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9903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docx

三四五六年级下册评价标准

三年级下册“评价内容标准”

单元

教材内容

评价行为描述

科学知识

1、土壤是混合物,里面生活着很多小动物。

2、土壤的成分——沙、黏土、水、空气、腐殖质。

3、沙与黏土在颗粒、颜色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4、土壤有沙土、黏土、壤土三种类型,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决定了土壤的种类。

5、不同类型的土壤渗水性能不同。

6、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

7、死去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8、蚯蚓等土壤生物在增加土壤肥力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9、动植物的遗体在土壤中经过土壤生物的作用能变成腐殖质。

10、土壤肥力的大小与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有关,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1、土壤深度不同,腐殖质含量也不同,表层土腐殖质含量大,比较肥沃。

12、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13、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

14、植被能防止水土流失。

1、能说出土壤中生活的一些小动物。

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3、能简要说明沙和黏土的主要特征。

4、能说出土壤的三种类型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征。

5、能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渗水性能不同。

6、能够列举出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种类植物生长的实例。

7、能说出死去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8、能说明蚯蚓等土壤生物在增加土壤肥力的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9、能说出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会腐烂。

10、能说出不同的土壤中腐殖质含量不同,土壤肥力大小也不相同。

11、知道表层土比较肥沃。

12、能简单说出土壤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13、能说出人类破坏土壤的一些行为以及保护土壤的办法。

14、能说出植被能防止水土流失。

过程与技能

1、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放大镜)观察土壤,认识土壤的成分。

2、通过观察实验辨认土壤中动植物的遗体,探究其变成腐殖质的过程。

3、通过观察,根据土样成分正确区分沙土、黏土、壤土三种类型的土壤。

4、用感官和工具对比观察沙和粘土的不同特点。

5、做不同类型土壤渗水性的实验,并会对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作初步判断。

6、制作肥料袋。

7、做植被能防止水土流失的实验。

8、鉴别家乡土壤的类型。

9、调查家乡土壤的类型。

1、能够在别人帮助下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土壤认识土壤的成分。

2、能够在土壤中找到动植物的遗体。

3、通过观察,根据土样成分正确区分沙土、黏土、壤土三种类型的土壤。

4、能够用某种感官和工具观察沙和黏土,并能正确区分。

5、会做不同类型土壤渗水性的实验,从而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渗水性能。

6、能选取合适的材料制作肥料袋。

7、会做植被能防止水土流失的实验。

8、会鉴别家乡土壤的类型。

9、能够搜集到家乡土壤类型的资料。

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

1、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密切关系,土壤为很多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2、意识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3、意识到长期观察的重要性,在长期观察活动中能持之以恒。

1、能够说出土壤为动植物、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的事例。

2、能说出人类的某些活动能破坏土壤,以及保护土壤的方法。

3、自己对关于土壤的活动能做到长期观察。

科学知识

1、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植物以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向人类提供食物

3、植物的六大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4、种子与果实的关系,果实对种子具有保护作用

5、种子传播方式(水力、动物或人、风力、弹力等)

6、种子的内部构造

7、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

8、植物的根和茎的形态

9、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料的作用

10、植物的茎有运输的功能

11、叶有各种形态

12、叶的主要功能

13、植物具有向光性

14、花的基本结构

15、花的作用

16、植物的传粉方法

1、能说出植物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木材。

2、能说出很多植物的不同器官可以作为人类的食物。

3、能说出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4、知道种子被果实包裹,果实对种子具有保护作用。

5、能说出种子常见的几种传播方式。

6、能说出常见种子的内部结构。

7、能说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8、知道植物的根和茎有各种形态。

9、能简要说明植物的根的基本作用。

10、能说明植物茎的运输功能。

11、能简单描述各种叶的形态特征。

12、知道叶能够制造养料。

13、能通过实例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

14、能描述桃花的基本结构。

15、知道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经过授粉可以结出种子。

16、知道借助昆虫和风力是植物常见的两种传粉方法。

过程与技能

1、观察和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2、果实中找到种子。

3、解剖种子以观察其内部构造。

4、做种子萌发条件的对比实验。

5、观察种子萌发过程。

6、种植一株植物并观察其生长过程。

7、设计实验验证根能够吸收水分。

8、做验证茎具有运输功能的实验。

9、观察和描述叶和花的基本形态特征。

10、根据叶的形态进行分类。

11、做光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的实验。

12、做植物向光性的实验。

13、解剖并观察花。

1、能够观察和描述一株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果实中找到种子。

3、会解剖种子并说出内部构造。

4、会做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5、能够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6、能够种植一株植物并观察其生长过程。

