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4801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docx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2015年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重点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

A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两者有没有同一性,精神是否认识物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选择题)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组成唯物主义阵营。

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唯心主义有两种形态:

A主观唯心主义:

中国陆九渊:

“吾心便是宇宙”;中国王守仁:

“心外无物”英国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B客观唯心主义:

古希腊柏拉图:

“理念世界”;中国朱熹:

“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

“绝对精神”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选择题)

(1)相互区别: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静中有动

(2)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形而上学不变论:

夸大静止、否认运动;相对诡辩论:

夸大运动、否认静止

4.意识的本质(选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人脑的重量、结构、功能说明人脑是高度严密的物质体系

(2)意识是客观存在主观映象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都可以找到它的原形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有感性和理性在两种形式,同一内容不同人有不同的反映C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反对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论述题或选择题)2011

答: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及内部要素之间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

(2)同一性是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3)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一种趋势,包含两方面含义:

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4)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一种趋势(5)两者是关系:

A相互区别:

同一性是暂时、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互联系: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6)批判形而上学,不能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论述或选择)

(1)矛盾同一性的作用是:

A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B使双方相互吸取讴里自身的因素而发展C规定着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是:

A推动事物量变发生涓长,为质变作准备B促进事物质变,使旧统一体分解,新统一体产生(3)矛盾既对立有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简述内因和外因及其关系(论述或选择)

答:

(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部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部原因

(2)相互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起决定作用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起加速和延缓作用C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D内因和外因是相对的,有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简述矛盾普遍性(共性、一般)和特殊性(个性、个别)的辨证关系(论述或选择)2012

答:

(1)相互区别:

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互联系:

个性是共性的基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是个性的共同本质,共性统率个性,特殊性不能脱离普遍性而存在(3)相互转化: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共性可以转化为个性,个性也可以转化为共性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论述或选择)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直接性、形象性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特点是:

间接性、抽象性理性认识形式是:

概念、判断、推理

(3)两者的关系是:

A相互区别: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相互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C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渗透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渗透于感性认识。

(4)批判“唯理论”与“经验论”A:

“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B:

“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

10.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①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同谬误有原则区别,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不断地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内容和规律,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所谓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及其规律,在广度上具有条件性和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及其规律,在深度上具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是对立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虽然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但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二者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是有区别的。

②二者又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表现在:

其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

其二,相对性真理可以向绝对性真理转化。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实践所证实的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性真理。

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要反对否定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

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这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性真理,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必须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

11.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2.试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论述)

答:

(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总和

(2)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辨证关系: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发展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形式、水平第三、某些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反作用C、社会意识反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先进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起促进发展作用第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阻碍作用

(4)联系实际:

A:

我们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B: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C: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3、科学发展观(选择或简答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4、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简答或辨析)

1、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简介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独立性、空隙、大国)。

2、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领导红色区域的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要紧”的条件。

1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简答)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及意义(简答)

必要性:

1、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只能用革命武装发抗反革命武装。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就要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红军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3、革命敌人力量强大,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意义:

1、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

2、它批判了“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它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简答)

一、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方式,领导权必然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所派生。

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

一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也包括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联盟。

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要正确处理好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1、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2、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

3、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统一战线只有以强有力的人民武装作后盾,才能巩固和发展。

16、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辨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①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②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③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这些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新民主主义能够最终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1952年,是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1953—1956年,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7、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简答)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1)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1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简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突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三,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辨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都要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0、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简答)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基本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毛质矛盾的学说。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述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简答)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

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它是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它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它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22、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是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性(简答)

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提出的原因:

第一,这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这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第二,这是参加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当前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

第三,这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要实施正确的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24、我们的多党合作制特点(简答或辨析)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它们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共同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各民主党派的许多领导人和成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和行政部门的领导职务,或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历史表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它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2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及意义(简答)

第一,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关;

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第三,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依法行使广泛的自治权。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全国各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简答或辨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意义: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

(4)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3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意义(简答)201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六大特征)。

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简答、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2、“一国两制”的涵义:

(辨析题)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3、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答)

第一,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第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第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第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34、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简答)

第一,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第三,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四,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