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9130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26 大小:2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6页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2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docx

实验室内审检查表完整

实验室内部审核检查表

编号:

编制人

编制日期

审核过程

预计时间

被审核部门

条款

检查项目(规定)

检查方法(内容)

涉及部门

检查记录

结论

01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的帐号、独立核算。

01检查高层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相关任命文件(查看授权书、法人证书、组织机构、质量体系结构、技术管理结构、授权签字人相关文件等是否与质量手册规定相符)。

02实验室应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应具备正确进行检测所需要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检测设备设施。

02查看相关文件(工作场所文件)、资料等证明材料。

检查实验室设备设施。

03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应覆盖其所有场所进行的工作。

03检查实验室管理体系,包括实验室在固定设施内、离开其固定设施的场所,或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设施中所开展的检测工作。

检查体系是否覆盖实验室及临时场所,识别手册的规定

检查实验室的管理覆盖,看其职责、签字人、程序及管理活动(内审)等

检查能力覆盖,所有场所检测能力满足要求

04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04查阅人员一览表及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档案资料,是否符合认定准则要求。

(参考技术要求5.1)

 

05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06应有措施保证其管理层和员工不受任何来自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05查看相关要求规定,重点检查防止商业贿赂机制的规定、监督和实施情况,所承担的检测在经济、行政、技术上是否都能独立于被检单位,即在行政上无隶属关系,并了解实施情况(文件、记录),否与质量手册规定相符。

06了解相关制度及其员工行为规范,落实情况。

质量手册相关条款。

07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并有措施。

07质量手册相关条款规定。

应有保护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的程序;

08确定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其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08查看组织机构图。

部门隶属关系。

明确内外关系。

09检验机构的高层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

09查看人员任命文件。

10规定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

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代理人。

10检查质量要素职能分配表,各项职能是否分解、落实到相关岗位。

注意文字表述与机构图是否一致

11由熟悉各项检测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足够的监督。

11检查监督员的监督记录,监督是否到位,重点检查是否制定监督计划,过程和方法是否确定,是否形成监督记录,是否纳入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涉及每一位检测人员(包括在培见习人员)。

12实验室应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的职责和权利。

12检查质量主管任命文件以及实施情况。

13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报质保量按时完成(适用于授权/验收实验室)。

13若有,有无计划?

4.2

14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能够公证其公证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应系行成文件,阐明质量有关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14检查体系文件(目录)及其内容,包括方针、法律法规、标准、指导书、校准记录、软件、光盘、摄影资料等。

管理体系包括两大部分,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

手册中质量方针、目标、承诺等相关条款。

检查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宣贯情况,实施情况。

4.3

15文件控制

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除等控制程序,确保现行有效。

15查看对应的程序文件,检查《文件审批表》、《文件修改申请》、《标准确认表》、《更新标准能力评审表》等记录是否符合程序文件要求。

  还要查看文件编号规则是否与实际一致。

4.4

16检测的分包

如果实验室将检测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

分包比例应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

16若有分包,检查分包合同、项目及其相关记录。

4.5

17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实验室应有以选择和购买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政策和程序。

还应有与检测有关的试剂和消耗材料的购买、验收和存储的程序,以确保其质量。

17检查服务和材料、设备采购程序、采购计划申请表、材料验收单。

检查采购文件及其内容是否符合要求,采购文件上有无技术管理层的审批签字。

重点要检查提供检定校准的服务方的资格、项目、评价及记录

4.6

18合同评审

实验室应建立和维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

明确客户的要求。

18检查《检验合同书》,客户要求应合理、明确,文件齐全。

要求应便于理解,评审的目的是确保实验室能很好理解客户的要求,明确他们的最终要求。

对合同的不同意见,一定在检测开始前得到解决,双方必须认同合同条款。

4.7

19申诉和投诉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提出的异议。

应保存所有的申诉及其处理结果记录。

19检查客户申诉投诉记录。

检查投诉记录、针对其开展的调查和纠正记录,是否归档。

4.8

20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

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不符合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

实验室通过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20检查检验室是否制定并实施了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

有无实施及其记录?

检查《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表》、《内部审核报告》、《不符合报告》等。

检查纠正措施程序中是否规定产生原因的责任部门。

实验室用什么方法分析潜在不符合的可能性?