7、能做验证根能够吸收水分的实验。

8、会做验证茎具有运输功能的实验。

9、能够观察、描述出叶和花的基本形态特征。

10、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叶的形态,对叶进行分类。

11、会做光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的实验。

12、做植物向光性的实验。

13、解剖并观察花(桃花)。

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

1、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

2、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并在生活中爱护花草树木。

3、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植物的问题。

1、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能够定期进行观察,并持之以恒。

2、能够爱护花草树木并能影响他人。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植物的问题。

科学知识

1、固体的基本性质。

2、一些固体的性质。

3、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4、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可能改变。

5、固体放到水里会发生沉浮现象。

6、固体放到水里会发生溶解现象。

7、固体和液体能够混合也能够分离。

8、液体的基本性质。

9、一些液体关于颜色、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性质。

10、液体在水中会发生沉或浮等现象。

11、有的液体在水里能够溶解,有的不能。

12、改变某些条件可以改变液体与水的混合程度。

13、热水在冷水中总是向上流动的。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15、改变物体的形状、减轻重量、借助漂浮物、在水中加盐等方法能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1、能区分出固体和液体。

2、能说出一些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质。

3、知道有时候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和分离,能说出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4、能说出不同的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可能改变。

5、能正确判断固体在水中哪些会漂浮哪些会沉没。

6、能说出有的固体能溶解于水,有的不能。

7、能说出固体和液体混合和分离的应用,了解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基本方法。

8、能根据液体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些物体属于液体。

9、能认识一些液体关于颜色、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性质。

10、知道不同的液体在水中有的能够浮,有的能够沉没。

11、了解有的液体在水中能够溶解,有的不能。

12、了解洗涤剂可以使某些不溶解于水的液体可以与水更均匀地混合。

13、能说出热水在冷水中总是向上流动的。

14、能说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15、能说出改变物体的形状、减轻重量、借助漂浮物、在水中加盐等方法能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过程与技能

1、能够根据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区分液体和固体。

2、通过观察了解水和面粉、牙膏等物体的形态。

3、能使用多种方法探究各种固体的性质。

4、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有可能改变。

5、使用筛选的方法分离混合后的固体。

6、做固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的实验。

7、做哪些固体能溶解于水的实验。

8、选取合适的方法将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分离开。

9、能通过观察,认识各种液体颜色、透明度等方面的性质。

10、能通过实验比较同体积的各种液体的重量。

11、会做不同密度的液体混合后分层的实验。

12、会做各种液体在水中能否溶解的实验。

13、会做通过改变某些条件可以改变液体与水的混合程度的实验。

14、会使用各种方法(改变形状、附加漂浮物、改变重量、改变液体的密度等)使沉在水中的物体上浮。

15、会做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实验,了解其工作原理。

1、能通过观察,根据固体的性质正确区分固体和液体。

2、能通过观察,认识水和面粉混合物、牙膏等既有别于固体,也有别于液体。

3、能使用两种方法探究各种固体的性质。

4、会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有可能改变。

5、会使用筛选的方法分离混合后的固体。

6、会做固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的实验。

7、会做哪些固体能溶解于水的实验。

8、能够将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分离开。

9、能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几种液体颜色、透明度等方面的性质。

10、能通过实验比较同体积的几种液体的重量。

11、会做不同密度的液体混合后分层的实验。

12、会做几种液体在水中能否溶解的实验。

13、会做通过添加洗涤剂以改变液体与水的混合程度的实验。

14、会使用各种方法(改变形状、附加漂浮物、改变重量、改变液体的密度等)使沉在水中的物体上浮。

15、会做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实验。

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

1、不同固体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不同液体的混合和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1、能说出不同固体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说出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能说出不同液体的混合和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能说出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关心天气

科学知识

1、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渠道。

3、天气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描述。

4、各种天气可以使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5、天气预报的获得过程,并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6、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

