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辨析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115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辨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政治辨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政治辨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政治辨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政治辨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政治辨析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政治辨析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政治辨析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政治辨析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政治辨析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政治辨析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政治辨析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政治辨析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辨析题.docx

《政治辨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辨析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辨析题.docx

政治辨析题

政治

二、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

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代近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二者的分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

错误。

(1)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中唯心主义观点。

(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

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答:

错误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一起,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4、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答:

错误

(1)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

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

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5、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答:

正确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

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6、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答:

错误。

这是把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的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1)知识或认识从根本上来说源于实践,但不能说第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的问题。

(2)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

因此,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3)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

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

7、生产实践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答:

正确。

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

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这是因为:

(1)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

(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4)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8、劳动创造了人。

答:

正确。

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和最本质的实践活动,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人类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类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全部社会生活。

9、阶级起源于暴力掠夺。

答:

错误。

阶级的产生需要两个前提:

一个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社会分工引起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而这两个前提都是生产发展的结果。

因此,从起源上讲,阶级的产生是经济原因,即生产的发展所导致的,并非起源于暴力掠夺。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也曾出现暴力掠夺,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私有制,因此并未导致阶级产生。

1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答:

正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在生产方式的矛盾中,生产力是内容方面,活泼易变;生产关系是形式方面,相对稳定,因而在生产方式内部始终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1、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答:

错误。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因此说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不正确的。

12、人之初,性本善。

答: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变化的,不存在什么抽象不变的,与生俱来的人性。

13、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实现。

答: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满足与贡献的统一,片面强调个人的一面是不对的。

14、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自发的产物。

答:

错误。

毛泽东思想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绝不是偶然的。

它的产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具体的说,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首先,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其次,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源泉;再次,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中国革命自发的产物,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5、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完全是中国的。

答:

错误。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既完全是中国的,又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在宗旨、目标等方面是完全致的,它们都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完全是中国。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性,许多问题靠熟读、熟背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照抄外国经验是不能解决的,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16、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答:

错误。

这个命题混淆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称。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否则会重蹈覆辙,导致重大的失误。

邓小平理论九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17、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答:

正确。

中国农民有较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但是,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和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保守的弱点,他们看不清斗争的前途,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也难以抵制封建主义的影响,不能始终保持革命队伍的团结和巩固,因而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历史证明,中国农民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8、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天然领导者”。

答:

错误。

人类社会一般的规律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但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却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对象异常强大,中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阶级,联合各革命阶级,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中国资产阶级应当担负起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但由于其自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它始终没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革命客观上要求要有新的领导阶级,走新的道路。

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这一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而且,中国的无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许多特殊优点,必须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

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这一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认识清楚。

在民主革命早期,党内曾有人认为,无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天然领导者”。

这种观点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天然领导者”的认识却是错误的,因为领导者并非天然的属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会尽一切力量来争夺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民主革命的实践证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通过不断的斗争来实现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

1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答:

错误。

它混淆了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们都是主要矛盾,都要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决定和制约。

20、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

正确。

(1)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

从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生活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经济体制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

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21、对外开放就是否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答:

错误。

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即指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的建设的胜利,发展本国的经济。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决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争取外援要付出代价。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22、特区姓“资”不姓“社”。

答:

错误。

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是:

第一,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

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第二,我国兴办经济特区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主要是:

(1)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很好的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

经济特区已成为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窗口,引进和传播先进管理经验的窗口,获得知识和传递信息的窗口,使世界了解我国坚决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的窗口。

(3)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4)经济特区进行的市场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23、按劳分配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答:

正确。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的内容是: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不得食。

按劳分配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体现。

按劳分配得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分配制度,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24、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答:

正确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民主成了最普遍、最基本的国家制度,议会制、普选制等成为民主的基本形式,形成了“主权在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原则,因而资本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

但是,资本主义民主是为了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仍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与资本主义民主以及以往其他类型的民主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这集中体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真正享有;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广泛的民主政治;第三,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25、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是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答:

正确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

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重在建设,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而脚踏实地地进行建设工作。

26、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

错误。

无冲突、无矛盾并不是代表和谐。

对立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属性,它们共同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达到动态的和谐。

和谐是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明事物发展变化合乎逻辑的规律。

因此,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状态,多元和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谐,“和而不同”才能和谐。

和谐社会的美妙不在于“无差别”或“无矛盾”,而恰恰在于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

27、和谐社会就是稳定的社会。

答:

错误。

和谐社会并不简单等同于稳定社会。

和谐社会必须是稳定的社会,但是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

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活力为代价的。

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整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

2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答:

错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党的十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

29、在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和平问题是南北问题,发展问题是东西问题。

答:

错误。

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

邓小平指出: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

这里的“东西问题”指的是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之间以及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间的关系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这是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都还未解决的问题。

邓小平指出“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这里的“南北问题”指的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家(即南方国家)与发达国家(即北方国家)的关系问题。

30、“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答:

“一国两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主要是:

(1)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含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第二,实践意义主要是:

(1)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它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31、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答:

正确

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为尽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祖国的统一,把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发展为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这里,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32、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答:

错误。

应正确理解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1)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或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目标的最高纲领。

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论者。

(2)中国共产党人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激励自己,又要脚踏实地地实现党的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3)忘记远大理想就会行动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而误国误民。

3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答:

错误

(1)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实行国营经济、合作社会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

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34、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

正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

(2)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必须坚持而不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应能超越这个阶段。

35、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对象。

答:

错误。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帝国主义是首要对象。

(2)帝国主义通过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地镇压革命,阻碍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政治进步,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总根源。

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36、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答:

正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关键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