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心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282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教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招教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教心理学.docx

《招教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教心理学.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招教心理学.docx

招教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考点直击】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标志选择

个性心理的内容选择

心理学各流派主要研究内容选择

第一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应。

心理是脑机能的证明:

布洛卡区:

语言运动中枢,破坏后患失语症。

(1)神经系统的结构

1.神经元:

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神经元类型: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2.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高级中枢:

脑:

左半球:

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优势

低级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

其中的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

周围神经系统:

负责神经冲动和中枢系统间的信号传递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如:

膝跳反射、手碰到火焰会缩回。

反射弧:

参与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是由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或接受刺激的结构)、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关系:

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如果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就不能实现反射.

2.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1)反射:

条件反射:

后天习得的

无条件反射:

先天的,本能反射。

(2)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务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

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

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虎色变。

3.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基本过程:

兴奋:

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如,学习工作时。

抑制:

神经细胞的暂时性减弱或停止状态,如睡眠。

规律: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正诱导:

由抑制到兴奋

负诱导:

由兴奋到抑制

同时性诱导:

活动状态同时发生,如喝着咖啡学习精力旺盛(咖啡加强了大脑学习相关皮层的兴奋同时抑制了相邻脑的)

相继性诱导:

活动状态的先后发生,如熬夜后第二天昏昏沉沉(熬夜时的兴奋使得第二天大脑抑制,出现昏昏沉沉的状态)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1、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

(一)心理现象*****

(二)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会邻近的社会科学的也有一定的辅助。

(2)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里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教育工作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产生*****

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论灵魂》亚里士多德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

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之父:

冯特

2、心理学的发展:

西方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心理学第一势力”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3)诞生标志:

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

(1)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2)反对把意识分析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个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特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

“心理学第二势力”

研究异常行为和无意识,重视无意识现状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第三势力”

7.现代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

(1)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他正式建立了认知心理学的新方向。

(2)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第二章认知过程

【考点直击】【考题类型】

注意的定义填空、选择

注意的分类填空、选择

注意的特性填空、选择

感觉的分类填空、选择

感觉适应的定义简答

感觉阈限填空、选择

知觉的规律简答、选择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简答、选择

短时记忆特点填空、选择

再造想象填空、选择

概念的定义填空、选择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填空、选择

 

第一节注意

1、概述

1.定义:

心理活动或意识的指向和集中,是人们对事物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反映的保证

2.特点:

指向性:

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选择

集中性:

注意力停留在选择的对象上

3.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4.功能:

选择

保持

调节和监控

5.分类:

(1)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即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对事物注意

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

刺激物的新异和运动等

主观:

个人的状态和经验

(2)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即有预先目的的,需要主动努力的注意。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合理组织活动

对兴趣的依从

排出内外因素的干扰

6.有意后注意

也叫随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目的,但是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利于完成持续的任务。

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2、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定义:

统一十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对象的数目。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如规律性

个体的经验和知识

当时知觉的任务与个体的关系

(2)注意的稳定性

定义:

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有无坚定目的

个人主观状态,如意志和健康状态

相关概念:

注意的起伏: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属正常现象,不会产生消极影响。

注意的分散:

注意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吸引,不利于认识事物。

(三)注意的分配

定义:

个体在进行两种或更多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条件: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都已熟练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注意的转移

定义:

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影响因素:

原来注意的强度

新的注意对象的的特点

大脑平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一)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高年级小学生已逐渐能够自行确定目的,并根据一定目的组织自己的注意。

中学阶段有意注意取代无意注意在学习中占主导。

(二)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广度的发展

随年龄的增长,注意广度扩大,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

2.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小学阶段发展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慢。

3.注意分配的发展

注意分配能力分配较早但发展缓慢

4.注意转移的发展

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无意识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识因素,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识注意的因素。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的坚强意志。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二节感知觉

1、感觉

(1)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

视敏度:

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细节的能力。

听觉。

内耳耳蜗是听觉的感觉器官。

嗅觉

味觉

肤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

内脏感觉,只有内脏器官不适时才会感觉到,又叫黑暗觉。

平衡觉:

对身体的的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

感受器官

是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内。

运动觉:

关节肌肉的感觉,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信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定义:

感受性: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

关系: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觉器官能觉察到微弱刺激的能力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

差别感受性:

对这一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3.感受性的发展

有计划的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

(四)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

视觉:

明适应、暗适应

嗅觉:

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3)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你们还可以暂时看到它的现象

视觉后像:

正后像:

后效和实物的品质相同

负后像:

后效和实物的品质相反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如盲人失去视觉但是听觉敏锐

(3)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如红色给人温暖的感觉

2、知觉

(1)概述

1.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有感觉的关系:

联系:

来源、内容

区别:

感觉反应个别属性,知觉反应整体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如形状、大小、方位、深度

2.时间知觉:

人脑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3.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类型:

真动:

似动:

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图片)按一定空间间隔或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称为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

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错觉现象。

在两个物体中,被看作是图形的物体更倾向于被看作是运动的。

自主运动:

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仰视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

运动后效:

指长时间注视一个运动的物体,再看静止物体,会感觉到原本静止的物体在向反方向运动。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2.知觉的理解性:

即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3.知觉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恒常性:

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

(四)观察

1.含义:

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活动,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2.观察的品质:

目的性

客观性

精细性

敏锐性

3.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的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

培养途径: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在实际观察中有针对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观察结果,分析结果并形成观察报告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成果。

三、中小学生感知觉发展

(1)感觉的发展

小学生视觉、听觉、运动觉发展很快。

视觉占主导,听觉敏锐度岁年龄增长提升。

中学生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

(2)知觉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不断发展

四、感知觉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一般而言,模型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记忆

1、记忆概述

(1)概念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不同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不同

形象记忆:

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

逻辑记忆:

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以曾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

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

陈述性记忆:

有关事件和事实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

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外显记忆:

个体有意识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的记忆。

内隐记忆:

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三)记忆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的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正确性和精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她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存储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二、记忆过程

(1)识记

1.概念:

记忆的第一个阶段,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有选择性。

2.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

有意识记:

有明确的目的,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是人们获取并积累系统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主要途径。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

机械记忆:

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

意义识记:

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识记。

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

(3)活动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

(2)保持与遗忘

1.保持:

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

2.遗忘及其规律:

(1)遗忘概念:

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

(2)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研究材料:

无意义音节

被试:

本人

内容: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学习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效果最好。

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能达到恰好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

(3)学习任务的长久性与任务性。

(4)识记方

(5)法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4.遗忘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

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3)压抑动机说:

(4)提取失败说:

舌尖现象

(5)同化说:

奥苏贝尔提出的,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5.防止遗忘的方法-------有效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3)回忆或再认

1.回忆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现出来的过程。

2.再认

人们对感知过的、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他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3、记忆系统

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间记忆

1.概念: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是记忆的开始阶段。

2.特点:

(1)时间极短0.25秒~2秒,图像信息存储时间为0.25秒~1秒之间,声像信息存储时间在2~4秒之间

(2)容量较大

(3)形象鲜明

(4)记忆痕迹容易消退

3.编码

编码形式包括图像记忆和声象记忆,以图像记忆为主要形式

4.存储

几乎所有进入感官的所有新信息都会被登记,然而、瞬时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主义并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转入短时记忆。

那些没有转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很快就会消失。

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再约1秒,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在1~4秒。

(2)短时记忆

1.概念:

在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和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阶段。

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

2.特点:

(1)时间很短1分钟以内

(2)容量有限5~9个组块

(3)意识清晰

(4)操作性强

(5)易受干扰

3.编码

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组,主要是听觉编码。

4.存储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方式。

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3)长时记忆

1.概念: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特点:

(1)容量无限

(2)保持时间

3.编码

以意义编码为主。

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

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又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4.存储

人类长时记忆中存储着两种不同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4、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

中学以后,有意记忆在学生的记忆中占主导地位。

(2)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记忆占主导。

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记忆占优势。

五、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五)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六)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四节表象和想象

1、表象

(1)含义:

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

(2)分类: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3)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证明心理旋转实验

二、想象

(一)含义:

人脑对已存储的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种类:

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都,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2.从想象和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三)功能

1.预见功能

2.补充功能

3.替代功能

4.调节功能

(四)想象的加工方式

1.黏合:

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如孙悟空。

2.夸张:

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张和强调。

如千手观音。

3.拟人化

4.典型化

(五)品质

1.想象的主动性

2.想象的丰富性

3.想象的主动性

4.想象的现实性

5.想象的新颖性

6.想象的深刻性

(六)中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2.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3.想象中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再造想象

(1)含义和产生条件条件

1.含义:

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呼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产生条件: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的重要意义

1.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2.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3.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4、创造想象

(1)含义:

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的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产生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

5、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积极幻想.

第五节言语和思维

1、言语

(1)概述

1.语言:

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一种符号系统。

2.言语:

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3.言语种类:

内部语言对话语言

口头语言

外部语言独白语言

书面语言

(2)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1.言语感知:

(1)口头言语的感知:

口头语言的感知涉及语言的清晰度和可懂度

(2)书面语言的感知

2.言语的理解

(1)概念:

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构建意义。

(2)过程:

词汇理解;句子的理解;言语理解

(三)中小学生言语的发展

1.中小学生口头语言发展:

一年级新生以对话言语占主导,二、三年级学生的独白语言发展

(四)五年级口头语言初步发展

1.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发展:

小学三年级学会默读,到五年级到大高峰。

2、思维

(1)概述

1.含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

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

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与基本形式

1.过程:

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人脑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

(2)判断:

指认知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3)推理:

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理出合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