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104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5 考点二迁移.docx

推荐学习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5考点二迁移

[题组一 对点练]

一、炼字类

1.(2018·无锡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

午睡觉来愁似织。

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

鸿雁自南人自北。

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 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午睡觉来愁似织”,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答: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炼字的题目,抓住关键的字,解释其在词作中的含义,然后分析效果。

答案:

“织”。

“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①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 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

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的妙处。

答:

                                    

                                    

解析:

该题是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①理解“紧”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紧”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紧”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然后再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答题模式:

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答案:

“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或:

描绘了“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该字以动衬静(或:

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突出了词人遭贬谪后的落寞哀伤。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醉”字,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

                                    

                                    

答案:

首句直接紧扣“醉”字来写,这是双重的“醉”,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

第二句进一步写“醉”态,写作者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沉眠。

第三句写酒醉醒后已是深夜。

第四句“赏”字,既写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流连之情,也写出了作者最后的陶醉,是更深一层的“醉”。

故本诗的“诗眼”为“醉”字。

4.(2018·苏州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长安夜雨

薛 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 ①薛逢,字陶臣,历任侍御史、尚书郎。

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

喻昂贵的柴米。

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

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抒发了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

首联通过描写和比喻表现了作者的百忧缠心。

颈联从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来描写。

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

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答案:

①“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

②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

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

叠音词大量出现在写景抒情的诗文中,其主要作用有增强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效果等。

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写的是春景。

“葱葱”一词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亦用来形容气象旺盛、美好。

“靡靡”常用以形容风吹草之貌。

两个叠音词的运用,可见作者写景之用心。

答案:

这两个叠音词的使用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葱郁茂盛、繁复厚广的样子。

同时,叠音词在音节上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炼句类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

                                    

                                    

                                    

解析:

该题考查诗歌炼句。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趣味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酒楼秋望

华 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 华岳: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注意结合诗句的“水”“天”“碧”“红”等词语和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答案:

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8.(2018·无锡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晚次鄂州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②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③。

【注】 ①估客:

同行的贩货的行商。

②三湘:

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三湘”地区是舜帝的客死之地,也是湘妃自殉之处,还是屈原被流放和投江之处。

③鼓鼙声:

停泊地防范敌人的鼓角声。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可以从内容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写“晚次鄂州”的景况。

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

同船的商贾白天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夹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

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所以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添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答案:

①以衬托手法(动静结合、寓情于景也可)写出了行旅之人的旅途见闻之景与羁旅闲愁。

②看那些商贾昼眠,由于心事,自己毫无睡意,连江水的静流都可以感知到;月夜“我”听到停泊的船中船家闲话更觉寂寥,连潮水的微动也能够感觉出。

③诗人将强烈的情感隐藏起来,曲折入微的绘景抒情,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寂寥。

三、语言风格类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

                                    

                                    

                                    

                                    

答案:

这首词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含蓄蕴藉,不明说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而是让读者通过词句自己去揣摩联想,使得整首词的思想更显深沉含蓄;二是形象生动,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把醉态写得活灵活现;三是口语化,以口语填词,明白如话,显示了词人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题组二 综合练]

10.(2018·泰州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南定楼遇急雨①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②,今年又作度泸游③。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④,棹歌欸乃下吴舟⑤。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 ①陆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入蜀八年,先在汉中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供职,后调回成都任职。

至宋孝宗淳熙五年二月,奉诏自成都东归。

顺江而下,途经泸州,登南定楼作此诗。

②梁州:

此指汉中。

益州:

此指成都。

③泸:

泸水,指金沙江经泸州这一段的江流。

④朱离:

同侏离。

形容异地语音难辨。

峒獠(liáo):

旧时称居住在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⑤棹歌:

鼓桨而歌。

棹,船桨。

欸乃:

桨橹声。

(1)颔联中“争”“乱”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

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现象或修辞手法,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

答案:

一个“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

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

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这是一道表面上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实际上是考查诗句如何来表达离别之情的。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抓住标题中的“急雨”和注释中对“陆游”的介绍以及诗中的内容来分析。

答案:

①首联行踪的变化,颔联途中的风雨,隐含宦游羁旅之苦。

②颔联中的“江山重复”,表现出诗人对山川之胜的赞赏。

③颈联中的“棹歌欸乃下吴舟”,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

④尾联表现出诗人留也难安、去也难安的矛盾迷茫的愁情(留恋蜀地与思乡的矛盾)。

11.(2018·南通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春望

卢 纶[注]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

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答:

                                    

                                    

解析:

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几个方面考虑,一般都要有炼意,即表情达意,写景的一般有炼境,此题主要是炼意。

“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答案:

闲,意为悠闲、自在,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春草之闲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想准确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就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

“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

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

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

“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上。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大意是说:

自己一介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

“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

答案:

①思乡。

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

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风波·暮春漫兴[注]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 此词为辛弃疾被罢官之后闲居带湖时所作。

(1)词的上片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手法的题目,找到手法,结合诗歌进行解释就可以了,注意词中“少日”“老去”的对比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

作者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少日”与“老去”词人面对春天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作对比。

少年时代,“春怀似酒浓”,插花、跑马、纵情狂欢;年老的时候,“逢春如病酒”,毫无兴味,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焚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被罢官后的落寞心情。

(2)词的下片“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道。

试分析其妙处。

答:

                                    

                                    

解析:

这是一道赏析词句的题目,赏析词句时要注意词句的内容和手法,此题注意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象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想象奇特(另辟蹊径),生动形象,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南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寓居吴兴

曾 几

相对真成泣楚囚①,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②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 ①楚囚:

《左传》载楚人钟仪被俘事,此指渡江南逃。

《世说新语》载:

晋室南渡后,王导说: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②荆州:

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1)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从诗句的构思、手法和情感入手进行分析。

答案:

①构思巧妙,“但知绕树”对“不解营巢”,自嘲无能,慨叹生活困难。

②用语巧妙。

“但知”“不解”,用语自然,却极富表现力,写出了自己漂泊无依,处境艰难的窘迫;运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喻成绕树的飞鹊和不善营巢拙鸟,表达了无处安身,处境艰难的伤感;用典,借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典故,写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与不平的情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有关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和注释中的内容。

答案:

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忧国忧己的伤感之情。

江北江南,音讯断绝,成了两个世界,眼前的秋风秋雨,凄清悲冷,自己不能滞留于此。

秋风秋雨,既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暗指国家风雨倾覆的时局。

国家破亡,自己想如王粲投靠刘表一样,依靠某个有权势的人,获得暂时的安定,但也是梦想,他放眼望天,只见到夕阳西下,孤云飘浮,不觉油然而生漂泊落魄、徘徊抑郁的愁情。

14.(2018·常州市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注]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请简析首句“绕郭云烟匝几重”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解析: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

答案:

本句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

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追往怀人的感慨,为下面进一步分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象做铺垫。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

答:

                                    

                                    

                                    

                                    

解析:

先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结合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答案:

诗歌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形象。

诗人登楼远望,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借古伤今,流露出贬谪的感触心怀;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