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4679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

1.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4.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绞织作坊兴起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7.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8.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9.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

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

10.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11.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1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

13.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14.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15.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16.《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17.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8.“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9.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20.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21.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23.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2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25.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26.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27.《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28.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消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增强,桓谭建议例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29.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30.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

31.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2.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34.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35.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

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

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

36.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37.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38.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39.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

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40.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41.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

“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

”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42.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

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43.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4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二、非选择题(共34分)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46.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

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

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

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

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

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

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请回答:

据材料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9分)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1.D

2.B

3.B

4.C

5.D

6.A

7.B

8.B

9.B

10.A

11.B

12.C

13.D

14.C

15.C

16.A

17.B

18.B

19.C

20.A

21.A

22.D

23.D

24.D

25.B

26.C

27.D

28.C

29.C

30.

31.D

32.A

33.A

34.A

35.B

36.D

37.D

38.A

39.C

40.C

41.D

42.A

43.C

44.B

(1)原因:

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总体评价: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46.主要因素:

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