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4453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docx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1

理解现代经济学

[2006-7-14]

 

钱颖一

按:

本刊在2001年第6期发表了钱颖一教授的《经济学科在美国》一文受到热烈反响,多家报纸和许多网站纷纷转载。

一些读者表示,这篇文章对于他们了解美国经济学科教育的情况是非常有意义的信息。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代,教育部门不久前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目的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专门人才。

经济学(包括金融)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学科。

如何使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适应时代的需要,使我国的经济学学科建设与现代经济学接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我们特邀约钱颖一教授讲述什么是现代经济学,如何理解现代经济学,以祝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创办第100期为纪念。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是二十多年来推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我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直接力量。

20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全面建立。

伴随着这一过程,现代经济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逐步被介绍到我国,并在高校讲授。

今天,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必然要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改革和开放也将上一个新的阶梯。

这一大趋势呼唤着我们的经济学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经济学接轨。

为此,比较完整和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现代经济学就恰逢其时。

一、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我们把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

[2]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

现代经济学以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而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目前唯一可持续的经济体制。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别区分的。

“某国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也不存在“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或“美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概念。

然而,这样说并不排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实际上,做研究时必须要考虑到某地某时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条件。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

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

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

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懂得这三个部分。

首先,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的看问题的角度或曰“视角”。

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

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

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

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

[3]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比如价格、激励)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

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

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表,却实际上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所以我们会听到人们惊叹:

“我怎么没有想到?

”经济学的这些视角起初是研究纯粹的经济行为的,后来被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诸如选举、政体、家庭、婚姻等问题。

第二,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照系”或“基准点”。

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

比如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德布罗定理(Arrow-DebreuTheorem)([3],[7]),产权理论中的科斯定理(CoaseTheorem)([6]),和公司金融理论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Modigliani-MillerTheorem)([17])都被经济学家用作他们分析的基准点。

一般均衡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的阿罗(KennethArrow)曾经说过:

一般均衡理论中有五个假定,每一个假定可能都有五种不同的原因与现实不符,但是这一理论提供了最有用的经济学理论之一。

他的意思是这一理论提供了有用的参照系,就像无摩擦状态中的力学定理一样,尽管无摩擦假定显然是不现实的。

把这些基本定理定位于参照系有助于澄清两种常见的误解:

一种是以为这些定理描述的就是现实世界,因此将它们到处套用。

却不知在通常情况下它们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与现实的距离因地而异。

另一种是因为观察到这些定理与现实的差距而认为它们都是胡言乱语,因此认为毫无所用。

却不知它们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解释现实的进一步理论提供参照系。

参照系的建立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

我在哈佛大学做博士生的时候,韦茨曼(MartinWeitzman)教授问我,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究竟有什么区别?

他研究比较经济制度,经常去苏联访问,问这个问题是从与苏联经济学家交往中有感而发。

韦茨曼的回答是,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这样,分析经济问题时就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

比如讨论资源配置和价格问题时,充分竞争下的一般均衡理论就是一个参照系;讨论产权和法的作用时,科斯定理就是一个参照系。

我们常见到,一些记者洞察力很强,有经济头脑,写的文章又非常有感染力。

然而,他们与受过现代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往往是因没有参照系而会显得分析缺乏主线和深度。

第三,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

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试举几例说明。

第一例是供需曲线图象模型,它以数量和价格分别为横、纵轴,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和多样化的分析工具。

起初,经济学家用这一工具来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场资源配置问题,后来又用它来分析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效果。

不仅可用它来研究市场扭曲问题,也可用它来研究市场失灵问题和收入分配的福利分析等问题。

第二例是萨缪尔逊(PaulSamuelson)的重叠代模型(overlappinggenerationmodel)([25])。

这一模型考虑到人生命的有限性和代际之间的市场的不完备性,因此成为研究经济增长、政府财政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有用的分析工具。

第三例是格罗斯曼(SanfordGrossman)、哈特(OliverHart)和穆尔(JohnMoore)的所有权-控制权模型([11],[12])。

它是分析控制权的配置对激励和对信息获得的影响,以及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非常有效的工具。

第四例是拉丰(Jean-JacquesLaffont)和梯若尔(JeanTirole)的非对称信息模型([16])。

它用来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配置效率”和“信息租金”之间存在的利弊得失交换。

这一工具被用来分析组织内部的共谋问题,政府的行业规制(比如电信业)问题,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利弊问题。

第五例是戴蒙德(DouglasDiamond)和迪布维格(PhilipDybvig)的银行挤兑模型([8])。

这一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多重均衡点,除了好的均衡以外,还有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的坏的均衡点:

