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247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龚德国

安乡一中2017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试题(2016年9月19日)

命题人:

龚德国审核人:

龚德国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六大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华夏文明之源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

但是,它既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它只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系统。

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不确切的。

甲骨文在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占卜的工具,字也绝对不是当时存在的所有的字,却表现出成熟和发达的文字系统,是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

所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在甲骨文以前一定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那么,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貌究竟如何?

古书中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说文解字序》中也记载: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不过这只是传说,任何一种文字的诞生绝非一人一手之功,汉字的出现必定是先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长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积发展、约定俗成的结果。

仓颉应当是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极有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最早的汉字在哪里?

更多的来自地下考古资料,展现出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大量线索:

不仅有商代前期,相当于夏代的遗物,还有属于更早的种种考古文化的资料。

在公元前4000年的仰韶文化和其后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有不同的刻划符号。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器上,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

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看,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该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

裘锡圭等著名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肯定它们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这种陶符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另外一项关于早期文字的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距今约40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

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看过发现于陶寺遗址的一个扁陶壶照片、摹本以及墨线图后就断定:

“这个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现在通行的汉字属同一个系统”。

这反映出四千多年前即最迟在夏代前期,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已经用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区了。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汉字本身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

大约从夏商时期开始,它已经能够出色地记录汉语,承载灿烂的中原文明,并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虽然汉字在甲骨文之后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民族符号,是将我们维系在一起的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标识。

1.以下关于中国汉字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学者许慎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不过在他看来,“文”“字”有别,“文”只关涉汉字的外形,而“字”则形声兼具。

B.不少传说和古籍都以仓颉为汉字创造者的观点并不正确,他对汉字发展做出了特大贡献,在整理汉字方面集古代之大成。

C.山东莒县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有密切关系,被有的学者看作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D.朱书文字被断定与甲骨文、现在通行的汉字等属同一系统,说明最迟在夏代前期,汉字已用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骨文当时只是一种占卜的工具,字只有当时存在的部分字,却有着成熟、发达的系统,这些事实证明甲骨文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B.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完整的文字系统,一种完整的文字系统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C.汉字的出现是先民在历史发展中历经长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积发展、约定俗成的结果,绝非一人一手之功。

D.学者们依据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及山西出土的朱书文字断定汉字本身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学者们探寻最早的汉字,主要依据地下考古资料,包括商代前期的遗物和属于更早的种种考古文化的资料。

B.大量史料证明,汉字在甲骨文之前已经以各种刻画符号——陶符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文化分支的陶器上,呈现出早期文字的雏形。

C.汉字从夏商时期开始,已能出色地记录汉语,承载灿烂的中原文明,并将它辐射到周边民族地区,从而推动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进步。

D.汉字能成为中国特有的民族符号和文化标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以固有的的特色和基本语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元行冲,河南人。

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

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

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

“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

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

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

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

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注】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

时嗣彭王志暕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

四迁大理卿。

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

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

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

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

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

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有删改)

【注】搏击:

督察举发。

4.下列对文中加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B.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D.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行冲博学多识,性格耿直。

他知识广博,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从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进言劝诫,很受器重。

B.元行冲不从旧说,另立新论。

魏收认为“牛继马后”指的是晋元帝改姓司马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而元行冲通过考证推究,给出了对“牛继马后”的新解。

C.元行冲秉持正义,断案公正。

当时嗣彭王的庶兄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D.元行冲著述丰富,成就显著。

他所著《魏典》事详文简,受到学者称赞;通撰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煚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为御注《孝经》撰写的疏义被列入学校课程。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衰荷【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元】王瀚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辉。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8.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9.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写求知实事求是的句子是:

,。

(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清新幽雅的句子是:

,。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程潜:

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

十年砍柴

l901年秋天,清廷在湖南长沙办武备学堂。

1903年已有秀才功名的21岁的程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式备学堂,1904年程潜考上公费留学生,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

在日本他受到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影响第一批加入同盟会,1908年程潜毕业,入四川新军任混成协参谋。

辛亥革命成功后,前清官员谭延闿一跃成为湖南省都督,湖南省政落入旧官僚、士绅之手。

对此程潜颇为不平,但为了湖南的太平,他还是尽职尽责地做湖南省军事厅长,协助谭延闿裁军,安定湖南政局。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以孙中山为首的一些国民党人士认定刺宋的幕后指挥者是大总统袁世凯。

本来主张在法律层面替宋教仁讨一个公道的黄兴等人,也不得不与孙中山保持一致,以军事反抗袁世凯。

国民党任都督的南方数省宣布独立,南北再次大动干戈,是为“二次革命”。

精于算计的谭延闿对袁世凯态度暧昧,程潜也说当时的谭延闿是“二三其德”,但被刺杀的宋教仁是湘籍人士,谭人凤、蒋翊武和程潜都汇集在长沙,谭延闿不得不同意湖南加入倒袁的阵营,宣布独立。

“二次革命”是匆促之战,国民党大败,程潜化妆潜逃到上海,尔后再流亡日本。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一天天暴露后,程潜在1915年11月初从日本潜回上海,与唐继尧等人举起了“反袁护国”的大旗。