纠正措施的制定过程,并检查纠正措施的跟踪审核记录。

4.9

21记录

实验室应建立和维持适合自身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

实验室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等应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所有工作应予以记录,对电子储存的记录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记录数据改动、丢失。

实验室应将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

每项检测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

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测的人员的标识。

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密。

21抽查或随意抽取10份记录(今年6份,去年4份),检查填写、修改、存档等情况是否符合4.9的要求。

是否制定并实施了记录控制程序,并规定有记录的标识、存储、保护、索引、保存期限和处置的控制要求?

实验室采取什么方式对记录(包括电子记录)进行安全保护和保密?

每项检测记录是否包含了足够的信息,能否再现?

填写正确完整、自己清晰,更改是否规范,能否准确识别查看质量记录,设备使用、维护记录。

相关信息是否齐全,上年度记录是否归档。

(记录可保存于任何媒体上,例如硬盘或电子媒体。

4.10

22内部审核

实验室应定期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

每年度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用活动。

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工作。

22检查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内部审核检查表》、《内部审核报告》、《不符合报告》等,内部审核活动是否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用活动?

审核人员的资格是否经过确认,是否独立于被审核工作?

4.11

 

23管理评审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和检测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动或改进。

评审应考虑到:

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客户的反馈、投诉、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员工培训。

23是否制定了管理评审程序,能否以最高管理职责的力度为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支持与保障?

管理评审是否由最高管理者主持,是否每12个月至少组织一次?

评审会议是否讨论了较为广泛的输入信息,还是只是内审的总结?

管理评审会议有否记录并形成结论,对提出的问题是否有纠正措施?

结合查看管理评审计划、记录、报告等资料。

编制人

编制日期

审核过程

预计时间

被审核部门

条款

检查项目(规定)

检查方法(内容)

涉及部门

检查记录

结论

5.1

 

人员

01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

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且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去工作。

01检查人员档案和劳动合同等。

对临时签约人员或额外技术人员是否签约。

02对所从事抽样、检测、签发检测或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的人员,应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许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

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校准活动实验室,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02检查实验室是如何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对员工的技能进行确认的?

人员是否经过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是否制定培训程序,检查其计划、内容、考核结果等;

检查10份上岗考核记录及上岗证。

03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制订实验室人员的培训程序和计划,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03检查人员培训程序及、计划、内容。

以及落实情况。

04使用在培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

04检查在培见习人员的监督记录。

05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

05检查所有人员档案

06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

06检查相关人员技术档案文件、考核记录。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407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要求。

07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能否保证检测的有效进行?

是否符合要求?

有无控制文件?

查看温度、湿度、排风等设施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要求。

08设施和环境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

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08检查环境条件监控记录,监控设施是否定期校准,有无状态标识?

对现场检验中的环境条件是如何进行控制的?

有无应急措施程序?

 

09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安全作业管理程序,确保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09有无相关安全作业程序,应急处理措施?

10应建立并保持环境保护程序,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检测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要求,并有应急处理措施。

10检查环境保护程序,措施。

查看《有毒有害物品登记表》、《有毒有害物品发放表》、《废液、废气处理登记表》,检查其处理的依据及记录,还要重点检查实验室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是否可行。

11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

应采取措施以防止交叉污染。

11检查有无具体分析资料,不相容的影响有多大。

检查具体隔离措施及效果记录。

12对影响工作质量和设计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12相互影响的工作区域,是否制定了相应的程序文件(对策、措施)?

有没有标识?

5.3

检测和校准方法

13实验室应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所有检测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订作业指导书。

13检查实验室检测方法确认程序,使用标准,检测项目的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是否齐全,主要检验项目、技术较复杂的操作、大型仪器设备是否制定作业指导书,重点检查能否保持检验人员的操作一致性。

14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

如果发生了变化应重新确认。

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除非该版本不适宜或不可能使用。

14检查实验室根据什么原则选择所用方法?

是怎样对方法进行确认的(检查标准目录、存档情况、标准确认、标准更换能力评审等)

还要重点检查如何确保标准有效性。

 

15与实验室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等都应现行有效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15检查有关使用标准、手册、指导书的受控状态,以及发放回收记录等

16需要时,实验室可以采用国际标准,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

16如果有,检查是否限制在特定委托方,是否对实验室技术能力进行了验证。

 

17实验室应对非标准方法、经过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于特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

17如果有,检查有无确认程序?

检查非标准方法确认记录

18检测方法的偏离项目须由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过有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和客户接受,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行文规定。

18若有,检查有无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过有关主管部门核准,有无批准记录?

