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最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9781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2.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建筑设计最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设计最新.docx

《建筑设计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设计最新.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设计最新.docx

建筑设计最新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首次颁布义务教育法是在1986年,该部法律明确规定,任何民族、种族的儿童,只要年满六周岁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至此义务教育在我国以法律的形式正式予以明确,这部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从此掀开新的篇章。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不断推行,我国先后在1995年和2006年对该部法律进行了调整和修正,1995年将义务教育的年限规定为九年,即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由此掀起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2006年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要求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不同区域的教育要保持相对均衡。

从目前来看,我国现行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虽然打破了初小分立的传统体制,显示出一定的公平性,且呈现出明显的经济优势,然而教育不均衡现象在不同城市和区域之间仍然严重存在,这种现状显然不符合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

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九年一贯制”实际上就是相对于传统的初小分立制而言的,这种教育体制是将小学和初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办学,包括课程安排、教学体系以及学校组织,由此可以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因此,九年一贯制的实施可以说是我国自实行义务教育以来在教学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之举,并且这种模式也已经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与之相配套的学校规划建设等相关理论却极为缺乏,在规划学校和设计教学建筑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由此导致某些学校建筑设计上的失误,因此开展相关的调查和研究迫在眉睫,这将关系到我国九年一贯制教育体制的顺利推行。

1.2研究意义

从目前来看,实际上九年一贯制的配套教学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地区已经大肆开展,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迎来更加规模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浪潮,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指导这类学校建筑工程的相关理论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刻不容缓。

1.2.1实践意义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校这个物质载体,学校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将关系到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和生活氛围,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推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重要前提,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很多大城市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也已开始大力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但是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使得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

本文对当前这类新学校的建设失误进行总结和反思,将有利于未来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以减少类似的失误,促进我国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1.2.2理论意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必然随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推行而不断增多,那么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将更加完善和全面。

目前在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建筑类、教育类以及政策类。

首先建筑类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传统的初小和高中分立的学制角度来研究和规划校园建筑,另外也有少数学者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研究和设计校园环境空间。

其次是教育类相关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从传统办学模式到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变化来研究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和衔接等问题。

最后政策类则主要是政府和教育部门所颁发的文件和政策,这类文件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配套硬件设施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并制定了相关的评定标准。

上述三类研究对于如何管理九年一贯制教学体系、如何评定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现状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关于校园建筑规划以及校舍布局等方面的理论却极为缺乏。

从笔者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只有少数学者根据自己的建设经验对个别案例进行了设计和分析,比如有学者对北京奥林匹克花园九年义务制学校和沈阳朝鲜族学校进行了相关设计和规划,这些研究虽然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但是却只局限于个案,他们没有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普遍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而且其设计理念和思路也较为散乱,不具备系统性,因此指导意义十分有限。

鉴于此,笔者将全面分析和总结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特点,然后根据当前九年一贯制教育发展的要求,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国外相关的设计经验,对我国这类学校的建筑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以弥补我国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理论空白,同时进一步丰富我国学校建筑相关的理论储备。

1.3研究方法

教育建筑是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内容会随着学校地点的不同、建设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不同的学校其建设规模和标准也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这类建设项目非常繁杂,且技术涉及面较广,为全面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笔者将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3.1文献查阅法

笔者在正式研究该课题之前,借助学校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主要包括相关的期刊论文、学术论文以及政府所颁发的相关文件政策和设计图纸等,对这些相关资料进行研读和整理,分析他们的研究思路,搜集出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使本文的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1.3.2实地调研法

本文以南京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为案例分析对象,实地调研和走访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及初小分立的传统学校,将两者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得出两种学校类型各自的设计特点,进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

1、调研内容和形式

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及其功能、教室规模及其布局、各功能空间的分布以及使用效率等等相关内容均属于本次调研的内容,在调研中主要采取与校方基建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的形式来开展调研活动。

2、调研对象的选择

本文在选取调研对象时,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所选择的调研对象必须都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且所在区域均为城镇,而非农村,为使调研对象更具针对性,本文主要选择位于同一区域的城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这些学校的气候条件是基本相同的。

