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0007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ocx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Hube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姓名:

*******

学号:

********28

专业:

针灸推拿学(涉外方向)

年级:

2010级

实习单位:

湖北省中医院

 

完成日期:

2015年4月24日

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学位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实习单位:

湖北省中医院

作者签名:

宁迪

*******

 

2015年4月24日

 

中文摘要……………………………………………………5

ABSTRACT……………………………………………………6

缩略词表……………………………………………………8

前言…………………………………………………………8

临床研究……………………………………………………9

第一部分临床资料…………………………………………9

1.一般资料……………………………………………………9

1.1病例来源……………………………………………9

2.诊断标准……………………………………………………9

3.纳入标准……………………………………………………9

4、排除标准…………………………………………………9

5.剔除标准……………………………………………………10

第二部分临床治疗方法…………………………………10

1.病例分组……………………………………………………10

1.1针灸组……………………………………………10

1.2西药组………………………………………………10

2.针刺操作……………………………………………………10

3.西药给药方法………………………………………………12

4.针刺意外处理方法…………………………………………12

5.观察指标……………………………………………………14

6.临床疗效……………………………………………………14

7.统计学方法…………………………………………………14

第三部分结果与分析…………………………………………14

第四部分讨论…………………………………………………15

1.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识………………………………………15

2.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17

3.慢性胃炎现有的治疗法………………………………………18

3.1.一般治疗………………………………………………18

3.2.西医治疗……………………………………………18

3.3.中医治疗……………………………………………18

4.针刺治疗方法的理论探讨及分析……………………………19

5.存在的问题及展望……………………………………………20

5.1存在的问题…………………………………………20

5.2展望…………………………………………………20

6.小结……………………………………………………………21

谢辞………………………………………………………………21

参考文献…………………………………………………………22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评价受试患者接受2个疗程治疗后的疗效,旨在初步观察针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从而了解针灸治疗相对于西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针灸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确实的临床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的慢性胃炎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以1:

1的比例,按照就诊的先后编号用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二组,每组20例。

治疗组采用针灸进行治疗,主穴为中脘、胃俞、足三里,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肝胃不和加肝俞、期门。

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奥美拉唑胶囊20mg/粒,晨起空腹口服,每日1粒,7d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各组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治疗后胃镜检查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经针灸治疗后,治愈率为20.00%,总体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经奥美拉唑胶囊口服后,治愈率为10.00%,总体有效率为65.00%。

经x²检验,p<0.05(x²=8.58,p=0.03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差别有显著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对慢性胃炎产生疗效,在改善慢性胃炎患者上腹胀、胃脘痛、食少纳呆、嗳气、反酸、大便异常等症状方面,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在验证了针灸治疗法治疗慢性胃炎中的确切性和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慢性胃炎;针灸治疗;临床观察

ABSTRACT

Purpose:

Inthisstudy,throughthedesign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evaluatethetherapeuticeffectofthetestedpatientsreceivedtwocoursesoftreatmentaimedattheclinicalefficacyofacupunctureintreatingchronicgastritispreliminaryobservations,andunderstandacupunctureinrelationtotheclinicalvalueofwesternmedicine,forAcupunctureprovidesafirmbasisforclinicalapplicationinthetreatmentofchronicgastritisandpromotion.

Method:

ThisstudyselectedpatientswithchronicgastritisfromJune2014toApril2015duringtheAffiliatedHospitalofHubeiProvince,Hube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Hospitalofacupunctureinhospital,andmettheinclusioncriteria,40patientsina1:

1ratio,accordingtothesequenceofnumberswiththetreatmentandtheuseofrandomlydividedinto"treatment"group,the"control"group,twogroupsof20patientseach.Thetreatmentgroupreceivedacupuncturetreatment,themainpointoftheZhongwan,Weisu,Zusanli,spleenandstomachplusPishu,Zhangmen,disharmonyandprocessingGanshu,Qimen.Thecontrolgroupwithwesternmedicinetreatment,Omeprazolecapsules20mg/tablets,morningfastingoral,dailyone,sevendaysforacourseoftreatmentaftertwocoursesofclinicalefficacywereobservedineachgroup.

Result:

Aftertreatment,endoscopyshowedsignificantimprovementcomparedwiththeprevioustreatment,thestatisticaltreatment,thetreatmentgroupafteracupuncturetreatment,thecureratewas20.00%,totaleffectiverateof90.00%.Thecontrolgroupafteroralomeprazolecapsules,thecureratewas10.00%,theoverallresponseratewas65.00%.Afterx²test,p<0.05(x²=8.58,p=0.035),thetreatmentgroupandthecontrolgroupinimprovingclinicalsymptoms,therewasa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treatmentgroupthanthecontrolgroup.Twotreatmentmethodscanproduceatherapeuticeffectonchronicgastritisinpatientswithchronicgastritisimprovebloating,epigastricpain,eatlesspoorappetite,belching,acidreflux,abnormalstoolsandothersymptoms,thetreatmentgroupissuperiortothecontrolgroup.Thisstudyverifiedtheacupuncturetherapyinthetreatmentofchronicgastritisandpracticalityexact,worthyofclinicaluse.

