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79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习新加坡 建设生态文明深圳.docx

学习新加坡建设生态文明深圳

学习新加坡建设生态文明深圳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对于老百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喝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在自然环境中自由自在、和谐共生。

满足老百姓的要求就是生态建设的民生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要博采世界各国的经验,我们结合新加坡经验,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一、新加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实践

(一)绿化建设

新加坡境内草茂花繁,绿树成荫,各种鸟儿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称作“花园城市”。

新加坡对绿化的要求极为严格,道路、住宅和工业园区用地均分别控制在总用地的12%之中,绿地公园用地则控制在总用地的2/3左右,道路、住宅和工业园区都掩映在绿色之中。

1、该国共建有大小公园337个,每个社区都建有10公顷以上的公园,绿地率达到46.5%。

2、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上,采取绿化——美化——多样化——艺术化建设模式,地面乔木、灌木和青草结合,空间实施平面、立面和多层级绿化,见缝插绿,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多层次绿化布局。

3、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新加坡政府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园林绿化电子档案制度,掌握每棵树的地点、种类和年龄,并由专业的植物师实施科学管理和病害防治。

(二)水资源管理

新加坡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面积710平方公里,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27℃,是一个缺水国家。

随着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水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

为此,新加坡公用事业局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规划。

新加坡政府实行“全民水源”的政策,制定了合理使用天然降水、进口水、新生水和淡化海水的计划,保证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高质量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2、建设城市居民区雨水采集工程。

新加坡降雨量大,年降雨量约2350毫米。

新加坡在三分之二的土地上通过拦河筑坝建设了14个蓄水池,通过集水设备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并输送水厂处理后进入供水系统。

3、开发利用“新生水”。

目前新加坡采用膜和超声波两种先进技术每天共生产“新生水”约26万立方米,占新加坡全国总需水量的15%。

“新生水”各项指标都优于目前使用的自来水,清洁度至少比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饮用水标准高出50倍,而售价比自来水便宜至少10%。

“新生水”的广泛应用,既减少了水量消耗,又降低了水价成本,一举两得。

4、年供水量4.8亿立方米,其中一半以上要从邻国马来西亚买入。

在英殖民地时代新加坡就和马来西亚签订了百年购水合同,由马来西亚向新加坡提供淡水资源,也成为新马两国密切的关键纽带。

5、利用阶梯价格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家庭用水每月低于20立方米,每立方米0.73新元;20~30立方米,每立方米O.9新元;40立方米以上,每立方米1.21新元。

工商业用水每立方米1.17新元;轮船用水每立方米1.99新元。

此外,根据水的用途和用量,加收10%~25%水资源保护税和15%~32%的排水费。

6、科学管理。

一是采用高水价,以水养水,每立方米水的综合费用在1新元左右。

二是用水控制,用水新户要向水务署提出用水申请,审查批准后方可取水。

对月超用水量500立方米的用户和家庭用水计量异常户,水务署都要进行审查,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是依法禁止建设高耗水和造成水污染的企业。

四是改进输水用水设备设施,减少水量损耗。

全国的输水镀锌管改成球磨铸铁管、不锈钢管和铜管,全部更换、使用节水型器具。

五是进行全民节水教育,把节水作为人人遵守的社会公德,列入小学公共课程。

(三)大气清洁

新加坡目前的大气污染主要是化工产业和柴油车辆导致二氧化硫和PM2.5浓度超标,新加坡政府主要采取限制汽车数量、推广环保车、制定气体排放标准以及燃油质量标准、加强机动车维修保养、旧车强制检查等措施。

1、实行汽车牌照拍卖制度。

新加坡今年控制机动车牌照总量增长速度,由过去每年增长不超过1%放缓到0.5%。

通过竞拍获得拥车证,可一证一车。

拥车证有效期一般为10年,过期必须购买新车证或按市价补交延期费用。

最近几年新加坡拥车证供不应求,竞标中拥车证价格一路走高。

排量不超过1.6升的中小型汽车牌照竞标价格最近创下9.21万新元(约合47万元人民币)的历史新高,其他组别的牌照价格也在飙高。

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字,新加坡机动车总量为93万辆,其中50万辆是私家车。

2、逐步收紧车辆和燃油的排放标准。

新加坡完全禁止使用含铅汽油,在主要马路上设立了汽车尾气监测体系,不符合“欧洲2号”废气标准的车辆禁行,禁止任何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排放可见气体或烟雾。

