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872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docx

心理百科5青少年网络心理

青少年网络心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青少年在上网中存在的不良心理

网络成瘾的症状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因素

青少年网络成瘾——将成新病种

远离“网络性心理障碍”

青少年要警惕“网络成瘾综合征”

不要把网吧当成精神“避风港”

青少年要警惕网络犯罪

抵制网络低俗的侵害

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上网成瘾

不要掉进网恋的陷井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自身的虚拟性给了我们足够的想象和发挥空间,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和“关键期”,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激烈和深刻。

正如伯顿所说:

“凡上帝有一座庙宇的地方,魔鬼也会有一座礼拜堂。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很多乐趣与益处,但由于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道德的有待规范,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作用日渐凸现。

因此,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能片面认识,要一分为二地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从的调查情况看存在以下问题:

正面影响

在平等、自由中发展自我。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青少年在家师长面前总是一个受支配、被管理、受限制的对象,较少受到平等对待。

而在网上,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

你是否受欢迎,主要取决于你是否有个性,有想法或者你的话语是否吸引人。

在网上,你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

在这里,青少年不必压抑个性,可以让个性与潜力得到更多的发挥。

借助宣泄,调整不良情绪。

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较为敏感,情绪体验极具两极性且不稳定,可是他们已不再像小学生、幼儿那样事无巨细地将情绪体验加以表现,他们往往表现得更为“深沉”,将更多的兴奋和悲怒隐藏于内心深处。

网络为青少年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空间。

你可以在聊天室里将你的不满、委屈、挫折、悲伤一吐而快,可以在网友中得到同情、理解、安慰,甚至有人为你出谋划策,而你不用担心被身边的人嘲笑、讥讽。

倾诉是最好的宣泄法,而网上的倾诉又保证了倾诉的安全感和隐私性。

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尽情分享快乐,毫无顾忌地宣泄悲愤,从而缓解情绪压力。

此外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为青少年之间的情感互助、情感体验、“朋辈心理咨询”、“同辈教育”、“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比如你可以在游戏或者聊天室里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同的生活,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对体验他人情感起到促进作用。

从多种途径获得成功,培养自信。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不仅需要付出代价,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

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中认为制约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机遇的占到了总数的30.49%。

网络为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冲突提供了一种缓冲的方式,虚拟世界获得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成功是虚假的,并没有占用实际的资源,特别是在网络的游戏与聊天活动中,青年更能充分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电子游戏,它既没有确定的程序,也不是个人与计算机的对战,而是网络中不同个人所支配的替身所进行的比赛。

如果游戏获得了成功,就可以较好地满足个人渴望成功的需求,如果失败了,也可以重新开始,甚至重新寻找替身以求获得成功。

在网上,成功的相对性与可能性都有力地吸引着尚未成功的青年人。

青少年爱幻想,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具有超强本领的非凡人物去完成“伟大”使命,从而获得心理成就感。

一些在学习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从网络中发现自己胜过他人的一面,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提高了自信心。

获得学科知识。

对一些在课堂上不懂、不会的内容通过网络,找到知识点,作一些有关的练习,巩固知识。

负面影响

责任心降低、逃避现实。

网络上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空间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之中,网络社会本身很难让青少年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加上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自律意识的淡薄,就很容易产生网络“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而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事情,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攻击等行为。

在虚拟的现实中青少年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过分自我中心,同时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撒谎、欺骗、厌学行为可能使青少年倾向于无端作恶、厌世、自我中心或者反社会。

在网上,他觉得能够控制事情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他无法控制的东西,比如学习、考试、或者承受的不公正对待等,在现实中不易改变,但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有这样的控制。

自我认同的失败。

网络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一个交往的屏障。

它为人类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没有约束的空间,同时又掩盖了“网络人”的真实身份。

因此,网民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种自我,即“主观自我”(自我评价中的我)、“网上的我”、“网下的我”。

这三个“我”相互交织,相互冲突。

“网上的我”英俊潇洒,“网下的我”受人奚落,我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网上,我是受人敬仰的英雄,在网下,我是每天被教师批评的差学生,我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网络为性格内向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青少年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

我是谁?