因为别人去挤兑,所以我也要挤兑。

这一模型对研究金融危机和金融体制的脆弱性这类问题很有用。

以上五个例子中的模型都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广泛用来作为分析工具,并被证明是极其有用的。

这三部分合在一起便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

这是一个人受现代经济学理论训练时所接受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关键所在。

现代经济学提供的这种由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构成的分析框架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经济学并不是一些新鲜的经济学名词和概念的汇集,经济学家的工作也不是任意套用这些名词和概念,而是运用这些概念所代表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和理解经济行为和现象。

上述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是当代在世界范围内唯一被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的经济学范式。

在这方面,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

比如,社会学中没有一个主导性的范式。

多元化虽然可贵,但由于缺乏一致的分析框架,学科的发展会大受局限。

政治学的现状则介于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

虽然目前政治学有明显的朝经济学方向发展的趋势,比如,“理性选择”(rationalchoice)学派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学的问题,其影响正在迅速上升,但它在政治学中还不是唯一的范式。

现代经济学趋同于一种范式,有利亦有弊,但到目前为止,经济学从中的受益远远大于损失:

正是由于经济学的这一被广泛认同和使用的分析框架,才使得经济学相对于社会学和政治学发展得更快,应用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

二、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作用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包括统计学)。

现在几乎每一个经济学领域都用到数学,有的领域多些,有的领域少些,而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前沿论文都包含数学或计量模型。

从现代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来看,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参照系的建立和分析工具的发展通常都要借助数学。

下面我们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证(empirical,又译经验)研究两方面来具体看一下数学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借助数学模型至少有三个优势:

其一是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描述得一清二楚。

其二是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

其三是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

运用数学模型讨论经济问题,学术争议便可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或不同意对方前提假设;或找出对方论证错误;或是发现修改原模型假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此,运用数学模型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减少无用争论,并且让后人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继续开拓,也使得在深层次上发现似乎不相关的结构之间的关联变成可能。

从实证研究角度看,使用数学和统计方法的优势也至少有三:

其一是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发展出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

其二是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研究具有一般性和系统性。

三是使用精致复杂的统计方法让研究者从已有的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

因此,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的数值。

这就可以减少经验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结论,并分别确定它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下的显著程度。

讲到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重要作用时需要澄清两点。

一是确有不少好的经济学的初步想法或猜想一时还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表示,因此用非数学语言写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视作“前期产品”。

初步的原创思想往往需要后继者用数学模型表述,在此基础上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取得明确的、有预测性的理论结果后,才会影响深远。

试举两例说明。

第一例是张五常(StevenCheung)在20世纪60年代末有关佃农制(即农民与地主用固定比例分成)的研究,他对交易成本对不同合同形式的选择作用提出开创性论识([5])。

后来,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1974年的数学模型精确地分析了激励与风险分担的交换对农民与地主在土地租赁合同选择的影响([29])。

一方面,张五常的想法是开创性的,后来的数学模型中相当多的成分都与那些想法有关。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后来的数学模型,人们的认识不仅只局限在农业土地问题上,而且对“交易成本”的论说也只是一种不大精确的概念。

正是后来的数学抽象使得激励理论与合同理论迅速发展到其他领域。

比如,詹森(MichaelJensen)和梅克林(WilliamMeckling)于1976年发表的论文——从公司经理的激励问题出发来研究公司债权和股权的分配问题([14]),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开创篇,公司金融中对激励的研究从此起飞。

地主租赁土地给农民和投资人雇用经理看上去不相关,一旦上升到数学模型,便都是激励、信息和风险分担的问题,它们原来是相通的。

第二例是法玛(EugeneFama)在70年代末提出经理市场竞争作为激励机制的开创性想法。

法玛认为,即使没有企业内部的激励,经理们出于今后职业前途考虑及迫于外部市场压力也会同样努力工作([9])。

后来霍姆斯特朗(BengtHolmstrom)等人用数学模型精确地分析了经理们的职业生涯考虑(careerconcern)对他们的激励影响,发现法玛的猜想的一部分是正确的,但是不完全([13])。

这才导致了经理的职业生涯考虑和经理市场竞争这一课题成为目前公司金融学中的热门研究课题。

以上的例子说明,将经济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模型,可以使分析变得具体,知道利弊得失所在,而且还可以把貌似不同但实质相近的问题连接在一起,从而把研究从初步的想法推向深入的探索。