3、对车辆进行常规保养与维修,并对保养与维修进行完整、准确记录。

实施旧车强制检查制度,所有车辆在3年使用期满之前必须到指定的检测中心接受检查,此后的检测频率依车辆类型而异。

检测中心对车辆的检测要确保每一部分都能正常运行,同时还要检验气体排放水平。

通过检测的车辆予以颁发执照,并依此支付道路使用税,未通过检测的则不能上路行驶。

4、征收城市拥堵费,绿色出行。

1975年新加坡针对交通繁忙的路段和区域开始手工征收车辆拥堵费。

1998年,新加坡成为全球第一个实行公路电子收费ERP(ElectricRoadPricing)的城市。

当汽车在规定的时间经过电子收费系统时,司机无需停车,收费器就可以通过装在车上的现金储值卡自动扫描扣费。

通过城市拥堵费征收,中心区高峰时段交通量下降了45%,乘坐公交出行率增加了近50%。

此外,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便不断加大发展公共交通的力度,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交通指挥和通讯系统。

目前以地铁和轻轨为主线,以公交车和出租车为辅助,已经构筑起一个蜘蛛网般高度发达的立体陆路交通网络。

5、施工扬尘管控。

建筑业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新加坡制定了严格的扬尘控制标准,在施工工地实施封闭管理,发现施工扬尘严厉处罚。

6、国家环境局从2012年8月24日起,每天三次公布PM2.5浓度。

新加坡也是东南亚首个每天公布PM2.5的国家。

(四)垃圾处理

对城市生活垃圾收集,以及固体废弃物、特别对有毒废料管制、危险性物质管制。

据新加坡环境局统计,2006年垃圾日处理量为7000吨,其中生活垃圾量为4000吨,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日处理量的增加是新加坡政府所面临的问题。

而高效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有助于把新加坡城市和海岸线的污染降到最低。

1、垃圾循环使用。

目前新加坡的制造业废料有40%已得到再循环使用。

政府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已在1/7的居民中实施,垃圾收集人员定期发给居民专用塑料袋,定期回收纸张、旧衣服、电器元件等可再生垃圾。

2、新加坡政府建设了四座垃圾焚化厂,采用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焚化技术。

垃圾焚化时产生的热量被回收用于发电,所产生的电能除供应焚化厂所需电力,剩余的电力供应给新能源电网。

据统计2006年,新加坡垃圾焚化厂发电上网的收入高达9450万新元。

3、兴建实马高岛岸外垃圾填埋场,俗称“垃圾岛”。

该岛位于新加坡本岛以南8公里,由三个小岛屿组成,面积约350公顷,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滨海垃圾填埋场。

“垃圾岛”主要用来填埋在新加坡本岛几个垃圾焚烧厂的灰烬和不可焚化的固体垃圾,规划填埋土方总量达6300万立方米,按照目前的填埋速度,预计可使用到2045年。

一旦达到土方填埋总量,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要由垃圾灰烬填埋而成,而又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人工岛屿。

置身于“垃圾岛”,人们丝毫感觉不到一丝垃圾场满地污浊、臭气熏天的景象。

岛上阳光充沛、海水清澈。

岛周围则是一片很有规模的红树林,吸引着众多的动物在那里栖息生长。

“垃圾岛”已对公众开放,经必要的申请程序,人们可以在岛上进行钓鱼、观鸟等娱乐休闲活动。

可以说,“垃圾岛”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变废为宝的环境保护事业,同时也体现了新加坡政府对环境建设和保护规划的高超水平。

二、新加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建设花园城市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新加坡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了相应的规划、行动目标和法律来确保花园城市的建成,并通过系列的主题活动予以落实。

比如60年代的绿化新加坡计划、70年代的道路绿化规划、80年代的果树种植行动、90年代的主题公园建设、00年代的社区绿化行动等使新加坡城市环境更加洁净、绿色和可持续,使新加坡由城市里的花园成为花园里的城市。

主要经验如下:

(一)规划先行

新加坡1965年建国后就通过联合国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城市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未来4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提供了战略指导。

新加坡无论是概念性规划,还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都体现了先进的理念,较好地运用了区域生态经济、城市意象等规划理论,有效引导了“花园城市”个性特色的塑造。

新加坡政府要求按照“可持续新加坡”目标的要求,体现“环保优先”的理念,优先规划绿地和集水区,以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为龙头,力保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最小化。

新加坡注重用发展的眼光谋划城市未来,努力使规划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比如,新加坡自60年代就把地铁规划出来,把所有的管线都规划到地下,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有了这些长远的规划,就避免了各类管线铺设带来的道路重复开挖和对城市交通的负面影响。

新加坡的规划特别注重非建设空间的管制,处处体现对自然的保护和对人的关怀。

从散布于公路旁的鸟类庇护所,可以看到新加坡人尊重、崇尚自然的思想。

每个住宅小区都规划有服务功能齐全的商业区,居民步行5分钟均可到达商业区,公交车站到组屋连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法律护航

