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018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三明一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三明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明一中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阶段性考试

高三语文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

(《诗经·氓》)

(2)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3)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4)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5)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6)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

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

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

稍长,补学官弟子员。

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

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

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

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

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

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

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

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

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

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

盖享年五十有四。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

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

余曰:

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敏轩笑曰:

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弟子员:

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

博学鸿词:

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

时文:

明清时指八股文。

悢悢(ling):

悲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素不习治生

治:

经营

B.环堵萧然

堵:

墙壁

C.夙构者莫之为胜

夙:

素常

D.延至余家

延:

延迟

3.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3分)

饮酒歌呼穷日夜

窘极,则以书易米

夙构者莫之为胜

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

B.

C.

D.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敬梓生性聪明,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他却无意进取功名。

B.吴敬梓家境不错,继承了不少家产,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年之内耗尽家产,生活开始穷困起来。

C.吴敬梓善交文士,但对当时流行的八股文深恶痛绝,因而那些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他。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5.断句和翻译。

(6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分)

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2分)

译文:

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2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调笑令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

一声愁绝。

调笑令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

无穷日暮。

(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到了这时,瑞珏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了。

她收拾起假的笑容,伏在桌上低声哭起来。

听到血光之灾的鬼话后,瑞珏哭了,拒绝到城外分娩。

觉新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要去讲理;觉民认为担当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依从;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

(《家》)

B.宝玉因为误踢了袭人,心中十分不安,忙着请医问药,设法调治。

由于这几天诸事烦心,端阳午宴竟然十分冷淡。

宝玉闷闷不乐,长吁短叹。

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的扇子跌折,宝玉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

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

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把手中的扇子给她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抢来给她撕了。

(《红楼梦》)

C.葛朗台因为欧也妮赠予情人全部私蓄而狂怒,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

欧也妮在痴情的期待中损耗了青春,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而移情别恋的负心汉,她悲痛欲绝。

(《欧也妮·葛朗台》)

D.曹操攻打下邳,吕布留恋妻妾,不听刘备分兵出城布掎角之势的建议,被重重围住,终日忧闷。

侯成违反禁酒令被吕布杖打,遂盗赤兔马献给曹操,并约魏续、宋宪献城。

吕布被擒,请刘备为他求情。

刘备念辕门射戟之恩,出言相救,曹操不喜不忠不义之人,最终缢死吕布。

(《三国演义》)

E.克洛德利用甘果瓦把爱斯梅拉达骗出了巴黎圣母院,带到格雷沃广场,指着绞刑架要爱斯梅拉达在死亡和爱他之间选择一个。

爱斯梅拉达宁死不屈,让他陷入疯狂之中,又哭又恳求又威胁,最后他绝望了,将爱斯梅拉达交给隐修女看管,叫来了军警。

(《巴黎圣母院》)

K^S*5U.C

8.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歇后语甘露寺招亲——弄假成真说的是发生在三国时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三国演义》)

(2)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本来抱着希望,以为他会来一趟……然而从那天夜晚起,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婴儿也变成纯粹是累赘了。

请简述这个夜晚发生的事。

(《复活》)

选第()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孟子曰: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告子上》)

[注]或同惑,怪。

吾如有萌焉何哉:

即使大王他有善意萌发出来,我又拿他有何办法。

数:

技艺。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

B.本段话用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羿秋诲羿两个比喻进行论证。

C.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羿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羿者。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

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抽象线纹,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

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及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

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传统的差别:

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气势与动向。

中国画无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北齐时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

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

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

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表现具体的形神。

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的。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10.下列对文中素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素描没有彩色的纷华灿烂,而用简洁的线条或墨彩去表现物体的轮廓、动态和灵魂。

B.素描不但能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还能反映出画家的手法、个性与心情。

C.素描是一切艺术复兴的起点,因为它是自然自心直接真和纯净无欺的。

D.素描包括西洋画的素描、中国画以线示体的白描和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的水墨法

11.下列关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西画素描可以让人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其历史价值与心理趣味超过油画。

B.中、西线画表现物象的方式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线画在方式和技法上胜过西洋线画。

