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8180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docx

小学6年文言文知识全解析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课文占的分量不大,但常考,学生们失分较多。

在此,小八将小学文言文学习技巧、翻译方法、以及北师大版和人教教材中出现的文言文作以归纳整理,同学们需要了解并牢记每个故事的意思及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耐心看完,小学掌握文言文技巧是为中学学习打好基础,根据往年中高考题型来看,文言文分值会越来越高,我们先不把学习文言文上升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至少学了在考试中你得做到不丢分。

一、小学文言文学习技巧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

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

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

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

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

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

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

1、基本方法:

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3、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小学所有文言文原文、翻译、寓意全解

 

1、《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译文】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一个名叫秋的下棋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会有人要拜他为师并学下围棋的原因。

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的一个人学棋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只听弈秋一个人的教导,思想从不想别的。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个人与另一学棋人的不同之处,也使我们明白了他能学好围棋的原因。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

在学习上三心二意的人远远不及专心的人学得好。

4、“为是其智弗若与?

是说后一个学弈的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这是一个设问句,引导读者思考故事的寓意。

5、“曰:

非然也。

这一句是回答前面那个设问的。

意思是:

那个学得差的人不是由于智力不及那个学得好的人,而是没有专心学习的缘故。

【寓意】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

1、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子在争辩,(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2、一个小孩子说:

“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然而正午的时候距离比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然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3、前一个小孩子说: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篷,到了正午就(小得)像盘子或孟。

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4、后一个小孩子说: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清凉寒冷,到了正午的时候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正是近处的热而远处的凉吗?

5、孔子不能决断(谁的看法正确)。

两个小孩子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的多呢?

【寓意】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这两个小孩子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语录》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寓意】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取义”。

4、《矛与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个人到大街上去卖矛和盾。

为了招来顾客,他举起盾牌夸耀说:

“我的盾非常坚固,无论什么武器都刺不穿它!

”他放盾牌,又举起长矛吹嘘说:

“我的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东西一刺就穿!

这时,有个人问他说:

“如果用你的长矛来刺你的盾牌,那结果是一个什么呢?

”那个楚国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寓意】

脱离实际地夸大某种东西的长处,往往会闹出自相矛盾的笑话。

【作者简介】

韩非,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

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5、《鹬蚌相争》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鹜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

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

蚌对鹬鸟说:

“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这时,一个打死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寓意】

为了利益两个人相争,两败俱伤,便宜了第三个人。

 

6、吾腰千钱

【作业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

世称柳河东。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

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于是作《哀溺》。

【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中,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

他的同伴们说:

“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后面?

”他说:

“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

“为什么不毛掉它呢?

”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

“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

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

于是写下了《哀溺》。

【寓意】

讽刺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丢掉钱财。

7、东施效颦

【原文】

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

传说西施由于有心脏病(据说是心绞痛)在村里病发时会(捂住心口)紧蹙娥眉,同村的一个丑女见到西施发病时的神态认为很美,此后也在村里捂住胸口皱眉。

同村的有钱人看了,就赶紧闭门不见;穷人见了,拉起妻子就躲。

那个丑女只看到了(西施)皱眉时很美,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很美(意指西施的美是天生的不是皱眉得来的)。

【寓意】

比喻不了解人家真正长处,而去生搬硬套,结果事与愿讳。

也泛指机械的模仿者禺蠢可笑。

 

8、楚王好细腰

【原文】

蓝天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①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③,朝有黧黑之色。

【译文】

从前,楚灵王喜欢人们有细的腰身。

因此,楚灵王的臣子们,都控制自己一天只吃一顿饭,在系腰带的时候,先长吸一口气,使腰腹收敛紧缩后再勒带子,扶着墙,然后才能站起来。

这样过了一年的时间,朝内的官员们都饿得脸色黑瘦干枯了。

【提示】

①胁息:

指吸气。

长吸一口气,使腰腹紧缩。

②带:

动词,勒带子。

③比:

等到。

期(jī)年:

一周年。

【评说】

《墨子》引用这一故事说明统治者提倡、崇尚的事情,再难也会办到。

以此劝说统治者应当提倡“兼爱”。

如果统治者提倡、崇尚“兼爱”,那么“兼爱”再难,也会使举国去实行的。

 

9、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

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

“我忘了带尺寸。

”就返回家拿尺寸。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子,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下鞋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鉴赏】

通过人物对话,提示郑人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讽刺效果。

【启示】

说明故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10、杨震暮夜却金

【原文】

(杨)震少好学……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捭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大将军对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蜜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

“我了解你,你池解我,为什么这样呢?

王密说:

“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

“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

“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启示】

做人要像杨震那样公正廉洁,不谋私利。

 

11、关尹子教射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曰:

“弗知也。

”关尹子曰:

“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

“知之矣。

”关尹子曰:

“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译文】

关尹子是著名的箭术教师。

列子跟他学射箭。

有一次,列子接连几箭都射中了靶心。

他高兴地跑去问关尹子:

“老师,我可以算学会射箭了吧?

”关尹子反问他:

“你自己知道了能射中靶心的道理吗?

”列子说:

“那我可不知道。

”关尹子说:

“那不行,你还不能算是学会射箭了,回去再学!

”列子回去以后,认真琢磨射箭的道理,又苦戏剧了三年,箭术进步得非常快,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

他又去向关尹子报告自己的学习成绩。

关尹子还是问他:

“现在你知道能够射中靶心的道理了吗?

”列子说:

“知道了。

”关尹子高兴地鼓励列子:

“好!

这样你可以算学会射箭了。

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得它包含的道理。

学射箭应该这样,治理国家和做人更应该这样。

【提示】

列子虽然接连射中了靶心,关尹子却不承认他学会了射箭。

为什么?

因为列子并没有掌握射箭的规律。

不掌握规律而射中靶心,是偶然的;掌握了规律而射中靶心,才是必然的。

关尹子不愧是著名的箭述教师。

我们做事情要有成功的把握,就应该努力去掌握规律,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12、螳螂捕蝉

【原文】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此皆贪前不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译文】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

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

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

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沉坑。

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

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