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9643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6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docx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及其属性?

信息的定义:

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信息是一个社会概念,它是人类共享的一切知识、学问以及客观现象加工的提炼出来的各种消息之总和。

信息的属性:

1事实性。

事实是信息的第一和最基本的性质。

2等级性。

对应于管理的不同等级,信息分为战略级、策略级、执行级。

不同等级的信息具有不同的属性。

3不完全性。

4滞后性。

5扩散性。

信息就像热源,总是向温度低的地方扩散,这使得信息扩散具有两面性。

6可压缩性。

随着信息获取手段的日益进步,压缩对于信息、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越来越重要。

7分享性。

8转换性

2、信息价值的两种衡量方法

1按所花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计算,形成信息的内在价值

信息内在价值:

V=C+P

其中,V——信息产品的价值。

C——生产该信息所花成本。

P——利润。

2衡量信息使用效果的方法,形成信息的外延价值。

信息外延价值:

、P=Pmax-Pi

其中,P——信息收益。

Pmax——最好方案的收益。

Pi——任选一某个方案的收益。

E.G:

某个体户由外地向北京运菜,行情好,可以按原价卖3车;行情为中,可以卖2车;如果市场差,只能卖1车;每车6000克,每千克赚1元;如果超过行情多运,多运部分要便宜处理,每千克损失0.5元。

市场行情的统计概率:

好0.3;中0.5;差0.2。

C

0.3

0.5

0.2

期望收益EMV

(元)

A16000

A212000

A318000

6000

12000

18000*

6000

12000*

9000

6000

3000

0

0.3*6000+0.5*6000+0.2*6000=6000

0.3*12000+0.5*12000+0.2*3000=10200

0.3*18000+0.5*9000+0.2*0=9900

a1:

不管什么行情,每天运一车收益矩阵

行情好时,收益为6000;行情为中时,收益为6000;行情为差时,收益为6000。

a1这种情况的期望收益EMV=0.3*6000+0.5*6000+0.2*6000=6000

a2:

不管什么行情,每天运2车收益矩阵

行情好时,收益为12000;行情为中时,收益为12000;行情为差时,收益为3000。

a2这种情况的期望收益EMV=0.3*12000+0.5*12000+0.2*3000=10200

a3:

不管什么行情,每天运3车收益矩阵

行情好时,收益为18000;行情为中时,收益为9000;行情为差时,收益为0。

a3这种情况的期望收益EMV=0.3*18000+0.5*9000+0.2*0=9900

如果得到全情报,每天获得最大收益,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以后的平均收益为:

0.3*18000+0.5*12000+0.2*6000=12600

如果不接收情报,从a1,a2,a3三种方案中选择EMV最大的一种方案即a2,其平均收益为102000收益矩阵

所以全情报的价值为:

EVPI=12600-10200=2400

3、信息生命周期氛围哪些阶段?

信息的收集。

包括原始数据的采集、分类、编码以及想信息存储系统与信息处理系统传送信息等过程。

信息的传输。

在使用信息系统时,往往需要将信息从一个子系统传送到另外一个子系统,获从一个地区传送到另外一个地区,当传输的是多媒体信息时,对传输网络有更高的技术指标要求,如时传输要求更高的传输服务质量等。

信息的加工。

输入的信息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为人们利用,加工能力包括数学计算、逻辑处理以及智能化处理等能力,它能支持人们对信息系统提出的各种要求,是信息系统的核心。

信息的储存。

大批量信息必须进行合理的组织,以利于信息的检索及处理,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完整性及安全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信息存储的冗余,合理的逻辑组织及物理存储是通过文件组织及数据库技术来实现。

信息的维护。

保持信息处于合用状态叫信息维护。

(广义:

包括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过程中一切数据管理工作。

侠义:

包括经常更新数据,维护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使数据均保持合用状态。

信息的利用。

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是,要防止信息由于各种原因而受到破坏。

4、系统定义及三要素

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一些部件为某些目标而有机地结合的一个整体。

目标、部件、联结是系统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要素:

