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959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docx

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进度表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阅读说明文,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培养我们观察事物、探索世界的兴趣。

《太阳》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让我们懂得了太阳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松鼠》以生动传神的描写及准确而简练的说明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习作例文”展示了两篇说明文,《鲸》介绍了关于鲸的一些知识,《风向袋的制作》介绍了制作风向袋的过程。

旨在进一步让学生熟悉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介绍事物。

“习作”的主题是“介绍一种事物”,要求学生介绍一种事物,可以选择课本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

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合理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作说明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要求会认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语境理解含义。

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含义,正确书写。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掌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对说明事物的作用。

3.学会观察事物,能够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4.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明确课文介绍的对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梳理课文结构,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3.揣摩重点词句,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谨又形象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2.鼓励学生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志向,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掌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对说明事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学会观察事物,能够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2.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措施

1.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指导学生自己理解,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

同时增加小练笔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说明文表达方法的感悟。

内容上要统筹安排,把课文的学习与习作有机整合起来。

2.重视课外拓展。

教学时应当及时拓展课程资源,上网搜集相关的最新资料,加强各学科间的整合意识,以此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喜欢探究未知世界,喜欢想象,喜欢科学。

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太阳》2课时

《松鼠》2课时

习作例文1课时

习作:

介绍一种事物1课时

16 太 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的特点。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

3.品读重要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太阳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太阳下,感受着它带给我们的光明和温暖。

可是,你了解太阳吗?

你知道它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吗?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它的相关知识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摄、氏、殖、杀”和后鼻音“钢、粮”。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殖、粮、炭”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学习“氏、杀”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摄”等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加一加:

殖=(歹)+(直)

粮=(米)+(良)

炭=(山)+(灰)

对比识字示例:

摄(摄影)—慑(震慑)—蹑(蹑手蹑脚)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摄”右上部“耳”要写得略扁,中间两短横间隔均匀。

“双”的右边比左边略大。

“氏”平撇短,横居中向上,斜钩舒展。

“殖”左部“歹”横短,右部“直”横画排列均匀。

“粮”左部变捺为点,右部竖提稍长,起笔在竖中线上,捺画伸展。

“炭”上小下大,上部“山”间隔均匀,下部“灰”的撇、捺舒展。

“区”外框居田字格正中,要写得宽而方正。

“杀”上部居中,下部横长,左右点对称,竖钩起笔在竖中线上。

“菌”上部“艹”要覆盖其下,下部外框呈正方形。

“疗”的“疒”要包住里面的“了”,“了”的横撇要写得短促有力。

易错提示:

“摄”右边是“聂”,不要写成“取”。

“氏”不要在下面多写一点,不要写成“氐”。

“殖”右部“直”里面是三横,不要多写或少写横。

“粮”左边是“米”,不要写成“木”。

“疗”的偏旁是“疒”,不要写成“广”。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直:

殖(繁殖)—值(值日)—植(植物)

良:

粮(粮食)—浪(浪花)—狼(狼狗)

(4)多音字。

(5)重点词语释义。

传说:

群众口头上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或某种说法。

寸草不生:

连一根小草也不生长,形容土地贫瘠荒凉。

繁殖:

生物体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杀菌:

用日光、高温、酒精、抗生素等杀死细菌。

预防:

事先防备。

治疗:

用药物、手术等消除疾病。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

分别从“远”“大”“热”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4~8):

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

2.默读课文,想一想:

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关于太阳的哪些内容?

明确:

第1自然段:

介绍太阳离地球“远”的特点。

第2自然段:

介绍太阳“大”的特点。

第3自然段:

介绍太阳“热”的特点。

第4自然段:

介绍动物、植物、人类的生活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5自然段:

介绍太阳与水蒸气、云、雨或雪的关系。

第6自然段:

介绍风的形成也和太阳有关。

第7自然段:

介绍太阳杀菌的功能。

第8自然段:

总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太阳大得很,是个大火球,离我们很远很远……读了课文,大家对太阳是不是更了解了?

课后,大家可以搜集一些资料,查阅更多有关太阳的知识,我们下节课一起交流。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摄氏度 繁殖 粮食 煤炭 地区 杀菌 治疗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太阳的。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看看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细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开篇引用神话传说有什么好处?

明确:

开篇引用神话传说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很自然地引出对太阳有关知识的介绍。

(2)第1自然段中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不好。

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远,十分准确。

如果不用数字,只能给人笼统模糊的印象。

(3)第2自然段中将太阳和地球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明确:

地球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作者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把太阳说成是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的,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太阳之“大”。

(4)第3自然段中为什么说太阳是个“大火球”?

