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7177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docx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

老子的《道德经》可谓人生之智库,处世之宝典。

一、后身、外身、无身、无我、无私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

(1)宠辱若惊:

宠,宠爱;辱,屈辱。

受宠或受辱都感到吃惊。

(2)贵:

珍贵,看重。

解读:

受宠或遭辱感到吃惊,把大患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

为什么“宠辱若惊”呢?

受宠本来是卑下的,得到它感到惊喜,失去它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为什么把大患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

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自身,假如没有自身,我有什么大患?

所以,只有视天下如同自己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寄予天下;只有爱天下如同爱自己生命一亲的人,才可以托会天下。

评述:

本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观概念,即无我无身。

无身,即忘掉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达到超乎生死的境界。

二、论理想人格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①者,微妙玄通②,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之容:

豫③焉,若冬涉川;犹④兮,若畏四邻;俨⑤兮,其若客;涣⑥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⑦;旷⑧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

静之徐静。

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⑨新成。

注释:

①道:

王本作“士”。

据傅奕本及时性帛书《老子》乙本改,更合原意。

②玄通:

指思想深邃博大。

③豫:

古通“预”,谨慎、戒备之意。

④犹:

犹豫不决的样子,意反复考虑。

⑤俨:

恭敬、庄重。

⑥涣:

涣散,散开。

⑦朴:

未加工的素材。

⑧旷:

旷远,辽阔。

⑨而:

王本作“不”。

任继继愈注:

“‘不’字可能是‘而’字错写的,古代篆文‘不’与‘而’字形很相近。

”根据上下文以及二十二章“敝则新”之意,我认为用“而”列确切。

解读:

古代那些善于为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测。

正因为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对其进行描述:

谨慎小心,像冬天涉水过河;反复斟酌,像谨防邻国的攻击;恭敬庄重,像出席的贵宾;自然随和,像冰雪将融;敦厚淳朴,像未经加工的素材;胸怀宽广,像旷远的空谷;处世随俗,像混沌的江河。

谁能让混浊止息?

平静能使之慢慢澄清。

谁能安稳长久?

变动又会逐渐产生。

能够保持这种“道”的人,不愿意使自己满盈。

正由于不使自己满盈,所以能在安于陈旧中获得新成。

评述:

真正的“道者”是一个参破玄机、大彻大悟的人,是一个胸襟开阔、敦厚淳朴、自然随和的人,是一个仪表庄重、认真严肃的人,是一个永不自满、与世无争的人,是一个微妙深远、神秘莫测的人。

理相人格的矛盾:

既要庄重、严肃,又要自然随和;既要与世无争、大彻大悟,又要处世随俗、与时俯仰;既要微妙玄通,又要温柔敦厚。

这是老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出世”和“入世”、“在朝”和“在野”、“忧国忧民”和“看破红尘”的不可解脱的矛盾在这种理想人格上的反映。

老子的理想人格和儒家的理想人格的异同。

同:

温柔敦厚、忧国忧民、爱国治民、淡漠名利。

异:

出世——入世;消极无为——积极进取;与世无争——建功立业;激烈地批判现实,不与统治者合作————劝导统治者,从根本上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无为而治——有为而治。

三、论贵柔守雌、以柔克刚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①。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②,复归于无极③。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④。

朴散为器⑤,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⑥。

故大制不割⑦。

注释:

①谿:

溪的繁体。

溪壑。

②忒:

te,四声。

差错。

③无极:

王注:

“不可穷也。

”指无极之道。

④朴:

王注:

“朴,真也。

”老子认为,道是自然、朴素的,故为真。

⑤朴散为器:

自然、淳朴的道必然要在具体的器物中实现出来。

⑥官长:

指管理者。

⑦大制不割:

大制,最完好的制度;不割,不割裂、伤害。

解读: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甘守柔雌,成为天下的溪壑。

能成为天下的溪壑,就不会背离常德,复归于婴儿状态。

知道什么是光明,却甘守暗昧,才能成为天下的范式。

作为天下的范式,常德就不会发生错失,复归于无极之道。

知道什么是荣耀,却甘守屈辱,成为天下的川谷。

作为天下的川谷,常德才得以充足,复归于道的淳朴。

道的淳朴分散开来就成为具体的器物,圣人用它则成为管理的官长。

所以,完好的制度是伤害物的本性的。

评述:

老子明确地提出了“贵柔守雌”人生处世的原则。

他教导人们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但这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这种“贵柔守雌”的策略,实现矛盾的转化,达到“驰骋天下”、“以柔胜刚”、“无为无不为”结果。

老子的人生策略和人生目的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他的人生策略是消极的,但人生目的却是积极的。

要实现手段向目的的转化也是有条件的。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无有入无间①。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②之。

注释:

①无间:

没有间隙。

②希及:

希,少;及,达到,赶上。

解读: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是驰骋天下最坚强的东西;虚无的东西能够穿越没有间隙的东西。

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人做得到。

评述:

老子十分崇尚水和气,并把它们当作“道”的化身。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①,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注释:

①徒:

通涂,道路、途径。

解读:

人在生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变得僵硬。

万物草木生长时是柔弱的,死亡后变得枯槁。

所以,坚强是通向死亡之途,柔弱是通向生存之路。

因此,军队强大反而会失败,树木坚硬反而容易折断。

坚强的总是居下,柔弱的总是处上。

评述:

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中引伸出带有普遍性哲理,这样一种“引喻”是中国人惯用的一种运思方法。

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这样的两句结论是震撼人心的。

为什么坚强者必然走向死亡呢?

而柔弱者反而得以生存呢?

这似乎很不公平,但却有其深刻的社会的心理的根源。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①,是谓社稷②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注释:

①垢:

污垢;耻辱。

②社稷:

古代帝王所祭的土地神和谷神,旧时指称国家。

解读: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而一切攻坚的东西都不能胜过它,因为再没有力量更大的东西能够取代它。

弱可以胜强,柔可以克刚,天下人没有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却不能实行。

因此,圣人说:

“承受国家的屈辱,才能做社稷之主;承受国家的灾祸,才能做天下之王。

”正面的话听起来相反。

评述:

“水”在老子的心目中就是“道”的化身,就是他所崇拜的偶像。

老子认为,做人做事都应该具有水的品性,不仅要懂得“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道理,而且要勉力而行,这样才能做大事,成大业。

四、论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二十章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②兮,其未央③哉!

众人熙熙④,如享太牢⑤,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⑥,儡儡⑦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⑧其若海,飂兮⑨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⑩。

注释:

①唯之与阿:

唯,应诺;阿,同诃,斥诃。

②荒:

广大无边/

③未央:

央,尽也;未央,未尽也。

④熙熙:

快乐的样子。

⑤太牢:

古代祭祀天地时,设有牛、羊、猪三牲的宴席。

⑥孩:

古“咳”字,指小儿笑也。

⑦儡儡:

疲劳、懒散。

⑧澹:

恬淡寡欲。

⑨飂:

liao,二声。

风也。

王注:

“无所系絷(执音)。

⑩食母:

喻像婴儿之食母一样,从道之母体中获得生存之本。

解读:

弃绝一切知识,才能免除忧患。

应诺与斥呵,相差多大?

善与恶,相去多远?

别人所惧怕的,我也不得不惧怕。

(这种社会状况)蔓延无边,好像没有尽头!

众人是那样欢喜无忧,就像参加盛大的宴会,像春日登台赏景一般。

惟独我淡然处之,无动于衷,如同不会嘻笑的婴儿,疲惫懒散,就像无家可归!

众人都是一副自满自足的样子,惟独我总感到若有所失。

我真是愚人之心啊,是如此的混混沌沌!

世人昭昭若明,我却昏昏若暗。

世人明察秋毫,我却闷头闷脑。

恬淡啊,就像辽阔的大海,无所系絷啊,就像大风一样飘忽不定。

众人都有所作为,惟独我顽冥鄙陋。

惟独我与众人不同,我看重从自然之母的道中获取生存之本。

评述:

本章与十五章可相互照应。

如果说,十五章着重描述了得道之人与常人所不同的外在形象的话,那么这一章则着重揭示了得道之人与常人不同的内心状态。

但是,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却是智者处世的一种聪明的方法。

五、论外圆内方、直而不肆

四十一章

上士①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②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③,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④德若偷⑤,质贞若渝⑥,大方无隅⑦,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⑧且成。

注释:

①士:

我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在先秦时期是贵族的最低等级,位于大夫之下。

这里是泛指人士。

②建言:

有的释为古书名,我赞同林语堂的解释,建言是指古代立身处世的格言。

③纇:

lei,四声。

丝上之结,喻不平也。

④建:

通健,刚健。

⑤偷:

怠惰。

⑥渝:

改变。

⑦隅:

角。

⑧贷:

给予。

解读:

上等之士听到了“道”,身体力行;中等之士听到了“道”,若有若无;下等之士听到了“道”,大声嘲笑,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所以,有这样立身的格言:

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低下的川谷,最洁白的好像有黑垢,广博的德像是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纯真的质好像易变,最大的方形无角,最大的器具晚成,最大的音响无声,最大的物象无形。

道隐幽而无名,只有道,最能施与万物并使之完成。

评述:

本章注意两点:

第一,老子把人分为三等。

上士是悟道、得道之人,中士是将信将疑之人,下士是不能悟道的蠢昧之人。

无疑,老子肯定的得道的“上士”。

第二,老子提出的立身格言,对我们有启迪作用。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②,其民缺缺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复为奇④,善复为妖⑤。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⑥,直而不肆⑦,光而不耀。

注释:

①闷闷:

含混、愚昧的样子。

②察察:

分析明辨的意思。

③缺缺:

缺,缺失。

缺缺,指畏缩不前,若有所失的样子。

④奇:

异常之意。

⑤妖:

妖蘖,指邪恶。

⑥刿:

gui,四声。

伤也,割也。

⑦肆:

放肆。

解读:

政治含混无为,人民就会淳厚朴实。

政治明察苛严,人民就会不知满足。

祸患的旁边就紧俟着幸福,幸福的里面就隐伏着祸患。

谁知道事物发展的终极?

没有不变的正道。

正直可变成邪恶,善良可变成妖蘖。

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

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僵硬,清廉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

评述:

本章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重申为政之道在于无为。

政治混沌无为,人民自化。

第二,祸福、正奇、善妖的转化无常。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命定的。

当代著名的历史学者汤因比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

文明不是起源于安逸,而是起源于艰难。

汤因比以中国文明为例,黄河流域沼泽密布、水患严重,而长江流域大多为鱼米之乡,所以,中国文明不是起源于条件比黄河流域好得多的长江流域,而是起源于黄河流域。

史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写道: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在《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这所为也。

老子特别提出,祸里隐藏着福,福里隐藏着祸,祸福相互隐藏和相互渗透,或者说,祸是福的根据,福是祸的根据。

在社会生活中,正与邪、善与恶也是经常发生转化的。

第三,关于处世之道的问题。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为人要“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是引人深思的。

如何处理这种“方”与“圆”的关系呢?

我认为,毛泽东所讲的“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廉而不刿”也是如此。

古人说: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徒。

”为官之道首在清廉,但对下属过于严苛,就会“无鱼”、“无徒”了。

“直而不肆”。

正直是好的品德,但是,公平正直也要讲究方法。

“光而不耀”。

为人一定要谦虚谨慎,即使你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也应该这样,而且更应该这样。

这就是老子哲学所给我们的启迪。

六、论知足常乐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①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②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

①却:

退还。

②戎马:

战马

解读:

天下有道,让马在田粪中耕田。

天下无道,怀胎的战马在荒效产仔。

祸患莫过于不知满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

所以,以知足为满足,才能得到永远的满足。

评述:

本章着重正反两个方面论述“知足常足”的道理。

从正面看,只有知足之足,才能常足。

从反面看,贪欲必然带来祸患,古今如此。

对于人的欲望,西方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和尼采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进行了探讨。

弗洛伊德把充满欲望的我叫做“本我”。

“本我”、“超我”、“自我”三者之间要处在一个有机的和谐结构之中,人格才会健全,否则就会表现为各种人格缺陷和心理疾患。

中国的理学大师朱熹把人心区分为“人心”和“道心”。

人心属于气质之性,道心属于天地之性,前者是恶的,后者是善的。

所以,人格的改造就是要“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据此,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湖北日报曾展开过“知足常乐”、和“不知足者永乐”的争论。

七、论自我批判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①。

夫唯病病②,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

①病:

这里指毛病、错误。

②病病:

第一个“病”作动词用,有怨恨、疾恶之意。

病病,即批评自己的错误,作自我批评。

解读:

知道自己无知,这是上等的德性。

不知却自以为知,这就是德性上的病。

只有自己认识到这种病就是病(或者:

只有自我批评这种病),才不会犯这种病。

圣人是不会犯这种病的。

正因为能够认识到这种病就是病,所以才没有这种病。

评述: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

一是“知不知”,即自知其无知。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明确地提出了这一命题。

他认为,能够自知其无知是最大的知。

后来,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也说过,正因为人必须面对“无知”这一桩可怕的事实,所以才激发了人们研究哲学智慧的欲望。

二是,老子提醒人们要有自我批评、自我批判的精神。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错误当作错误,而不是把自已的缺点当优点,把短处当长处,才能避免错误。

这种谆谆教导,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八、论人生的辩证法——先予后取、以退为进、以屈求伸

三十六章

将欲歙①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②。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③不可以示人。

注释:

①歙:

xi,一声。

收敛,闭合。

②微明:

隐微的明见。

③利器:

锐利的武器,这里是泛指治国的利器。

解读:

将要收敛它,必先张开它;将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将要废除它,必先兴举它;将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这就叫做隐微的明见。

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能脱离深渊,治国的利器不以在人前显示。

评述:

这一章明确地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命题,并且联系治国、处世的实践,具体论述了先张后合、先兴后废、先予后取等等韬晦之计、微明之道。

九、论不争之争、不明之明、不彰之彰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②。

不自见③,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④,故有功;不自矜⑤,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注释:

①枉:

弯曲;屈枉。

②式:

范式,榜要。

③见:

通“现”。

④伐:

夸耀。

⑤矜:

jin,一声。

自尊自大,自夸。

解读:

委曲反而能够保全,屈枉反而能够求直,低洼反而能够充盈,陈旧反而能够创新,少取反而多获,贪多反而迷惑。

所以,圣人一贯抱持“道”的原则作为天下的范式。

不自我表现,所以能够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够建功;不自我矜恃,所以能够出头。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人都不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委曲反而能够保全”之类的成语,难道会是虚假的吗?

它确实是一个不爽分毫的归属。

评述:

老子一贯所强调的处世策略就以屈示伸,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下取上。

这既是老子丰富人生阅历的经验总结,也符合他提出的相反相成、无为无不为的辩证法的原则。

在这个问题上,道家和儒家有相通之处。

儒家也提倡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也讲知足常乐,温柔敦厚,恭敬谦让,不事张扬。

但儒家主张积极有为,自强不息,建功立业,道家则以愤世妒俗的“隐者”的态度,以一个批判者的身份对抗社会,而且主张清静无为。

因此,道家的人生观中或多或少渗透着消极无为的思想。

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各种凶险的社会中,你要生存下来并且取得成功,就必须懂得人生处世的正确方法。

个人是渺小的,你要对抗社会是不可能的。

所谓“刚强者死之徒”,也就是说,你要对抗社会,就是死路一条。

这就需要个人讲究人生处世策略。

为了适应社会,采取能屈能伸、以屈求伸、能进能退、以退为进的以柔克刚、以柔致刚的方法,是一条人生处世的正确途径,即使马克思主义者,也反对那种“任何时候都要毫不妥协地与敌人作斗争”的“左”派幼稚病。

十、论人生三宝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①。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②。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释:

①不肖:

不像。

②器长:

万物之长。

解读:

天下的人都说我的“道”太大,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与它相像。

正因为它太大,所以才没有什么事物与它相像。

假如与某一具体事物一样的话,它早就变得细小了。

我有三大法宝,握在手里并保存着:

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之先。

慈爱,所以能勇敢;节俭,所以能宽广;不敢居于天下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之长。

现今舍弃慈爱而求勇敢,舍弃节俭而求宽广,舍弃谦退而求争先,那就是自寻死路。

慈爱,将其用于战争就能胜利,用于防守就能坚固。

天所要救助的,就用慈爱来保护它。

评述:

老子在本章提出了人生“三宝”。

“一曰慈。

”任继愈先生把慈释为“柔慈”,但我倾向于把“慈”释为“慈爱”。

“二曰俭。

”俭,为俭朴、俭啬、节俭。

老子主张回到原始朴素的状态,反对奢侈,乃至反对歌舞音乐畋猎等享乐活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俭还有俭啬之意,即注重涵养精神、重视积德、不擅自行动、实行自然无为。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是老子一贯强调的处世之道。

此“三宝”,概括了老子的基本人生态度和处世之法,对我们现代的人们亦有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