7、气温是指天气的冷热程度,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表。

8、温度表的使用方法。

9、同一时刻,不同环境的气温是不一样的。

10、同一环境不同时刻气温变化的规律及原因。

11、知道标准化测量的意义。

12、空气的湿度与降雨的关系。

13、毛发湿度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14、降雨量的表示方法。

15、雨量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16、圆筒形雨量器口径的大小对降雨量的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17、对风的描述分为风向和风力。

1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测定。

19、风向标和风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20、风力的大小用“风级”来表示。

21、观测和记录一定时间段内天气情况的方法。

22、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3、当地的气候特征。

24、不同季节里动植物的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1、能说出天气对我们的生活的某种影响。

2、能说出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几种渠道。

3、能说出描述天气的术语(阴晴、雨雪、风力风向等)。

4、会自己设计符号表示各种天气情况。

5、能说出天气预报的获得过程,并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6、知道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

7、能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量气温的工具。

8、能说出温度表的使用方法。

9、能说出同一时刻,不同环境的气温是不一样的。

10、能说出同一环境不同时刻气温变化的规律。

11、了解气候测量有一定的标准。

12、能说出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

13、了解毛发湿度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14、能说出描述降雨量的方法。

15、能说出雨量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16、能说出圆筒形雨量器口径的大小对降雨量的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17、知道风可以从风向和风力进行描述。

18、能说出风向的定义。

19、能说出风向标和风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20、能说出风力的大小的表示方法。

21、能说出观测和记录一定时间段内天气情况的方法。

22、能说出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3、能说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当地的季节划分)。

24、能说出不同季节里动植物的变化现象。

过程与技能

1、自己设计符号描述一些天气现象,并能运用它记录各种天气情况。

2、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

3、使用温度表测量气温。

4、测量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了解其数据差异产生的原因。

5、测量一天中同一地点气温的变化。

6、使用折线统计图描述已测定的一天中同一地点气温的变化数据。

7、制作和使用雨量计。

8、使用多种方法观测风向。

9、制作和使用风向标和风力计。

10、根据风级歌判断风级。

11、坚持长期观测、观察(观察并记录一个阶段内的天气情况、持续观测一天的气温……)。

1、会自己设计符号描述一些天气现象。

2、会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

3、会使用温度表概略地测量气温。

4、会测量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

5、会测量一天中同一地点气温的变化。

6、会使用折线统计图描述已测定的一天中同一地点气温的变化数据。

7、会制作和使用雨量计。

8、会观测风向。

9、会制作和使用风向标和风力计。

10、会根据风级歌判断风级。

11、在长期观测、观察过程中,能坚持下去,但观测周期不稳定。

(如:

观察并记录一个阶段内的天气情况、持续观测一天的气温……)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1、正确地理解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

3、通过观察总结当地的气候特征并以此调节自己的生活。

1、能说出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切。

2、会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

3、能通过观察总结当地的气候特征。

 

观察与测量

科学知识

1、观察的意义。

观察使我们了解到事物的样子,了解到事物相互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了解到事物正在发生的变化。

2、观察需要使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综合使用多种感官观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3、人的不同感官适合观察不同的事物特征。

4、人的感官不总是可靠的,要精确地获得一些信息的数据要借助工具来测量——测量工具是人体感官的延伸。

5、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不同的测量工具适合测量不同的数据,能够将各种测量工具与其适合测量的特征对应起来。

6、估算是测量方法的一种,估算适用的对象。

1、能说出观察的意义。

 

2、能说出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

3、能说出人的不同感官适合观察不同的事物特征。

4、能说明人的感官不总是可靠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一些数据。

 

5、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适合测量不同特征的数据。

 

6、能说出估算是测量方法的一种,有些测量需要估算。

过程与技能

1、使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的多种特征。

2、根据被测事物的特征合理选择测量工具。

3、使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4、选取适当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1、能使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的特征。

2、能使用给定的测量工具测量数据。

3、能够使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4、能够根据给定的估算方法进行粗略的估算。

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

1、运用各种感官及适当的方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2、测量工具发展的历史,体会科技进步推动测量工具的发展,从而使测量的结果越来越精确。

3、测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能够运用各种感官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2、能说出测量工具(计时器)发展的历史。

3、能说出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年级下册“评价内容标准”

单元

教材内容

评价行为描述

 

