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9890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docx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笔记第二部分财政学

第二部分财政学

第十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考点一、公共物品及其需求显示

1、定义:

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

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首次提出来的。

2、特征:

①非竞争性:

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增加任何额外成本,边际供给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

排除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尽管技术上排他是可行的,但成本过高。

3、需求显示:

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

决策机制的形式:

一般介于独裁(一个人说了算)和一致同意之间,称为多数决策规则或少数服从多数。

考点二、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①决策制度:

何种物品应当被公共地而不是私人地提供?

提供多少?

决策问题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②融资制度:

由谁为公共物品付费?

以何种方式付费?

③生产制度:

由谁负责公共物品的生产或公共服务的递送?

以何种方式生产与递送?

④受益分配制度:

谁将成为公共物品供给的最终受益者?

受益的规模和结构状况如何?

考点三、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两重含义)

含义

类别

具体内容

公共物品融资

(谁付费、怎么付)

政府融资

(强制融资)

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

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私人融资

(自愿融资)

公共物品有时还经由收费的集体行动而被自愿提供,特别是在公共物品的受益结构和成本分担都比较清晰的小规模集体中,或者当提供者同时也是该公共物品的主要受益者时。

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联合融资

通过价格机制激励私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而不是亲自来提供,是最为理想的。

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生产

(由谁负责、如何将投入转为产出)

政府生产

代表公众利益的政治家雇佣公共雇员,签订就业合同,合同中对所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做出具体规定。

合同外包

是指政治家首先与私人厂商签约,再由这个私人厂商与其雇员签订劳务合同,按政府的要求完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任务。

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从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不完全合同理论的角度看,各类组织(包括政府机关)在最小化交易费用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应当通过不同组织结构间的比较制度分析,来确定何种组织结构在何种公共物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效率。

考点四:

公共财政职能之一(资源配置)

1、含义:

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2、范围:

应当是市场失灵而又为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主要包括:

①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包括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执行社会公共服务的领域,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②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开支,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

③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支出,如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

3、机制和手段:

①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要正确安排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的比例,合理安排财政投资支出规模和结构。

③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④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⑤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考点五:

公共财政职能之二(收入分配)

1、含义:

指财政调整收入分配的职能,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属于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范畴,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机制和手段:

①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②加强税收调节,通过税收进行收入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收入的直接调节。

③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通过转移性支付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是将资金直接补贴给地区和个人,有明确的受益对象、受益范围和政策选择性,对改变社会不公的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④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通过公共支出提供社会福利(如公共卫生防疫、福利设施与服务、住房)等进行的收入分配,在受益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考点六:

公共财政职能之三(经济稳定和发展)

1、含义:

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经济目的。

主要包括:

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

2、机制和手段

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②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

③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④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考点七、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含义

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行为。

产生

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

代表

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等

理论基石

个人主义方法论

人们只能通过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理解来理解社会

经济人假设

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众利益最大化。

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政治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之间的交易网络。

所不同的是:

第一,市场上,个人用货币交换所需的物品和服务;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以自己同意承担的成本份额(或税收),交换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与服务。

第二,市场交易双方可以就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讨价还价,最终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而政治交易中,个人在特定方案上只能选择同意或不同意,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持不同意见的少数派只能接受对其不利的方案。

☆政府失灵表现形式(常见):

1、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

1)唐斯的“理性投票人假说”,作为公共物品需求者和投票者,个人也许没有动机通过投票传达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

理性的个人投票与否,取决于参加投票的期望净收益。

2)“理性的无知”,是指理性的选民由于不指望自己的一票能够影响选举结果,因而没有动力花费时间和成本去搜寻有关选举的信息。

3)“理性的非理性”是指,正是由于手中的一票对于选举结果无足轻重,即使拥有必要的信息,选民也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他们不会好好利用这些信息。

2、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

只有符合中间选民偏好的纲领或提案,才有助于实现选票极大化的目标。

迎合中间选民的利益,导致少数派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诉求被忽视,有违社会公正原则。

3、投票循环:

又被称作“孔多塞悖论”。

孔多塞主张,集体应当选择在两两对决中以简单多数胜出的议案,该种形式的选举规则被称为“孔多塞规则”,其核心思想由“三个选民一三个选项,两两表决、得多数票者获胜”的简单模型来表达。

4、官僚体系无效率:

尼斯坎南的官僚理论解释了官僚体系缺乏效率的原因。

该模型中的官僚机构具有两大特征:

1)官僚在给定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部门的总预算。

2)官僚机构(行政部门及其公务人员)负责生产某种公共物品与服务(或其组合),以与其服务对象(立法机构或其中间投票人)的预算拨款相交换。

该模型在公共物品的政府生产上,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1)应当增强官僚部门内部的竞争性。

