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9996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docx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B)

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A)。

A.阶级属性讲B.研究的对象讲C.研究的主要内容讲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C)

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C)

A.唯心主义B.辩证法C.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B)

A.唯心主义B.辩证法C.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共产主义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共产主义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共产主义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B)

A.社会主义B.共产主义C.无产阶级专政D.大同世界

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B)

A.历史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实践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BC)。

A.马克思主义哲学B.自然辩证法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ABD)。

A.经济社会根源B.思想渊源C.客观精神的原因D实践基础.

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AC)。

A.唯物史观B.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D.辩证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ACD)。

A.德国古典哲学B.中国儒家思想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

(BCD)。

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

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

5.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

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

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

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

9.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

10.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

四、连线题

1.请把下列理论和它们的代表人物连线C

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A、圣西门

②德国古典哲学B、费尔巴哈

③空想社会主义C、亚当•斯密

A.①B②C③AB.①C②A③BC.①C②B③CD.①A②B③C

2.请把下列人物和他们所属派别连线B

①马克思A、客观唯心主义

②黑格尔B、旧唯物主义

③费尔巴哈C、辩证唯物主义

A.①B②C③AB.①C②A③BC.①C②B③CD.①A②B③C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把主要精力用在写作《资本论》的第二、三卷上。

但是,长期的穷困、劳累和疾病,损害了他的健康。

到1883年初,马克思的病情加重,恩格斯每天都来看望他,请医生为他看病,可是病情仍不见好转。

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书桌前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

他被安葬在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里。

恩格斯失去了亲密的战友,独力担负起指导各国工人运动的重任。

他还花费极大的精力整理马克思的遗稿,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

因为原稿除个别地方比较详细清楚以外,几乎都是用缩写字和速写符号写成的。

中间留下了无数的空白。

恩格斯必须首先辨认和抄写手稿,然后在各种原稿本中选择最成熟的一种,并把所有的空白都填补起来,而且要写得和马克思的手笔一样。

恩格斯怀着对亡友的思念,夜以继日地整理这些遗稿。

后来,由于健康状况恶化,恩格斯已经不能坐着写字,医生禁止他晚上看书。

他就请了一位秘书做记录,自己口述马克思的原稿。

为了整理出一份“完全符合作者本意”的原稿,恩格斯一丝不苟地推敲每一个字,并且增补了许多新材料来说明马克思的每一个论点。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的整理工作终于完成了。

整理第三卷的工作更加艰巨,差不多又用了10年时间。

《资本论》的作者是马克思,最后完成者却是恩格斯。

这两位亲密无间的朋友都为这部不朽的著作倾注了心血。

这部书就是这两位伟人非凡的革命友谊的见证。

除此以外,恩格斯还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重要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恩格斯热情地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在他的支持下,1889年7月,22个国家的近400名代表在巴黎举行会议,宣布成立“第二国际”。

在大会上,由法、美等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代表提议,把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因为在1886年的这一天,美国芝加哥等地的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举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勇敢斗争精神。

大会通过了这个决议。

从此,每年“五·一”成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

1895年,恩格斯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8月5日逝世了。

根据遗嘱,他的骨灰盒被葬入大海。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奋斗了一生,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导师。

他们相继去世后,工人运动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

到20世纪初,俄国的革命活动在列宁的领导下,成了各国工人和他们的政党瞩目的中心。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出生在1870年,原姓乌里扬诺夫。

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关心国家命运,反对沙皇专制统治。

他的哥哥萨沙因为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未遂而被捕牺牲。

列宁却走上了另一条革命道路,决心用武装推翻专制政权。

在组织学生运动的时候,他曾被捕。

警官问他:

“你要造反吗?

要知道,你前面是一堵墙!

”列宁毫不示弱,反击说:

“是一堵腐朽的墙,一推就倒的!

后来,他又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小组,自学外文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自学了大学的课程,并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获得优异成绩。

他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了一个掌握广博知识和革命理论的革命家,成为俄国工人阶级的领袖人物。

1895年,他领导的各地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频繁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注意,他曾经被捕流放在西伯利亚3年,直到1900年才期满。

此后,他到了法国,办起了《火星报》,为成立工人阶级政党作理论准备。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比利时举行。

在讨论党纲、党章的时候,会议发生激烈的争论。

列宁认为:

只有承认党纲并且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才能是党员。

这样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和组织性。

而另外一些人主张,只要参加罢工,不参加组织也可以宣布为党员。

虽然后一种意见当时略占上风,但是在选举中央机关时,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

它就是俄国共产党的前身。

另一派人占少数,被称为“孟什维克”(意为少数)。

从此,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节选自《世界通史故事》)

(1)以上材料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介绍,让我们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ABCD)

A.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D.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BCD)

A.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B.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是由列宁等以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C.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夺取了十月革命伟大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D.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2、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

“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

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

“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

“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

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1)材料1中的“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句话,其主要的背景包括(D)。

①工业革命开始爆发②工人阶级政党发展

③资本主义代议制趋向完善④巴黎公社政权昙花一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结合上述材料,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应该是(ABCD)。

A.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B.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圣经和教条,一定要区别对待

C.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D.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地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法宝。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即是(B)

A.唯物论B.世界观C.辩证法D.方法论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运动B.规律C.联系和发展D.矛盾

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辩证思维方法

7.发展的实质是(D)

A.前进的运动B.上升的运动C.曲折上升的运动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矛盾的基本特性是(C)

A.斗争性B.同一性C.斗争性和同一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里的“常”指的是(C)

A.矛盾B.变化C.规律D.奥秘

12.马克思说:

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是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是说意识活动的(B)

A.创造性B.目的性和计划性

C.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D)

A.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物质不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15.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C)

A.认识B.意识能动性C.实践D.主体选择

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运动B.静止C.时间和空间D.客观实在性

1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AB)

A.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B.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C.物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

D.决定事物变化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的问题

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C)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3.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ABC)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试验D.意识活动

4.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即(ABCD)

A.条件性B.客观性C.普遍性D.多样性

5.人们可以用蜣螂清除牛粪、用水发电。

用针灸治疗疾病。

这表明(AC  )

A.正确认识事物的联系就能因势利导,利用客观联系为人类造福

B.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C.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D.联系是人能随意创造的

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CD)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CD)

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B.形式上现象上新奇的事物

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

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ABCD)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ABC)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C.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D.它给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的是(ABCD)

A.就事论事B.因材施教C.对症下药D.量体裁衣

11.下列关于量变质变规律说法正确的有(CD)

A.量变仅指事物数量的变化B.凡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是(ABCD)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1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ABCD)

A.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三、判断题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

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则不具有物质性。

(×)

5、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6、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条件的。

(×)

7、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

8、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

9、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是必然的,因此不存在曲折。

(×)

10、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

1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并终将回到起点。

(×)

1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15、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

四、连线题

1.将下列选项的对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

①运动-----B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静止-----C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空间-----A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将下列选项的对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A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③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的-----------B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1.材料一: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三: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问题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