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958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试说明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有调整Word文档格式.docx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

历史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例l(2011海南单科卷)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说明】本题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选项设置干扰有效,层次感较强,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例2(2014·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

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

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

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

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分)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与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及其相关的国际国内的背景知识。

关于本题,考生必须知道:

中国的抗战事业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远征军的英勇作战,表现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

远征军以巨大的伤亡代价而获得了最后胜利,必然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例3(2013·

27)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说明】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提炼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涉及必修三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通过材料介绍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受到欢迎,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儒、释、道三教的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小说蓬勃发展的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广泛传播。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l.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例4(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说明】本题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要求考生正确理解西周分封制与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差异,理解西周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强调人文意识的培养,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学科综合能力和较高的学科素养。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例5(2011年全国卷)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说明】本题以华盛顿建筑规划设计理念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美国政治文化的认识。

题目设置情境新颖,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和宽广的学科视野,要求考生对美国历史和政治文化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有一定认识,具备较强的综合学科材料和知识的能力。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例6(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说明】本题是一道史学方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力。

1894年的丰岛海战是甲午战争前奏,也是日本实现其侵略目标的重要步骤。

在中日两国都增兵朝鲜之时,双方的战争态势已是一触即发。

在这种情况下,丰岛海战哪方首开战端就成为一个必须探清的问题。

而在这个问题上,当事者双方的记载是互相矛盾的,这表明,当事双方及研究者受各自立场、利益、认识等方面的局限,将直接影响着对同一个事件叙述和解释的真实可靠性。

因此A为正确项。

反观其他各项,B项为一般陈述句,但与材料主旨无关;

C、D两项只是说明了文献资料特别是原始记录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但却与题干主旨相互矛盾。

因此作为史学方法题,必须把握题干材料所表达的完整意思,使答案与题干意思紧密相扣,成为合理的逻辑关系。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例7(2007年宁夏文综卷·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牛顿的《原理》公认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作。

在对当代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无疑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同《原理》相媲美。

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都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

——摘自《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

伏尔泰曾写道:

“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回答下列问题

(1)牛顿说:

“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并列举两位影响了牛顿的“巨人”。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说明】本题需要通过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信息的提取和对史实的概括,客观叙述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以及影响牛顿的两位“巨人”。

同时要求在全面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基础上,概括描述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正面和负面影响,其中包括:

牛顿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牛顿确立相关学科的科学体系和科学的研究与思维方法,为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树立了楷模,推动了启蒙运动等;

牛顿的机械决定论对启蒙思想及某些杜会科学研究产生的负面影响。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例8(2007年全国卷)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1789年)

材料二“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人人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

“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

“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摘自《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湿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实现了)妇女、儿重权利的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特殊保护。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五十年》(2000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人权宣言》与(世界人权宣言》的异同,并指出其原因。

(2)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人权观的特点。

【说明】本题需要在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上,首先找出材料一、材料二中两个文件制定的时代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以及关于人权内容的阐述不同等特征,这些表明了人权观念产生、发展、扩散的历史过程。

其次,回答中国人权观的特点问题,需要从材料中给出的“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中国政府在阐述人权问题时,侧重点明显在生存权和发展权等信息中,准确把握中国人权观“重视生存权和发展权”和“重视集体人权”这一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

例9(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

《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

《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

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故的,不仅有而且大。

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

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

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

这是不会平的。

——摘自《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说明】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有效信息,分析、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能力。

本题围绕曹操这个人物,选择不同历史时段的三则评论,要求考生对各种历史观点进行分析与评判。

材料一选择当时的人物陈寿对曹操的看法,材料二选择封建儒家代表人物朱熹的评论,两者对曹操的看法差异很大,主要基于各自立场。

第(l)问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人们对曹操持不同观点的原因,考查考生评价人物的深层能力。

第〔2)问旨在导向考生正确认识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民贡献”的历史标准,对曹操进行正确的评价,希望考查考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的把握。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l.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例10(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

(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说明】本题引用了历史学者在讨论生产力所含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一个公式,要求运用世界近现代历史史实,对这一公式予以探讨。

这种探讨既可以是对公式加以证实(论证),可以是完善(修改、补充),也可以证伪(否定),还可以提出新的公式。

从试题的没计上,充分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给考生展示论证、思辨、独立思考和创新等多种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题利用了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相互融会,考查了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例11(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列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

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万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说明】本题围绕近代“西方崛起”这一重要历史主题,突出历史学习的时代性与基础性,提供两种相反的学术观点及论据,要求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之进行完整、合理的解读,在准确把握两种观点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题目并不设置有限的评论方向,只是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以便考生开放式作答,最大限度地展示考生的整体学科思维能力。

考生在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时,应紧扣评论对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主要观点。

考生须调动已有知识,运用相关材料,选取合适史料,充分论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本题意在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展示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例12(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缝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

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木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

《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

【说明】本题考查历史学习的主干知识,材料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

题目在设问上呈现出梯度,前两问分别考查中外相关历史知识,为最后一问的开放性做铺垫。

回答最后一问既要有历史知识的支撑,又要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对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为考生展示洞察历史现象和阐释历史发展规律等历史学科的深层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本题第(l)问旨在考查考生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的掌握程度,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同时快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概括明清手工业的发展特点,注意手工业生产的不同类型的发展状况,掌握手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中,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不同发展状况,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获得发展,这是明清手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本题第

(2)问要求“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考生应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说明问题。

材料二主要是关于英国由“原工业化”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史实,其中有效信息是关于时间点的知识。

19世纪中期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阶段,结合材料可得出此前阶段为“原工业化”阶段。

关于阶段性特征的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的能力。

在“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广泛参与,大量使用雇佣劳动。

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成为重要形式,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正式形成。

本题第(3)问是要“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这是开放性的问题,要求考生作答时要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这个问题需要考生在全面解读三段材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并进行分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都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轨迹,但它的萌芽状态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就已经具备并开始孕育了,不过如果没有相应的历史前提,它也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成熟的生产方式。

雇佣劳动就是一个例证。

只有这样理解恩格斯的上述论述才能找到正确解答问题的钥匙。

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有雇佣劳动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史实,考生需要针对这些史实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自己对恩格斯论述的认识。

这种认识可以针对“历史前提”的内容,针对“历史前提”的要素,针对“历史前提”转化的条件和原因,针对中外在“历史前提”上的差异,等等,总之,围绕“历史前提”的方方面面都可入题。

在谈自己的认识时需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即紧紧围绕“历史前提”这个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二、考试范围

必考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