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9720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练习模块合格考试文档格式.docx

选C。

巴黎圣母院是基督教的建筑;

洛阳白马寺是佛教的建筑;

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建筑,希腊帕特农神庙是古代希腊的建筑,与三大宗教无关,故选C。

6.16世纪的一位欧洲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黄金提供动机”。

这说明(  )

A.寻找黄金就是为了传播宗教

B.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多种因素

C.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

D.掠夺黄金以便扭转商业危机

寻找黄金和传播宗教是新航路开辟的两大原因,但是寻找黄金不是为了传播宗教,而是为了资本积累,A错误;

依据材料“宗教提供借口,黄金提供动机”可知,对东方的探险是以向东方传教为借口,其真实目的是掠夺黄金等贵重金属,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多种因素,故选B。

黄金是作为外交政策殖民扩张的目的出现,而不是殖民扩张的手段,C错误;

掠夺黄金是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扭转商业危机不是材料主旨意思,D排除。

【补偿训练】

  某历史网站上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决定因素,在以下的四个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大批冒险家的涌现

D.天文、地理学的进步

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决定性因素,故选B。

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大批冒险家的涌现,天文、地理学的进步是新航路开辟的有利条件,A、C、D错误。

7.“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

”事实上,最先到达亚洲的航海家是(  )

A.麦哲伦B.迪亚士

C.哥伦布D.达·

伽马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

伽马远航到达印度,成为了最先到达亚洲的欧洲航海家,故选D。

麦哲伦船队在1519-1522年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不是最先到达亚洲的欧洲航海家,A错误;

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并未到达亚洲,B错误;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并未到达亚洲,C错误。

8.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到东地中海组织货源,但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香料了,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意大利商品价格昂贵

B.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格局变化

C.葡萄牙垄断东方贸易

D.葡萄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衰落,里斯本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故选B。

【拓展延伸】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出现流通商品种类增多、一系列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等现象,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衰落了,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发展起来。

9.“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此话最有可能出自(  )

A.苏格拉底B.但丁

C.马丁·

路德D.康德

材料符合马丁·

路德提出的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不必依赖罗马教会,故选C。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那个时代还没有基督教,A错误;

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他抨击教会的罪恶和腐朽,但是没有提出信徒与上帝直接的交流,B错误;

康德是18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强调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D错误。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

“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

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

”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意大利新兴商业的发展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据材料中“16世纪早期”“西方基督教世界”“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可以看出,这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故选C。

10.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相信,自然科学会支配世界,而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一个繁荣平等的社会。

思想家们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据材料“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一个繁荣平等的社会”可知,启蒙运动中的理性思考对社会进步起引领作用,故选C。

近代科学并不追求王权公平,A错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繁荣的决定性因素是世界经济的繁荣,哲学意识不能支配世界繁荣,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理性思考的影响,不是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D错误。

11.列宁说:

“1861年2月19日,是俄国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开端。

”这句话肯定了沙皇(  )

A.彻底废除了俄国农奴制

B.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C.巩固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D.提升俄国人民生活质量

“是俄国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开端”表明这句话肯定了沙皇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故选B。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如图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应是(  )

局限性:

(1)不彻底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剥夺性:

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

大量赎金

(3)欺骗性:

改革后,对农民的剥削加重

A.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明治维新

D.清末新政

由材料“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大量赎金”“改革后,对农民的剥削加重”可知材料评价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在农民获得人身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农民要交赎金,这笔赎金实际上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对农民的剥削加重,故选B。

12.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迅速。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蒸汽机的广泛应用B.内燃机的大量使用

C.发电厂的广泛建立D.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煤产量增长迅速,主要是由于当时蒸汽机大量的使用,故选A。

B、C、D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表现,与煤炭使用量无关,排除。

  “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

”“这一发现”是指(  )

A.蒸汽轮船的发明  B.电的发明

C.蒸汽机的发明D.内燃机的发明

根据材料“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结合所学,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故选C;

A、B、D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13.1848年诞生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被誉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诞生的是(  )

