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374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docx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长期规划(2011-2015)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概况

项目名称:

拜城县牧民定居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拜城县牧民定居项目,包括饲草饲料地建设、牧民住房建设、牲畜暖圈建设三项建设内容。

建设标准按户均20亩人工饲草饲料地,85平方米牧民住房,200m2牲畜暖圈;工程建设规模为:

牧民住房66300m2,牲畜暖圈156000m2,饲草饲料地15600亩。

到2015年拜城县计划所有乡(镇、场)780户纯牧民由游牧到定居,由常年放牧转变为暖半年天然草原放牧,冷半年定居点舍饲圈养。

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饲草饲料地建设、牧民住房建设、牲畜暖圈建设等牧民定居人草畜三配套工程建设措施,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将冬春放牧场改季为夏秋季利用,减轻天然草原压力,从根本上治理退化草原,使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进一步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保护草原环境,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牧民致富双赢目标。

建设地址:

拜城县所有乡镇

项目投资规模:

8502万元

项目建设主管单位:

拜城县人民政府

项目执行单位:

拜城县畜牧兽医局

项目实施年限:

2011年-2015年

二、项目背景

牧民定居工程是按照牧民温饱和“初步小康”需求的适度建设规模和均等原则,为牧民建设住房、暖圈和饲草饲料地。

从而使草原牧民由常年放牧转变到暖季草原放牧,冷季舍饲圈养,由游牧到定居,实现安居乐业。

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种植业做后盾的畜牧业是低效率和不稳定的畜牧业。

规划区游牧民靠天养畜,四季转场,常年放牧,居无定所。

拜城县环境条件恶劣,冷季严寒漫长,冬春草料缺乏,自然灾害频繁,草原畜牧业生产仍处在“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怪圈中。

生产方式落后,经营水平低,牧民生活贫困,成为山区牧民奔小康的主要障碍。

实施游牧民定居示范工程,对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进行一体化配置,建设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地、牧民住房、牲畜暖圈和人畜饮水点。

使牧民由游牧到定居,从根本上改善草原牧区生产条件,发展草地农业,实行农牧结合,转变生产方式,进行冷季舍饲圈养。

为调整草原畜牧业生产结构,饲养良种家畜,提高母畜比例,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促使数量型畜牧业向效益型转变奠定了基础。

是转变粗放经营方式,发展效益畜牧业,增加牧民收入,全面提升游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

牧区是少数民族的集中聚居地和偏远地区,贫困人口集中,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牧民收入低,与本地农民相比有较大差距,是我县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

实施牧民定居示范工程建设,使牧民居有定所,畜有暖圈,从根本上实现牧民安居乐业,有效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有利于推广农牧业先进技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牧民素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特别是草原退化、超载过牧、破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十分严重。

生态持续恶化,草原畜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恶化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

但面对生活贫困的游牧民弱势群体,又不能采取减少牲畜数量保持草原生态平衡的治理措施。

实施牧民定居示范工程,建设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地。

以新增草料来源为支撑,对放牧牲畜实行冷季舍饲圈养,接纳禁牧休牧草原牲畜舍饲,将常年放牧牲畜转变为半年天然草原放牧,可有效降低草原放牧牲畜数量,减轻草原放牧压力,从根本上防治草原退化。

有助于依靠草原自我修复能力,重建与复壮退化植被。

同时,以新增饲草料为支撑对禁牧休牧草原牲畜舍饲,确保退牧还草工程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有助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牧民定居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确保拜城县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需要

(1)畜牧业在县整体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拜城县水草丰茂,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历来是县域传统优势产业,2009年拜城县牧业产收入3.37亿元,占村总收入的26.4%,因此确保实现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对繁荣拜城县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拜城县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由于季节性放牧草场分布不平衡,夏牧场有余,冬、春、秋场不足,加之长期超载放牧,草场可载畜量大幅度下降,灾害天气多,牲畜死亡掉膘严重,尤其是冬季严寒漫长,一遇风雪灾害就有大批牲畜死亡,据统计2003—2009年间,全县累计死亡成幼畜3.5多万头(只),因牲畜瘦弱掉膘,测算平均可达到牲畜体重的1/4,全县平均每年的掉膘损失相当于死亡0.9万只绵羊。

(3)实施牧民定居建设,是增强牧业防灾能力的必然选择。

牧农结合,逐步实现定居,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县域内缺水草地分布广,一次性解决易灾区域牧民定居,工程大,投资多,近期很难办到,同时因草原畜牧业特有的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性,也就决定了游牧转场以充分利用季节性草场的方式,仍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因各方面原因,县域季节草场相距较远,最远的一次性转场距离可达130多公里,牲畜经长途转场,极度困乏,一遇灾害天气,牲畜成批死亡势在必然,急需中途补给,恢复体力。

