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5307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docx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

比较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健康的地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节奏,能与人正常交往

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预防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

前者是从宏观上要求人应该达到的可能状态,后者是指对未出现的异常行为进行防御与抵抗

心理健康教育:

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一切又助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有关教育、学科渗透和社会影响等

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以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的专门教育。

一般来说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狭义的意义。

与“心理健康教育”含义相近或使用范围接近的表述通常有“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

特殊儿童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特殊儿童则是指那些由于其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文化的特点,使其心理较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的儿童。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特征)

一、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

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都存在很多共性

在心理方面,特殊儿童同样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

2、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

3、心理需求是心理发展的内因

二、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1、特殊儿童的身心缺陷明显多于普通儿童

2、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在差异都明显大于普通儿童

3、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明显差于普通儿童

三、特殊儿童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关系

特殊儿童的发展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有机结合,一般发展提供了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所有的发展都无法实现;同时,特殊儿童又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特殊发展训练。

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概要(判断选择)

一、特殊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对特殊儿童自身的意义

1、促进特殊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

内容主要包括:

不良适应的预防,不良适应的早期发现,对不良适应儿童进行诊断分析以及对不良适应的矫治。

2、帮助特殊儿童调整自身。

主要包括:

健康调整、情绪调整、社会或家庭的调整、教育或职业生涯准备上的调整。

3、帮助特殊儿童最大可能地发展。

教育者帮助特殊儿童合理利用自身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帮助他们发现并参与适合个人特质与教育需求的课程与活动。

4、促进特殊儿童尽可能多方面发展。

教育需要的满足,对儿童的心理至少产生两种作用:

归属感和满足感。

对特殊儿童家庭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和保持与特殊儿童家庭积极的合作关系,对特殊儿童发展社会适应能力,获得学业成功,改善亲子关系以及提高家庭生活质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儿童问题行为,完善学校教育内容,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对社会的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既是特殊儿童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只有这种需要被满足了,我们的社会才是人道的、文明的社会,才是和谐发展的社会。

其次,对特殊儿童事实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具有激励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对特殊儿童自身(主体)和特殊儿童之外的人(客体)都具有激励意义。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级目标定位在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发展为主。

二级目标定位在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解决心理问题,以预防为主。

三级目标定位在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以矫正为主。

上述目标把矫正儿童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作为短期目标(三级);把培养儿童正确的自我观、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社交生活能力作为中期目标(二级);把促进儿童自我完善、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一级)。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

具体教育训练的内容包括:

1、智能训练2、学习心理指导3、情绪教育4、人际关系指导5、健全人格的培养6、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7、性心理教育

2、特殊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

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特殊儿童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多属矫治范畴,具体矫治内容包括:

学习适应

负面情绪

常见行为问题

身心疾患

性行为问题

3、特殊儿童心理潜能的开发

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5、活动性原则

6、成功性原则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特殊儿童基本观

特殊儿童存在观是如何看待特殊儿童存在的客观性、一般性和特殊性,这一基本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殊儿童存在的客观性

特殊儿童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特殊儿童存在的一般性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特殊”儿童,这是正确认识其特殊性的基本前提。

特殊儿童存在的特殊性

特殊儿童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具有特殊性,这也是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的基本出发点

二、特殊儿童发展观

特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现实性、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三、特殊儿童教育系统观

主要的系统观有:

教育者公正、平等对待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态度—平等观

1、教育起点平等—有教无类2、教育过程实质平等—因材施教3、教育终点平等—人尽其才

在开放视野与特质性思维下充分理解特殊儿童对教育的特殊需求—需求观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教育环境的独特性3、教育任务的特殊性4、教育措施的特殊性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看待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并充分认识到开发特殊儿童潜能的价值—潜能观

1、多元智能理论对特殊儿童的全新解读

2、杰出历史人物取得成就的现象透视

3、特殊教育理念的更新:

关注智能强项、开辟替代通道、设计多元策略、挖掘儿童潜能

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系统观

复杂性科学是20世纪形成的引入系统性、非线性概念的综合性科学,主要包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一般系统论(即“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出论(即“新三论”)以及混沌论、超循环论、自组织论等复杂性系统理论等。