其次,所选择的学校必须具有相同的运行模式,且其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基本相同,因为这些学校的建设规模和功能空间的分布将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研究这些相似部分较多的学校,本文的研究结论才更具推广价值。

如果只研究上海这些已经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学校,其设备配置和空间分布都相当完善,其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均比较特殊,因此研究这些特殊案例对于推广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的意义十分有限。

第三,选择的调研对象应具备一定的招生规模和办学历史,这样才具有较强的评价意义。

第四,所选择的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具可行性和说服力。

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本文选取的调研对象为位于南京的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因为这三所学校在九年一贯制教学体制方面已经积累了近十年的经验,而且三所学校的同属于南京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对于指导和推广城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选择的对象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有利于研究结论的实践和推广。

1.3.3统计数表法

在分析过程中,为使论据更具说服力,本文采用了图表分析法,将收集到的数据用更加直观的图表形式呈现出来。

1.3.4比较研究法

本文无论是在文献整理还是在数据分析中都采用了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准确提炼出本文研究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而且使得分析过程更加系统全面。

第二章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相关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我国基础教育较为落后的现状大大制约了我国对人才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愈喊愈高。

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九年一贯制教育体制逐渐取代传统的初小分立教育体制,以最大限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进而达到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落后面貌的目的。

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承载九年一贯制教育体制的物质载体,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作为一种新的学校类型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且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之势。

2.1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概述

2.1.1“九年一贯制"学制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九年一贯制”是相对于传统的初小分段制而言的,这是对我国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改革,一种创新。

自我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以来,很多教育相关部门对九年办学模式进行过多种探索,先后出现了五四制、六三制,即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分别为五年、四年或者六年、三年,也就是小学和初中分段办学,从目前来看,这种制度仍然在九年义务办学模式中占据主体,而九年一贯制只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在很多地方作为一种辅助办学模式而存在。

关于“九年一贯制”这一概念,根据教育界普遍认可的观点,认为该教育体制是将小学和初中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联合办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都从整体出发,全盘考虑和安排,由此形成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九年义务教育学制。

从法律角度来讲,九年一贯制这种教育体制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而且也是为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

该学制从九年义务教育的整体出发,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置,有利于初小顺利衔接,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这种办学模式与传统的初小分立制更能凸显教育的公平性,而且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配置,从经济学角度来将,也更加具有效率优势。

2.1.2“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界定及发展历程

所谓“九年一贯制学校”,顾名思义就是为顺应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而出现的教学载体,这种学校类型是相对于传统的初小分立学校而言的,是根据义务教育的年限规定、将小学和初中贯穿起来组建成一体化的新型学校。

这种学校虽然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优势已经不断凸显出来,该办学模式有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资源结构更加合理,这对于实现公平教育和素质教育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国家提倡的教育均衡发展要求是相一致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很多地区都将具备实施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能力和条件,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需求规模将不断扩大。

再加上现在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很多学校生源不足,学校合并现象将会越来越多,而九年一贯制学校这种集中办学模式将是顺应这种趋势的必然选择。

关于九年一贯制办学,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便已经有所探索,但是当时主要局限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开始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以分为以下发展阶段:

1、实验启动阶段

该阶段的九年一贯制办学处于萌芽期,只有北京景山和上海长宁两地开始进行试点改革,对九年一贯制办学做出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2、老校整合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将相邻的小学和初中进行合并,进行联合办学,领班班子和管理都统一起来,实施九年整体教育安排。

比如上海闸北塘沽学校和苏州平江实验学校等都是这一阶段出现的九年一贯制整合学校。

3、一体化新建阶段

这一阶段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更加符合今年一贯制办学理念,设备配置更加齐全,建设标准也更高,这一时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出现了高规格的九年一贯制全新学校,这些新建学校主要是为了配合城市开发而出现的配套设施。

像北京回龙观A05小区于2002年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便是为了完善该小区的教育配套设施,该学校共设有36个班级,建筑占地面积近1.5万平米。

