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635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 14页.docx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范文word版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引导学生更好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提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课文阅读的细节问

篇一:

模拟试题及答案

以下的正确答案以灰色突出显示

1.下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环境和资源融入到具体学科教学和学习的各个层面

(2)

B.通过整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所以一般信息技术手段越先进,整合的效果就越好

C.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一些教学过程是传统教学无法完成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定比传统教学效果好

D.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因此整合内容中不包含信息技术的学习

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是()。

A.学习理论B.传播理论C.教学理论D.计算机理论

(2)

3.结合所给案例思考,进行教学设计前期分析时,以下各项中可以暂时忽略的是()。

A.网络教室的电脑是否联网B.如何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等级”评定

(2)C.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利用BBS进行发帖和回帖D.学生是否已经具备IE浏览器操作的知识以及进行网络资料查找的能力

4.结合给定教案,下列不属于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是()。

A.形成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学习的意愿

(2)B.认识电子公告牌BBS,理解其功能C.熟练掌握在BBS发布、回复、阅读帖子D.掌握BBS账号的注册过程

5.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教学媒体,下列媒体及资源中,不具有交互特性的是()。

B.在线网络课程C.投影机

(2)D.BBS论坛

6.演示性课件是以图解、动画等形式为主进行教学内容展示的课件,下列的哪个软件不适合制作演示型课件()。

A.FlashB.AuthorwareC.PhotoShop

(2)D.Powerpoint

7.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提前把评价内容告知学生,将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B.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的效果做出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C.教学评价具有调节作用,一般都是评价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D.评价本身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8.下列关于学习理论观点的描述中,属于建构主义理论观点的一项是()。

A.学习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B.人的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C.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D.人的认识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9.以下不适合作为本课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是()。

A.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B.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感情,形成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2)C.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D.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10.在引入课文之前,为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更好地体会该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下教学方法最佳的是()。

B.播放由相关内容的视频、诗歌文本以及配乐朗诵组成的课件

(2)C.教师亲自范读课文,学生聆听D.学生自己默读本诗歌,并阅读本课达到熟练的程度

11.老师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词。

您认为以下生字词的呈现方式最恰当的是()。

A.教师指定几个写字好的学生把生字词抄写在黑板上B.在一张幻灯片里呈现所有的生字词,可以忽略字体大小,颜色等C.老师每讲解一个生字词,就用演示文稿呈现,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2)D.教师口头讲解,为节省时间,不在黑板上板书生字词

12.刘老师在教学活动5“布置课后作业”这一环节,主要与加涅提出的学生内部学习加工过程的九个教学事件中的哪一个相对应?

A.促进知识的保持

(2)B.向学生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C.激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D.引发学生学习行为

13.下列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末考试、考核都属于量的评价,它们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2)B.教学评价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C.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以改进和优化教学为目的D.在上课前,老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和预习情况,进行了提前预测,这种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

14.关于教育技术的意义与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技术强调教师要掌握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技术手段与工具,因此教育技术能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B.教育技术强调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因此教育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唯一方法

C.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够带动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催化剂

(2)

D.教育技术强调教学过程中先进技术手段与工具的应用与推广,因此教育技

术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

15.某位教师想在课堂上播放一段Flash视频,当他想要打开该视频文件时发现,该电脑系统中没有安装可播放该视频的软件,不能正常播放,从而打乱了该教师的上课程序安排,你认为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哪一步骤没有做好()。

A.学习内容分析B.学习者分析C.学习需要分析D.学习环境分析

(2)

16.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教学过程中教学实施环节的是()。

A.教学过程的组织B.学习小组的交流C.教学资源的搜集

(2)D.教学资源的展示

17.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教学过程中教学实施环节的是()。

A.教学资源的搜集

(2)B.学习小组的交流C.教学资源的展示

18.发现一个很好的教案、课件资源网站,希望以后能够经常便捷地访问该网站,以下方法中最为合适的是()。

A.无需任何保存性的操作,需要使用时直接通过浏览器的“历史访问”功能访问即可

B.将该网站首页另存在本地计算机上,需要使用时直接从计算机上打开该网页即可

C.利用浏览器的收藏功能保存该网站,需要使用时点击浏览器收藏夹下的该网站即可

(2)