Keywords:

Chronicgastritis;Acupuncture;ClinicalObservation.

 

缩略词表

英文缩写

英文全称

中文全称

CR

Clinicalresearch

临床研究

SPSS

StatisticPackageforSocialScience

统计分析软件

CG

Chronicgastritis

慢性胃炎

Hp

HelicobacterPylori

幽门螺旋杆菌

TCM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中医药

前言

针灸为我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疗法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针灸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疗效确切,来源于最为原始的疾病对抗方法,进而发展成一门具有理论支持和临床效果的特色学科。

针灸起源于远古时期最为原始的火灸石熨、针刺放血,刺痈排脓等治疗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深化和总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针灸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探索和发展,为保卫我国古代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时至今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当我们用现代医学知识来研究中国针灸,探究针灸作用机理及疗效,充分的将它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在新时代继续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慢性胃炎(CG)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等病范畴,以胃脘疼痛、饱胀、痞闷不舒、反酸、嗳气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发病年龄越来越小。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动力障碍、中枢神经功能失调有关,但对其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如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短时期内控制效果尚可,但复发率较高,停药后病情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而中医针灸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效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运用针灸和西药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观察其临床疗效,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了解针灸相对于西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的优势及价值,为传统针灸在新时期的推广和发展提供确实的临床依据。

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1病例来源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诊断标准者。

2.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状;

(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

(4)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5)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3.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者;

(3)年龄20-70岁,性别不限;

(4)治疗前1个月及治疗中均未服用任何消炎止痛药物及激素等对慢性胃炎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5)能够接受本研究方案而不配合其他治疗的患者;

(6)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4、排除标准

(1)中医诊断不符合慢性胃炎患者;

(2)不能坚持本治疗方案或不愿放弃其他治疗方法,资料不全或无法判定疗效等影响疗效观察者;

(3)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肿瘤及造血系统疾病等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4)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5)小于20岁以及大于70岁的患者;

(6)未能按照实施计划完成治疗过程者。

5.剔除标准

(1)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者、观察阶段中断治疗者;

(2)生活作息极不规律者,治疗过程中不配合治疗者;

(3)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它并发疾病者;

(4)治疗过程中自行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者。

第二部分临床治疗方法

1.病例分组

将符合本研究纳入诊断标准者按就诊先后编号用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

两组各20例患者,分别给予相应治疗。

1.1针灸组

采用针灸进行治疗,主穴为中脘、胃俞、足三里,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肝胃不和加肝俞、期门。

1.2西药组

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奥美拉唑胶囊20mg/粒,晨起空腹口服,每日1粒,7d为一个疗程。

2.针刺操作

采用一次性针灸针[天协牌,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标准号:

GB2024-1994,规格(0.35×75mm、0.35×50mm)]。

局部小图后,选用合适型号不锈钢毫针,垂直进针,视患者体质及针刺部位刺入25-40mm。

脾胃虚弱者得气后在针柄上套置一段约2cm的艾卷,至艾卷燃尽后再套置一段,留针30min,至艾卷燃尽,待针柄冷却后出针;脾胃不和者得气后在针柄接C6805B电针仪,连续波、输出频率为50Hz,输出频率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一次,每治疗7天后休息2天,7天1疗程,一共2个疗程。

3.西药给药方法

晨起空腹口服。

如Hp阳性且有根除Hp适应症者,给予标准三联周,然后继续奥美拉唑胶囊20mg/粒,poqd,每日1粒。

(标准三联用法为:

奥美拉唑胶囊20mg+阿莫西林1.0g+替硝唑0.5g,bid,疗程1周)

4针刺意外处理方法

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3年出版的第1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中常见针刺意外处理方法进行:

(1)晕针:

应当立即停止留针,或停止针刺,退出全部已刺入之针,扶病人平卧,并松解衣带,放低头部,注意保暖。

轻者给饮温茶或温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

未能缓解者,行上述处理后,可予指按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素髎、足三里、太冲、内关、涌泉等。

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

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应采取现代急救措施。

并且在病情缓解后,仍需要适当休息。

(2)滞针:

对因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滞针的患者,须耐心解释,消除其紧张情绪,并延长留针时间,或在滞针临近部位作轻柔按摩,以使其松解,或在其临近部位再刺一针,或弹动滞针针柄,以求宣散气血、缓解痉挛;若因术者单向捻转过度,则需向反方向捻转;若因患者自身体位移动,应帮助其恢复原来体位。

拔针须谨慎细心,切忌强力硬拔。

(3)弯针:

出现弯针后,先不要再行任何手法。

弯曲度较小者,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徐徐拔出;针身弯曲度较大的者,可顺着屈曲方向慢慢将针体退出;对于因体位移动所致的弯针,应先协助患者恢复进针时体位,而后始可退出;针体不止一处弯曲者,须结合捻转倾斜针柄的方向分段逐次外引。

总之要避免强拔硬抽而引起折针、出血等。

(4)折针:

术者首先应保持头脑冷静,态度沉着;交代患者不要恐惧,并保持原有体位,防止残端隐陷。

若皮肤尚露有残端,可用镊子将其钳出。

若残端与皮肤相平,而折面仍可看见,则可用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皮肤下陷,相应地使残端露出皮肤,再用镊子轻巧拔出。

如残端完全没于皮内,须根据所在部位,行外科手术切开寻取。

(5)针后异常感:

通常让患者出针后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去,并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或加艾条施灸,即能消失或改善。

(6)出血和皮下血肿:

对于出血者,可用棉球较长时间按压,并稍施按摩。

对于微量的皮下出血引起局部小块青紫,一般可自行消退,不必处理。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青紫面积大且影响功能活动,应先做冷敷止血,48小时后再做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吸收。

(7)针穴疼痛:

应调整针刺方向和深浅;对于有针尖钩曲的针,应先退出针体,再用手指上下循按局部。

(8)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一旦引起气胸,应当立即出针,让患者取半卧位休息,保持心情平静,切勿翻转体位。

漏气量少者,一般可自然吸收,同时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药物,防止肺组织因咳嗽而扩大创孔,加重漏气和感染。

对于病情严重者,如发生呼吸困难、休克、发绀等现象需立即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抗休克、少量慢速输氧等。

(9)针刺引起神经损伤:

①刺伤中枢神经——应立即出针。

轻者,安静休息一段时间后可自行修复。

重者,应配合神经外科等有关科室及时进行抢救。

②刺伤周围神经——应于损伤后24小时内采取针灸、按摩等治疗措施,并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

(10)针刺引起内脏损伤:

伤轻者,一般卧床休息后即可自愈。

如损伤严重或出血明显者,当密切观察,注意病情变化,特别是要定时检测血压。

对于休克、腹膜刺激征者,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抓紧时机进行抢救。

5.观察指标

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疼痛评估:

给受试者一条10cm长的线段,其中0分为无痛,10分为极痛即无法忍受的疼痛。

让其指认自己的胃痛程度,定线段的某一点得1-10分中的某一分,从而得出胃痛评分。

如下图:

无痛极痛

├──┼──┼──┼──┼──┼──┼──┼──┼──┼──┤

0001020304050607080910

6.临床疗效

治愈:

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好转:

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未愈:

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7.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²检验。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

人数

治愈

显著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0

4

11

3

2

18(90%)

对照组

20

2

7

4

7

13(65%)

注:

χ²=8.58.P<0.05。

第三部分结果与分析

慢性胃炎疗效效果分析(见表1)。

治疗组主要症状如上腹痛、胃脘痛、食少纳呆、嗳气、泛酸、大便异常等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治疗前,两组主要症状的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除泛酸外,两组主要症状的分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改善不如治疗组明显。

两组治疗后胃镜检查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治疗后中度和重度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第四部分讨论

1.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慢性胃炎在中医学属“胃痛”或“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并兼有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吞酸、腹胀、腹泻、纳呆等症。

久治难愈,长反复发作,甚至可出现吐血、黑便、呕吐等。

胃脘痛病名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曰:

“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心痛,胃脘痛”。

至于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痛”。

说明胃脘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素问.举痛论》篇又云:

“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病。

……寒气客于胃肠,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以上论述阐明了寒邪入侵胃脘引起气血雍滞不通而发作胃脘痛的机理。

至于本病的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及治法,在《内经》中也有描述,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足三里也”。

可见足三里治疗胃痛之久远。

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的针灸治疗胃脘痛,一直沿用至今。

慢性胃炎在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脘腹受凉,寒邪内克于胃;过服寒凉,寒凉伤中,致使气机凝滞,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二、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致使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而疼痛;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味,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雍滞,脘闷胀痛。

三、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胃痛;肝郁日久,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热灼而痛;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血行淤滞,或病久入络,胃络受阻,均可导致淤血内停,导致此病。

四、脾胃虚弱:

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崩,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

此外,也可因过服寒凉药物,伤及脾胃之阳,而引起此病。

现在中医在认识慢性胃炎时,除认为与外邪犯胃或饮食失调有关外,也强调情志致病、因淤或因虚致痛。

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通降,则出现脘腹胀痛、嗳气吞酸、两胁胀痛等症。

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淤血内结,其痛更甚,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

此外,脾胃虚寒、中阳不运,可发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时泛清水,纳呆便溏;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可发为阴虚胃痛。

2、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西医对其病因一般认为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持续反复作用于人体即可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导致慢性胃炎。

现主要的病因有幽门螺旋杆菌、饮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及其他因素如酗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有关。

近年来幽门螺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