,在加大研发投入实来现迅速的产业升级的同时加强国产品牌宣传,改变国产品牌在消费机构(人群)心中的“传统”形象。

其次,充分利用本土政策和成本优势,再加上零配件等配套加工能力强等优势,面向临床实际做产品,使产品真正面向高端市场。

最后,郭嘉需要在知识产权这个领域加大保护力度,尊重科学,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激发创新活力。

(3)同时,面对市场高度同质化的竞争局面,医疗器械流通企业要勇于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发展多种营销及服务模式。

对上游供应商,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与其共同开发市场;对下游客户,开展医疗器械供应链创新服务,提供增值服务等,提高附加价值。

(4)在经营模式上加强创新能力:

(i)通过为医院提供整体打包服务,从建设中获得收益,同时还在渠道上也和医院紧密联系:

一方面公司帮助医院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后续服务等各方面也可以与医院建立了良好联系及沟通,与医院的利益紧紧绑定,使得同类其他医疗器械厂商进入此家医院的各类成本提高。

(ii)针对国内目前很多市县级医院由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数量,大多数需要进行改扩建,但是在资金方面遇到了困难的现状。

那些有较强融资能力的上市公司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融资修扩建医院的平台。

并且,公司通过打包服务,向医院提供所有的相关设备。

或者医院可将,比如,一个口腔科的整体建设外包给这个医疗器械公司,由公司提供对应的医疗器械、科室的整体施工建设、以及后期维修,对于公司来说,在自己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医疗器械上采取对外采购的模式,自己具备生产能力的设备则直接卖向医院,从而给医院节省繁琐的工作,得到医院的认可。

由点及面,医院也可以将整个医院的建设交由公司完成。

(iii)配合其他上市公司打造养老产业园,采取以面为点的方式加快市场占有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