同时牧民转入冬场时,本身辎负过重,难以一次性长途携带备足牲畜越冬草料,转入冬场或灾情发生后,急需就近解决草料。

(二)牧民定居建设是加快牧民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畜牧业是拜城县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们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沙漠边缘、四季游牧、生活贫苦,全县纯牧业户780户,草地、牲畜是牧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遇特大灾害,极易使部分牧民失去根本的生活保障,因此,通过工程的实施,提高牧业防灾能力,保护广大牧民切身利益,对牧民脱贫致富,增进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安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改善草地生态环境,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牧民定居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建设牧民住房、人工草地,牲畜棚圈,在项目区内推行合理的放牧制度,积极探索构筑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体系建设模式,为今后草地生态建设提供模板示范。

(2)牧民定居建设通过推广种植优良牧草,增加防灾草料贮备,不仅为项目区牧业防灾救灾提供物质保障,而且对提高广大牧民防灾意识,增强加速实现定居,转变传统游牧方式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项目区自然条件优越。

项目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适中,肥力中等,并且具有较为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为今后发展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政策支持、牧民建设积极性高。

为改善牧业生产条件,保护草地生态,增强牧业防灾能力,从中央到自治区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草地有偿承包,加强草地保护、改良和建设、防病改水项目等,极大的调动和激发了广大牧民投身定居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三章自然经济概况

拜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天山中段南麓,四周群山环绕,呈一狭长带状盆地。

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高度在1170米至6000之间,平均海拔1200米,东西长约197.5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地处东经80°37′—83°03′,北纬41°24′—42°51′。

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地区昭苏县、特克斯县接壤,南以却勒塔克山与新和县相连,东与库车县、和静县毗邻,西以木扎提河与温宿县相望。

县东北距乌鲁木齐市直线距离514公里,公路里程为843公里(乌喀公路);全县总面积1.91万平方公里,辖4镇10乡2个国营农牧场,总人口2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8%,汉族占12%。

拜城县东距库车110公里,西距阿克苏市170公里,省道307线横穿县境。

(一)自然资源概况

1、气候资源:

拜城县气候属于大陆性中温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6℃,无霜期133—163天,最长203天,历年最低气温-28℃,最高气温38.3℃,气候宜人。

4—9月为农作物的生长期,平均气温12.6—15.6℃,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日照时数2780小时,白天日照时间长,平均实际日照时数11小时,5—8月份,平均日照时数为14小时以上。

2、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丰富,5条主要河流(木扎提河、喀普斯浪河、台勒维丘克河、喀拉苏河、克孜尔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汇集克孜尔水库,穿越却勒塔克山口,流入库车、新和、沙雅三县,年径流量为27.9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为30.99亿立方米,地下水净储量为27.73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0.0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5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9.6万千瓦。

3、土地资源:

拜城县地域辽阔,土地总面积2865万亩,其中:

山脉丘陵2270万亩,约占总面积的80%,绿洲平原595万亩,占20%。

耕地面积105.32万亩,常年耕地面积70万亩,林地面积212.8万亩,草场1394.8万亩,山区天然草场面积1050万亩,水域面积148万亩,有100万亩荒地尚待开发,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4、自然植被:

拜城县因地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气候的多变性和草场类型丰富多样性,按其草场类型主要分为高寒草甸、山地草甸、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平原荒漠、低地草甸、盐漠、沼泽草场等十余种类型,主要植被有:

苔草、火绒草、芨芨草、锦鸡儿、萎陵菜、蒿子、假木贼、麻黄草等上千种植被,其自然覆盖率在5%—60%之间,由于长年草畜发展严重失衡,拜城县各类型草场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超载率在20—40%。

(二)畜牧业总体情况

2009年全县牲畜存栏数达86.81万头(只),出栏牲畜46.65万头(只),增长4.8%,出栏率53.1%,商品牲畜28.92万头(只)商品率32.92%。

产肉1.65万吨,产奶2126吨,产蛋551吨。

全县畜牧业总收入3.37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6.4%,畜牧业人纯收入1174元,同比增62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的26.8%。

拜城县的天然草场主要分布为分布在天山深处的中、高山和低、中山下部,地势高寒,降水量充沛,气候凉爽,以草甸植被为主,总面积1036.5万亩,其中山地草场824.5万亩,荒漠草场212万亩。

可利用草场746.5万亩,占全县草场的72%,放牧习惯属于游牧;天然草场围栏1.7万亩;牧道长度3209公里。

第四章项目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国家生态建设规划》

3、《新疆加快草地综合开发,发展边远牧区经济总体规划》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疆畜牧业若干问题的决定”》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6、《拜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7、《拜城县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

8、国发[2007]32号文件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精神。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

第五章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草原绿起来和牧民富起来为目标,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牧民生活方式和草原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推动草原牧区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构建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牧区新农村奠定基础。