1916年年底,黄兴、蔡锷接踵而逝,对国民党内湖南势力而言是转折点。

程潜无法在国民党内扛起“湘军”大旗,与其他派系竞雄。

1920年11月28日,孙中山回到广州,重组“中华民国”政府。

12月8日,孙中山任命程潜为陆军部次长。

程潜来到广东就职后,对革命事业以及孙中山个人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中山先生也十分仰仗程潜的才干。

在孙中山和陈炯明起争端时,他坚决地站在孙中山这边。

程潜在国民党内最后的辉煌我以为是北伐时期。

他于1927年3月24日攻占了对国民党意义最为巨大的南京城。

但攻克南京城也可以说是程潜个人的政治命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不但蒋总司令对程潜不顾其命令独得攻占南京之功很为不满,其他如东路军指挥官白崇禧、何应钦,江左军指挥官李宗仁对他也不无嫉恨。

1928年湘桂联军攻打唐生智,程潜的部队帮助李宗仁打通了桂系部队与老巢广西的通道,可在5月21日,李宗仁以所谓“专横跋扈,把持湘政”的罪名为借口,拘禁程潜,宣布免除程潜本兼各职。

此后,程潜成了位高权不重的人,在国民党内各大派系争斗时,他有基本上旁观者。

1948年底,当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之时,国民党中央重新起用程潜主持湖南军政,希望靠这位湘军宿将的威望,守住三湘四水。

当解放军占领武汉三镇,即将挥师南下时,程潜为了使故乡免受兵燹之灾,也不无对共产党领导人多湘籍人士的一种乡情认同,他与共产党代表李明灏签订《长沙和平协定》,并发表湖南“和平起义通电”。

早在1928年程潜第一次全面主持湘政时,他登上岳麓山,拜谒黄兴、蔡锷的坟墓,写下了五古《岳麓山礼黄蔡墓》:

“奋起扫浊秽,两公真健者。

英气迈千古,大年天不假……如何忽殂谢,万类失陶冶。

抚世悲艰屯,沉忧浩难写。

”此时,程潜刚刚46岁,掌一省之政,可谓意气风发。

哪曾想到,他漫长的人生中,一直有“沉忧”相伴,直到1968年以86岁高龄去世。

此前两年的1966年,他写下了一首七言《无题》:

“豆萁本是同根生,煮豆燃萁太无情。

豆泣釜中终化腐,萁燃釜下早成尘。

作为湘军最后一棵孤独寂寞的大树,对煮豆燃豆萁的悲剧他已无能为力,只有发出诗人的悲鸣。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17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报考湖南武备学堂的程潜已经在科举制度中有了秀才的功名,但他毅然考取这个学校.说明池对中国当时的局势有者清醒的认识,有着保家卫国的决心。

B.程潜积极追求革命,追随黄兴、宋教仁等同乡.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收为湘军中的新生力量,但这样的做法也为其后遭受派系之争及遭受排挤埋下祸根。

C.程潜对同乡谭延闿的做法很反感.辛亥苹命胜利后谭延闿做了湖南都督.程潜为辛亥革命鸣不平;‘二次革命”时,程潜认为谭延闿对衰世凯态度暖昧,三心二意。

D.程潜对孙中山忠心耿耿.在孙中山重组“中华民国”政府时,他尽心尽力地工作;在孙中山与陈烔明发生争端时,他竖决站在孙中山的一边,体现出对党国的忠诚。

E.北伐战争后的程潜一直不受重视,即便是程潜被重新起用主持湖南军政.国民党也只是希望他能够坚守湖南,因此当解放军挥师南下时程潜就宣布了起义。

(2)程潜为中华民国做了哪些主要事情?

请结合文一简要概括(6分)

 

(3)程潜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

 

(4)作者为何认为程潜楚“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了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来都是善于表达感情的人,随便的话语、动作、表情都可感觉到父亲对我的一片浓浓爱意。

B.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峡谷,我们就这样不急不缓地在河谷中漂流着,同时也欣赏着两边的美景,经历了大约历时3个小时的漂流,我们终于到达了终点。

C.科学家们通过脑电图发现:

在婴儿的脑皮层(控制感性和高层次思维的中心)里,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比成人更充分,更有效率。

D.有不少专家学者表示,随意斥巨资恢复古城文物原貌,或者将毁坏的原物一砖一瓦地异地迁建,都不能不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

14.从下面各项中选出一项填入空白处使其衔接成为一个整体,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决定9月3日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目的比较简单。