二是经济学家经常在理论或实证结果用数学模型推导出或用统计方法估计后,再用非数学语言来概括。

这可视作“后期产品”,比如综述性、介绍性的论文,和政策性的文章,特别是后者必须用非数学语言表述并落到实处才有受众,才可能有政策影响。

但是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虽然这些文章是用非数学语言写成,但是其中的视角、逻辑推理过程和对经济现象和政策含义的解释,都是与作者经过的现代经济学训练,特别是数学模型的训练分不开的。

美国经济学会主办的《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发表的是原创论文,而该学会的《经济文献期刊》(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和《经济展望期刊》(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上发表的文章则都是综述性和介绍性的论文。

后者虽然用非数学语言写成,但都基于已发表的有数学模型的论文,而且通常还是由在这一领域资深的权威经济学家撰写。

有经济学系统训练的读者可以将这样的论文“还原”成数学模型。

在肯定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指出:

经济学不是数学。

这里有两层涵义。

第一层涵义是,在绝大部分论文中,经济想法(idea)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的工具。

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最终是经济学想法决定一篇文章的贡献,而不是数学推导。

我们不能将经济学家与数学家混同,就象我们不能把物理学家与数学家混同起来一样。

经济学家的工作毕竟不是为了开拓数学理论前沿,那是数学家的事情。

因此,我们不能以数学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一名经济学家的水平,我们也不能以运用数学的多少和它的难易程度来作为评判经济学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

更深的一层涵义是,经济学是一门以现实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因此,一方面,所有的经济学理论最终都要接受现实的检验;另一方面,新的理论的创立和旧的理论的发展也要受现实的启发。

现代经济学非常重视实证分析。

现代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或对已有理论的检验,或发现新的、已有理论尚不可解释的经验证据,都是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出发点和导向来进行的。

这与其他的一些社会科学中的实证分析不尽相同。

比如在社会学中,许多实证分析并没有一致的理论基础,象通过估计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来了解事实。

而现代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大都是基于经济学理论的。

经济学家应用统计回归方法,不仅关心变量的估计值和变量间的相关性,更关心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模型假定对预测的影响以及计量结果背后的经济含义,这是计量经济学不同于统计学的最重要方面。

因此,在本质上经济学不应同数学相类比。

经济学同物理相类比则更为恰当,因为物理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经济世界,两者都是科学,其理论都必须经过经验数据的检验。

而数学理论是不需要用数据来检验的。

当然经济学与物理学很不同的一点是,除极少数的情况外,经济学无法象物理学那样做可控实验。

因此,相对于物理学而言,经济学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假定和数学推理来推断。

这可以解释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两个特点。

其一,经济学对假定的现实性非常关注。

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的著名的有关假定不重要、只要预测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之所以不可取,就在于它没有考虑到经济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困难是可控实验的不可行性和用经验数据直接检验结论的有限性。

其二,这也说明为什么经济学中超越现实的数学推理有相当大的空间。

但是最终而论,由于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经济学作为整体必须瞄准事实,与经济现实相关。

以上讲的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是一般而论,但是特例总是存在的,两个极端的例子便是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RonaldCoase)和纳什(JohnNash)。

在一个极端,科斯定理是一个被称作定理但是并没有数学模型的原理。

虽然它没有借助任何数学模型,但是逻辑推理步步严密、丝丝入扣。

科斯定理改变了通行的观察问题的视角,建立了分析产权和政府干预的新的参照系。

在另一个极端,纳什是一个数学家,“纳什均衡存在性”([18])和“纳什谈判解”([19])都是数学定理。

但是它们在经济问题上应用广泛,成为博弈论的基本分析工具。

有趣的是,科斯一直在法学院任教,而纳什从未离开过数学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两个极端的特例,不能任意推广,事实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情况并非如此。

本文所引用的三十几篇参考文献中不少是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经济学中的经典论著。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第一,除个别外,这些论著都运用数学(或基于运用数学的论文);第二,除个别外,它们都是论述经济学、而非数学问题。

三、现代经济学在发展

除了抱怨它的数学化,常见的对现代经济学的批评还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批评是认为它的研究领域狭窄,并由此把它归为一种或一类观点。

比如,认为现代经济学只研究市场运作不研究非市场组织(如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只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不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只探讨效率不注重研究平等。

现代经济学起源于新古典经济学,侧重的是市场中的资源配置问题。

资源配置问题当然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但其本身的研究范围并不包含经济学的其他许多领域。