①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②系统应具有一定功能。

③系统观是一种世界观。

5、系统性能的评价

(1)目标明确。

(2)结构合理。

(3)接口清楚。

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之间的接口应定义清楚。

(4)能观能控:

通过接口,外界可以输入信息,控制系统行为,可以通过输出观测系统行为。

第二章

1、信息系统建设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具体内容。

1、系统规划阶段。

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

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

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

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可行性分析报告审议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规划书。

2、系统分析阶段。

是收集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模型的过程。

任务是根据系统规划书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说明书,这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

它既是给用户看的,也是下一阶段的工作依据。

系统说明书既要通俗,又要准确。

用户通过系统说明书可以了解未来系统的功能,判断是不是其所要求的系统。

系统说明书一旦讨论通过,就是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将来验收系统的依据。

3、系统设计阶段。

把分析阶段得到的需求转变成为符合成本和质量要求的抽象的系统实现方案。

(逻辑设计阶段)

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

这个阶段又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4、系统实施阶段。

将设计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

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编写程序并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

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度报告。

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报告。

5、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格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2、结构化(SSA&D)系统分析设计方法(20世纪70年代中期)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的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先将每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出若干个独立的阶段。

如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

在前三个阶段坚持自顶向下的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分。

在系统调查或理顺管理业务时,应从最顶层的管理业务入手,逐步深入至最基层(自顶向下)。

在系统分析,提出新系统方案和系统设计时,应从宏观整体考虑入手,先考虑系统整体的优化,然后再考虑局部的优化问题。

在系统实施阶段,则应坚持自底向上的逐步实施。

也就是说,组织人力从最基层的模块做起(编程),然后按照系统设计的结构,将模块一个个拼接到一起进行调试,自底向上、逐渐的构成整体系统。

3、面向对象开发(OO)方法四要素,面向对象分析(OOA)方法的基本步骤。

“面向对象”方法是由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OOP发展起来的。

对象:

客观世界由各种各样的对象组成,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

人为的将软件中的数据和处理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会增加软件开发维护的难度,与传统方法相反,OO方法把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OO方法的四要素:

1、现实世界由对象组成

2、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成。

属性反映对象的状态,方法定义改变属性状态的操作。

对象具有封装的特性

3、对象抽象为类(class),类之间可以继承

4、对象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消息传递来实现

OO=Object+Class+Inheritance+CommunicatewithMessages

OO=对象+类+继承机制+消息通信

OOA方法步骤:

1、确定对象和类。

对象是对数据及其处理方式的抽象,它反映了系统保存和处理现实世界中某些事物的信息的能力;类是多个对象的共同属性和方法集合的描述,它包括如何在一个类中建立一个新对象的描述。

标识对象的首要目的是使一个系统的技术表示同现实世界的观点联系更加密切。

第二个目的是希望产生一个稳定的框架模型,以便考虑问题空间并收集用户要求。

第三个目的是为了避免从系统分析到设计时改变系统的基本表示。

2、确定属性。

属性就是数据元素,可用来描述对象或分类结构的实例,可在图中给出并在对象的存储中指定。

3、确定方法。

方法是在收到消息后必须进行的一些处理方法,方法要在图中定义并在对象的存储中指定。

定义方法的重心是为每一个对象和分类结构定义所需要的行为,并确定对象之间的必要的通信。

4、确定类之间的关系。

结构是指问题域的复杂性和连接关系,类成员结构反映了泛化-特化关系,整体-部分结构反映了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

分类结构用于应用领域的类-成员层次,它通过搜索公共特性并把这种特性扩充至特例之中来显示现实世界事件的通用性和专用性。

5、确定主题。

主题是指事物的总体概貌和总体分析模型。

定义主题时,根据需要把紧耦合的主题合在一起,对主题进行编号,画出矩形框图,并将主题间的连接在图上表示出来。

4、原型法/螺旋模型(80年代)

原型法:

在未完全定义好全局需求前,先实现一个原型,然后不断修改,直至满足要求。

要求有开发环境的支持,如4GL语言。

(在关系数据库系统、第四代开发语言(4GL)和各种可视化开发环境的支持下提出的一种开发方法)

螺旋模型:

(Glass提出)需求、设计、实现、测试、循环进行,递增开发

工作流程:

1、用户提出系统要求2、识别、归纳上述要求

3、开发一个模型/原型4、评价模型

5、模型不可行处理6、模型不满意处理

7、修改模型8、确定模型后的处理

N、实际系统开发、运行、维护等

原型法的特点

优点:

1、开发效率高;2、能及早暴露系统实施后潜在的一些问题,降低系统风险;

3、与用户交流直观;能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缺点:

1、不适合大型系统的开发;2、不适合大量运算及逻辑性强的模块;

3、对开发工具要求高;

4、对原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要求较高;否则容易走上机械模拟原手工系统的轨道。

5、为什么说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

信息系统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比一般技术工程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因为:

(1)技术手段复杂

(2)内容复杂,目标多样

(3)投资密度大,效益难以计算(4)环境复杂多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信息系统看做是计算机技术在某个组织的应用,认为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技术过程,视开发项目为“交钥匙工程”。

由于这种方式开发系统,往往造成双方误解,到“交钥匙”时,用户提出“你开发的系统不是我所要的系统”,延误开发时间,浪费资源,或者因维护困难而使系统短命。

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人文因素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影响。

信息系统是人机交互系统,其开发、维护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过程。

信息系统建设不可避免地要改变某些业务流程乃至组织机构,这将影响某些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方式、权力关系,引起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利用冲突。

信息系统不只是单纯的计算机系统,而是辅助企业管理的人机系统。

人是信息管理的主体。

第三章

1、信息系统规则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信息系统规划是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形成时期

主要目标:

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长期发展方案,决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发展进程,使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

任务:

1)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

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管理,其发展战略必须与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

制定系统的发展战略,首先要调查分析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评价现行信息系统的功能、环境和应用状况。

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息系统的使命,制定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及相关政策。

(2)制定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在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

根据发展战略和总体结构方案,确定系统和应用项目开发次序及时间按排。

(3)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提出实现开发计划所需要的硬件、软件、技术人员、资金等资源,以及整个系统建设的概算,进行可行性分析。

简单来说就是:

识别潜在的开发项目,选择要开发的项目,项目开发资源安排

特点:

(1)系统规划是面向全局、面向长远的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结构化程度较低。

(2)系统规划是最高层次的系统分析,高层管理人员是工作的主体。

系统规划不宜过细。

(3)系统规划是企业规划的一部分,并随环境发展而变化。

原则:

(1)支持企业的总目标

(2)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

(3)摆脱信息系统对组织机构的依从性(4)使系统结构有良好的整体性

(5)便于实施

2、企业系统规划定义,利用BSP法进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关键工作步骤。

含义:

是IBM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内部系统开发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制定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一种方法。

可帮助企业简历一个既支持短期信息需求,有支持长期信息需求的信息系统规划。

这种方法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正式的、客观的方法,以确定支持业务需求的信息系统的优先权。

四个基本步骤:

1、定义管理目标。

确定各级管理的同意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要服从总体目标。

只有明确企业的管理目标,信息系统才能提供企业直接的支持。

2、定义业务处理过程。

识别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主要业务过程。

3、定义数据类。

在定义业务处理过程的基础上,把数据分成若干大类。

4、定义信息结构。

(规划子系统)确定信息系统各个部分及其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各子系统实施的先后顺序。

基本活动:

P43

1、准备工作。

确定规划范围、成立规划小组(项目执行委员会、项目负责人、项目工作组、项目协作人员)、系统调查、收集数据、制定计划、准备各种调查表和调查提纲、动员大会。

2、定义管理目标。

为了确定建设信息系统的目标,需要调查了解企业的目标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经营方针以及实现目标的约束条件。

3、定义业务处理过程。

各类资源的相关活动和决策的组合。

管理人员通过管理这些资源来支持管理的目标。

(资源及生命周期、识别功能的方法)

4、定义数据类。

在总体规划中,把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信息归成一类数据,称为数据类,如客户、产品、合同等,都可称为数据类。