中国这样做有助于世界全面认识二战,对中国人当年付出的巨大牺牲给予尊重。

这是一份迟到的、在道义上有充分正当性的弥补。

中国向谁发邀请,各国领导人是否接受邀请前来,有很多先例可循。

有些国家领导人在来与不来的问题上“想得比较多”。

美国大概就是在对华问题上经常“想多了”的国家,在亚投行等许多事情上,美国都表现出了这样的倾向。

但是华盛顿似乎意识到这样“小心眼”并不光彩,因而公开表现有所克制。

日本的相关表现要露骨、极端得多。

像在美国是否应当对朴槿惠接不接受中方邀请表达态度上,美国媒体还没有想到去关注,日媒却已经迫不及待了。

A.美国、日本等在亚投行和9·3事件的处理上就是鲜明的例子

B.遗憾的是,地缘政治的影子像幽灵一样四处徘徊

C.实事求是讲,中国希望能够多来一些外国领导人,但是如果来得少,也无所谓

D.少来几个外国领导人让中国“不自在”的程度,看来要远远小于如果来宾多了带给日本人、美国人的伤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用后即扔,①

,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着塑料袋、塑料薄膜、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塑料垃圾。

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降解塑料的细菌和酶,所以②。

不仅如此,③。

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

16.请认真研读下面这幅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漫画的主旨。

(不超过150字)(6分)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

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

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

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

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安乡一中2017届高三年级第1次月考语文科答案

1.B(变可能性为必然性。

原文是“极有可能是”。

2.D(断定依据不符合原文意思,依据是最后一段首句的“此”,它的指代意义是前文的“这反映出四千多年前即最迟在夏代前期,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已经用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区”。

3.C(其一,改变了准确性,原文说“大约从夏商时期开始”。

其二夸大其词,原文是“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非“推动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进步”。

4.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

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

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

5.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6.D(曲解文意。

“通撰的……审核后”错,原文意思是元行冲上奏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历经一年多才修成。

并不是元行冲自己通撰了此书,然后由毋煚等加以审核。

7.

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能担负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的职务),(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

【5分;译出大意给2分;“以(认为)”“固(坚决、坚定)”“乃(便、于是、就)”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

【5分;译出大意给2分;“构(陷害、构陷、诬陷)”“见(表被动)”“美(名词作动词,赞美)”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

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行冲,河南人。

元行冲博学多识,尤其擅长音律及诂训之学。

考中进士,几次改任后做了通事舍人,狄仁杰很器重他。

元行冲品性不阿谀奉承,多次进言劝诫,他曾经对狄仁杰说:

“下人侍奉上人,(对上人来说)也就像积蓄物资以备自己使用。

好比富贵人家储备积蓄,用各种肉类以供佳肴,用各种药物来防疾病。

我私下想您的门下宾客,可以充当美味的已经很多了,希望您能把我备作一剂药物。

”狄仁杰笑着对人说:

“他就是我药笼中的药物,怎可一日没有呢!

”元行冲因本族出于后魏,而后魏没有编年史,便撰写《魏典》三十卷,记事详细文笔简练,为学者称道。

当初在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的瑞石上有牛跟在马后面的图象,魏收的旧史认为晋元帝本是牛氏之子,后改姓司马,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

元行冲推究探寻晋魏更替的来龙去脉,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朝而受命,考察校验歌谣谶语,特意著述来说明这点。

开元初年,元行冲由太子詹事出任歧州刺史,又充任关内道按察使。

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能胜任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

不久又被召入任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

当时嗣彭王李志暕的庶兄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关在狱中等待判决,受牵连获罪的有十多人,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元行冲四次升迁后任大理寺卿。

当时扬州长史李杰被侍御史王旭诬陷,皇上下诏将此案交付大理寺定罪。

元行冲认为李杰治理政务廉洁正直,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

这之前,秘书监马怀素召集学者续修王俭的《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在丽正殿校写四部书籍,事情没有完成而马怀素、褚无量去世,(皇上)下诏元行冲总代他们的职务。

于是元行冲上表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一年多完成,献上此书,皇上很赞赏。

皇上又特令元行冲为御注《孝经》撰写疏义,列入学校课程。

行冲不久又几次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

开元十七年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叫献。

8.①白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了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叶被吹干的情景,虚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

(3分)②王诗运用了对比,先写荷花曾经花开十里、飘香十里的盛景,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的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

(2分)

9.①白诗后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将“无人解爱”与自己“更绕衰丛一匝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之惑:

为什么别人不爱凋零的荷花?

从而抒发了自己对萧条景色的喜爱之情。

②王诗最后两句由写景引向写人,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却送秋声到客衣”写出了诗人在秋风中的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每点3分,意对即可)

10.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

(1)ADC(B项,程潜后来受到排挤有派系之争的原因,但与程潜加入同盟会没有关系。

C项,“为辛亥革命鸣不平”错误,程潜此时的不平是因为胜利的果实落在了旧官僚、士绅手里。

E项,强加因果。

程潜起义的原因较多,其中有看到国民党的腐败以及避免故乡遭受兵祸、对共产党领导人多湘籍人士的乡情认同等。

(2)①辛亥革命后协助谭延闿安定湖南政局。

②参加“二次革命”,举起反袁大旗。

③北伐战争期间攻占了南京城。

(3)①表达了对黄兴、蔡锷的敬佩以及对他们的去世的哀悼之情。

②表现了程潜对时事艰难的悲凉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决心。

③对过去国共之间斗争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