二、项目的原则

1、小开发,大保护。

按照“小开发,大保护原则”,优化配置资源,建设高产优质饲料地,发展草地农业。

以新增草料资源为支撑,将冬春草场变为夏秋放牧、把全年放牧改为暖半年天然草原放牧,冷半年人工草料舍饲。

减轻草原放牧压力,从根本上防治草原退化,依靠草原自我修复能力,复壮与重建退化草原,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科学测算,制定建设标准。

按照生产资料第一,居住条件第二,以及温饱与初步小康需求,测算游牧民人均住房面积、暖圈面积、冷季舍饲的草料需求规模以及以水定地原则,制订人草畜三配套工程的适度建设标准。

3、易地开发,分户承包。

按照易地开发,效益第一原则,以乡为单元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布局饲草饲料地建设。

项目建成后遵循客观、公正和初始均等原则将饲草饲料地全部分户承包到游牧民手中,不允许移交公司或事业单位经营。

4、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

草料地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牧民住房和牲畜暖圈由国家和地方均等分担。

新疆地处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无力配套,由发展银行给牧民贷款筹资,由地方财政贴息筹措配套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第六章项目建设总体方案

一、项目总体布局

按照连片集中,便于工程实施,便于管理,能够最大量解决牲畜安全越冬和抵御灾害性气候的原则,拜城县牧民定居工程放在15个乡镇大区域。

项目总体建设15600亩的人工草场,牲畜棚圈156000平方米,牧民住房66300平方米;每户住房面积85平方米、饲草料地20亩、牲畜暖圈200平方米。

二、牧民住房建设方案

按照合理布置、统一规划原则,具有8级抗震能力的标准进行建设。

三、人工草地和棚圈建设方案

根据因地制宜、建设用地地形、地貌特点,按建设标准进行布置。

第七章项目工程管理

7.1组织管理:

7.1.1组织机构设置

按照国家、自治区的规定,为了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早日建成并长期发挥抗灾保畜的作用,成立“拜城县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组长由主管畜牧业工作的县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由畜牧兽医局局长担任。

领导小组下设“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畜牧兽医局,由畜牧兽医局局长办公室主任,项目执行办公室设项目综合科、项目工程科(设在畜牧兽医局)。

各项目区、乡镇畜牧兽医站法人为成员。

7.1.2组织机构职能设立项

牧民定居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项目组织安排,并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

牧民定居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项目建设期的日常管理,负责工程建设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和项目建设进度,组织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对竣工项目进行验收等。

项目综合科负责项目的全面综合业务,对内、对外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及项目计划的制定、资金管理,参与制定项目招标方案审定、物资采购计划,参加并监督项目招标投标过程,对项目进展情况监督、检查工作;项目工程科负责组织设计、牧民定居工程的施工管理及质量的监督检查、工程指导等工作。

项目区法人负责项目建设的具体执行工作,全过程参加项目建设,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重大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报自治区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质量;根据需要及时组织培训工程管理人员,制定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7.2建设管理

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具体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

招投标本着公开、公平、公证的原则,进行公开招投标。

项目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建设任务和工程投资具体落实到各项目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定期检查、严格考核。

建立奖罚机制,奖励对饲草料基地项目建设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未完成建设任务,达不到建设标准的,追究责任,对弄虚作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草料地使用管理:

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项目进行,严禁土地经营权转让或变相租赁承包,项目计划一经批复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

如遇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变更时,必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项目建设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实行业主制,项目竣工验收后,必须明确产权归属,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落实管护主体,及时办理项目移交手续,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7.3资金管理

在项目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拜城县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和项目计划下拨资金,同时,项目单位也实行专户储存、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设立独立的财务帐簿和台帐,确保项目投资方向不变,使项目按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以达到项目总体设计要求和项目目的。

根据财务制度,资金拨付实行报帐制,项目建设单位应逐级按月、季度上报财务报表和项目进度报表,拜城县项目领导小组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开拨款通知单后,拨付建设资金。

资金使用受审计部门监督,对挪用、挤占等违规使用建设资金和擅自变更设计方案的项目单位,将停拨资金,直到更正为止,对情节严重的依法送交有关部门处理。

7.4项目运行管理

为了长期发挥项目效益,本项目实行合同管理,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尽义务”的原则,充分发挥项目牧民定居作用,工程建成交付使用后,实行国家饲草料储备制。

由“拜城县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项目法人签定合同,明确责任。

第八章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概述

拜城县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建设牧民住房、饲草料基地,牲畜棚圈。

通过这些工程建设为项目区提供了必备草料,提高项目区抵御灾害的能力。

工程投资8502万元。

其中,牧民住房投资3978万元,牲畜暖圈投资3900万元,人工饲草饲料地投资624万元。

二、概算依据

(1)建筑工程根据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工程量,按照建筑工程单位估价汇总表,并参考同类工程项目实际造价水平进行概算。