“老三论”的意义就在于发现了复杂系统并阐明系统功能与子系统功能,系统功能大于子系统功能之和。

“新三论”及其他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复杂系统发展规律和深层次特点。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史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用复杂系统观解读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整体性与非线性作用

2、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作用

3、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开放性与主动适应性作用

4、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自组织性欲协同性作用

5、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突变性与连续性作用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额模式论

一、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述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1、指导思想

2、主题

3、目标

4、程序

5、策略

6、内容

7、评价

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1、完整性2、特定性3、简明性4、操作性

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功能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生物学、医学理论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学理论

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学理论

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学理论

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1、医学—生物学模式2、心理学模式3、教育学模式4、社会学模式5、系统模式

群体调查法

分为横断面调查和追踪调查两类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方法

1、心理教育法2、心理咨询法3、行为矫正法4、家庭治疗法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方法

1、游戏疗法2、箱庭疗法3、艺术疗法4、感觉统合疗法

心理教育法

一、认知改变法

1、认知改变法的方式

运用语言文字改变认知的方式—讲解、讲座、谈话、讨论、阅读

运用事实改变认知的方式—参观、访问、调查

2、认知改变法的运用要求

1、针对性2、趣味性3、时机性

二、榜样示范法

1、榜样的类型:

伟人的典范、教师的示范、学生中的模范

2、榜样示范法的运用要求:

选好榜样、把握特点、善于指导、激发情感

三、实际锻炼法

一、锻炼的方式

1、实践活动

2、布置任务

3、纪律约束

4、心智训练

二、时间锻炼法的运用要求

1、坚持严格要求

2、唤起儿童主动

3、注意检查督促

四、情感陶冶法

一、情感陶冶的方式

1、环境陶冶2、艺术陶冶3、人格感化

二、情感陶冶的运用要求

1、创设良好环境2、引导儿童参与3、注意启发引导

1、心理动力学疗法

心理动力学疗法旨在立即处理儿童生活中的事件,运用情境(学校或家庭)协助儿童集中注意力,建立儿童的自我力量面对事实,进而事实长程治疗的目标。

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具体运用包含5项策略

事实擦入法

症状疏远法

按摩麻木的价值区

新工具推销术

自我界线操控法

总之,心理动力学疗法属于一种谈话治疗法。

当儿童显现行为危机时,治疗师立即处理儿童的行为问题。

治疗师对儿童提出问题,不断地与儿童讨论,引导儿童的理性思考,帮助儿童分析问题,进而解决情绪化的行为问题。

在处理儿童的情绪障碍或行为异常问题等方面,心理动力学疗法有一定的效果。

一、合理情绪疗法(案例分析)

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患者的非理性观念,帮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解说阶段)首先要向当事人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弄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这一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当事人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

第二阶段(证明阶段)向当事人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致。

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

治疗技术

治疗师应依据当事人的情形使用各种不同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技术。

最常用的技术师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其次是合理的情绪想象(理想心像)、家庭作业及决断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

具体的技术包括认知、情绪、行为3方面的治疗技术。

认知技术:

驳斥非理性观念、改变认知的家庭作业、改变自我告知内容、幽默的运用

情绪技术:

理情心像、角色扮演、羞恶攻击演练、强而有力的自我陈述与自我对话。

行为技术:

操作制约、自我管理原则、系统脱敏、松弛技术、示范及社交训练。

行为矫正法又称为行为疗法或行为治疗,是指利用学习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解决人的不适应问题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

利用交互抑制原理达到治疗目的,是通过逐步去除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技术。

系统脱敏法主要适用于人际关系紧张、恐惧症、强迫症、儿童或青少年厌学症和考试焦虑等。

上述不适应问题的刺激和反应之间都有明确的关系,可用此技术进行矫治,但系统脱敏法不适用于人格问题的矫治。

正性强化法

每当儿童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立即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