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网上”和“网下”的自我错位,结果会可能导致自我认同的失败。

网络在整合世界的同时,却也有可能在分裂和肢解网民的自我性格结构。

情感问题。

通过网络可以扩大人际关系的范围,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引发青少年一系列感情纠葛,如失恋、多角恋爱、肤浅和短暂的友谊丧失等。

一晃即逝的情感停留,匆忙的感情投入和情感回应不稳定等还会使青少年产生情感廉价的心理。

网上(尤其是聊天室)什么人都有,稍不留神就会“网骂”及身,青少年心理承受力较不成熟,却又好胜,如果和那些“网骂”计较起来就会“肝火上升”,于健康成长不利。

网络也是一个社会,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社会里,人们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加之网络高度的自由性,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对网友很难充分了解,仅能从只言片语中猜测对方的情况,有些青少年不能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言行,很容易交错网友,以致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亘古不变的真理,网络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和信息社会的新生儿,同样具有这种双面的特征。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上网是必然的趋势。

网络以它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又把其负面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网络高度的开放性与信息的混杂性使自制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网上的言行,伴随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青少年的心理逐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应更好地运用互联网这一新手段,一方面发挥网络的时效性强、影响力和覆盖面大的优点,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要注意减少或消除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使其更好地服务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健康的娱乐,以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对待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

青少年在上网中存在的不良心理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数也数不清的便利,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也有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网络与青少年教育的问题。

于是我们在生活中、报纸上常常看到,有的孩子由于长期沉溺于电子游戏、网上聊天,成绩下降,离家出走,甚至发生流血冲突,危及生命。

不是有几个孩子因为长期在网吧上网,没能力付钱,被网吧老板杀害了吗?

于是在家长、学校管理者眼里,谈起游戏机、网络和谈论吸毒、艾滋病差不多,更多的是厌恶、怨恨、无奈、恐惧……

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只是怨恨、恐惧甚至抵制,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怎么青少年需不需要接触网络?

青少年需不需要上网

1、青少年上网已成事实

拿出这一问题来讨论,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因为现在大量青少年上网已经成为事实。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经常上网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占90%,其中24岁以下的又占80%。

这部分人群以大、中学生为主。

青少年上网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电脑从一开始就是年轻人的乐园,网络使青少年获得一种自发式探索的自由感,对他们来说,网络充满乐趣,富有想像力并极具挑战性,个人可以最大程度的自由参与。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富有想像力的、变化多端的交流功能,和新鲜的人际交往的方式,例如,网上聊天、网上游戏对初涉社会的青少年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走进个人家庭,你会发现许多家庭的电脑是为孩子买的;推开网吧的大门,你会发现这里面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甚至还有满脸稚气的小学生……网络走进青少年的生活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2、时代的发展需要青少年掌握信息技术,有利用网络这一工具的能力。

现在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经济时代,不但学习的内容,而且学习的方式、途径已经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作为信息时代标志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现代青少年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它是学习的工具,求知、创业的重要手段,因而青少年应该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工具。

同时国家教育部规定,要在几年内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而且打开现在中学的每门课程,你都会发现网络无处不在,在语文课文的后面,在综合性学习中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网址,让学生在网络中学习知识,探究性学习。

在学习中,在现在和不久的将来,网络将会和学生中手中的笔一样成为须臾不离的工具。

青少年在上网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是一个浩瀚无边的空间,在这里你几乎可以看到想看的一切,从黑客、淫秽广告、黄色网站到政府机构的主页、严肃的学术讨论、救死扶伤的医疗热线、远程教育课堂……在网络里,我们既可以领略到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光荣和梦想,同时也遇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一些网络犯罪活动、暴力、色情活动,精神空虚者利用网络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对青少年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网络就像一柄双刃剑,悬在青少年的生活中。

那么青少年在上网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1、上网目的不端正。

应该说,网络对青少年来说更多的应该是学习的便利工具,是求知的殿堂,但实际情况却与此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据一项对中学生上网的调查来看,在上网的目的这项中,排在前两位的是聊天和打游戏,而学习者只占很小的比例。

在前两位中,其中聊天的以高年级学生为主,初中低年级包括一部分小学生大多以打游戏为主……

大部分青少年上网不是学习知识,而是以打网游为主

这和我们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也反映出我们在这方面对青少年的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如何引导青少年端正上网的目的,使网络真正成为促进青少年学习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教育工作去做。

2、上网的途径缺乏监督。

现在中国个人电脑用户发展很快,已达到几千万,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大、中、小城市里,大大小小的网吧密布。

通过调查来看,大多数青少年的上网的途径是通过网吧上网。

推开一间网吧虚掩着门,你会看到拥挤的屋子里,密密麻麻排着十几或几十台电脑,电脑前坐着一个个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在聊天、玩电脑游戏,年轻的面孔上流露出兴奋、狂热、执着……这是在大大小小的网吧里常见的镜头。

这里的上网费用一小时几元钱,价格便宜,而且大多数人反映比在家里上网速度快(现在很多家庭还是拔号上网,相对网吧的宽带网来说速度自是没法比),因而更愿意到网吧来上网。

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到网吧来上网没有人管,不像在家里,有家长看着很不自由……

于是这就暴露出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网吧是藏污纳垢的地方。

的确,在这里,很多时候,青少年都可以很轻松地光顾一些暴力、黄色网站,可以无拘无束地打游戏,可以自由自在地聊天……因而加强网吧的管理,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监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携起手来,本着对青少年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3、青少年鉴别能力和自制力不足。