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条例和标准,并不断完善,以控制工业污染。

如从1980年起,发电厂、炼油厂等主要空气污染源只准使用硫磺含量不超过2%的液态油发电。

对于排放空气污染物的工业企业,要求其必须安装特别设备以确保排放的气体符合国家标准。

新加坡政府的环境保护立法,在理念上并无特别之处,在结构上也是宏观的法律辅以具体的法规,但其最大优点是法规条文内容详尽、权责清晰、处罚透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三)政府主导

新加坡政府实行指引、监督、惩罚为一体的系统模式。

在规划指引方面,从规划管制入手,在土地规划、工业项目的合理选址、发展与建筑等方面实行管制,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措施。

在监督方面,定期监测地面空气质量、内陆河道及近岸海域的水质、监控道路上排放黑烟的车辆、评估管制措施的效率等。

在惩罚方面,在新加坡的公共汽车上到处可以看到“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的告示。

乱扔烟蒂、随地吐痰、攀花折木、破坏草坪、驾驶冒黑烟的车辆等违规者必会收到罚单,如果不按时交纳罚款,就会受到法院的传讯。

新加坡的执法之严厉到了“不近人情”,如对信手涂鸦等恶意破坏环境的行为,甚至规定了严酷的鞭刑。

对于一些破坏公共环境者,其法律规定让他们穿上印有“垃圾虫”字样的黄色夹克去扫马路,使受罚者深受其辱,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杜绝了重犯的可能性。

(四)政企分工合作

新加坡生态城市建设由政府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公共机构和私人企业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双方共赢。

由政府提供环境基础设施和私人企业提供服务是当前较为普遍的做法。

如实马高岛岸外垃圾填埋场的建设由政府全额投资,而垃圾的收集、运输等均交由私人企业界来完成。

又如吉宝西格斯大士垃圾焚化发电厂,是新加坡国家环境局首个国家与私人合作的垃圾处理项目。

其建设、建造、拥有和经营都交由吉宝组合工程集团旗下的吉宝西格斯环境科技公司负责。

在这个项目下,公司为国家提供25年的垃圾焚化服务,合同金额5亿新元。

(五)生态文明教育

环境保护成为新加坡人的共同理念,政府的环境危机感逐渐演变成全民共同的忧患意识。

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环保教育,将环保教育列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鼓励每所学校至少成立一个环境保护俱乐部。

同时,新加坡政府把新生水厂、垃圾无害化填埋人工岛等环境工程作为环保教育基地,要求各机构组织员工、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现场接受环保教育。

新加坡政府鼓励人人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自1990年以来,每年都开展“清洁绿化周”活动,推动企业、学校和社会团体参与环境保护。

鼓励社区成立园艺小组,市民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种植树、花的种类,政府会资助一些专家为小区做一些评估,为小区居民提出是否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水文等专业建议,绿化的具体费用由小区或个人筹集,市民全程参与的方式提升了他们建设家园、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豪感。

三、借鉴新加坡经验,对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我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与新加坡有很多相似之处,土地空间资源紧缺,水资源不足,矿产资源稀少,食品输入性依赖程度高,人口密度大,交通物流、金融和工业发达,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均面临国际经济结构转型的困难期和机遇期,如何在我国两个“百年”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深圳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实现蓝天共碧海一色,绿水与青山相依,城市与自然和谐一体,新加坡的建设经验可资借鉴。

1、坚持“生态优先”理念。

生态资源是深圳最紧缺、最珍贵的珍稀资源。

要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效益、高附加值”产业,使人口流向、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适度集中,换取生态环境的自我繁衍、休养生息。

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生矛盾时,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加大对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宜居水平,使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2、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要把生态理念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保护环境的着力点从微观层面进入宏观层面,使环境影响评价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城市规划的优化器和防止生态环境破坏的控制闸,增强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可操作性。

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深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指导和统领作用,保障城市饮用水源安全、生物物种多样、生态系统稳定、生态产品丰裕。

3、坚持资源利用加法原则。

创新土地整备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责权清晰、利益共享、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市区土地整备机制。

加紧编制土地整备规划,加强重大项目用地和重点开发区域的土地整备。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实现用地增长模式由增量扩张为主向存量改造优化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积极推进城市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减少城市建设中重复开肠剖肚、重复建设的现象。

严格控制毁林开山、填海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加强自然山体水土流失治理,推进裸露山体与边坡的整治。

构建高效安全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借鉴新加坡河道治理经验,全面统筹规划深圳水资源。

构建高效安全的水资源利用体系,从雨洪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利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继续推进深圳节水型城市建设。