A.空想社会主义B.三民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D.新三民主义

据题干“1848年诞生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故选C。

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A错误;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是由孙中山提出,不是社会主义理论,B和D错误。

14.马克思在1871年的《法兰西内战》中,认为伟大社会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这一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国家建立B.巴黎公社运动爆发

C.俄国推翻沙皇统治D.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但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

材料“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揭示的是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充分体现巴黎公社的人民民主的特点,故选B;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排除C;

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排除D。

  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

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意义体现在(  )

A.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B.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C.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D.给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新案例

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故选A。

B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排除;

C是对俄国的影响,排除;

D是对发展模式的影响,排除。

15.《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则是英国”。

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

A.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B.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材料信息表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分别在16、17、18世纪先后控制黑奴贸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三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密切相关,故选B。

工业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A排除;

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国先后控制奴隶贸易是殖民争夺的结果,殖民秩序并不稳定,C排除;

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国是先后控制奴隶贸易而不是同时,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表述与之不符,D排除。

16.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就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据此可知

(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B.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欧洲移民为美洲带来充足劳动力

D.英国工业革命推动早期殖民扩张

由材料“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就缓慢得多”并结合所学可知,对美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故选B。

A不符合材料主旨;

美洲劳动力来自非洲的移民,C说法错误;

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D错误。

1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某国外长叫嚣: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满足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

”这里的“我们”应该是

A.英国B.美国C.德国D.俄国

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可知该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国应该是德国,故选C。

18.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

“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

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

A.维也纳体系B.凡尔赛体系

C.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

据材料“初来巴黎”可知是巴黎和会,它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故选B。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A错误。

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的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关系格局,C错误。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D错误。

  巴黎和会名为重建战后和平的会议,战胜国都希望建立“和平”。

其“和平”是指(  )

A.能够消除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和平

B.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的和平

C.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

D.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矛盾的和平

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战胜国都力图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和平,因此,它们追求的和平是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故选C。

A、B、D中的和平是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和平,与巴黎和会上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不相符,均排除。

19.某历史人物在其《独立誓词》中明确表示:

“我们认为,争取独立自由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暴力。

我们准备采取文明的抵抗,包括不纳税在内。

”该历史人物是

A.甘地B.孙中山

C.华盛顿D.凯末尔

据材料“我们认为,争取独立自由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暴力。

我们准备采取文明的抵抗,包括不纳税在内”可知,这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故选A。

B、C、D都与题干材料无关。

20.希特勒对外强调“反对赤祸”,却在国内许诺要实行“社会主义”,其实质是

A.调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B.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在国际上反对社会主义

C.欺骗德国民众和英法等国

D.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实行“中立”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同,希特勒无意调整其矛盾,排除A;

希特勒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不可能在德国实行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实行“中立”,排除B、D。

希特勒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国内许诺实行社会主义,通过欺骗手段赢得包括工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的支持,对外“反对赤祸”即反对社会主义是为了迷惑英法等国,趁机发展法西斯势力,故选C。

21.(2019·

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由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副作用及政策的失灵,因此美英等国逐渐减少国家干预,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混合经济,使经济增长逐渐恢复。

材料中密特朗实行企业国有化,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经济形势将会更加恶化,故A正确。

 【补偿训练】

  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

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

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

美国经济结构发生这一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出口贸易大幅增长

D.世界霸权的确立

从材料提供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第三产业的比重急剧上升,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深入开展,这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生产力发展改变经济结构,故选A。

22.下图是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示意图,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长期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

B.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的解体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以革命方式强行走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处于高峰,这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经济改革措施有关,但之后大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可能根除苏联模式的弊病,故选C。

美苏长期争霸可能影响到各自经济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A排除;

苏联解体是1991年,B排除;

D说法错误,错在“以革命方式强行”。

  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其经济减速的原因是经济规模增大,内容日趋复杂,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

A.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

B.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成效甚微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民心所向

D.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由材料“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可知,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故苏联的经济活力逐渐丧失,故选A。

