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143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docx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

《文汇报》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

  “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

”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

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

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

李嘉诚当即承诺:

“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

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

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

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

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

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

“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

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

”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

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

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

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

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

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

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

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

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

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

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

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

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

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

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

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

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

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

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

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

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

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

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

“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

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

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

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

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

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

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场。

  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

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取”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

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

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

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

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

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

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

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

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

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

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

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

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

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

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

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

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

“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

到一九八○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

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树大招风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

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

报告声称:

“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二○○○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

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

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

“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

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

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

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

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和黄国际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黄”更要面对罚款。

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

合并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和黄国际港口”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

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

他在文章中指出:

  “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

‘和黄’卖英国的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一千一百亿港元。

之后,‘和黄’再卖MMN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

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

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

  “看李嘉诚从卖Orange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

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

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

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

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

  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

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

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

 

李嘉诚:

中国商人的一面旗帜

2002-8-28   

浏览次数:

932人次

信息来源:

 中国二板市场

 

李嘉诚,67岁,祖籍广东潮安,长江集团主席。

其父为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嘉诚一家于1939年逃抵香港。

当时李氏只有12岁。

在香港读了两年书后,又爆发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

翌年其父又因过劳而病逝,身为长子的李嘉诚,被迫辍学,期间只能找到散工工作。

   1946年香港重光,李嘉诚终于找到了第一份固定的工作,在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

由于工作勤奋,三年年后被老板擢升为总经理。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他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厂做杂工,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不久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

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最后,李嘉诚到市场去调查塑胶花的行销情况,验证了塑胶花市场的广阔的前景。

平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衡量李嘉诚当年的行为,值得商榷。

但在那个时代,偷师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

李嘉诚创大业的雄心勇气和他随机应变的精明,对我们不无启迪。

   李嘉诚满载而归。

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

临行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

他发现绣球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样品。

   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他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

众人为这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塑胶花拍案叫绝。

   李嘉诚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

   产品的竞争,实则又是人才的竞争。

李嘉诚四处寻访,重酬聘请塑胶人才。

李嘉诚把样品交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

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很快,塑胶花风行香港和东南亚。

老一辈港人记忆犹新,几乎在数周之间,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厂出品的塑胶花。

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塑胶花的倩影。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1957年岁尾,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

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

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

   李嘉诚不惜重金网罗全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不断地推出新样品。

   长江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营业额及利润成倍增长。

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

李嘉诚因此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这一年,李嘉诚正好30岁。

真正的三十而立。

   李嘉诚正是这一年涉足房地产。

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下设地产部和塑胶部,他非常看好香港地产业的前景,但未因此而放弃塑胶业。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进军北美。

   李嘉诚主动出击,设计印制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了解北美各贸易公司地址,然后分寄出去。

   没多久,果然有了反馈。

北美一家大贸易商S公司,收到李嘉诚寄去的画册后,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彩照样品及报价颇为满意,决定派购货部经理前往香港,以便“选择样品,考察工厂,洽谈入货”。

   这家北美公司就此成了长江工业公司的大客户,每年来的订单都数以百万美元计。

并且通过这家公司,李嘉诚获得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日后发展为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为李嘉诚进军海外架起一道桥梁。

   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侧目。

   长江获利丰厚,惹来厂房业主的垂涎,趁租约期满,大幅加租。

李氏不甘长期受制于人,1958年在北角购入一幅地皮,自行兴建一幢12层高的厂厦。

60年代初,塑胶花业日走下坡,而李氏亦转向地产业。

1967年,地价暴跌,李嘉诚遂以低价购入一批土地储备。

   1972年,他将长江实业上市,1979年,收购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哄动一时。

今年3月底,李嘉诚的旗舰长江实业(占34.96%股权),市值为112.8亿美元,下控的和黄(占43%)为综合企业,为务包括房地产发展与投资,货运码头与航运、零售、制造及其他服务电讯与传媒、能源、财务及投资,而和黄拥有香港电灯35%的股权。

   长实目前的土地储备以楼面面积计为148.6平方米,足以应付四年的发展。

长实在公开竞投土地方面不甚活跃,取而代之,是用其他方法增添土地,包括与拥有土地的公司合作发展;改变土地用途(如申请将工业用地和农业用改为住宅或商业用途)。

最近,它在公开竞投中,以22亿港元夺得了李嘉诚当年赖以发迹的长江大厦旁的一块地皮,下所谓千金买相连地,长实如何将之发展,值得关注。

   在祖国大陆方面,长实的投资主要在北京及福州,项目包括发电厂,基本建设与物业发展,而已投入的资金达5亿港元以上。

不过,祖国大陆的投资想来要在1996年才能为集团带来盈利,现时长实集团的物业发展项目中,所占股权最大的要数福州市的旧区重建项目(70%),总投资额35亿人民币,楼面面积约为31万平方米,将分三期进行,于七年内完成。

第一期的商住物业会于今年下旬销售。

此外,和黄的投资则以广州与上海为主,项目有地产发展,电厂,货柜与零售业。

目前长实系正研究将部分祖国大陆投资分拆上市。

   1988年,以李嘉诚为首的协平世博财团(成员包括李兆基、郑裕彤),约以3.2亿加元夺得加拿大温哥华1986年世界博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这个称为万博豪园的计划,将在20年内在上址建设住宅,商业楼宇与酒店,预计投资总额约为25亿至30亿加元。

李嘉诚虽曾多次表示希望退休,但以长实集团的庞大规模与拓展祖国大陆市场的漫长道路,他实在难以完全退下来,不过,其两名儿子泽钜与泽楷肯定会分担他不少负担。

   现年30岁的李泽钜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结构工程硕士学位,初期主要协助父亲发展加拿大万博豪园计划,之后担任长江实业董事、副董事总经理。

今年初,他更晋升为副主席。

与此同时,李泽钜也负责打理家族的加拿大业务,出任为协平世博发展有限公司主席、赫斯基石油公司董事。

   现年28岁的李泽楷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主修电脑工程。

之后在加拿大的GordonCapital投资银行工作,1990年加入和记黄埔,主要负责发展卫星电视。

去年7月,他成功地与国际传媒大亨梅铎达成交易,将卫星电视63.3%股权售予对方,为李家与和黄分别带来约2.7亿美元的收入。

目前和黄与李家约持有卫星电视18.3%与18.5%权益。

李泽楷在去年9月,亦由和黄集团董事升为副主席。

同时,在父亲支持下,李泽楷投资逾4亿美元,另行创业,成立盈科集团,从事高科技、基建与财务业务,并以亚洲市场为主。

盈科无疑可视作李家进军亚洲市场的旗舰。

盈科于今年5月,正拟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海裕亚洲,该公司从事物业发展,投资及保险业务。

   此外,今年初李嘉诚透过加拿大怡东财务公司(长江附属公司),购入马来西亚上市公司吉隆坡工业5%的股权。

他个人亦持有新加坡新达城市发展16%的股权。

与此同时,传闻他对泰国的大城银行也感兴趣,吸纳了该银行不少股份。

李嘉诚个人持有温哥华万博豪园66.5%的股权,另持有赫斯基石油46%股权。

此外,他还拥有纽约曼哈顿中心的49%股权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9%的股份。

他个人亦持有香港上市公司股份:

海裕国际(9%)与中信泰富(5%)。

至于他在家乡潮汕地区的投资,主要透过其建立的汕头大学基金会进行,估计金额逾10亿港元。

估计其财富为70亿美元。

(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