2)通过改变对官僚的激励,引导其最小化既定产出的成本;3)通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外包,让更多的私人营利性企业加入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来,以期提高效率。

5、利益集团与寻租:

利益集团寻求租金的努力,通过影响政府税收、管制、关税保护等政策,导致了非生产性再分配,既降低了经济效率,又浪费了社会资源。

除此之外,利益集团还通过提供经济资助直接影响行政和立法的选举格局;通过战略性地提供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信息以影响公共政策。

第十一章财政支出

考点一:

财政支出概念及分类

1、如何理解财政支出的有关数据(三看):

①看财政支出规模(花多少钱)。

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②看财政支出结构(干多少事)。

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

③看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具体怎么花)。

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

2、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①支出功能分类:

按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即政府的钱到底被拿来做了什么事。

②支出经济分类:

按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

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

①购买性支出;②转移性支出。

3、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传统分类:

按支出功能或政府职能,将政府支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五类。

它是一种“功能”和“性质”混合的分类方法。

支出分类改革:

2007年起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分类改革,①支出功能分类:

设类、款、项三级;②支出经济分类:

科目设类、款两级。

考点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1、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

2、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

3、我国常用的两种测量方法:

①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

②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另外也可以用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

考点三、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理论

提出者

观点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瓦格纳

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皮考克

魏斯曼

1)内在原因:

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

2)外在原因:

社会动荡,导致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水平提高,但突变期结束后,公共支出虽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有水平。

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马斯格雷夫

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初期阶段:

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

中期阶段:

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成熟阶段:

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

非均衡增长理论

鲍莫尔

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首先,选民在进行财政事务决策时,通常更关心扩大支出给自己所带来的好处,而忽视税收负担也同时增长。

其次,政治家为获得公众拥护和赢得选票,倾向于以更大的财攻支出作为争取选民的手段。

第三,官僚机构掌握着更精确的成本信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提出规模较大的预算供代议机关表决,以最大化部门和个人的权力与利益。

第四,在任何一项具体的事务上,所谓的公共利益都很难界定。

考点四、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1、我国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

2、存在的问题:

①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

②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虽然略有下降,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

③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上重视经济服务(特别是经济建设)和一般公共服务而忽视社会性支出的现状,是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3、如何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

1)总的思路:

更多关注再分配问题,压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

2)具体措施:

①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②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③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④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⑤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五、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1、绩效考评:

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

①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②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机构;③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2、考评指标:

“3E”原则即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

后来在3E基础上又加入了“公平性”。

3、考评目的与原则:

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

2)分类管理原则。

3)客观公正原则。

4)科学规范原则。

4、考评内容:

1)制定明确、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目标;2)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3)部门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管理措施;4)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5)运用考评结果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水平。

5、考评方法:

1)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2)指标选择:

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

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

3)绩效考评程序:

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撰写与提交绩效考评报告三个阶段。

第十二章财政收入

考点一:

财政收入及分类

1、含义:

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一切资金的总和。

2、分类: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的分类标准,政府有4种主要的收入来源渠道:

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和其他收入。

1)社会缴款,包括社会保障计划收入和雇主提供的退休福利之外的其他社会保险计划收入。

社会缴款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自愿性的。

强制性社会缴款与税收的不同:

如果规定的事件(如疾病和年老)发生,缴纳人有权获得某些社会福利,但缴纳税收并不能使纳税人获得相同的权利。

2)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收入(如使用费和规费)、利息和其他财产收入(如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罚金和罚款。

3、我国政府收入的分类:

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共6类。

非税收入包括:

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8款。

4、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①最小口径仅包含税收收入。

②较大一些的口径(小口径)除税收收入外,还包含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这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该口径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专款专用的政府收入,如社会缴款不应包含在内。

③再大一点的口径(中口径),是在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④最大口径(大口径),即指全部的政府收入。

5、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财政集中度,通俗地称为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考点二、税收的含义和特征

①强制性。

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

②无偿性。

政府向纳税人进行的无需偿还的征收。

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

③固定性。

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及税率等要素。

税收征纳双方必须按税法规定征税和纳税,双方都无权随意变更征纳标准。

考点三、税收要素

税制要素

主要内容

纳税人

1、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扣缴义务人是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

1、课税对象,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

是不同税种区别的主要标志。

2、税源,即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3、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4、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它规定了如何确定和度量课税对象,以便计算税基。

税率

1、税率的高低,体现征税的深度。

2、税率分类

1)比例税率:

按同一比例征税,不随数量变动而变动。

包括单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

差别比例税率又可分为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和幅度差别比例税率四种。

2)定额税率(固定税额):

