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087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docx

广西南宁二中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

广西南宁二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12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请考生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否则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蹊跷(qiāo)炮制(páo)纵横捭阖(bǎi)面面相觑(qù)

B.女红(gōng)惭怍(zà)同仇敌忾(kài)戛然而止(jiá)

C.祛除(qù)撰稿(zhuàn)鞭辟入里(pì )苦心孤诣(yì)

D.碑帖(tiè)谄媚(chǎn)枭勇善战(xiāo)冥思苦想(míng)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近,美国向伊朗施加压力,企图     伊朗放弃其核努力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

全面核查。

②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体     真相滞后,少数商

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从。

③     充分正视,积极应对,中国出版产业必然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应该成为文化

信息产业中的一大亮点。

A.促使  披露  只有/而且   B.迫使  透露  只有/而且

C.促使  透露  只要/并且   D.迫使  披露  只要/并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现在的青年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过分强调自我独立性,不懂因人成事的道理,普遍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

B.所有涉外人员在对外活动中均应提高警惕,严守国家秘密,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和外事规章制度,不得各行其是。

C.考场上作文,时间紧,任务重,致使许多考生写成了“凤头”“猪肚”之后,寥寥几句结了尾,成了狗尾续貂,甚为可惜。

D.著名作家铁凝今天来到我校作报告,大家知道她是我们河北人,所以反响格外强烈。

报告中掌声不断,瓦釜雷鸣,好不热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在今后10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

B.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提出,现阶段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是扩大中等收人人群比重,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新分配格局。

C.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D.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省科技部门到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

叶廷芳

我们的木构建筑——这里指达到辉煌程度的木构建筑——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可谓“两千年一贯制”。

而欧洲人的石构建筑,仅自古希腊罗马起,其风格上的更新换代至少在一打以上。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总爱向前人看齐:

以前人的水平为坐标,一味以前人的成就为荣耀,为自满。

而欧洲人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都不满足,敢于向前人挑战,设法超越他们。

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个着重在前人基础上渐进发展,少有革新;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向前跨越。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门和审美的载体,它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因为人的审美意识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19世纪下半叶起,从世界范围看,由于新的建筑学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的诞生,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

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也已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面临着蜕变。

近代西方思潮作为强势文化迅猛地涌入我国,这意味着客观形势已不允许中国建筑从自己的娘胎里孕育出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我们一边招架,一边接受;来不及细嚼,难免囫囵吞枣。

整个20世纪我们在总体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既没有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也没有在世界新思潮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地位。

到世纪末一看缺少自己的东西,没有进行必要的反思,马上又求助于老祖宗,把前人留下的那些遗产,即把“大屋顶”风格当作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到处用钢筋水泥搞复古。

传统是必须继承的,怎么能割断历史的延续性呢?

但是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物质条件很简单、相关的理论很缺乏的条件下,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我们今天在更优越的条件下,还只知去重复它们,那确实是太“没有出息”了!

任何民族只有重视今天的创造才有利于推动历史的发展。

另外,罗马人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有了《十建筑书》,不仅对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作了详尽的记载,而且作了理论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建筑理论著作。

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四书》等对欧洲建筑理论作了认真而详尽的梳理和阐发,对尔后的欧美建筑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比之下,作为木构建筑水平最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我们在这方面的建树就要逊色得多。

直到汉代我们才有了一部《考工记》,还属于政策、法规一类。

之后过了上千年,到五代至北宋才有了一部《木经》,之后元代的《经世大典》《梓人遗制》,又多半失传。

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只着重在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记述,理论升华和探索仍较缺乏。

(节选自2006年6月9日《光明日报》)

5.下列对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习惯于向前人看齐,而不习惯于超越前人。

B.建筑理论总结和理论建设的滞后性,制约着我们建筑的发展。

C.20世纪我们的建筑由于客观形势的制约,在总体上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

D.创造意识淡薄,鲜见图变求新的极具影响力的建筑作品,这需要我们认真深刻反省。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屋顶”风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

B.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C.“继承传统”其实是对前人的形式和风格的模仿和重复。

D.作为我们的民族遗产,扎扎实实地搞好木构建筑是无可厚非的。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建筑文化心态上,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模仿前人,而不善于探讨未知。

B.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仍是我国建筑遗产的精华。

C.我们的相当多的建筑师都在试图摆脱“工匠心态”的束缚,力图在建筑理论方面有所建树。

D.热衷于“重修圆明园”的呼声,其实就是承袭思维的一种极端表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元晖,字景袭。

少沉敏,颇涉文史。

宣武即位,为给事黄门侍郎。

初,孝文迁洛,旧贵皆难移,时欲和众情,遂许冬则居南,夏便居北。

宣武颇惑于左右之言,外人遂有还北之闻,至乃牖卖田宅,不安其居。

晖乃请间言事,具奏所闻,曰:

“先皇移都,以百姓恋土,故发冬夏二居之诏,权宁物意耳。

乃是当时之言,实非先皇深意。

且比来迁人,安居岁久,公私计立,无复还情。

伏愿陛下终高祖既定之业,勿信邪臣不然之说。

”帝纳之。

再迁侍中,领右卫将军,虽无补益,深被亲宠。

凡在禁中要密之事,晖别奉旨,藏之于柜,唯晖入乃开,其余侍中、黄门莫有知者。

时侍中卢农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

“饿彪将军,饥鹰侍中”。

迁吏部尚书。

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二千匹,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有差,天下号曰市曹。

出为冀州刺史。

下州之日,连车载物,发信都至汤阴间,首尾相属,道路不断。

其聚敛无极,百姓患之。

明帝初,征拜尚书左仆射,诏摄吏部选事。

晖上书论政要。

其一曰:

御史之职,务使得贤。

必得其人,不拘阶秩,久于其事,责其成功。

其二曰:

安人宁边,观时而动。

顷来边将亡远大之略,贪万一之功,斯乃庸人所为,锐于奸利之所致也。

愚谓数年以来,唯宜静边,以息召役,安人劝农,惠此中夏(中原)。

请严敕边将,自今有戍贼求内附者,不听辄遣援接,皆须表闻。

违者虽有功,请以违诏书论。

其三曰:

国之资储,唯籍河北。

饥馑积年,户口逃散,生长奸诈,因生隐藏,出缩老小,妄注死失,收人租调,割入于己。

人困于下,官损于上。

自非更主权制,善加检括,损耗之来,方在未已。

请求其议,明宣条格。

帝纳之。

  晖雅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迄于晋,几十四代。

晖疾笃,表上之。

卒,谥曰文宪。

(节选自《北史》)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伏愿陛下终高祖既定之业终:

终结

B.首尾相属,道路不断属:

隶属

C.久于其事,责其成功责:

责备

D.国之资储,唯籍河北籍:

依靠

8.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请以违诏书论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安人宁边,观时而动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宣武颇惑于左右之言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遂许冬则居南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4,6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给事黄门侍郎时,元晖极力劝阻宣武帝,叫他不要将都城迁回北边,不要相信奸臣的胡说。

B.任吏部尚书时,元晖卖官鬻爵,官大价高,而且他无休无止地聚敛财物,使百姓不得安宁。

C.元晖上书朝廷,主张不拘限于官阶品秩让贤臣担任御史的职务,并可让他们长期任职,宣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针对地方上利用各种奸诈方法收敛百姓的租税归入私囊的现象,元晖主张设立规定,严加检查控制。

2,4,6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顷来边将亡远大之略,贪万一之功,斯乃庸人所为。

(2)唯宜静边,以息召役,安人劝农,惠此中夏。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谢亭送别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许浑刘长卿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诗都写到“水流”,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对“水流”的感受。

答: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分析它们在写景抒情上的相同之处。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水至清则无鱼,。

(班固《汉书》)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

(李白《行路难》)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

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

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

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

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

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

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

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

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

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

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

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

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

“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

由此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

“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

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

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

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4.文章开头三段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

(4分)

答:

15.

(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

(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答:

(1)                                        

(2)                                            

16.

(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

(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

(6分)

答:

(1)                                        

(2)                                            

17.

(1)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6分)

答:

(1)                                        

(2)                                            

六、(15分)

1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个字)(4分)

商业电影,是当今流行的“快餐文化”的一种形式。

听通俗歌曲、玩电子游戏、看美国大片、网上谈情说爱等都成了快餐文化的“经典”。

快餐文化充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它对于面临工作压力和个人空间日益狭小的现代人,有缓解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作用。

虚拟的江湖恩怨和匪夷所思的打斗场面,着实让处在生存压力下的现代人放松了一把。

但是,快餐文化的文化含量稀薄,蓄意炒作、相互复制是其特征。

粗糙低俗的快餐文化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引起的“精种沙化”已经显现:

形形色色的文化赝品,大面积地侵占了我们的精神领域,把我们的精神文化空间堵塞得水泄不通,“繁华的荒芜”成为现代人的精神病根。

人们在接受快餐文化的同时,逐渐失去了高雅的品位,导致价值取向的迷失。

19.根据下面情境拟写两则临别赠言。

(6分)

高考一结束,高三

(2)班的同学就相聚一堂,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毕业晚会。

晚会上仅“互赠留言”一项就持续了近两个小时,老师和同学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美好的心愿、真挚的情感。

要求:

①要符合设置的情景;②语言要得体,而且含蓄,值得品味;③要简洁,每则不超过60字;④至少要用一种修辞手法。

(1)写给对自己健康成长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位老师,借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激。

(2)写给与自己闹过矛盾却仍相处融洽的同学,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美好心愿。

20.奥运艺术研究中心的设计人员选用了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青花蓝、国槐绿等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专用色彩,他们的设计理念之一是:

体现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华夏文化底蕴,凸现生机勃勃的国家形象。

请参考下面的示例,从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中选择一种色彩,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以上设计理念的。