(1)实体法。

每个实体可用四种类型的数据来描述,即文档型、事务型、计划型、统计(汇总)型。

把实体和数据类作在一张表上,得到实体/数据类矩阵。

(2)功能法。

每个功能都有相应的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类型。

5、分析企业和系统的关系可以用过程/数据类矩阵来表示。

功能/数据矩阵;功能和数据类都定义好之后,可以得到一张功能/数据类表格,表达功能与数据类之间的联系。

划分子系统的方法;有了功能/数据类矩阵之后,通过调整功能/数据类矩阵,定义整体信息系统的结构,即划分子系统。

6、定义性信息结构。

由于资源的限制,系统的开发总有个先后次序,而不可能全面开花。

划分子系统之后,根据企业目标和技术约束确定子系统实现的优先顺序。

一般来讲,对企业贡献大的、需求迫切的、容易开发的优先开发。

(1)系统需求程度与潜在效益评估(结合前面分析的“管理目标”)

(2)技术约束分析

7、计算机配置方案。

3、系统可行性分析的含义及其内容。

含义:

可行性研究是任何一项大型工程正式投入之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

这对于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避免浪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项目一旦开始后能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

内容:

1、技术可行性

(1)根据现行的技术条件,能否达到所提出的要求;

(2)所需要的物理资源是否具备,能否得到。

技术条件包括:

(1)硬件

(2)系统软件(3)应用软件(4)技术人员

2、经济上的可行性

(1)资金可得性

(2)经济合理性

3、社会可行性

社会可行性是指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否在该企业实现,在当前操作环境下能否很好地运行,即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

硬件:

计算机的存储量、运算速度;外部设备的功能、效率、可靠;通信设备的能力、质量——是否满足要求。

系统软件:

OS提供的接口能力(实时、批处理能力,分时响应时间);DBMS的功能;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和表达能力;网络软件的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应用软件:

是否已有专用的软件。

技术人员:

各类技术人员的数量、水平、来源。

资金可得性:

考虑资金可得性,计算系统的开支。

经济合理性:

说明经济合理性,计算信息系统带来的效益。

第四章

1、导致”IT黑洞”的原因有哪些?

P66

在一个美好前景的吸引下,企业对管理软件进行巨额投资,经过一系列极其复杂的过程,一段漫长的开发周期后,企业和软件公司发现企业的需求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在真正的版本发布以前,管理软件的项目质量已经失控并且陷于维护的泥潭,并最终导致项目的彻底失败。

在大部分管理软件被企业否定的现实面前,已经有一些管理软件专家开始承认这一事实,并形象地称之为IT黑洞。

原因:

1、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总是沿着旧的或业已存在的方式做事,而不是注重工作应该怎样做,然后考虑应用星系技术来辅助它实现。

2、在应用信息技术为顾客提供服务方面,也会经常导致一些问题。

运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直接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方式和处理流程,将会对很多不合理或无效工作(也许手工业务处理方式下必须存在)进行计算机自动处理,由于人们必须按照计算机的要求工作而不是按照顾客的要求办事,从而有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不如手工方式。

人们经常认为到对流程进行改变是有益的,但是改变计算机系统成本太高又费时间,因此人们经常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会导致不灵活。

2、BRP的含义?

P68

BPR的含义:

(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流程再造)是对现行业务运行方式的在思考和再设计,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

3、BRP的基本步骤?

P71

1、前期准备。

(1)重组时机的选择:

Ⅰ:

力保生存:

生死攸关的时候,改进流程重组具有高风险,需要上级最坚决的支持。

Ⅱ:

发动准备:

必须改善业绩,BRP的风险相对不大,企业应该注重与BRP能力的开发,做好日后启动的准备。

Ⅲ:

三思慎行:

企业运转正常,无需进行巨大改变。

Ⅳ:

再造优势:

无需进行巨大改变。

(2)勾画远景、争取领导者的支持。

事业是什么?

目标是什么?

顾客是谁?

工作对象是什么?

工作方式应该怎么样?