该方法主要使用于儿童的多种行为问题如多动障碍、自闭症、神经性厌食,以及儿童新行为的塑造等。

家庭治疗法即以家庭互动模式来探讨心理治疗方面的临床问题,认为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是家庭功能不良的一种病症,唯有改善其家庭系统,方能有效地治疗。

治疗过程

1、初期接触

2、初期会谈、治疗

3、融入家庭

4、评估家庭

5、分析家族史

6、促进家庭改变

家庭治疗尤其适用于因家庭因素倒是儿童有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学习困难、学校恐惧症,社会性退缩等。

游戏疗法

是指通过游戏手段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矫正和治疗,是一种帮助儿童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经验。

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1、观察特殊儿童的问题:

游戏治疗中,治疗者要让特殊儿童能自由表大全部感情及内心体验,这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

2、理解并解释特殊儿童的行为:

特殊儿童由于长期被忽略、受压抑,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及内心体验,因此游戏治疗者要对儿童说过的语言或做过的动作给予适时的重复或解释,目的在于向儿童表达治疗者已充分了解他的体验,并告诉他“我能明白你非常……,你很想……”

3、完全接纳特殊儿童:

游戏治疗的成效,并不完全依赖于治疗者所受的训练和掌握的技巧,而主要与治疗者对特殊儿童的态度有关。

箱庭治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沙箱疗法、世界疗法、沙盘游戏治疗等,主要使用沙、沙盘,以及一些人或物的缩微模型来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

其方法是让来访者从玩具架上任意挑选玩具摆放在盛有细沙的箱子里,完成一个或一系列场景的箱庭作品,完成后由咨询者分析创作的作品。

其独特之处在于强调创造过程本身自发和自动的特点,最大限度地给人们以想象的自由,允许人们精心构造和发展自己头脑中任意驰骋的思想,其本质是非言语和象征性的。

在儿童制作箱庭时,咨询师应尽量采取允许、鼓励和理解的态度。

箱庭疗法的诊断分为儿童与成人两类,儿童是指4—16岁。

诊断以级别来划分,一般级别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

诊断的指标分为3个方面。

1、攻击性(A)—可诊断儿童的内心冲突和攻击性行为

A1级:

沙盘中出现军队、战争场面,说明当事人内心有攻击性

A2级:

沙盘中有动物撕咬的场面,尤指野生动物

A3级:

沙盘中有火灾、社会重大冲突,杀人、抢劫、坟墓等

2、空虚性(E)—可诊断儿童的智力水平或有关外界的知识

E1级:

使用的玩具的种类很少,说明其概念贫乏,缺少变化,可能有自闭症倾向、强迫症倾向或性格偏执。

E2:

虽然使用的玩具数量较多,但种类只限于二三类。

E3级:

就沙盘中的人物而言,又可分成3级。

E3

(1)级:

整个沙盘中没有人出现

E3

(2)级:

整个沙盘中有儿童,却没有成人

E3(3)级:

整个沙盘中出现的人物是军队或警察

3、歪曲性(CDR)—包括以下3个性能指标

1、封闭性(C)

C1级:

沙盘中有一个领域是封闭的,表示当事人不愿让他人进入

C2级:

整个沙盘全部是封闭的

2、无次序性(D)

D1级:

玩具放在不适当的位置

D2级:

沙盘中部分与部分之间完全不相关

D3级:

整个沙盘是混乱的无次序的

3、机械性(R)

R1级:

沙盘中人物、动物等机械排列,表示当事人思考的方向性变化困难或智力异常

R2级:

整个沙盘机械排列成圆形,而且当事人使用的玩具很少。

箱庭疗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指示词

2、记录和提问

3、箱庭作品的表现及分析

通常,儿童

第一阶段以动物、植物的摆放为主,表现儿童自然的天性和还未分化的情感

第二阶段以斗争、冲突为主,如动物撕咬、战争等,表现儿童的心理混乱现象

第三阶段是适应集体生活阶段,儿童由一个人的游戏开始进入集体游戏

箱庭疗法可使儿童逐步从游戏上的适应过渡到学习生活上的适应

箱庭疗法的表现进行分析时有一定的规则

1、整合性

2、空间配置

3、主题

艺术治疗通常是广义的,即通过学习美术绘画、音乐舞蹈、粘土雕塑等表达形式的课程,达到治疗的目的。

音乐治疗是用音乐刺激感官、宣泄情绪、抚慰心灵,以恢复、保持及改善个体心理及生理的健康

舞蹈治疗是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自我与探索内心世界,对于情绪低落、紧张及人际沟通不良等问题有显著的帮助。

儿童通过舞蹈治疗可获得身心的舒解,并能提高注意力及记忆力。

戏剧治疗室利用演剧及剧场上的技巧,协助个人处理内在心理及外在环境的冲突。

利用角色扮演、玩偶、面具等相关的戏剧元素和设计活动的参与,让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下宣泄情绪,提升自我情绪管理、社交技巧和创造力

绘画活动是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的工具,传达儿童的意识和潜意识,并可作为治疗性改变的因素。

在绘画活动中,儿童将内在想法表现出来,治疗者依据投射理论做诊断与治疗。

治疗过程

1、材料:

图画纸、铅笔、蜡笔、彩色铅笔、彩色笔、签字笔、水彩笔

2、导入

1、自由画:

“你可以随心所欲画你想要画的东西”、“请你现在突然想到的或现在在想的事情画出来”

2、课题画:

家族画、动态家族画、分割画、树木画、房树人画等。

“请你将你的家人每个人都在做什么事的情形画出来

3、创造:

以40分钟时间为限。

治疗师可坐在治疗对象的正对面或成90度角的位置。

在不打扰治疗对象创作的原则下课与其交谈

分析与解释

作品分析

1、空间配置:

中心在右边表示安定的、统治性的,偏左边表示冲动的、要求事事满足欲望的

2、左右对称:

明显不对称表示性格不安定、统合性较低

3、分离:

儿童排除自己无法认同或接纳的行为、语言,画与描述语言之间的分离表现其宣泄行为

4、色彩绘画:

利用色彩诱发情感并收集儿童对情绪状态的反应及耐性,无色彩画表示以温和的方式显示其攻击性

5、顺序:

从讨论绘画的过程可了解其内心矛盾与防卫的特征

6、笔触:

显示儿童内在能量的稳定性,如下笔轻重不同表示畏缩或攻击

7、详细化:

对自我内心世界有无危机感,如画的内容贫乏表示对自我的不确定

8、线条:

人格的呈现,长线条表示统治性,短线条表示冲动性

音乐疗法是运用音乐手段所进行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性活动的治疗,也是一种康复、保健、教育活动。

音乐疗法是一种系统化地介入过程,音乐治疗师运用种种医疗经验及在其间发展出来的各种关系,作为改变的动力,来帮助患者获得健康。

音乐治疗包括:

一个有明确治疗需求的患者,一位受过训练的音乐治疗师,一段有目标的音乐历程、音乐素材及一份有关治疗效果的评估等。

音乐疗法的过程

1、实施前的诊断:

对儿童而言,主要包括家庭状况、发育史和身心发展状况

日常生活的自理状况: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进食、偏食、排泄、穿脱衣服、卫生习惯、生活能力等

交流能力:

主要包括儿童的语言发展以及对语言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认知能力:

主要诊断项目有儿童对人、动物、植物认知程度,对乐器的结果、位置能否认知;对乐器的触摸程度,在音乐治疗法的模仿技能,有无多动现象,注意力是否集中,对治疗师的语言指导能否正确理解等

运动技能

行为特征

已具备的音乐知识

2、音乐治疗的主要步骤

1、确定儿童的问题所在(评估)

2、制定治疗目标

3、根据治疗目标制定与儿童的生理、智力、音乐能力相适应的音乐活动计划

4、实施音乐活动并评价儿童的反应

感觉统合的定义:

感觉统合是人类对于自己身体与周围环境接触之后,产生的一些感觉通过“感觉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平衡觉、运动觉)传送到脑部进行分析,产生领悟、学习,或是命令运动系统做出反应。

它以神经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

感觉统合疗法是当儿童有感觉统合异常时实施的针对性治疗方法,必须由专业人员依照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与个别差异,有计划地设计适合儿童的活动。

其中,利用悬吊、摆荡、旋转或溜滑板等器材,让儿童在多变化的活动过程中,得到丰富且适当的感觉刺激,以促进感觉统合功能的正常化。

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榜样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儿童富有模仿性,喜欢效仿父母、师长,尤其崇拜伟人、英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得当能给儿童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榜样的类型

    1.伟人的典范

    历史伟人、著名科学家等杰出人物,都应成为儿童学习的典范,其生平业绩、人格形象等会对儿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其敬仰之情、效仿之心。

例如,许多身有残疾的杰出人物(爱迪生、海伦·凯勒、贝多芬、罗斯福、霍金等)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当为残疾儿童鼓起生活勇气、坚定成才信心的楷模。

    2.教师的示范

    教师肩负着培养儿童的重任,其言行、举止、仪态、作风等都对儿童起着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产生深远影响。

而儿童又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很自然地将自己的老师作为效仿的楷模。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影响力是诸多影响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

所以,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树立可望又可及的榜样。

    3.学生中的模范

    模范是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主要指学生中值得学习的人。

中小学生是正在发展和成长中的人,因此,学生中的样板不可能很完美,也不可能表现得一直很稳定。

但他们与其他同学朝夕相处,更真实、更亲切,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学习。

通过评选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可产生有较大号召力的模范。

    

(二)榜样示范法的运用要求

    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榜样的心理教育作用,应遵循以下要求。

    1.选好榜样

    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儿童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等原因,往往自己不能确立学习的好榜样,如盲目崇拜一些流行歌星和影视明星。

因此,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如“论学取友”,“择其善者而从之”。

    2.把握特点

    儿童学习榜样,大体经历了从无意识的模仿到有意识的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从把模仿当做目的到把模仿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从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而产生类似的举动到模仿榜样的内心特征而产生独创性健康行为。

只有根据他们学习榜样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榜样示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善于指导

    教师要指导儿童学习榜样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帮助他们寻找并发现与其年龄、情趣、志向、条件、境遇等方面具有相似点的榜样;其次,要介绍榜样的先进事迹,使他们明确该向榜样学什么,怎么学,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第三,要对榜样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对照自己,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以实际行动学习榜样。

    4.激发情感

    要使榜样对儿童产生推动力,就需要激发他们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从对榜样的认知到对榜样的模仿,情感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教师要让他们了解榜样的身世、经历、成就,特别要了解其感人至深之处,使其在心灵深处对榜样产生爱慕、敬佩之情。

这样,外在的学习榜样才能转化为他们心目.中的榜样。

 

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儿童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的方法。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来看,实际锻炼是一种耐挫能力的训练。

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只有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才能形成、发展和完善。

    

(一)锻炼的方式

    1.实践活动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组织儿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实际锻炼最主要的形式。

这些活动包括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劳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些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认识,丰富体验,锻炼意志,培养习惯。

由于各种实践活动在培养儿童心理品质方面的作用不尽相同,应根据其年龄特点合理运用。

如组织“穿衣脱衣比赛”、“看谁扫地扫得最好”、“摘菜表演”等竞赛活动就有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2.布置任务

    教育者事先布置儿童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培养其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如可布置关注社会问题的调研任务,此时儿童需要学会与他人交往和合作,面对挫折要克服焦躁、气馁,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这不仅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3.纪律约束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求儿童自觉地遵守规定的纪律,这对于培养其纪律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非常重要。

首先,纪律是从自觉行动中产生的,遵守纪律有助于培养他们意志的自觉性。

其次,纪律不是单纯地服从和遵守秩序、规则和要求,遵守纪律有助于培养他们意志的坚持性。

第三,纪律是能够愉快地去做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要求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遵守纪律有助于培养他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