(2)水土综合开发参考水利部工程设计概概算标准,并结合县水土综合开发指标进行概算。

三、投资概算

(1)牧民住房66300平方米,每平方600元计算,共3978万元;

(2)牲畜暖圈156000平方米,每平方250元计算,共3900万元;

(3)饲草饲料地15600亩,每亩400元计算,共624万元;

四、资金筹措

工程建设用于各项目区改善牧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建议采用筹资以国家为基础,农牧民投工投劳为辅助的方式条件,但由于项目区属于牧区,地方财政困难,加上雪灾的破坏,地方筹资较为困难。

建议采用筹资以国家为基础,农牧民投工投劳为辅助的方式,资金筹措全部申请国家投资8502万元。

第九章项目建设进度

2011年投资2605.1万元:

①黑英山乡实施牧民定居161户,建设牧民住房13685m2,牲畜暖圈32200m2,饲草饲料地3220亩;②老虎台乡实施牧民定居43户,建设牧民住房3655m2,牲畜暖圈8600m2,饲草饲料地860亩;③克孜尔乡实施牧民定居35户,建设牧民住房2975m2,牲畜暖圈7000m2,饲草饲料地700亩。

2012年投资1297.1万元:

①布隆乡实施牧民定居35户,建设牧民住房2975m2,牲畜暖圈7000m2,饲草饲料地700亩;②赛里木镇实施牧民定居41户,建设牧民住房3485m2,牲畜暖圈8200m2,饲草饲料地820亩;③托克逊乡实施牧民定居43户,建设牧民住房3655m2,牲畜暖圈8600m2,饲草饲料地860亩。

2013年投资926.5万元:

①亚吐尔乡实施牧民定居43户,建设牧民住房3655m2,牲畜暖圈8600m2,饲草饲料地860亩;②康其乡实施牧民定居42户,建设牧民住房3570m2,牲畜暖圈8400m2,饲草饲料地840亩。

2014年投资893.8万元:

①米吉克乡实施牧民定居41户,建设牧民住房3485m2,牲畜暖圈8200m2,饲草饲料地820亩;②温巴什乡实施牧民定居41户,建设牧民住房3485m2,牲畜暖圈8200m2,饲草饲料地820亩;

2015年投资2779.5万元:

①大桥乡实施牧民定居40户,建设牧民住房3400m2,牲畜暖圈8000m2,饲草饲料地800亩;②大宛其农场34户建设牧民住房2890m2,牲畜暖圈6800m2,饲草饲料地6800亩;③种羊场实施牧民定居181户,建设牧民住房15385m2,牲畜暖圈36200m2,饲草饲料地3620亩。

第十章项目效益评价

1、社会效益。

实施牧民定居示范工程定居点,使沿袭数千年靠天养畜,常年放牧,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居有定所。

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将极大地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

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牧民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地,发展草地农业,能够扩大劳动就业率。

改善生产条件,有利于推广科学技术,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发展效益畜牧业。

综上所述,牧民定居工程对于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牧民素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效益。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地,发展草地农业,形成新的草原生产力,以新增草料进行冷季舍饲为前提,冬春草场改为夏秋利用、由全年放牧改为半年利用天然草原。

减轻了草原放牧强度,能够从根本上抑制草原退化。

并依靠和发挥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实现退化草原自我修复和草原资源永续利用。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

11.1结论

根据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如下:

11.1.1项目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畜牧业是自治区的基础产业,也是县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县已将畜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产业。

11.1.2项目建设坚持种植和养殖相结合,发展与防灾相结合,符合县牧业发展实际,将有利地促进畜牧产业化的发展,通过饲草料基地建设,为依靠天然放牧的牲畜提供大量越冬饲草饲料,改变过去牲畜“夏肥、冬瘦、春死亡”的局面,保持畜牧业稳定增长。

11.1.3项目区开发建设采用现代牧业生产方式,将草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依托,逐步实现牧业定居,有利于人工输精、胚胎移植等品种改良技术的应用,形成工厂化生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成使用,可提供量饲草料,缓和草场超载过牧现状,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草地植被增加,减少风蚀面积。

11.1.4项目建设条件优越、建设经验丰富、领导重视,项目实施有保证。

项目区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水源有保证,通过综合开发可有效地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当地小气候,有利于植被生长。

牧民定居工程项目建设一直是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的问题,拜城县计划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由县主管领导牵头,计划、财政、水利、畜牧等部门共同参加建设管理机构。

11.1.5财务评价可行。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对本项目方案的财务评价表明,本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很好,有极好的防灾效益,项目财务上可行。

11.2建议

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一、针对牧民定居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办法,加强项目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采取有利措施提高牧业防灾饲草料基地项目科技水平,加速畜牧产业化发展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