网络是一个新奇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它对人的诱惑,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诱惑力是极大的。

但是青少年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青少年有许多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如鉴别能力和自制力不足的问题……

他们好奇心强,上进心也很强,但是由于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还不强,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很容易迷惑他们,侵蚀他们的心灵,同时,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相对较弱。

网络成瘾的症状

网络成瘾属于一种精神障碍疾病,长时间上网会在大脑诸多神经元中制造“上网兴奋点”,这些兴奋点会使大脑对上网产生持续的兴奋,这种成瘾的病理与吸毒、赌博十分相似,也和吸毒、赌博一样很难戒断。

主要症状有:

强烈的依恋性

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和行为被上网这一活动所支配,上网也演变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网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进而导致了个体生物钟的紊乱。

当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强烈的渴求,甚至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上网后情况好转。

上网在其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注意和兴趣单一指向网络,工作、学习动机减弱,生活质量下降。

很多青少年的注意和兴趣都单一指向网络,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情感淡漠

成瘾者对网友如胶似膝,相比之下对有血肉联系的亲人则显得更为冷漠。

网络成瘾者情绪低落时也不向家人和朋友表露,把情绪隐藏起来转而在网上倾吐和宣泄。

另外网络成瘾者由于家人对其上网的限制而与家人时常发生冲突。

人际交往范围变窄

网络成瘾者往往寻求较高的社会赞许性,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却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

网上社交的游刃有余与现实生活的不断遭受挫折,两者的反差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

网络成瘾者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现实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或恶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

另外,网络成瘾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意志力薄弱

网络成瘾者虽能意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企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以失败告终。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除之后,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网络成瘾和吸毒、赌博一样,是一种精神依赖病症,一旦陷入,很难自拔,只有及早发现,及早改正,才能防患于未然。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因素

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从青少年成长角度认识互联网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将人类带入了数字化时代,拓展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

在这里,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的张扬,平等的交流,避免了直面交流的摩擦与伤害,满足了人们追求便捷与舒适的享受。

这些特质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显然高于其他社会群体。

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如下特点对青少年的发展影响很大。

1、自主性。

尼葛洛庞帝说:

“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

在互联网上,你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互联网的自主性为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开放性。

互联网上全球各种信息汇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共存。

它是一个随时变换的开放信息系统。

进入网络,你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整个世界此时不过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任何人只要遵守一定的协议,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

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使超地域的文化沟通变得轻而易举,它带来了网络文化的多元化,既拓宽了青少年闲暇生活的视野,但又过早地使他们了解了成人社会的内容,从而使青少年趋于早熟,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3、平等性。

平等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地位的平等带来了交流的自由,任何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对青少年来说具有很大魅力。

4、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性表现在网民身份“隐形”、网络空间“虚拟”、网络实际运行“无序”。

网络通过其互联关系构成了一个社会,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

人的世界在互联网上发生了异化。

这个空间丰富而刺激,你可以创造出一种与现实环境极为逼真的“虚拟实在”;你也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还能为你圆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这种虚拟互动的文化,在为青少年生活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他们有了自由选择、主动参与、自我实现的广阔舞台的同时,也促使一部分青少年人际情感疏远,甚至上网成瘾。

5、交互性。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最突出的表现是思维方式的变化。

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现实是一种特殊存在,其中多个思维主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

在网络世界,时空概念发生了转换,其“四维”以上的思维方式否定传统思维的一般规律,表现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整合。

这种关系性思维使得思维的内在逻辑性被打破,个体之间的理性距离发生了变化,其超越性、前瞻性进一步激发思维主体的创造灵感、拓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青少年正处于学习和发展阶段,互联网对于他们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具有突出的作用。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认识青少年

1、对青少年社会本质的认识。

从群体角度看,青年群体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青少年的概念具有基础性和未来性。

这就决定了青年身上具有天然的发展性和进步性,决定了需要在社会进程中去认识青年,观察青年问题需有发展性的视角。

从个体角度看,每一个青少年个体都是能动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人。

这区别于将青少年视为被动体的传统观念,更突出青年的个性发展需求。

但在社会总体人群划分上,青少年是社会弱势群体。

在发展进程中,青少年面临着困惑、限制、压力和选择,青少年群体集中面临的问题是青少年对社会的参与将受到群体特征的限制,缺乏参与社会的有效途径,这会形成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形成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青年问题。

2、对青少年文化的关注与研究。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青少年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亚文化,它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等多种

网络是新时代青少年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关系,总体上具有进步性和创新性,但也会表现出新奇、怪异等特征,有时甚至具有破坏性。

在社会快速变迁的情况下,青少年文化作为流行文化的主体,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裹挟力量。