而兴建于1996年的上海复旦万科实验学校便是最先兴建的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该学校为民办性质,目前有1300多名在校生。

2.2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

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从整理出发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也有利于初小衔接,从经济角度来将还能节约社会资源,与传统初小分立办学模式相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教学的整体性

九年一贯制学校所实施的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在年限规定上符合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保证了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时间,使之能够在宽松的时间限制内完成义务教育。

此外,九年一贯制因为实行初中小学统筹办学,初小统一管理,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避免了传统初小分立制所导致的初中和小学在各方面的衔接问题,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顺利过渡到初中,由此形成的教学体系将更加合理、自然。

另外,九年一贯制办学可以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六年级不需要参加传统的毕业考试,而是与其他年级一样进行期末升级考试即可升入七年级,这将非常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设置,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以最大限度节约社会资源,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九年一贯制办学,可以使办学成本降到最低,即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获得最大的办学效益。

2.2.2规模的效益性

根据小学45人/每班、初中50人/每班的标准来计算学校规模,具体数据见下表2-1。

深圳宝安区教育局规定,九年一贯制学校统一以6轨/每年级的标准来建设,根据50人/每班的标准来计算,学生人数应为2700人。

但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6轨/每年级的初小分立办学模式,学校只能容纳2520人,这也是宝安区学校的实际情况。

另外,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和初中并没有采取同轨建设的标准,比如苏州江平试验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各班的建设规模都按照45人/每班的标准来建设,而小学和初中各年级却分别按照按照10轨/每年级和6轨/每年级的标准来建设,因此该校总共可以容纳3510名学生。

因此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显然小学和初中同轨建设的学校其学生人数更大,建设规模更大。

表2-1建校规模和学生人数比较

而经济效益通常是与规模直接挂钩的,在校学生越多,人均占地面积相对越小,那么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自然也就越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模效益。

表2-2是浙江省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评定标准,从表中可以看出,同轨建设的学校规模,学生人均占地面积从小学到初中呈现递减趋势,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人均占地面积则最小,因此其发挥出的经济效益最大。

从辅助的配套设施和使用频率来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规模效益同样相较于传统办学模式更具优势。

传统的初小分立办学模式,小学部和初中部必须分别配置图书馆、食堂以及运动场等配套设施,而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后,小学和初中不仅可以共享这些硬件设施,而且还能相互互补,有利于节约资源、缩减办学成本,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使其发挥出最大价值和效益。

表2-2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生均校园用地面积指标表

注:

如有寄宿学生及自行车存放。

另增加相应面积。

另外,教职人员的配置也能发挥出更大的规模效益。

虽然九年一贯制办学与传统办学的教师人数不会有太大变化,都是根据学生人数进行定额分配,但是后勤人员、保安人员等这些配套的行政人员却能大大削减,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可以将原来的初中和小学的两套人员班子整合为一套,这样可以大大缩减人工成本。

此外,由于教师人员跨级任课的空间也得到了提高,教师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得到有效提高。

2.3典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介绍

2.3.1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1、学校情况概述

平江实验学校坐落于苏州古城区,由苏州教育局直接管辖。

该学校属于整合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其前身是平江实验小学和苏州第十一中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为四万多平米,在校师生四千多人,其中,小学部(即1年级到6年级)和初中部(7年级到9年级)分别按照10轨/每年级、6轨/每年级的规模而设置。

图2-1是该学校的总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校小学部和初中部分别分布于学校左路和右路,而中间则是两者共享的校园设施和教学资源,比如音乐室、实验楼、体育馆和舞蹈室等。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原来的实验小学和第十一中学原址改建而成,小学部和初中部的原建筑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各教学区和教师办公区仍然在各自范围内活动。

改建的新学校最大特色便是图2-2所示的一个大成殿古建筑和两个新设的独立办公区,这两个办公区一个供行政教职工使用,一个则是校医所在区,体育、美术等专业教师的老师也在此办公。