(3)成立BRP实施组织机构:

成立项目执行委员会、成立项目工作组、任命项目负责人、任命各流程经理、选择项目组成员。

(4)培训:

普及概念与思想,取得大多数关注,增强成功信心。

(5)制定项目计划与IT发展规划:

项目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阶段性,各阶段应有明确目标,项目计划应不干扰正常业务,近期与远期的衔接。

(6)制定IT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与先进性、可扩展性、性能价格比,技术方案与应用模拟的匹配。

2、流程识别

流程的规模取决于它的业务内容。

有的流程仅由几个非常简单的任务组成,有的则可能包括众多高度复杂且又相互关联的任务。

(1)战略流程:

通过这些流程组织规划和开拓它的未来,包括战略规划、产品/服务开发以及新流程的开发等。

(2)客户流程:

通过这些流程组织实现其日常功能。

客户流程是面向客户的,也是企业的增值流程。

(3)保障流程:

为战略流程和经营流程的顺序实施提供保障的流程。

3、流程设计

关键:

理顺和优化,即全面理顺所有流程;找出部分扰乱全局的流程;重新设计关流程。

诊断现有流程:

各流程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问题处在流程内部还是流程之间关系上?

保障流程与客户流程是否一致协调?

明确流程改进目标:

理解流程分析的结果,即流程的改进要求和改进范围;确定流程改进后的指标;判断改进后对整体是否产生显著效果并对效果进行衡量;判断改进的先后顺序。

(1)系统改造发:

在系统分析理解现有刘晨个,系统地通过在现有流程基础上创建提供所需产品的新流程。

对企业变动相对小,但效果不可能是戏剧性的。

(2)全新设计发:

从根本上重新考虑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式,零起点设计新流程。

对企业的变化是彻底的,也会取得戏剧性的效果。

特点:

员工自主决策权增大,业务处理分散灵活;业务处理并行作业增多;业务流程可以动态组织,并可以超越内外组织界限;新流程中减少了审核与监督;新流程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高层管理对新流程的管理权集中,难度加大;高层管理快可以动态配置资源。

4、重组组织机构

(1)从科层制到流程型组织

(2)集团管理的整合

4、BRP的具体案例分析?

P67

第五章

1、系统分析的含义?

系统分析师研发信息系统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最困难的阶段。

主要解决“做什么”这个关键问题。

由系统分析员和用户一起,充分了解用户的要求,并把双方的理解用系统说明书表达出来。

2、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1、DFD的分层表示

数据流程图(DFD)描述数据流动、存储、处理的逻辑关系,也称为逻辑数据流程图,摆脱了其物理内容,是描述MIS逻辑模型的最主要的工具。

1.系统的观点:

把研究的对象看作系统,并从总体出发。

2.分解的观点:

“分解”和“抽象”是在结构化分析方法中解决复杂问题的两个基本手段。

分解:

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把系统分解成子系统,逐层进行分析,然后分别解决;抽象:

抓住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集中精力先解决主要问题。

2、数据流程图的基本成分

部实体:

系统以外又与系统有联系的人或事物。

为了区分不同的外部实体,可以在正方形的左上角用一个字符表示。

(在数据流程图中,为了减少线条的交叉,同一个外部实体可在一张数据流程图中出现多次,这时在该外部实体符号的右下角画小斜线,表示重复。

若重复的外部实体有多个,则相同的外部实体画数目相同的小斜线。

数据处理:

数据的逻辑处理,也就是数据的变换。

(带圆角的长方形(或圆形))

•标识部分用来标识一个功能,一般用字符串表示,如P1、P1.1等等。

•功能描述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它直接表达这个处理的逻辑功能。

•功能执行部分表示这个功能由谁来完成,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部门,也可以是某个计算机程序。

数据流:

数据流是处理功能的输入或输出,用一个水平箭头或垂直箭头表示。

对每个数据流要加以简单的描述,使用户和系统设计员能够理解一个数据流的含义。

有时很难用简单而适当的语句来描述一个数据流。

可以把几个平行且方向相同的数据流合并为一个,则可以减少一些数据流,数据流程图就更简单好读一些。

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表示数据保存的地方。

这里“地方”并不是指保存数据的物理地点或物理介质,而是对数据存储的逻辑描述。

注意点:

1、当数据流从数据存储流入或流出时,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