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B排除;

材料只是说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这也不代表他们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

23.下图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相关史实是

A.马歇尔计划B.杜鲁门主义出台

C.雅尔塔体系建立D.欧洲联盟的建立

漫画体现的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提出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从而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A符合题意。

24.冷战结束以后,关于世界政治的走向问题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

单极说、无极说、待定说、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五种,而赞成第一种说法的人偏少,赞成第五种说法的人较多。

这说明冷战结束后(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

B.政治多极化趋势增强得到公认

C.各种政治力量正在争夺霸权

D.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日渐丧失

“而赞成第一种说法的人偏少,赞成第五种说法的人较多”可见认同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人越来越多,故选A。

B“公认”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各种政治力量变化的趋势及目的是争夺霸权,C错误;

材料“单极说、无极说、待定说、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五种”多种观点的分歧说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在一定时间内客观存在,D错误。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

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前总统卢拉在任时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

A.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从题目“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可知,在国际机构中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A。

南北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B错误。

题目中未涉及区域经济集团化,C错误。

题目未体现IMF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D错误。

25.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时代特点。

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表明,经济全球化(  )

A.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B.面临全面失败的危险

C.遭遇保护主义的挑战

D.受到各国普遍的反对

材料漫画反映了保护主义阻碍了经济全球化,故选C。

材料漫画并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A错误;

“全面失败的危险”说法过于绝对和悲观,B错误;

漫画信息也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受到各国普遍的反对,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探究大国崛起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引领】

材料一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

第一是人心的改变;

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

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革命浪潮】

材料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开始,历经曲折,先后经历内战、共和、军事独裁、王朝复辟等阶段,直至1688年革命结束。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法案,限制国王行政、司法等权力……18世纪中期,英国基本确立了以法律规范国家权力的近代民主制度……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三

【改革图强】

材料四

材料五 福泽谕吉,日本明治时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自幼学习汉字,受儒家思想熏陶。

1860年,随幕府遣美使节团赴美访问,深受西方资产阶级近代文明影响。

1861-1862年,随幕府遣欧使节团历访法、英、德、俄、荷兰、葡萄牙各国,广增见闻。

1868年明治新政府成立后,他专心从事教育和著述,积极倡导文明开化,宣扬爱国、报国思想,主张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反对西方列强的压迫。

(1)根据材料一,举出近代欧洲影响“人心的改变”的两个重要史实。

(2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法案名称。

英国确立的近代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的图片指出,英国崛起的这一重要因素是什么?

(3分)

(3)材料四、五中两位历史人物的图片和资料简介分别反映了俄日两国历史转折的哪一重大事件?

(2分)

(4)俄日两国的上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虽然不同,但在性质和作用上有何相似之处?

(4分)

(5)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什么感悟?

(3分)

(1)题“人心的改变”是指思想的解放,结合所学和图片可知,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所以两个重要史实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2)题结合所学,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治体制;

材料三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可知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是工业革命。

第(3)题材料四、五中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分别促使两国历史发生转折,实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第(4)题结合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5)题可围绕大国崛起的要素:

思想解放、科技和制度创新、不断改革等角度分析解答。

答案:

(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2)《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制。

工业革命。

(3)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4)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围绕大国崛起的要素“思想解放、科技和制度创新、不断改革”等言之成理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时,把新经济政策划分为两个时期,认为如果从1921年开始的第一个时期必须从农业开始来发展工业的话,那么,从1926年就进入了“直接工业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必须从属于这个问题。

——摘编自陈榕《“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时期,英国奉行凯恩斯主义,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加以干预。

一方面它为英国创造了短暂的繁荣……此时撒切尔夫人站了出来,大声疾呼:

英国应回归亚当·

斯密的传统,还经济以充分的自由,切实保障人民工作的权利、花钱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

总之,是要政府成为经济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摘编自《撒切尔夫人的“货币主义试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8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

(1)题原因:

据所学可知,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因此要发展经济,提升国防力量,巩固政权;

同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第(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