(不超过60字)(5分)

[示例]

青花蓝温润而典雅的“青花蓝”,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中极具代表的色彩,表现了淳朴敦厚的民俗民风,洋溢着宁静祥和的气息。

国槐绿充满生机的“国槐绿”,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寄寓着华夏儿女珍视家园,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表达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虹看到弧形的桥,对它说:

“我的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久。

”石桥回答:

“你那样美,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请以“短暂与长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B怍读zuò;C祛读qū;D枭勇善战:

骁勇善战)

2,4,6

2.D促使:

推动使达到一定目的。

迫使:

用强力或压力使(做某事);披露:

发表、公布、表露之意。

而透露则是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第③句中有“必能”一词,可知这里是充分条件。

故应填“只要”。

综合上述分析,只有D为正确选项。

3.BA:

因人成事:

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一般指借别人的光来成就事情。

B、各行其是:

各人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一套去做。

指思想不统一,行动不一致。

C:

狗尾续貂: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D:

瓦釜雷鸣:

比喻无才无德的人占据高位,烜赫一时。

4.B(A“不采取紧急行动”赘余;C“养成”与“敬业奉献精神”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应在“喂猪”后加“的经验”。

5.C(文不对题。

C项谈的是中国目前建筑的形状,而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

6.A(B项“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错;C项“继承传统”不仅仅是“模仿和重复”;D项文中无此意)

7.C(根据文意推断不出有人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8.D(A终:

完成B属:

连接C:

要求)

9.A(以:

介词,“按照”/介词;用。

B而:

连词,表承接;C于:

介词,被;D则:

就,表承接;)

10.B(“无休止地聚敛财物,使得百姓忧虑不安”应是“出任冀州刺史”时)

11.(10分)

(1)近来边境守将没有宏图大略,只是贪图一点点的(侥幸的)利益,这是庸人的作法。

(5分,重点词语“亡”“万一”“斯乃”各1分,句意2分)

(2)只应使边境保持安宁,以停止征发兵役,安定民心,劝勉百姓从事农桑,使中原地区受惠。

(5分,重点词语“静”“息”“惠”各1分,句意2分)

附译文:

元晖字景袭,是北魏宗室。

自小深沉敏锐,多涉猎文史。

宣武帝元恪即位,他出任给事黄门侍郎。

起初,孝文帝迁都洛阳,旧臣权贵都不愿迁徙,当时想要平和诸人的抵触情绪,于是允许他们冬天在南边居住,夏天再回北边居住。

宣武帝被左右近臣迁回北方的意见所迷惑,因此,外面人就有了将都城迁回北边的传说,甚至有人出卖田宅,不安心居住。

于是元晖请求单独见宣武帝谈论政事,他把所听到的都奏报给宣武帝,说:

“先帝迁都,由于百姓怀恋故土,因此发布冬夏居于两地的诏令,以暂时安定百姓的情绪。

这是出于当时情况而说的,实在不是先帝的本意。

而且近来迁到洛阳的人,安居时间已久,公私事业都已建立起来,不再有返回的想法。

我愿陛下能完成先帝已确定下来的事业,不要相信邪臣不合情理的胡说。

”宣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他又迁任侍中,领右卫将军。

虽然他在职没有多少补益,但深受宣武帝宠信。

凡在宫禁中机要秘密的事情,元晖另外奉旨,收藏在柜中,只有无晖进来才打开,其余的侍中、给事黄门侍郎都不知道。

侍中卢昶也受到宣武帝的思宠,因此,当时人称他们为“饿彪将军,饥鹰侍中”。

他迁任吏部尚书,大收贿赂,任用官员,都有定价,大郡二千匹,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的价钱各有不同,因此,天下人将吏部称为市曹。

元晖出任冀州刺史,到冀州赴任时,动用大批车辆装载物品,从信都到汤阴之间的道路上,他的车辆首尾相接,络绎不绝。

他没有休止地聚敛财物,使得百姓忧虑不安。

明帝初,征召他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又下诏让他掌管吏部选用官吏事务。

元晖上书论政要:

第一点说:

“御史的职务,一定要让贤臣担任。

如果才干合宜,不必拘限于官阶品秩,可让他长期担任此职,以求能作出成效。

”第二点说:

“安定民心,使边境宁静,要观察时势而动。

近来边境守将没有宏图大略,只是贪图一点点小的利益,这只是庸人的作法,是只看重虏掠的利益而引起的。

臣认为数年以来,只宜于使边境保持安宁,以停止征发兵役,安定民心,劝课农桑,使中原地区富庶起来。

请陛下严厉敕告边防将领,自今以后,有敌方边戍贼人请求内附者,不许擅自派军去接应,都必须上表奏报朝廷。

违反者虽有功劳,请按违抗诏书论罪。

”第三点说:

“国家的资源储备,只依靠黄河以北。

但饥荒连年,户口逃散,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