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610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8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学案中图版必修2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1.概念: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

(1)人口的集中过程: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

(2)地域的转换过程:

城市用地扩展;城镇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发生变化。

(3)经济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本质:

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2.特点

(1)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①发达国家:

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出现城市人口向郊区农村倒流的现象。

②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问题

(1)城市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2)城市交通问题:

主要表现在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

(3)城市住宅问题:

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发达国家表现为中心空房过多,形成贫民窟,市中心区逐渐衰落。

(4)城市社会问题:

主要表现为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

2.解决措施:

主要有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途径。

 

从郊区城市化的标志入手展开调查,如近郊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工业向郊区扩展,近郊区景观的改变等。

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

(2)中心区危旧房改造与郊区新住宅建设加快;(3)城市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等。

 

下图为某城市20年来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的年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B)

A.工业化过程      B.城市化过程

C.逆城市化现象D.区域化现象

2.该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A)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B.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C.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增大

D.城市中心区的面积扩大

1~2.解析

图示反映出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都不断增加,这是城市化过程的具体体现。

城市化过程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3.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D)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338

1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解析:

表中数据不能判断城市化水平;也不能判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的多少;但由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以及各国的人口总数,可以推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的数量,所以经计算,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和印度多,故选D。

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读下图完成4~5题。

4.图中显示,1992~2012年(D)

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

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

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人口数量比较接近

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

5.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C)

A.逆城市化阶段B.初期阶段

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

4~5.解析:

第4题,图形上只是展示的人口比例变化,并不决定人口数量的多少,虽然老城区人口比例略有减少,但该

城市人口总量在逐渐增大,所以老城区人口不一定减少;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远郊区两城市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其郊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

选项D正确。

第5题,由图形可知两城市人口总量都在大量增加,应该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选项C正确。

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

完成6~7题。

6.有关该地图示时期城市人口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是(D)

A.1990年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B.

乡村人口比重1978年最低

C.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超50%

D.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7.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下降

B.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

C.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

D.建筑物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减少

6~7.解析:

第6题,乡村人口比重是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通过计算可知1978年乡村人口比重最高;城镇人口比重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大约34%,由图示可知该地区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答案D正确。

第7题,城市化使得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建筑物增加,不透水面积增加,地表植被减少,使蒸发量下降;大气降水时,使地表水下渗量减少,而地表径流量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里温度高,对流运动强烈,空气上升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

故答案A正确。

8.下面四幅城市发展模式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过程的是(A)

解析:

从城市形

成过程来说,一般是集市—乡镇—小城市—大城市—生态城市;从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过程来说,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下,城市地域结构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9.下图是我国某都市区1982~2008年空间扩张过程。

此过程主要表现为(A)

A.郊区城市化B.逆城市化

C.城市空心化D.再城市化

解析:

从图中看到城市的建设用地逐年增加,所以是城市化的过程,A正确。

逆城市化是城市和郊区人口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城市空心化是城市中心衰落的景象,而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读下面地理漫画,完成10~11题。

10.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B)

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11.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D)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担城市职能

10~11.解析:

图中小鸟满身灰尘与油渍,说明城市大气等污染严重,而城市主要污染源来自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因此应分散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

12.读“城市化发展不同阶段图”(图中箭头表示人口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注:

1.中心城区 2.城市外围(近郊) 3.农村

(1)图Ⅰ、图Ⅱ、图Ⅲ表示城市化的阶段或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所处阶段分别是(  )

A.图Ⅰ和图ⅡB.图Ⅲ和图Ⅱ

C.图Ⅱ和图ⅢD.图I和图Ⅲ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哪些表现?

解析:

据图分析,图Ⅰ表示城市化初期阶段,图Ⅱ表示城市化加速阶段或郊区城市化,图Ⅲ表示逆城市化或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分别处于逆城市化(图Ⅲ)和郊区城市化(图Ⅱ)阶段。

答案:

(1)城市化初期阶段 城市化加速阶段或郊区城市化 逆

城市化或城市化后期阶段 

(2)B (3)交通拥堵,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治安问题等。

1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

A

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

年份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2025年(预测)

发达国家

50%

66.6%

72.6%

80%

发展中国家

17.0%

25.4%

33.6%

57%

B

世界人口超过百万城市的数量及变化

C

(1)A图中乙代表________国家,这一类国家与另一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相比大致从________年起突然加速,从________年起速度更快。

另一类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相比较而言增长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国家城市化起步较晚。

从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速度来看,70年代以后________国家上升较快。

目前________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

(3)对照A、B图,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________,目前城市人口数量________于发达国家,但城

市人口比重比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C图资料回答: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的数量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

国家相比,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数量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发展中 1950 198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发展中 发展中 发展中

(3)快 高 低 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4)①数量增多,速度加快 ②数量增长速度快,现已超过发达国家,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多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读我国某市1982~2012年30年间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图,完成下题。

1.1992年该市的城市化水平约为(B)

A.10%B.20%

C.30%D.40%

解析:

根据1992年的乡村和城镇人口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读以下1990年与2008年世界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单位:

%)表,完成2~3题。

国家

1990年

2008年

国家

1990年

2008年

阿根廷

86.5

92

美国

75.2

81.7

英国

89.1

89.9

加拿大

76.6

80.4

澳大利亚

85.1

88.7

尼日利亚

35.0

49.0

德国

85.3

88.1

中国

26.4

43.3

巴西

74.8

85.6

印度

25.5

29.5

2.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B)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起步晚

C.城市化速度慢

D.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3.下列有关四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C)

A.阿根廷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经济高度发达

B.巴西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工业化水平很高

C.尼日利亚城市化水平低是因为经济较落后

D.印度城市化水平低是逆城市化造成的

2~3.解析:

第2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尼日利亚、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1990年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起步较晚。

第3题,阿根廷和巴西都为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超前城市化现象,尼日利亚和印度城市化水平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低有关。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如下图),据此完成4~5题

4.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D)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5.“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B)

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断扩大

4~5.解析:

第4题,“握手楼”建在中心城市周边,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迁入,房价过高,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所以农民可以出租房屋增加收入;而其目的不是出售,不是吸引外来人口定居;吸引城市周末度假不是直接目的;农民自家居住也不需要过多楼房。

故选D。

第5题,“握手楼”主要目的是出租,是因城市房价过高,许多人不能购买,才有出租市场;不反映居住人口减少;不是销售给市区居民,所以也不是反映人居环境恶化;周边农民的住宅不属于城区扩大。

故选B。

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B)

A.20%~30%B.30%~40%

C.40%~50%D.60%~70%

7.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

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6~7.解析:

第6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市化率。

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约为60%~70%,则此时该国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0%~40%。

第7题,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但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能为我国。

此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我国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

下图为“1990年~2008年上海不同区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单位:

万人/年)图”。

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不同区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

B.1990年至2005年近郊和远郊人口增加

C.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增加

D.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边缘区人口增加

9.图中不同区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变化的原因是(B)

A.远郊人口出生率不断提高

B.近郊环境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C.中心城边缘区知名度不断上升

D.中心城核心区交通便捷

8~9.解析:

第8题,从图

中可以看出,1990年到2005年,上海市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而中心城边缘区先增加后减少,近郊、远郊人口均增加;2005年至2008年,上海市除中心城边缘区有所减少,其余区域均增加。

第9题,远郊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随着近郊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吸引人口向此迁移;而中心城核心区逐渐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促使部分人口迁出。

截止到2012年2月15日,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01.7万辆,北京购车摇号限购政策让500万辆的出现推迟了11个月,2016年,北京机动车突破600万辆。

据此完成10~11题。

10.车辆增多对城市的最大影响是(D)

①造成交通拥堵 ②破坏城市绿地 ③污染城市大气 ④造成能源浪费 ⑤占用城市大量空间 ⑥加快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②④⑥D.①③⑤

11.为缓解北京市车辆增多带来的交通拥堵状况,除材料中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的现实措施是(C)

①积极发展公共交通 ②增大车速 ③限制高峰期外来车辆进入市区 ④拓宽马路 ⑤适当发展地铁、高架桥等交通方式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①③⑤D.①④⑤

10~11.解析:

第10题,能源浪费、加快人口迁移和流动不属于车辆增多对城市的影响。

第11题,本题考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现实措施”分析即可。

12.读下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图①中,A、B、C、D、E、F反映的是____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其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__。

(2)图①中E→F反映了____________现象,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②中,A、B两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_______。

(4)图②中,A、B两类国家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图①中左、右两幅图的比较分析体现了图图转换能力,对比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E→F阶段略有下降,与a曲线相符,这表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图②是三角形坐标图,根据A、B两类国家就业人数在农业、服务业、工业中所占比例,可知A为发达国家,同时综合分析各点的三个坐标可以得出两类国家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答案:

(1)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a

(2)逆城市化 大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A

(4)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的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工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例低

13.读以下上海市各圈层人口迁移分布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城区边缘部迁出人口主要选择圈内迁移和近郊区迁移,以迁向近

郊区人口最多

B.近郊区迁出人口主要选择迁向城区边缘部

C.近郊区和远郊区同圈内的横向迁移人口比重都很高

D.都市中心部迁出人口主要选择迁向城区边缘部和近郊区,以迁向近郊区人口最多

(2)图中人口迁移主要是迁向____________。

A.近郊区B.远郊区

C.都市中心部D.城区边缘部

(3)简要说明上海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根本原因。

(4)上海市客流规模巨大,为减少道路交通压力,快速集散客流,应该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解析:

(1)比较图中数据可知,近郊区和远郊区同圈内的横向迁移人口比重都很低。

(2)由图可知,迁向近郊区的人口数量最多。

(3)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用地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将导致城市在环境、交通、住房、就业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

(4)可以采取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发展公共交通、交通限行、错时上下班等措施。

答案:

(1)C 

(2)A

(3)问题:

交通拥堵、住房拥挤、环境污染、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热岛效应等。

原因: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用地规模过度膨胀。

(4)①提高已有交通设施的总体能力,优化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服务设施,提高系统保障度;②倡导公交出行,鼓励游客使用公共交通设施;③采取适当的交通管制措施,如划分专用车道,建立大客流预警管理机制,及时发布日常交通信息等;④在重大节日实行交通限行、错时上下班等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