现代经济学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扩展到经济问题的几乎所有领域。

我们从当前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些热门研究课题便可见一斑,比如,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经济政策的形成与政治利益集团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演变的关系、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对经济行为的作用、收入分配如何影响效率等等。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具体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正在迅速扩充。

第一个例子有关公司金融学(corporatefinance)内容的大幅度扩展。

在50年代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公司金融学中的主要内容——公司融资结构的确定——不外乎是取决于公司和个人的不同税率以及公司破产(包括濒临破产)成本。

直到70年代中,詹森和梅克林从公司经理的激励问题出发来研究公司股权和债权的结构问题,使得公司金融学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这一方向性转变的核心是经济学超越传统上只研究市场的局限,把公司作为一种非市场的组织来进行研究。

由此便引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代理人问题,激励机制问题,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等等。

在研究这些问题时,信息与合同理论就成为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到了80年代中,格罗斯曼、哈特和穆尔又进一步运用不完全合同理论这一新的分析工具来研究公司融资和治理结构问题,取得了理论上的新突破。

在经验实证方面,施莱佛(AndreiShleifer)和维什尼(RobertVishny)在八九十年代对公司的融资结构、经理行为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对实际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不少经验实证论据([27])。

比如,他们发现,现实中重要的代理人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发生在股东和经理之间,而是在于大股东伙同经理一起侵犯小股东们的利益。

90年代末,他们及其合作者又进一步从经验数据中比较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研究各国公司法和证券法在保护小股东方面的差别,并由此确定法律对公司融资的影响([15])。

最近,他们正在比较法庭裁决和行政监管这两种执行规则的方式在维护金融市场有效运作中的利弊。

由此看出,近20年来,公司金融学深受微观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其内容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个例子是现代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ics)作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正在兴起。

新古典经济学为了集中探讨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撇开了一切对政治因素的考虑。

但是人们在实际中发现,脱离政治因素是无法解释许多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特别是那些明显低效率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

比如,经济学理论早已论证了关税保护的低效率性,但是许多国家仍然高筑关税壁垒。

经济学家们很清楚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的危害性,但是不少国家的宏观稳定政策却不断被拖延。

经济体制的改革、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经常出现的放慢、停滞甚至倒退,都很难从经济效率角度来理解。

于是,经济学家们把政治因素引入他们的经济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新政治经济学或称现代政治经济学至少在两点上不同于以往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它的出发点不是“规范的”(normative),即研究“应该怎样”,而是“实证的”(positive),即先研究“是怎样”。

具体地说,它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先理解在现实社会中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决定的形成和实施。

第二,它的分析方法就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具体地说,它是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引入政治因素的。

现代政治经济学有两大类分析工具。

一类是基于“选举”(voting)的、以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经济政策的模型。

在这类模型中,政治家的利益是为了赢得选票,经济人根据自身利益投票,而经济政策的确立由多数人的利益决定。

另一类是基于“利益集团”(interestgroup)竞争从而影响经济政策决定的模型。

在这类模型中,不同利益集团动用可支配的资源游说、影响甚至贿赂政治家,而政治家的决策确定经济政策。

这两类模型以不同方式引入政治运作机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经济决策确定的原因。

布莱克(DuncanBlack)早在50年代末证明的“中位选举人定理”(themedianvotertheorem)为选举模型做出了奠基性贡献([4])。

而奥尔森(MansurOlson)在60年代中出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可称为利益集团模型的开山之作([20])。

但是直到八九十年代,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才突飞猛进,并在经济学科中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领域。

刚刚出版的的两本新书:

一本由珀森(TorstenPersson)和塔贝里尼(GuidoTabellini)合著([21]),另一本由格罗斯曼(GeneGrossman)和赫尔普曼(ElhananHelpman)合著([10]),集中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学在这期间的新进展。

第二种对现代经济学的批评是关于其模型中的假定。

任何理论都要做假定,因此任何理论的成立也都会有局限条件。

自然科学(如物理)如此,社会科学(如经济学)也是如此。

历史表明,任何科学都是在对现有理论的批评中发展的,但是历史还表明,建设性的批评最有价值。

仅仅指出和批评已有研究中的某些假定与现实的差距是不够的,关键的是看能否提出新的体系,不仅它的假定与现实更相符,而且还能解释更多的现象,并能够包涵已有理论。

举一个物理学的例子。

当年人们之所以接受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因为它既能比牛顿力学解释更多的现象,而且还能把牛顿力学作为它的特例。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不断发展和扩充。

下面我举两例说明,在过去30年的历史中,现代经济学如何不断修改基本假定使之与现实更接近,同时修改后的理论不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