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99462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_5篇(共10页)6700字.docx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

  XXXX年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篇一

  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是指:

以一个时间基点为原点,前后各推一段时间,梳理整个大历史段的重要事件,最终要有&;站在隧道外的观感&;。

具体到万历十五年,即为XXXX年为基点,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和李贽等历史关键人物为代表,着重挑选具备后世参考价值和社会历史性的事件进行阐述。

  明清两代为中国封建制度画上了一个句号。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从明成祖设立内阁,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明清政治达到专制顶峰。

明代的&;仁宣之治&;、隆庆新政和张居正改革为后世治国者所称道。

经济上,从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开始,到清代中期的摊丁入亩政策,农业人口激增,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耕文明达到极盛。

  在江浙一带,则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制造业、纺织业等成为解决地方人口就业的重要产业。

军事上,统一多民族国家背景下的边防矛盾呈现由内向外转移的过程。

行省制度得以完善,中国疆域空前辽阔。

  北方诸镇的边防措施&;&;万里长城得以修复,火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军事领域。

募兵制和地方武装在镇压内部起义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上,程朱理学高度统一,八股制度一方面选拔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也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万历十五年》,书名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了,作者也久闻其名,只是在内心一直怯于去读它,因为始终觉得它是一本史书,给人一种厚重感,一翻书序就谈及财政制度方面,令人不禁生畏。

&;公元XXXX年,在中国为明代万历十五年,丁亥年&;&;&;明史的卷轴渐渐在眼前展开&;&;

  直到前些天才下定决心打开这本尘封已久的书籍,细细读来,才发现它并非我以为的那样艰深晦涩。

看不多时,我发现《万历十五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奇书,带给人以震撼的感觉,并非是因为作者写明朝史写得非常生动,而是因为作者的视野非常广,摆脱了普通历史书枯燥无味的感觉。

  故事涉及荒怠朝政的万历、被清算的前任首辅张居正、调和文官阴阳的现任首辅申时行、古代模范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

九岁登基而早熟的万历皇帝懈怠了皇帝这份工作,宁可躲在宫中看宦官掷银游戏,也不愿上朝面对百官议政。

张居正励精图治,仍无法挽回王朝走向衰败的现实,海瑞一身正气,却在官场处处碰壁无法立足,戚继光抗击倭寇立下大功,申时行深谙官场之道,也未能带给明帝国任何起色。

  明朝时,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了高峰,废除丞相制度,文官集团日益强大,但是军队建设却极其落后,依靠多次翻修的城墙巩固国防,待倭寇入侵才开始培训新兵。

天下的奏折,评判的标准则仅仅依靠仁礼道德,没有强而有力的法制建设,文官集团越发强大,却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叛乱、异族的兴起,最终走向灭亡。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古以&;礼&;为尊的国度,从民风淳朴的先秦、百家争鸣的春秋、诗词盛行的唐宋,甚至是大部分民族的传统文化已失传的今天,传统道德的渗透力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它就像是手表中的齿轮,在历经时光岁月的磨损之后,终于在运作中发出了不和谐的噪声。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扎扎实实地从史料走中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才会拥有独特的见解。

在后记中他这样解释他历史观的来源:

&;大历史观不是单独在书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

  我的经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再因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体现出来的。

&;可见这本书不是一个仅局限于书本的学者所写出来的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经历和感受的作品。

在书中,作者常常批评&;道德代替法律&;这一点。

  现在的历史书籍,因为大都太单调、太教条、太格式化。

而《万历十五年》简直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

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书让学生乐于走进历史,走进文化,真正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底蕴,去思考一些过去和未来。