3、对青少年发展的认识。

发展是青少年的本质和根本需求,从人的发展阶段性角度看,青少年是尚未完全成熟的人、正在发展中的人。

当代青少年所蕴含着的进步性、创新性和无限的生命力,是青少年发展本质特征的深刻体现。

发展是当代青少年的时代性特征,也是当代青少年的根本需求。

但是,青少年的发展是充满动荡和风暴的,青少年作为优良传统文化的承继者、新文化的宣传实践者、不良社会文化的受害者,在当前社会激烈竞争当中,在和谐社会和民族新文化建设中面临着剧烈的角色矛盾和冲突。

青年问题势必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突出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内在特征决定两者间的必然联系

1、网络活动的自主性、平等性适应了青少年的内在发展需求。

网络的自由性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的心理,青年人最怕和别人不一样,但更怕和别人一样,他们追求一切有个性的东西。

互联网的自由原则最大限度上满足了这一心理,提高了青少年社会化的自主性。

网络使人们的社会化空间得到扩展。

“网络社会成员”身份是匿名的,社会化的接受者可以相对自由地、不受约束地从这一“社会环境”中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和信息,这提高了青少年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也给了青年人拥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2、网络行为的交互性、多维性为青少年搭建了开放自我的平台。

网络的信息传输几乎综合了影视文化、书刊文化、广播音乐文化等三大媒体文化的特点,具有整合优势,并采取相对独立的形式。

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内容,涵盖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这些新的人类文化成果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和思路,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人际交往广阔空间,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发表意见,张贴图片,甚至即时表演,并且及时得到回应和互动。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难以建立的开放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提供了现实生活中无法进入的互动团体。

3、网络的交互性、多维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满足了青少年强烈的探求欲望,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

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4、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实现了对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替代和迁移。

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缓冲的空间。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矛盾和冲突,有很多压力和焦虑,甚至会发生心理状况的异常,网络世界为处于发展冲突之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完全没有烦恼的新天地,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不愉快,甚至憎恨暴躁,都可以在进入虚拟世界时得到迁移和解脱。

总之,互联网是一个新的事物,而青少年天生就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拥有其他群体不具备的快速接收能力。

互联网在青少年眼中是“万花筒”,充满无限吸引力。

青少年网络成瘾——将成新病种

据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调查,中国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网民中所占比例最高,达70%;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则在9%以上。

北京市近年的青少年犯罪中,与网络成瘾有关的已占76%

“网络成瘾不再仅仅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而将是临床诊疗的一个新病种”——日前,中国第一家网络成瘾诊疗基地“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和“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通过4年对3000余例网络成瘾患者的治疗实践与研究,制定出了我国、也是世界上首个《网络成瘾诊断治疗标准》。

美国成瘾医学会主席charlesBrien和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及心理专家JeraldBlock、HilarieCash,以及我国的专家学者研究论证后,予以肯定通过。

网络成瘾是一个新病种

在网络成瘾的情形中,网络游戏成瘾者最高,达82%,以迷恋魔兽世界、CS枪战等最为集中,青少年也最多。

第二类是网络关系成瘾,占6%,虚拟中的网恋,往往发展成现实中的一夜情,以女生受害者为多。

网络色情成瘾正向青少年渗透。

而具有赌博性的网络交易成瘾,也吸纳着没有经济能力的大中学生。

网络信息成瘾则让成瘾者陷入网络泥潭。

网络成瘾者作为一个新病种,定义为:

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同时可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

专家指出:

每天工作学习外,上网6小时以上,便有网络成瘾之症。

网络成瘾患者有这样共同的临床表现:

对网络存在强烈的沉迷和渴求,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和程度,停止或减少上网时出现烦躁、易激惹等戒断反应,严重者甚至出现冲动、攻击、毁物行为,可导致性格内向、自卑、与家人对抗及其它精神心理问题,出现心境障碍,如:

对自己的学业及工作前途感到悲观、情绪低落、做事情没有兴趣和愉快感下降等。

部分患者因与人交流过少,加之受到网络世界的诸多不良影响,与现实世界逐渐脱离,变得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回避社交活动,导致社交恐惧症等。

网络成瘾伴发的躯体精神症状和精神障碍,对于青少年更为危险。

伴发的躯体症状:

较为普遍的躯体症状包括:

食欲减退、胃肠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睡眠节律紊乱,以及疲乏无力、心慌胸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视疲劳、眼部干涩、胀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出现视屏晕厥现象(一过性黑蒙、可伴有恶心、呕吐)。

长期操作电脑可导致腕关节综合征(鼠标手),偏头痛、颈肩疼痛及颈椎病,并增加了诱发过敏性疾病及癫痫的风险。

伴发的精神症状:

因过度沉溺于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致使患者现实检验功能受损,不能从网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