通过调研发现,该校虽然占地面积有限,各功能空间都比较紧凑,但是空间使用率很高,教学活动和师生生活都能有序地进行,由此可知该校教职工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在校园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但是,该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均占地面积过小,师生的校园活动范围受到严重限制,校门口直对繁华街道,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另外,大成殿这个古建筑属于被保护的对象,但是却没有纳入到学校文化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图2-1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总平面

图2-2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太成殷

校园生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活动,二是课外活动,三是饮食问题,目前因为学校面积有限,为了满足教学活动的要求,配备足够的教室数量和教室面积,因此把课外活动的空间和食堂餐厅等面积压缩,由此导致师生就餐拥堵、活动范围过窄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校方领导采取了如下一些应对措施。

首先是在课外活动方面,为了确保低年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受到高年级学生的侵犯,在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设立了相应的隔离带,比如以绿化带或者走廊、亭台为界,使他们各自在独立的庭院内活动,不相互干扰;而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活动区域则可以共享,并实行轮流使用的制度,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规定活动内容和时间,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活动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图2-3低年级部活动场地

表2-3五年级十一个班级周一活动安排

注:

1一篮球;2一踢毽;3一跳大绳;4一羽毛球;5一迎面接力;6一1分钟跳绳

(体育活动场地为8号楼前操场、9号楼后、大成殿北)

其次是饮食问题,学校食堂提供午餐,学生可以根据意愿自行选择是否在学校就餐。

据统计,在校就餐人数大约为三千人,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按时、足量吃到午餐,食堂工作人员会将午饭直接配送到各个班级中,让学生在教室内集中进行午餐,同时为自理能力较低的一二年级学生提供餐具,而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自备餐具,具体如图2-4所示。

这种安排虽然能确保学生的按时就餐问题,但是同时会产生另外一些问题,比如配送食物的存放问题,以及就餐后的餐具洗涤问题。

从图2-4-b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室集中进餐,容易导致教室环境的污染,加上食堂工作人员进出教室,使教室功能发生了改变,教室此时实际上取代了餐厅的功能。

当然,这种安排的确有利于学生们按时足量进餐,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营养,避免学生个人就餐的随意性和挑食问题,而且因为集中进餐,可以方便师生进行交流,有利于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

另外,高年级的学生需要自备餐具并对自己的餐具进行清洗和管理,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这些学生都可以自行到食堂、分组就餐。

(如图2-5)。

而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刚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还不具备足够的自理能力,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更多的照顾,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生的角色中来。

八九年级的学生基本已经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而且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因此很多学生会自主选择到校外餐厅就餐或者学校食堂就餐,对于他们,完全可以采用高校学生就餐的模式,由他们自行选择,而教职工基本都是在学校教师食堂就餐(如图2-6)。

平江实验学校地处苏州古城区繁华地带,且由原来的小学和初中整合改建而成,校园面积十分有限,为确保足够的校园活动空间,校园里面基本不允许停车,因此很多开车上班的老师都只能将车停到社会停车场。

为解决教师的停车问题,学校与邻近的社区共建了停车场,这样既能解决教师停车难问题,又保证了足够的校园空间,校内交通安全隐患予以根除。

另外,很多学生家长都开车接送学生上下学,这对原本就已经拥堵的校门口造成了很大压力,为减轻交通压力,确保交通安全,学校实行小学部和初中部错开放学的制度,同时校门口安排老师轮流值班,帮助学生上下车和过马路,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图2-5高年级学生食堂进餐

图2-6教师食堂进餐

该校虽然由原来的实验小学和第十一中学整合而成,但是位于中部的大成殿建筑将两者合二为一,运动场等公共设施和教学资源均以大成殿为中心布局而成,因此大成殿实际上是整个校园的地标性建筑,统筹着学校公共资源,是该校最为特殊的人文景观。

2、启示与问题

(1)启示

①通过合理安排可以弥补学校空间狭小的不足,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管理人员的重要性,他们的灵活策略和管理方法能够使学校扬长避短,发挥出最大作用。