明确:

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大火球”作比,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形状和会发光、发热的特点。

(5)“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文介绍的是太阳的有关知识,下文将要介绍的是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6)第4自然段第2、3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这两句话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太阳对于动、植物的重要性。

知识拓展:

假设复句

假设复句即前一分句提出一个假

设条件,后一分句表示这个条件实现后将产生的结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就(那么)……、即使(就算、哪怕)……也(还)……”等。

例如:

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2.细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明确:

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一是从动、植物的生长,人类的吃、穿、住、行,能源等方面说明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二是雨、雪等自然现象的形成离不开太阳;三是风的形成也和太阳有关;四是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

(2)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明确:

联系课文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实际可以知道,如果没有太阳,石油、煤炭等无法形成,人类吃饭、取暖、乘车就成了问题;如果没有太阳,动、植物不能生长,我们就缺少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光明和温暖,一切生物都生存不下去。

所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    )

(2)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    )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    )

明确:

(1)列数字 

(2)作比较 (3)打比方

2.总结。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让我们懂得了太阳的重要性。

太阳具有神奇的力量,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我们要用心观察,勤于探索,研究自然界,利用太阳,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太 阳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7 松 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和特点。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多媒体展示有关松鼠的图片和资料信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这种小动物。

3.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总起句,梳理课文结构,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松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懂得人与自然万物应自由共生、和谐相处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习性和特点。

2.抓住文章的总起句,梳理课文结构,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松鼠的。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像鼠却又尾巴大,家里从来没有它,机敏矫健又乖巧,爬树摘果本领大。

这就是森林里的小精灵——松鼠。

松鼠漂亮乖巧,聪明伶俐,还很爱干净,你一定会喜欢它。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了解更多的关于松鼠的知识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鼠”,后鼻音“玲、珑”。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鼠”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理解;学习“滑、狭”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玲、珑”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对比识字示例:

玲(玲珑)—冷(冷水)—铃(风铃)

珑(玲珑)—拢(合拢)—胧(朦胧)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鼠”上部“臼”要写得略扁,下部间隔均匀,斜钩舒展。

“玲”左部末笔的斜提与右部撇画注意迎让,捺画舒展,横撇起笔在横中线下方。

“珑”左部末笔的斜提与右部撇画注意迎让,竖弯钩要写得饱满。

“滑”右上部两横折间隔均匀,“冖”要包住下部。

“狭”左部“犭”的弯钩要写得弯中求正,右边竖撇贯穿上下。

易错提示:

“鼠”上部是“臼”,不要写成“白”。

“玲”右部是“令”,不要写成“今”。

“珑”右部是“龙”,不要写成“尤”。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马:

驯(温驯)—驰(奔驰)—驶(行驶)

(4)多音字。

(5)重点词语释义。

乖巧:

机灵。

驯良:

和顺善良。

矫健:

强壮有力。

玲珑:

(东西)精巧细致。

蛰伏:

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警觉:

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分别介绍了什么?

明确:

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先概括出松鼠是一种漂亮,乖巧,驯良,讨人喜爱的小动物,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第二部分

(2):

从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个方面介绍松鼠的性格特征——驯良。

第三部分(3、4):

写松鼠的行为特征——乖巧。

第四部分(5):

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繁殖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干净的生活习性。

2.课文描写了松鼠的哪些特点?

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的?

明确:

课文写了松鼠漂亮、乖巧、驯良的特点。

(1)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等方面表现它漂亮的外形特征。

(2)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林(不侵犯人类)和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两方面表现它驯良的性格特点。

(3)从反应、行动以及搭窝等方面表现它乖巧的行为特征。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读完课文,大家是不是感觉眼前有一只可爱的小松鼠正蹦蹦跳跳地朝我们跑来。

小松鼠是多么的惹人喜爱啊!

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作者是怎样介绍小松鼠的吧!

同学们课下要多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积累优美的语言。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松鼠 清秀 玲珑 歇凉鸟窝光滑 捡拾 狭窄 勉强梳理

2.导入新课:

课文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将松鼠的习性、特点介绍得非常生动形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课文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句话概括介绍了松鼠的特征,起统领全文的作用。

2.作者是怎样把松鼠的外形特点写得具体又形象的?

明确:

作者用“清秀”这个一般用于形容人的词语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可见松鼠长得很好看;用“闪闪发光”形容眼睛,把松鼠写得非常惹人喜爱;“帽缨形的美丽尾巴”让人充满想象,给人以美感;“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尾巴的奇特之处。

然后又用动作描写来展示松鼠吃食物时的动作,“像人们用手一样”表现出松鼠的可爱、乖巧。

3.第2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说明了松鼠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介绍了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

活动范围——树林,不侵犯人类。

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说明了松鼠驯良的特点

4.阅读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哪些特点?

明确:

第二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只要……就……”表现了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跑”“躲”“逃”等动词表现了松鼠对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凸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特点。

第三、四句再次使用了动作描写,“小跳”“连蹦带跑”写出松鼠动作的轻快灵巧,“一忽儿”写出松鼠动作的敏捷。

第五、六句用了细节描写,描写了松鼠储存食物、寻找食物的经过,表现了松鼠的聪明可爱。

(2)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介绍松鼠搭窝的经过的?