开展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培育海水利用产业链,进而带动海洋资源产业化发展。

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资源利用的全过程管理,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着力减少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

建立并实施严格的能源、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4、坚持污染物排放减法原则。

以社区为单位,结合市场机制和规范化管理整合资源,鼓励社区实行分类处置生活废弃物和自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提高垃圾分类收集率和资源化率,加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强力推进国家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城市建设,加强对餐厨垃圾特别是潲水油和地沟油监管力度,杜绝非法流通,逐步建立餐厨垃圾回收、处理和处置体系,实现餐厨垃圾专门收集、统一清运。

编制深圳重点示范片区再生水利用工程实施方案,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提供河道生态补水及工业、市政、景观用水。

实施建筑节材和建筑废弃物源头减量化战略,推进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项目建设。

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提高新能源机动车比例,逐步在全市推广使用清洁燃油。

全面完成电厂脱硝降氮改造,推进锅炉清洁能源改造。

研究建立低碳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核算及评估机制,建立低碳产品认证、碳标识制度以及碳排放交易机制。

严控道路扬尘污染,加强施工工地扬尘治理。

通过全方位、超常规的治理措施,持续提升空气质量,让“大运蓝”长驻深圳。

5、坚持整体生态建设乘法原则。

坚持保育为先、恢复为主、建设并重的原则,多主体多渠道发挥土地、雨水、空气、植被和动物等资源在生态建设中的综合作用,提升生态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生态要素资源聚合能力,发挥生态资源利用与管理效用成几何级增长。

实践证明土地、雨水、空气、植被和动物等资源相互影响,一要素合理利用可以推动其他要素的保护,相反一要素的破坏可以带来其他要素的损失。

因此,要尽量保留现有的各种林地、绿地、水面、湿地、岸线、滩涂等重要生态资源,开展生物多样性和外来物种入侵情况调查和评估,抢救性保护重要的生境和珍稀动植物物种资源。

探索推行“河流治理、土地整备、流域开发”三位一体的生态治河模式,开发雨洪系统,推进“大水库”建设,增强河流、水库的自净能力。

开展地下水基础状况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地表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环境风险防范与水质预警监控体系。

扩大绿化规模,加强自然保护区、城区背景山林和绿道网的建设与保护,推进裸露地块的绿化覆盖,大幅增加城市绿量。

推进建筑群立体平台、人行天桥、立交桥、屋顶等立体绿化,加强住宅区和庭院绿化,实现住宅区围墙透绿、阳台增绿,提升绿化质量。

开展道路绿化,沿铁路、高快速路两侧、海岸线建设生态景观林带,积极推进城市主干道路绿化景观建设。

要完善“森林郊野公园—市政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加快建设“公园之城”。

推动生态文明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

强化深圳与周边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跨界河流共同治理。

进一步拓宽深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推进深港两地船舶空气污染治理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加强深圳河、深圳湾、大鹏湾等深港共同水体污染控制,加强生态文明国际交流与合作。

6、培育生态文明素质。

要以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化,传递生态文明正能量。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舆论宣传导向作用,开设生态文化专题专栏,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生态文化教育,树立生态政绩观和生态效益观。

将生态文化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点加强青少年生态文化基础教育。

开启全民生态文化之旅,通过举办市民生态文化大讲堂、公园文化节等活动,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培养崇尚简朴生活、回归自然生活理念和绿色消费方式的“生态公民”。

要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和生态科技示范园、科技文化馆等生态场所和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各类宣传教育平台的生态文化传播功能和教育体验功能。

通过举办文博会等活动,将生态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促进产业与文化的共荣,为市民提供一批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富有艺术内涵、具有广泛影响的生态产品和文化服务。

持续推进生态街道、宜居社区、绿色企业等生态“细胞工程”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

支持民间环保组织建设,培育壮大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和志愿者从事生态环保公益活动。

结合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周、植树节、绿色出行日等纪念节日,组织开展生态文明体验活动,使每个市民成为生态文明倡导者和践行者,成为美丽深圳的建设者和享有者。

7、完善生态文明政策法规体系,严格执法。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推进资源节约、大气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生态红线管理、海域管理以及促进绿色消费、实施生态补偿等专项工作。

研究出台建筑废弃物排放收费政策,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制定雨洪资源利用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缓解深圳水资源紧张状况;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完善阶梯式水价、电价等资源收费制度。

健全完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基本生态控制线、水源保护区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力度。

积极推进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全面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开展损害鉴定评估试点。

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创新执法手段,实施重点环境问题挂牌督办、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移送等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等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大力推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支持环境公益诉讼,严格追究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评估领导干部政绩和任免奖惩的主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