  明代晚期和鼎革之际的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一些在当时社会上离经叛道的思想。

市民文化兴起,四大名著问世。

  历史的悲剧源于我们的无知和少知,痛定思痛,从明朝到现在,有许多东西是变了,但也有许多是没有变的。

礼为一切社会行为之规范,但道德却不能代替法律,与此同时也并不表示道德可以被抛弃。

健全法制体系,提高道德修养中华民族才能走的更快更好,民族的未来将走向何方,答案掌握的我们自己手中。

  张居正在历史上以铁腕著名。

黄仁宇先生认为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依靠自己的勤奋和人事关系安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改革却远远超过了盘根错节的文官集团可以接受改革的范围,过大的威胁到了既得利益者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张居正的确很快,但是不见得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太快。

只是现实没有给他放慢的机会。

万历年幼尚有他改革的机会,一待万历成年,有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他的种种措施很有可能化为泡影。

  他必须在短短十几年内获得成功。

书中一章取名为&;世上再无张居正&;,倒是反映出作者对张居正的些许惋惜之情。

如果多那么几个张居正,前赴后继般努力进行变革,张居正也不需要那么急切,可以按部就班理清各种复杂交错的社会关系,将整个社会推上正轨。

  只可惜,儒家的中和色彩排斥着这种人的存在。

  XXXX年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篇二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XXXX年,e&;,可直译为&;平淡的XXXX年&;。

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而是以XXXX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

我不是学历史的,所谓&;门内看行道,门外看热闹&;,在热闹之余,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一时感慨万分,以求一吐为快。

  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

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

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

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在书中我看到了世态炎凉,做一个好官特别是做好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是多么的困难。

由于万历皇帝继位时非常年幼,张居正又当老师,教育培养小皇帝,又为了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大力改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但由于居官高位,独揽大权,有时候也难免有一些错误和问题。

但这些个人的私欲,缺点引起的问题在张居正死后被朝中大臣利用,翻出各种证据使皇帝无法容忍,张居正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开棺戮尸。

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

致使刚刚中兴的明朝,又走开下坡路。

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

直到天启二年(XXXX年),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

然一切俱已晚矣,世间已无张居正!

作者在书中末段指出: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作者一语点出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王朝的症结所在也是我们大明王朝乃至我们所有的封建王朝的晚期所需要改革的地方。

  XXXX年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篇三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

这本书告诉人们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任何人的生活、权力都是没有保障的。

所以我们期望有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者出现改造我们国家的根本问题--&;体制&;。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由于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长胜了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

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

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

我终于知道,一个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于一些原因。

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决断,他终于无法忍受。

而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

他终于在这件事上开始怠政。

而一个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读到张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

戚继光和张居正一样是很有作为的,戚继光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这让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发明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

弗朗基和大将军炮,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大船,火炮。

XXXX年,这一年正值西欧历史上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黄仁宇先生认为;国家如是等等的问题,其症结到底何在,这是研治明史者所不能不认真考虑的。

笔者以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

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

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可以功德圆满。

即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廷,也统统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XXXX年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篇四

  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不同于以往的史书,全书仅仅细写了万历十五年&;&;XXXX年这一年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杂事,却上升到了整个中华历史的思考高度,与中华文明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观点,读来更是令人眼界开阔,受益匪浅。

  与教科书上仅仅几个四字短语便能概括的死板的历史人物形象不同,书中从多角度剖析了各个人物,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人性复杂。

  读此书之前,我一直认为万历皇帝的昏庸仅仅是张居正教育失败所导致,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形象也变得完整起来。

张居正的腐败仅仅是令他失望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对整个政治体制的失望与无奈。

繁复的礼节以及所谓道德束缚的陈词滥调使他疲惫不堪,甚至让他由此陷入与整个官僚集团长期的无声对抗之中,以消极怠工、不理朝政来表示自己对这种长久凝固的封建制度的抗议。

他并不是彻头彻尾的昏庸之帝;相反的,他正是因为太过聪明,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丑恶与悲哀所以至此。

  年少时的他也曾是一个励精图治,胸怀抱负的皇帝,甘愿忍受亢长无味的礼节教条,甚至曾徒步游行,求雨祈福。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万历皇帝骨子里的叛逆精神愈来愈烈,企图冲破封建的枷锁。