科学知识

1.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2.骨头的构造(外部坚硬,中间的软物质是骨髓)。

3.骨骼的作用(支撑、保护、支持运动)。

4.关节的作用(可以使人灵活运动、缓冲)和关节的运动方式(弯曲、伸直、旋转等)。

5.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

6.一些营养成分(钙或蛋白质)可以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

1.能说出人体有206块骨头,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2.能说出骨头内部或外部构造。

3.能说出骨骼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

4.能说出关节的作用和关节的运动方式(两种以上)。

5.能说出人体肌肉有600多块。

6.能说出有利于骨骼与肌肉生长的营养成分。

过程与技能

1.用拼接的方法完成骨骼拼图。

2.通过活动身体找到参与此活动的主要关节。

3.通过动作,感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4.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1.能够对照人体骨骼模型完成骨骼拼图。

2.能够通过规定情境下的动作(如下蹲)找到参与运动的主要关节。

3.能够通过规定情境下的动作(如前臂曲),感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4.能够在他人指导下合作完成模型的制作。

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

做运动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能说出运动时进行保护的措施。

 

科学知识

1养蚕的基本方法(空间、食物、空气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蚕有自己独特的生长特点,一生要经过变态。

(蚕卵—幼虫—蛹—成虫)

3种桑养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4昆虫的一生都要经过变态。

1能说出养蚕的基本方法。

2能说出蚕生长的各个阶段的不同名称。

3知道种桑养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4.能说出昆虫的一生都要经过变态。

过程与技能

1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2对蚕卵、蚁蚕的大小、长度进行测量,并用语言或图画进行描述。

3自己饲养蚕,并观察、描述蚕的成长和变化,交流观察结果。

4进行抽丝,测量一根丝的长度。

5搜集有关我国养蚕的历史。

1.能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2.能对蚕卵、蚁蚕的大小、长度进行测量。

3.自己饲养蚕,能较长时间的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4.能在他人的指导下或通过合作进行抽丝,测量蚕丝的长度。

5.能搜集有关我国养蚕的历史。

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

蚕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蚕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的运动

 

科学知识

1.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变化

2.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

不相同。

3.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通过一

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描述。

4、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5.物体的四种运动方式:

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6.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越慢,反之,则快)。

7.同一种运动可能包括几种运动方式。

1.能说出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能说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能说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描述。

4.能说出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5.能说出物体运动的四种方式。

6.能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7.能说出同一种运动可能包括几种运动方式。

过程与技能

1、使用秒表测量走路的速度并给各种运动速度排序。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

3、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

4、可以用图示的方法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

1.会使用秒表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预测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

3.能通过控制某一变量,进行实验探究。

4.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

1、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或静止状态。

2、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

1、根据具体生活事例,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根据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物体运动的多种方式。

科学知识

1、力有大小和方向。

2、力影响物体的形状、运动(快慢、方向)。

3、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弹性。

4、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5、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能说出力有大小和方向。

2、能说出力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和物体运动的快慢、方向。

3、知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弹性。

4、能说出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5、能说出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6、能说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过程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物体形状的影响。

2、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4、阅读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

5、通过实验,探究减少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6、制作简易降落伞。

7、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1、用一种实验方法证明力对物体运动和物体形状的影响。

2、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力的大小。

3、能在他人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4、能阅读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

5、能在他人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减少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6、能在他人指导下或通过合作制作简易降落伞。

7、能预测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

1、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物体弹性的应用。

2、运用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能根据提供的事例说明生活中对物体弹性的应用。

2、能根据具体事例判断摩擦力的增大或减小。

(如:

轮胎上的条纹为增大摩擦力;自行车链条加润滑油为减少摩擦力。

 

调查与预测

过程与技能

1、设计调查问卷。

2、认识并使用调查工具。

3、对事物进行预测。

1、根据一个主题(如:

家庭每日用水量的调查)组内合作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2、认识并会使用1-2种调查用的工具。

3、在规定的情境中进行预测。

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

1、关注身边事物的变化。

2、关注身边事物,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

1、能根据身边事物的变化用1-2种方法进行调查。

2、能对身边事物(原因、现象或结果)进行预测。

五年级下册“评价内容标准”

单元

教材内容

评价行为描述

科学知识

1、机械的概念及作用。

2、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的结构特征

3、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的作用

4.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装置的结构

5、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装置的功能

1.说出机械的概念

2.说出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的结构特点。

3.说出杠杆、定滑轮、动滑轮、轮轴、斜面的作用。

4.说出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