检查有关文件,偏离申请及批准记录。

19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

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实验室应应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

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19检查程序文件是否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

检查《数据处理软件评审表》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20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包括抽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要求的所有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

并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

20检查申请计量认证项目所需检测设备配备和实际配备的一致性;

查看设备的管理及其维护记录等。

21设备有过载错误操作、或显示的可疑结果或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均应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存储在规定的对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

实验室应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的检测所造成的影响。

21检查不合格设备对先前检测是否有分析记录。

设备停用后是否有标识。

询问设备管理员,什么是不合格设备,出现不合格设备后采取什么措施。

检查设备维修后的校准记录。

22如果要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租用、借用使用客户的设备),限于某些使用频次高、价格昂贵的检测设备,应符合准则要求。

22若有,检查租用、借用使用记录,并检查租用、借用的检测设备是否符合认定准则要求。

23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

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说明书(包括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有关手册)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23检查设备操作者的授权证明(上机操作证)

查阅设备管理资料。

24设备档案。

应保存检测和(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每一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

该记录至少应包括:

a)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b)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c)对设备是否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d)当前的处所(如果适用);e)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书(如果有),或其存放地点;f)所有检定校准报告和证书;g)设备接收日期和验收记录;h)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i)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24检查设备档案是否齐全。

内容与认可准则是否一致。

是否制定设备维护管理程序,能否覆盖设备管理的各个方面?

对照逐项检查

25所有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26每台设备是否有唯一的标识,是否与台帐一致。

检查设备管理档案。

是否实施"三色"标志对仪器进行管理。

26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27如果有,检查外借设备登记及返回后的核查或校准记录。

27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维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28员工是否了解“期间核查”的概念及其内容,有无核查计划、核查记录和核查报告?

28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有程序确保其所有备份(例如计算机软件中的备份)得到正确更新。

29检查记录,看检测/校准中是否已做修正。

29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29如果有,检查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5.5

量值溯源

30实验室应确保其相关检测结果能够溯源到国家基标准。

实验室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或检定、确认的总体要求。

对于设备校准,应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30检查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和检查的总体要求(包括选择、使用、校准、核查和维护等内容)。

检查质量手册有无量值传递方框图。

31检测结果不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实验室提供对比、能力验证的满意证据。

31检查能力比对计划、验证记录、报告等。

32实验室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

在使用对检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以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32检查检定/校准计划,记录等。

33实验室应有校准其参考标准的计划和程序。

参考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或之后均应校准。

实验室持有的测量参考标准应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它目的,除非能证明作为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

33检查实验室应有无校准其参考标准的计划和程序。

检查参考标准是否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它目的。

34标准物质(参考物质)

可能时,实验室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

没有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实验室应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34检查是否使用有证或无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记录,以及对无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的管理记录

35期间核查

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对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35检查期间核查计划,期间核查记录和期间核查报告。

36运输和储存

实验室应有程序来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36检查有无运输和储存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的程序文件,

检查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设施和使用记录

5.6

抽样和样品的处置

37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

以确保检测和校准结果的完整性。

37检查实验室程序文件有无样品处理程序,当实验室有抽样要求时,检查有无抽样计划和程序?

抽样过程是否得到控制,能否有代表性?

重点要检查实验室是否建立了统一的样品登记台帐

38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送、储存、处置等。

如果没有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的,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

38检查抽样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如果没有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的,检查抽样计划。

39实验室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图和其他有效方法。

39查看抽样记录,计划等。

40实验室应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同时告知相关人员。

40当客户有偏离抽样程序要求时,检验室采取什么相关措施?

检查抽样记录,内容是否齐全、可追溯?

41实验室应记录接收检测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条件的偏离。

41检查样品接收样品记录内容是否齐全。

42实验室应具有检测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样品或记录中的混淆。

42检测样品的标识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有唯一性标识和状态标识等。

43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储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

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43检查储存、处理样品的设备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样品的流转记录。

5.7

结果质量控制

44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可包括(但不限于)下例内容: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和(或)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b)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c)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d)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测e)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44检验室是否制定内部质量控制程序,检查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质量控制记录,检查实验室间(内)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记录和报告。

只要检验室采用了质控方法并有效,即判定符合。

45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超出预先确定的判定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防止错误的结果。

45检查质量分析记录

5.8

结果报告

46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测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

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46检验报告/证书是否做到准确、及时、客观并包含有足够信息?

检查报告中的计量单位是否是法定计量单位?

重点还要检查实验室的发放报告签收登记台帐,以及是否与收样(检测任务)登记台帐一致。

 

47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a)标题(例如“检测报告”);b)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实验室地址不同的检测地点;c)检测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及检测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d)客户的名称和地址;e)所采用标准和方法的识别;f)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g)样品的接收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