②从就餐安排上可以看出该校将学生根据年龄段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层次,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低年级学生活动空间的独立性,而且也能使低年级学生顺利过渡到中、高年级,同时充分尊重了高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这种安排可以折射到教学模式中,与九年一贯制教学模式是相辅相成的。

③学校的公共设施和教学资源全部围绕中心建筑——大成殿布局而成,这种围合布局的方式有利于各个年级的使用,确保了路程的最短化,具有非常强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④教师办公模式根据低年级和高年级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模式,而校医办公区则靠近运动场、体育室以及舞蹈室等区域,有利于其随时提供医疗服务,而行政办公区位于中心位置可以提高其统筹和服务功能。

(2)问题

①学校各区域之间缺少足够的廊道联系,下雨天不利于各区域之间相互通达,给学生和教师造成很大不便。

②行政区域对外服务的频率较高,但是却与校门口距离较远,由此增加了其对外联系的难度。

③教室设计的尺寸不合理,高低年级统一按照一个尺寸设计,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其身高的变化,因此高年级教室往往比较拥挤,而低年级教室又过于空旷,教室空间利用效果差(如图2-7、2-8)。

图2-7中年级教室拥挤

图2-8低年级教室空旷

4、学校安排低年级学生在教室集中进餐,却没有设置餐具放置空间和清洁空间,由此导致教室清洁问题。

5、教室功能不齐全,雨具等物品没有地方摆放,由此影响了教室的整洁和美观(如图2-9)。

图2-9伞具拖把杂乱

6、学校走廊清一色都是直走廊,走廊为宽度1800mm的直走廊,过于单调和拥挤。

2.3.2苏州市工业团区星海学校

1、学校情况概述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如图310)位于苏州古城东隅,毗邻风光旖旎、碧波荡漾的金鸡湖风景区,创办于2000年9月,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直属的、按现代化标准兴建的区内第一所九年制公立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5公顷,校舍建筑总面积247万平方米,以小学4轨,中学8轨建校,建校规模为48班。

现有51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233人,教职员工152人,其中专任教师144人。

图2-10工业园区星海学校总平面

星海学校是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苏州新建的工业园区内部,为新建住宅区的公共配套教育设搪。

学校基地内有河流穿过,天然分隔了教学区和运动区。

由于,运动场地和教学区只有一座一层为桥,二层为丰席台的建筑物联系,因此,方便学校对外开放体育设施。

在现实使用中,学校空闲时免费对社区开放体育场地,企业则可以以租用的形式使用学校的体育设施.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但是,在夜间学校不对外开放体育馆。

学校的建设体现了教育理念和建筑设计的良好互动关系。

校方强调:

1、学校建筑要整体建构,不要出现单体建筑物;

2、注重校园内共享空间的设计:

3、注重学生活动空间的设计,要设置足够的活动场所;

4、要注意IT设施的布置,要求学生从小掌握学习的工具;

5、是要有足够的停车位;

6、校园要注重环境设计,认为环境也是课程.是一种隐形的课程。

整体式设计中,只有体育馆独立于整个教学体系之外。

教师反映,由于距离教学楼过远,使用率不高。

特别是学生的课间时间短,不可能到达远距离的体育活动场所。

学校教学楼整合式设计,校园形态、风格统一,标识性强。

整体式的教学楼布局使得学校的通达效率提高,保证了全天候通行的可能性,满足遮阳、避雨、便捷通达的要求。

在教学区布局中,以公共共享设施隔离了小学教学部和初中教学部,小学生和初中生到达C区公共教学楼和运动区的距离是相同的(如图2-10),小学生离出入口的距离更近些,既是减少小学生相对提前放学以免对初中部的干扰,也是符合中、小学生对学校认知程度的不同。

学校入口门厅(如图2-12、2-13)是十分有特色的共享空间,成为了整个学校的客厅,兼具了展示、校务公开、海报招贴、活动组织等功能。

在门厅中,展示了学校的模型,放置了三角钢琴,张贴了各种有关学校的海报。

在学校组织各种活动时,比如双语节、科技艺术节、每月的主题文化活动中,大厅成为活动前期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