C.西洋画的传统是以线条显露凹凸,体贴轮廓,而中国画到了宋元时期才能以线示体。

D.中国画重在表现形体的动力气韵,而西洋画素描重在描摹形体实象,把握实体感觉。

12.文中为什么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菜虎

孙犁

东头有一个老汉,个儿不高,膀阔腰圆,卖菜为生。

人们都叫他菜虎,真名字倒被人忘记了。

这个虎字,并没有什么恶意,不过是说他以菜为衣食之道罢了。

他从小就干这一行,头一天推车到滹沱河北种菜园的村庄趸菜,第二天一早,又推上车子到南边的集市上去卖。

因为南边都是旱地种庄稼,青菜很缺。

那时用的都是独木轮高脊手推车,车两旁捆上菜,青枝绿叶,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活的菜畦。

一车水菜分量很重,天暖季节他总是脱掉上衣,露着油黑的身子,把绊带套在肩上。

遇见沙土道路或是上坡,他两条腿叉开,弓着身子,用全力往前推,立时就是一身汗水。

但如果前面是硬整的平路,他推得就很轻松愉快了,空手走路的人没法赶过他去。

也不知道他怎么弄的,那车子发出连续的有节奏的悠扬悦耳的声音,——吱扭——吱扭——吱扭扭——吱扭扭。

他的臀部也左右有节奏地摆动着。

这种手推车的歌,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田野里的音乐,是道路上的歌,是充满希望的歌。

有时这种声音,从几里地以外就能听到。

他的老伴,坐在家里,这种声音从离村很远的路上传来。

有人说,菜虎一过河,离家还有八里路,他的老伴就能听见他推车的声音,下炕给他做饭,等他到家,饭也就熟了。

在黄昏炊烟四起的时候,人们一听到这声音,就说:

菜虎回来了。

有一年七月,滹沱河决口,这一带发了一场空前的洪水,庄稼全都完了,就是半生半熟的高粱,也都冲倒在地里,被泥水浸泡着。

直到九、十月间,已经下过霜,地里的水还没有退完,什么晚庄稼也种不上,种冬麦都有困难。

这一年的秋天,颗粒不收,人们开始吃村边树上的残叶,剥下榆树的皮。

到泥里水里捞泥高粱穗来充饥,有很多小孩到退过水的地方去挖地梨,还挖一种泥块,叫做胶泥沉儿,是比胶泥硬、颜色较白的小东西,放在嘴里吃。

这原是营养植物的,现在用来营养人。

那年我七岁,刚上小学,小学也因为水灾放假了,我也整天和孩子们到野地里去捞小鱼小虾,捕捉蚂蚱、蝉和它的原虫,寻找野菜,寻找所有绿色的、可以吃的东西。

跟我们常在一起的,就有菜虎家的一个小闺女,叫做盼儿的。

因为她母亲有痨病,长年喘咳,这个小姑娘长得很瘦小,可是她很能干活,手脚利索,眼快;在这种生活竞争的场所,她常常大显身手,得到较多较大的收获,这样就会有争夺,比如一个蚂蚱、一棵野菜,是谁先看见的。

孩子们不懂事,有时问她:

你爹叫菜虎,你们家还没有菜吃?

还挖野菜?

她手脚不停地挖着土地,回答:

你看这道儿,能走人吗?

更不用说推车了,到哪里去趸菜呀?

一家人都快饿死了!

孩子们听了,一下子就感到确实饿极了,都一屁股坐在泥地上,不说话了。

忽然在远处高坡上,出现了几个外国人,有男有女,男的穿着中国式的长袍马褂,留着大胡子,女的穿着裙子,披着金黄色的长发。

鬼子来了。

孩子们站起来。

作为庚子年这一带义和团抗击洋人失败的报偿,外国人在往南八里地的义里村,建立了一座教堂,但这个村庄没有一家入教。

又过了不久,传说菜虎一家入了教。

又有一天,母亲回到家来对我说:

菜虎家把闺女送给了教堂,立时换上了洋布衣裳,也不愁饿死了。

我当时听了很难过,问母亲:

还能回来吗?