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

可分为单一定额税率和差别定额税率、幅度定额税率和分类分级定额税率几种。

3)累进(退)税率。

①全额累进税率,②超额累进税率,③累退税率与累进税率正好相反。

纳税环节

在国民收入与支出环流的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期限

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减税免税

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违章处理

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性措施。

纳税地点

是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

考点四、税收分类

1、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

2、按计量标准划分,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5、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共享税。

考点五、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

该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

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考点六、税负转嫁

1、含义: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各种途径将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后结果形成税负归宿。

2、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

①如果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则税负将主要由纳税人自己承担,商品不容易转嫁。

②如果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税负将主要由他人负担,商品较易转嫁。

2)课税商品的性质。

①对生产必需品的课税,税负容易转嫁。

②对非生活必需品课税,税负不易转嫁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1)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是不容易转嫁的(如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2)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是比较容易转嫁的(如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4)课税范围的大小。

(1)课税范围越广泛,税负容易转嫁;

(2)课税范围越狭窄,税负难以转嫁。

3、税负转嫁的方式

税负转嫁方式

具体含义

前转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

通过提高商品的价格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

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后转,又称逆转或向后转嫁

在纳税人前转税负存在困难时,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

混转,

也称为散转

纳税人既可以把税负转嫁给供应商,又可以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实际上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方式。

这种转嫁方式实践中比较常见。

消转

纳税人用减低征税物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增加利润来抵消税负。

实际上税负并没有转嫁。

消转是一种特殊的税负转嫁形式。

旁转也叫侧转,

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

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

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较具永久性质的政府债券等资本物品的交易中,税收资本化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

①税负后转借助的是一般消费品,而税收资本化借助的是资本品;

②税负后转是在商品交易时发生的一次性税款的一次性转嫁,税收资本化是在商品交易后发生的预期历次累计税款的一次性转嫁。

考点七、国债含义及分类

1、含义:

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与私债务相比,国债由于有政府信用的担保、风险小、又被称为“金边债券”。

2、国债的种类

1)按照国债发行地域不同,可将国债分为内债和外债。

2)按借入债务到偿还债务的时间长短划分:

短期国债1年以内的,最典型的短期国债形式是国库券。

中期国债1~10年的。

长期国债10年以上

3)根据利率的变动情况可将国债分为固定利率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

4)根据国债能否在证券市场流通,可将国债分为上市(流通)国债与非上市(非流通)国债。

5)根据国债债务本位的不同,可将国债分为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

考点八、国债的政策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①向中央银行借款弥补赤字会造成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增加,诱发或加剧通货膨胀。

②税收是按税法规定征收的,如果通过提高税率或增加新税种弥补赤字,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③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产生的副作用较小。

实质是将属于社会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使用。

(2)筹集建设资金,以国债资金来扩大建设规模是发行国债的重要目的之一。

(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短期国债的发行及买入和卖出,在不少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在证券市场上买卖国债调节货币供应数量和调节利率。

(4)调控宏观经济

考点九、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1、国债的负担主体:

①认购者负担。

国债发行应考虑债权人的应债能力。

②债务人负担(政府负担)。

政府借债应考虑政府的偿债能力,量力而行。

③纳税人负担。

最终还要依赖税收来还债,成为纳税人的负担。

④代际负担。

如果国债资金运用不善,留给后人的就只是净债务,严重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

2、衡量国债限度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1)衡量国债绝对规模有三个指标:

一是国债余额,即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2)衡量国债相对规模有两大指标:

(1)国债负担率,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2)债务依存度,即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

3)我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口径:

一是用当年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即“全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二是用当年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中央财政支出,即“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

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在15%~20%之间。

3、李嘉图等价理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

考点十、国债制度:

1、国债发行制度:

由国债发行条件和国债发行方式构成。

(1)国债发行条件包括国债种类、发行日期、发行权限、发行对象等。

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2)国债发行方式:

①公募招标方式:

通过公开投标、招标确定发行条件来进行国债推销的一种方式。

特点:

发行对象是多数投资者。

最终投资者事先不确定,是市场机制发行方式。

②承购包销方式:

通过和一组银行或金融机构签订承销合同所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国债销售任务的方式。

特点:

发行人和承销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通过承销合同确立的;一旦签订了撤销合同,发行过程就结束了。

③直接发行方式:

不委托专门的证券发行机构而是亲自向投资者推销国债。

特点:

债券发行人直接与发行对象见面,有特定的发行对象,个人投资者不得以此方式认购国债。

优点是可以降低举债成本,便于了解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投资意向;缺点是给发行单位带来相当大工作量。

④随买发行方式:

向小投资人发行不可上市国债的一种方式。

2、我国国债偿还制度:

①抽签分次偿还;②到期一次偿还法;③转期偿还法;④提前偿还法;⑤市场购销法:

政府在市场上按照国债行市,适时购进国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