D.将网址复制粘贴在一个记事本中,需要使用时从中获取该网站网址而后访问即可

19.在利用Word编辑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时,需要用到一些快捷键,以下关于快捷键的功能描述正确的是()。

A.Ctrl+Z撤销

(2)

B.小组成员内部推选小组长,由小组长配合教师协调组内成员进行阅读C.Ctrl+S全选D.Ctrl+A剪切E.Ctrl+C粘贴

20.下面对教学反思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多种,撰写教学日志、观看教学录像和教学间的交流讨论只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而已B.一节课结束或者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根据教学的情况写的心得和体会也属于教学反思的内容

C.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方式,再优秀的教师也必须学会进行教学反思

D.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以及失误之处,而对学生的见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一般不在教学反思的内容之内

(2)

21.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较为合理的说法是()。

A.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充当辅助教师教和辅助学生学的工具和手段B.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配备的先进程度会决定课程整合的效果C.在整合过程中,应该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吸引学生参与学习D.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环境和资源融入到教学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中

(2)

22.教师正在使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戊戌变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图片,中途突然出现故障,不能继续演示课件,教师想到手头有一些可用的纸质图片,利用下面哪种设备可继续该教学活动()。

A.录音机B.实物投影仪或者投影机

(2)C.照相机D.摄象机

23.在小组交流学习过程中,巡视时发现有些小组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某位同学一直在发表观点,其他同学都在听。

为了让其他成员也能参与进来,下列措施比较恰当的一项是()。

A.直接制止发言的同学,让其他同学发表B.顺其自然,不干预他们

篇二:

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十二种方法

课堂上,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十二种方法

新疆阜康市兵团222团阜北中学新疆兵团童心文学社(831505)郑全胜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因素。

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如果善于导答,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提问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归于失败。

可见课堂上会不会提问,提问后会不会导答,这是课堂提问艺术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导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也离不开一些基本艺术方法的运用。

东缨老师曾经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种种表现及其潜台词归纳为以下九种,现摘录如下,仅供教师们提问、导答时参考,并有正对性的选择运用12种导答方法。

含笑举手,眸眼炯炯者——“不成问题!

”(胸有成竹);频频举手,目光祈求着——“快叫我回答!

”(急不可耐);笑得娴静,不求发言者——“这题早会!

”(隔岸观火);

佯装走神,智求召唤者—“犯纪律,看您叫不叫!

”(以假乱真);

手举又止,三心二意者——“答?

没把握!

”(举棋不定);双唇翕动,温诵答案者——“演习一遍,求个把握!

”(有备无患);急问左右,速速补漏者——“不行,还欠火!

”(临阵磨枪);骚手翻眼,随帮举手者——“最好别点我!

”(仓促上阵);愁云满面,眼光飘忽着——“怎么答?

从哪儿想?

”(一筹莫展)

(1)、激将法。

常言说,请将不如激将。

有时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可能无动于衷,而一句激将,却歪打正着,激起一些争强好胜心较强的学生发言。

教师的发问后课堂上出现冷场时可采用这

种方法。

如一位教师在发问冷场后这样说:

“我们版0多位同学,平时个个都聪明伶俐,思维敏捷,今天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还能难得住吗?

谁站起来打第一仗呀?

×××

,你敢不敢?

”通过激将法,把学生推向答问的前台。

(2)、鼓励法。

在答问出现冷场时后用激情的话语直接鼓励学生回答。

一位教师这样鼓励学生:

“我知道大家都在认真思考,而且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准备回答。

看谁先举手?

号,一个,两个……很好。

×××你先来说。

”既充分发动,又指名预先设计提问的同学回答,点、面都照顾到了。

(3)、挑战法。

在学生答问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答案,有意挑起“战火”,诱导学生抢答。

一位数学老师出了一个数学口算题发问后见学生不愿意举手,便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答案,激起很多人起来订正教师的“错误”。

(4)、分解法。

有时提出的问题大,学生不容易回答,教师发现后,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

如一位教师教《少年闰土》时,讲了一段闰土的肖像描写后,提问学生:

“这说明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见学生都没有举手,教师马上应变,将这个问题分成三个小问题:

a、“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

(日晒雨淋、健康)b、“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

(浙江农村孩子)c、为什么“颈套银项圈呢?