人家说,就要带到天津去呢,长大了也可以回家。

母亲回答。

可是直到我离开家乡,也没见这个小姑娘回来过。

我也不知道外国人一共收了多少小姑娘,但我们这个村庄确实就只有她一个人。

菜虎和他多病的老伴早死了。

现在农村已经看不到菜虎用的那种小车,当然也就听不到它那种特有的悠扬悦耳的声音了。

现在的手推车都换成了胶皮轱辘,推动起来,是没有多少声音的

1980年9月29日晨

(节选自孙犁回忆性散文《乡里旧闻》)

【注】文中所写的水灾发生于1920年,当时7岁。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中的菜虎是一个从小就以卖菜为生的北方农民,他既有农民的质朴勤劳,又有生意人的精明细致。

B.由于生活所迫,菜虎家只好把女儿送到外国人建在天津的教堂,直到菜虎夫妇去世,他女儿才回来。

C.文章写受灾情况,孩子们挖野菜时天真的对话,在表现生活辛酸的同时也为写菜虎家送女儿入教作铺垫。

D.文章写的都是普通人、平常事,在重视故事情节完整性的同时,把一个个生活画面具体地展现出来。

E.文章语言朴实,娓娓道来,不事雕饰,质朴单纯,简洁明净,富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耐人寻味

14.文中两次写到悠扬悦耳的声音,在内容上分别起何作用?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15.文章用不少篇幅写滹沱河水灾,孩子挖地梨、挖野菜,菜虎送女儿入教等事,有何意图?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马裕藻:

被人忽略的那面

张伟

马裕藻(1878-1945)字幼渔,浙江宁波人,音韵学家、文字学家,曾任教北京大学国文系。

这位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被戏称为好好先生,并非没有道理。

在朋友眼里,马裕藻性格平和,对人甚是谦恭,即便是熟识的人,也总是称某某先生。

他喜欢与旧友聊天,可偏偏自己又不善言谈,因此多数时候,都是他在一旁点头微笑。

当时的国文系学生,对马裕藻既无惧意,也无敬意。

因为马主任虽然在音韵学和文字学上造诣不浅,但在行事方面,不见突出,讲起课来,口才也不见佳,平庸沉闷,使人思睡。

他甚至会不经意透露一些关于自己妻子贤惠的故事,以至有一次上课,学生揶揄他:

这一次还请老师给我们讲讲内人的事情吧。

结果,学生们给这个宽厚长者下了个尖刻的评语:

糊涂。

他却依然以他的好脾气,笑脸相迎,周旋于各派之间,在大庭广众之中,从容应付,甘心当他的沙龙教授

今天,我们只能从回忆录里领略他的风采:

朴素的长袍和黑皮鞋,使他显得有点骆驼,但北大国文系之负盛名,他实在是首创的开国元勋。

可惜,这位开国元勋在职业舞台的最后一幕,仍是一副辛酸的可怜相。

胡适任文学院院长后,厉行改革,马先生系主任的位置岌岌可危。

他写了一封长信,历数自己任上的基本工作,说明国文系改革面临的困难,对胡适不满意的地方进行解释。

据看过信的人评论,那种语气,就是下级向上级提交的一份报告和答辩,透着愤懑和无奈。

随后,他辞去系主任职务,带着好好先生的头衔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即便偶尔被提起,也往往是作为陪衬。

甚至没什么人记得,中国最早的一套拼音方案出台,功劳主要应记在马裕藻名下。

难怪多年后北大一名学生替他抱不平:

大大一厚本《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也找不到他的踪影,他在北大国文系做了14年的系主任,竟没有什么人为他写下纪念性的文字。

历史几乎遗漏了这位老人在笑脸背后深藏的跃动姿态。

据说,在他任系主任时,家里有个年轻人要报考北大。

有一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探问马裕藻:

不知道今年国文会出哪类题?

马主任顿时大怒:

你是混蛋!

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

北平被占领时,有同学请他写些字留作纪念。

他却说:

真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

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

这是看惯了马式宽厚的人无法想像的一面。

学生张中行在与马先生接触日久之后,一改先前对老师的认识:

大家把他的宽厚看作无原则的迁就,其实,他律己很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

北大评议会的许多教授,更是领教过他容易激怒的作风。

在评议会上一旦遇见不合理的意见,他总是大声叱咤,一点不留面子,与平常的态度截然两样。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事件时,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下令解散女师大。

不久,北大评议会决议:

章士钊为教育界罪人,北大与教育部脱离关系,马裕藻等人随后发表《北大评议员反章士钊宣言》,不承认章为教育总长。

作为国文系主任,他努力吸收有才华的学者来国文系任教。

然而当时新旧两派斗争势同水火,每逢一学年开始,马裕藻常坐着车,奔走于各派之间,一面联络旧交,一面网罗新人,还须适应学生的要求,折衷于新旧之间,谦虚态度令人动容。

鲁迅得以到北大教书,便是他亲自邀请所致。

鲁迅认为,1929年左右大革命失败,南北一统之际,正人君子们树倒猢狲散,离开北平,唯独被人忽视的马裕藻,未改其面目。

只是这一切,居然都被忽视了,未能改变人们当年对好好先生的盖棺定论

辞职以后不久,适逢北京大学南迁,马裕藻隐姓埋名,住在北京一条小胡同里,足不出户在家读书,很寂寞,更怀念红楼中的相识。

张中行每次去看他,他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

听到什么好消息吗?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在学生眼中,马裕藻是一个糊涂的国文教授,像张中行这样始终能够作出中肯评价的学生是不多的。

B.由于胡适对国文系的一些工作不满意,马裕藻只好辞去系主任一职,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不问世事。

C.马裕藻虽然行事不突出,口才不佳,但学术造诣不浅。

中国最早的一套拼音方案能得以出台,他功不可没。

D.文章多处写到马裕藻的外表神态、言行举止,从不同方面刻画了马裕藻的形象,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E.文章写马裕藻和鲁迅、胡适以及张中行等人的关系,意在说明其性格平和谦恭,善于在各派之间周旋。

14.马裕藻有哪些品质被人忽略了?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15.文章用不少篇幅写马裕藻被戏称为好好先生,有何意图?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下面一段话有两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3分)

青海玉树地震,明星们趋之若鹜地为灾区捐款献爱心。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捐款,他们通过媒体公开了自己的捐款收据。

这一做法与之前章子怡捐款引发的议论休戚相关。

由此,我们看到,明星们没有因为章子怡的事件而因噎废食,相反,他们把捐款做得更透明。

(1)

改为

(2)

改为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上海胶州路728号那场不该发生的大火,终于还是发生了。

无论怎样努力的救援,都不能让滚滚烈焰中的同胞逃出生天。

紧接着,是河南中平能化集团矿难,贵州大坡煤矿透水事故,总共49名矿工兄弟死亡。

最新消息则是,11月30日,湘潭县谊德煤矿透水,至少7人被困井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人民日报这篇时评标题,就显得特别振聋发聩。

是的,是到讨论生命与发展的优先排序的时候了。

这是因为,生命权利与发展的冲突,已经太多,由此引爆的生命悲剧,也实在让人应接不暇。

矿难,血拆,火灾,泥石流,石化爆炸,工业污染……几乎每天都有突发灾难,几乎每天都有同胞遇难,仿佛一场连绵不绝的冷战争,不知伊于胡底。

所有这一切,据说都是发展的代价。

发展是硬道理,往往被曲解为一切为发展让路,包括生命。

正是出于这样的曲解,怎样的灾难,怎样的悲剧,都不能打动某些人的铁石心肠,发展往往蜕变成排他性的发展,不顾一切的发展,亦即冷酷的发展。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理念,被广泛沿用到和平发展时期,成为某些人的主导思维。

所以业主自焚的熊熊大火无法动摇他们强拆的决心,他们会镇定地指挥强拆队伍继续推进;所以在业主因强拆不幸遇难之后,他们可以毫无愧疚地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所以当宜黄血拆震惊中外之时,宜黄部分官员竟会有着迥异于舆论的判断,不是同情死伤累累的钟家,而是同情仅仅被免职的宜黄主官。

那些主张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主张发展可以不计代价的人,相信也并不愿见到悲剧的发生,相信也曾阻止悲剧的发生。

不愿死人,人同此心,他们不会例外,这毋庸置疑。

但更毋庸置疑的是,他们不愿见到悲剧的发生,但也不怕悲剧发生。

他们不愿死人,但也不怕死人。

所以,尽管他们也曾阻止悲剧,但他们没有尽到全力,不肯望自焚而止步,不肯望跳楼而止步。

发展,就这样往往成了嗜血图腾,而凌驾于生命权利之上。

不怕死人,这正是导致一切生命悲剧的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