他的叔祖正德皇帝更甚,是一位&;离经叛道&;的典型,二者都用实际的行动向陈旧的道德礼教发出了质疑与抗议,更让读书的我们领悟到仅凭道德所堆砌和约束的社会就像是无根的草,浮于表面,不堪一击&;&;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然而这种神奇的制度并不仅仅存于明朝,而是成为了一种传统,存于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

张居正也曾试图去改变这种看似已经凝固的制度,无奈根深蒂固。

官场之中,人人都以道德君子自称,同时又用近乎严苛的道德去约束他人。

首府张居正自己即是一典例,他对待下属严苛,但是自己却不知检点,奢靡至极,使得官员上下怨声载道。

无奈当时张居正权倾朝野,无人胆敢抵抗,可是当他一死,各种丑闻告状便纷涌而出,张居正怕是不曾想到自己生前荣华富贵,死后却背负了一世骂名。

再看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人,他们都是光荣一时的朝臣,但却都有着各自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无奈。

这无疑是明朝制度作祟。

  纵观全书人物,每个人都可称作是失败的封建道德社会的产物。

&;存在即是合理的。

&;的确,我们应该肯定这种制度曾经给中国带来的种种荣光,但是静下来深思,它给予我们更多的是对政治的警示。

有了前车之鉴,当今社会需要法治便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当然,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美德不可一并丢弃,不过,人们也开始明白,道德的背后如果没有法律给予支撑,便像没有双脚的人一般无法立足,最终只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在漫漫黄沙之中。

  XXXX年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高三观后感作文汇总篇五

  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

&;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

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

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

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

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

&;&;在地上怎么睡啊?

&;&;,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

要吃饱饭这统一的欲望就是团结的基石,同一团队的人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猎取到食物。

但通常这仅局限于内部,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协作解决的问题,资源争斗(抢地盘)则成了更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战争和掠夺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需求相应而生。

得到尊重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追求。

由于得到尊重的主体必然是个人的,这种欲望彻底破坏了团结,成员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社会等级。

  等级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彻底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欲望的冲突,这种用暴力或者其他强制性力量对冲突进行缓冲,这种冲突急迫地需要解决,同时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实际上就是对欲望的抑制,是对欲望冲突最有效的协调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义的法律,法律则意味着工具性,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两大特性同存。

神秘主义是人类思维的黑洞,是超越人类理性思维之外的东西,中间蕴涵着最强大的能量,这就是道德这个工具难以控制的根源。

希特勒从这个黑洞里舀了一点能量出来便世界大乱,拉登沾了一点就能制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为抑制人的欲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秘主义特点就意味着对道德的理解的多样性。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如何吃面包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这让今天的我们感到好笑;伊斯兰教的妇女们个个是蒙面大侠,让汉人望而生畏;纵欲主义和禁欲主义的争论今天依然激烈,这说明了道德由于其神秘主义特性,无力完成对欲望的彻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秘主义的法律,而不是单纯的法律,有时相反成了欲望冲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实上中华帝国从古到今,道德都成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汉王朝开始,就以道德为根基建构社会制度,但德治始终是美丽的梦想,当管理体系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把道德当成有效手段,整个社会呈两幅画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挂在口头的目标,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对追求自己的私欲。

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见,然后大家都怀着万分景仰的心态仰望海瑞,心中却想着自己的勾当,却谁也不肯去做海瑞,这就是中国政界的现状。

这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状况的缩影,绝大多数人都将仁义道德披上,穿上这件漂亮绚烂的衣服,以高尚的名义,行苟且之事。

  中国古代的德治,毕竟是种境界,全民景仰,只因无法实现而不去要求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以国家的名义公然撒谎,在大家都知道是谎言的情况下,搞政治教育,三个代表,事实上连统治者自己也知道是个谎言,公然推行与所言不符之政策,此实为世界奇观之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