“(父母疼爱她)学生顺利回答出了问题。

(5)、举一法。

有些问题,答案内容较多,教师可举一点为

例,让学生进行“反三”。

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问:

“本文谢了鲁迅先生哪四件事呢?

变现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

”我在课堂上举了一件事:

伯父和“我”谈读《水浒传》,表现鲁迅先生认真读书的态度。

其余由学生思考回答。

(6)、留尾法。

有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教师可再重复一下提问的主要内容及部分答案,留下另一部分答案,让学生续答。

如我将《赤壁之战》时提问:

“周瑜为什么火烧赤壁?

”此题内容很多,学生难答,我采用以下方法:

a、赤壁之战时,曹兵有——(80万),而周军只有——(3万)b、曹军多而周军少,周军要取胜,必须用——(计策巧取)c、周、曹两军隔江相对,最好的计策是——(火攻)

(7)、搭桥法。

为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常在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上发问,这类提问“卡壳”之后,教师不应越俎代庖,自我解因,而应适度地提示思考的范围、对象或提供旧知识,引起学生联想,打开贮存知识的宝库,让他们迅捷地以旧推新,顺利地完成答问。

如一老师提问一道有关平行线的证明题,学生一时想不起来,教师就启发他:

“你想一想平行线的定理一共有几个?

”学生答出后,教师接着又问:

“这道证明题与哪个定理接近?

”经过搭桥铺路,使学生很快做出了那道题。

(8)、指路法。

教师发问后,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或答非所问,或一时答不出,教师可指明思考的内容和方向。

如教《我的心事》一课,教师问:

“大林收到了玉米棒子,为什么流下眼泪呢?

”大部

分学生回答“因为姐弟俩说话算数,为他捎来玉米棒子。

”但答案不全面。

这时教师可指出:

“大家再默读一下课文最后一段,学生就能把”还是阿姨说话算数“的答案补充完整。

(9)、定向法。

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不太相符,学生想答又答不得当,或一时“卡壳“,这时教师可及时调节、缩小或限制范围,或指明思考方向,以便帮助学生排除障碍,确定思维方向,迅速而准确抵达到思维目标,完成答题。

如历史课、地理课,有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了,教师可接着限定一下思考范围,指明哪个朝代、哪个国家或地区,范围一缩小,学生答问就容易多了。

(10)、迁移法。

对有一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时,教师可让学生先体会一下与问题中的事物有相似点或相反点的事物,然后采取“由此及彼“的联系,迁移方法,帮助学生接通答题思路。

如教《中国石拱桥》一课,我问:

“什么是石拱桥?

”后,接着导答:

“大家仔细观察过咱们教材彩色插图中的石拱桥吗?

谁能说出它是什么样子?

”在学生答问过程中,我用规范性语言纠正不正确的说法,这样就可以很快地帮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石拱桥。

(11)、直观法。

有些问题比较抽象,教师可用实物、插图、教具、简笔画等提示,启发学生答题。

如我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利用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图来帮助学生思考“作者行踪如何?

”等问题答案。

(12)、示意法。

有些抽象的问题,教师可借助动作、表情

等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一位物理老师提问:

“左手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时,学生一时答不出,教师就当场做手势,帮他思考、理解,使他很快弄清了问题的答案。

篇三: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课题:

《拿来主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

其中一位记者问:

“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冯先生回答:

“不!

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自主思考问题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

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1、思考:

“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

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

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合作讨论问题

1、思考:

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明确:

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思考:

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

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

“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思考:

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

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

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思考:

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

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

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

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

该怎么去拿来呢?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

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

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

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并进行资料导引,学生摘录其大意:

资料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

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

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

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大意:

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

“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

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

“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2、再次阅读课文5~10段,独立思考问题。

①思考:

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

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占用,挑选。

②思考: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

(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③思考:

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

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

“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

“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

“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

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④思考:

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

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问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

“拿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

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