表现了松鼠窝怎样的特点?

明确:

采用“先……再……然后……”的句子形式,同时运用多个动词“搬”“放”“编扎”“挤”“踏”写出了松鼠搭窝的经过。

表现了松鼠窝干净、暖和、宽敞、坚实、舒适、安全的特点。

5.从第5自然段“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一句可以看出松鼠的什么特点?

明确:

“光光溜溜”“干干净净”两个词语表现了松鼠爱干净的生活习性。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松鼠》是一篇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艺说明文,它以准确的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的描写为手段,介绍了可爱的小松鼠。

其实,在地球这个美丽的大家园中,还有很多和松鼠一样惹人喜爱的小动物,它们都是地球大家庭的成员。

让我们珍爱自然,珍爱生命,与它们和睦相处,并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吧!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松 鼠

交流平台

教师点拨: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讲述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除了课本上呈现出来的,还有其他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学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等。

初试身手

1.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示例:

我的写字台上,有盏精致的小台灯。

台灯有一尺多高,看上去真是玲珑雅致,美观大方。

这是爸爸出差时买回来的。

它的灯座是绿色的,接近灯座凸起的地方,凿了一个圆洞,电线就从这儿穿进去。

灯头、灯杆粗细适中,色彩调和雅致,造型雍容大方。

灯杆上雕刻着两条鱼,上面的一条鱼,眼睛望着远处,像是在看着什么东西,思考着什么问题;下面一条鱼,眼睛望着它的伙伴,好像在问:

“你看见什么,能告诉我吗?

”小台灯发出美妙的、柔和的绿色光线。

灯罩边上有用绸子扎过的花边,罩面上有四幅优美的图画,其中一幅是翠竹,竹节粗壮,叶绿枝繁,让人一看顿时觉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其他三幅是花鸟画,这些花姿态美丽,鲜艳夺目,为台灯增添了不少色彩。

这盏小台灯静静地蹲在写字台上,为我照明。

教师点拨:

这一片段运用了列数字、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写出了台灯玲珑雅致,美观大方的特点。

2.如果将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会变得怎样呢?

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点拨:

把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后,语言更简练,内容更客观准确,抒情性较弱。

习作例文

(原文见教材P72)

 

一、例文探究

1.对照批注和文章内容,说说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作比较)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最小的也有两吨重。

(列数字)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分类别)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文章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3.“近四十吨”“约十七米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近”“约”表示此处的数字是概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二、写法借鉴

1.巧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征。

本文在说明鲸的形体特点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如“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最小的也有两吨重”一句,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一百六十吨、两吨”的数字说明鲸不是一般的重。

再如“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一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大象与鲸相比,形象地突出了鲸的大。

我们在写作说明文的过程中,也要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把说明对象的特征写得更形象、更准确。

2.结构清楚,条理明晰。

本文从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这四个角度介绍了鲸,生活习性又包括了进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第4~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其中一个方面,行文思路十分清晰。

3.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本文在介绍鲸的形体特点时,抓住了鲸“大、重、长”的特点,而且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这些比较抽象的特点写得具体可感。

我们在介绍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点来写,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风向袋的制作

(原文见教材P73)

 

一、例文探究

1.说说文章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介绍清楚的。

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有条理地写出了制作风向袋的过程。

2.制作风向袋需要哪些步骤?

第一,准备材料和工具;第二,缝制口袋;第三,打结实的绳结;第四,做自由滑动的细铁丝圈,用塑料绳把缝制的口袋固定在细铁丝圈上。

二、写法借鉴

运用顺序词,条理清楚地介绍步骤。

在本文中,作者运用“第一”“第二”等表示顺序的词语,条理清楚地写出了制作风向袋的步骤,让读者一目了然,而且能够按照步骤去制作。

我们在说明事物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按照一定的条理来写,把事物介绍得更清楚。

习作:

介绍一种事物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2.学习有序观察,并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

3.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1.能使用基本的说明方法,把要介绍的事物描述清楚。

2.能按一定顺序写作,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恰当地运用到习作中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事物。

你有仔细观察过身边的事物吗?

你注意到了它们的特点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大家吧!

二、文题展示

如果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你打算介绍什么?

下面表格中的提示和题目是否对你有所启发?

与动物有关

恐龙

袋鼠的自述

动物的

尾巴与植物有关

菊花

热带植物

大观园

种子的旅行

与物品有关

扫地机器人

溜溜球的

玩法与美食有关

涮羊肉

怎样泡酸菜

我的美食地图

其他感兴趣的内容

火星的秘密

草原旅游指南

中国传统吉祥物

可以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