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9696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福建省永春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

1.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

“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的热议。

影响今天中国人这种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禅让制

2.公元前817年,周宣王立鲁武公的少子为鲁国嗣君,鲁人不从,宣王起兵伐鲁,终使鲁

屈服。

这表明当时()

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B.礼乐秩序受到挑战

C.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3.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4.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

强。

”这反映了()

A.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B.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

C.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

5.隋唐时期,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

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

这意味着()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6.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进士

43%的进士

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发生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7.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

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

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

这说明察举制()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8.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

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9.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0.“希腊民主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民主。

它依赖于小规模的城邦和公民的广泛参与。

”“广泛参与”的群体是指()

A.城邦所有人                                            B.成年男性公民

C.城邦所有公民                                        D.除奴隶之外的所有人

11.公元前406年,雅典的10位将军在指挥对斯巴达的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

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是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

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

A.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B.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化倾向

C.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D.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

12.罗马法规定:

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

这一规定()

A.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13.罗马帝国时期,活着的皇帝从来不被神化,而总是被看作是一个人.尽管他在法律上居于最高地位。

因此如果他随其所好地提出新的法律规范的话,一旦作出决定,他自己也受其支配。

这表明罗马帝国时期()

A.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B.民主政治得以完善

C.公民反对宗教迷信                                D.皇权受到法律制约

14.议会上院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可是上院里的贵族多数不懂法律,难以胜任这项职能。

为此,议会在1876年通过的“上诉裁判法”中规定,英王可以根据内阁首相的建议,在高等法官中加封数名“法律贵族”,来执行上院的司法职能。

这反映当时英国内阁

A.掌握实权不对议会负责                        B.行使对立法机关的监督

C.行政权力受国王的控制                        D.介入司法程序影响上院

15.恩格斯曾说:

“(英国19世纪初)下院通过它的贿选问题委员会宣布下院是靠贿赂选出来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不是靠贿赂而是由选民自由地选出来的。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A.营私舞弊充斥各个社会领域                B.代议制民主仍受制于财产多寡

C.腐败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同题                D.基层民众仍不享有民主权利

16.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个职能是:

“……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

”这里的“它”是指()

A.总统                    B.议会                     C.法院                    D.内阁

17.“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

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

”这实质上说明()

A.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C.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                    D.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18.顾炎武在《郡县论九篇》中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进行比较,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近代西方创立的政治制度哪一个最接近顾炎武的设想()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联邦制                D.议会内阁制

19.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第十一条规定: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

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20.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这一规定()

A.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B.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

C.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    D.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21.与洪秀全齐名的太平天国首领杨秀清,出身广西,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

后来因失业回到家乡,仍作烧炭工人。

杨秀清此时的失业,与某一城市的开港有关。

这一城市应是()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天津

22.《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

“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

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

”这反映清政府()

A.致力维护国家主权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

23.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

这一事件()

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24.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

“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

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

”这反映()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25.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

“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

”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A.结束专制统治        B.引发军阀割据C.强化中央集权       D.实现民族独立

2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

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A.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             B.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             D.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27.右面是近代中国某时期报刊上登载的一幅《善吞》的漫画,

漫画中一个日本装束的魔术师正将铁路吞入口中,

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

此漫画()

A.美化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批判当时的中国政府出卖铁路主权

C.表达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前景的担忧    

D.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28.图1是曾经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行的一首歌曲。

它最早流行于()

 

A.1924—1927年 B.1927—1937年  

C.1937—1945年 D.1945—1949年

29.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       B.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C.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

30.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1.在1930年夏,中共领导人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以尽快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可见当时(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中共党内的右倾错误起主导作用

C.中共党内在革命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D.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32.1840年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下表所列相关信息,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细菌战、毒气战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③④②①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33.1937年8月,中日军队开始在上海市区以北的区域展开硬拼,“双方为争取本会战之胜利,均尽出精锐,倾力以赴……在正面二百余里,纵深三百余公里之地域内,浴血苦战……”此战,中国军队“倾力以赴”的结果是(  )

A.保卫了中国民族工商业聚集地       B.保卫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

C.粉碎了日军进剿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D.粉碎了日军“三月灭华”的计划

34.下表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此表主要反映的是(  )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战场

中国

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35个

师团

10个

师团

7个

师团

37个

师团

15个

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A.日本在各战场上人员分配不均       B.日本在二战期间军力严重不足

C.日本认为东南亚战场并不重要       D.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的主要兵力

35.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

“请你们准备着,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全军东进,相机攻占开封。

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

”其战略意图在于策划(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6.毛泽东说: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为此,中二共中央于1947年6月,命令刘邓大军(  )

A.发动百团大战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打响淮海战役                 D.发起渡江战役

37.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  )

A.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            B.巴黎公社的伟大壮举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38.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

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

并且是随时可以撤换的”。

这表明巴黎公社(  )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39.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

“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这表明(  )

A.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目标实现       B.俄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时代要求

C.列宁十分关注工人农民的生活       D.列宁吸取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40.列宁曾这样评价俄国某一时期的局势:

“一个是主要的、真正的、实际的、掌握全部政权的……政府……另一个是补充的、附加的、‘监督性的'政府’。

”他评价的是(  )

A.二月革命爆发前的局势         B.二月革命结束后的局势

C.七月流血事件后的局势         D.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局势

41.近些年来,明星逐渐成为两会召开期间的热点话题。

成龙、周星驰、姚明、巩俐等相继当选政协委员,这使得政治协商会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那么,政协委员能够行使的权力有(  )

A.解释宪法、制定法律           B.选举国家主席、决定政府人选

C.修改党章、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D.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42.下表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领导人名额构成,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_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委员

中共

1

3

29

1

2

6

非中共

0

3

27

0

2

9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初步建立

B.体现了各党派、各阶层政治地位的完全平等

C.体现了新中国政权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

D.政府领导人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基础上产生

43.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最主要在于()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B.防止个人崇拜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4.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上述观点表明()

A.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二、材料解析题

45.(18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

“不

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1)“凤阁鸾台”指的是哪两个机构。

(4分)

材料二(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

……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

……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批评道“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2)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

(6分)

材料三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

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9年。

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

出了什么政治体制?

(4分)

材料四“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

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4)试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有关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4分)

4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

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1912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

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

我的

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

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施行的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4分)

 

高一年期末考试历史科试卷(2017.01)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D

B

C

D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D

B

B

A

C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A

B

B

C

C

A

B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D

D

D

B

B

C

A

D

B

题号

41

42

43

44

答案

D

A

D

B

二、材料解析题

45.

(1)中书省与门下省(4分)

(2)权力:

①部分立法权;②控制内阁;③掌握行政权(6分)。

(3)体制: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4分)。

(4)说明: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分)

46.

(1)历程:

排满兴汉→五族共和→中华民族。

(6分)

核心:

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华民族。

(2分)

(2)作用:

促进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4分)

⑶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任答1点得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