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205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x

历史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选修)

命题人:

黄静

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5题75分)

1.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同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史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3.如右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

这一体制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

D.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4.有学者对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作了如下评价:

“(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

”该项措施应为

A.颁布解负令B.发展工商业C.建立陪审法庭D.财产等级制

5.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6.《罗马法原论》:

“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B.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注意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D.蕴含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7.下表据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编制。

据该表分析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时间

结果

1832年以前

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多数是贵族

1832年

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1872年

施行秘密投票

1884年

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1918年

男子21岁,女子30岁获得选举权

1928年

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除精神病人、国王、正在服刑的犯人)

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B.民主进程呈现渐进性

C.实现了选举权利平等D.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8.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

“现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

”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利于国家稳固        B.分权制衡,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C.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D.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9.某同学的论文把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1787年宪法、设计德国政治管理模式的俾斯麦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扩展B.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C.西方政党政治的演变D.走向世界的英国政治模式

10.有学者评价全体选民选举出来的德国下院(德意志帝国议会)时说:

“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B.德国民主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德意志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D.德意志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11.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12.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说“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

”邹容在《革命军》中说“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

”两者都主张

A.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国B.反对满清贵族的封建统治

C.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D.实现主权在民原则

13.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14.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

C.夷匪战争D.通商战争

15.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16.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

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17.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

这个表明孙中山

A.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B.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

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18.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②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A.分清敌我与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B.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

C.该学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D.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

20.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因为“南方谈话”

A.深刻回答了束缚人们的思想的重大问题

B.进一步阐述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议的理论

D.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1.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

词“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

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22.2012年6月16日,中国“神舟9号”飞船顺利升空,并在18日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

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进步。

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A.原子弹爆炸B.“东方红一号”C.“天宫一号”D.“神舟5号”

23.“我们在画中看到的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充满了空气感。

他们的创作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以瞬间现象取代之。

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

”下列作品与材料反映的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B.《拾穗者》    C.《日出•印象》D.《格尔尼卡》

24.张老师上课时用PPT展示了一张表格,要求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这两种文学艺术流派的理解,分别列举出一部代表作品。

同学们给出的四个答案中正确的是

文学艺术流派

 

 

特点

1.偏重主观、表现

2.偏重内心,向自我心理世界探求,揭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1.偏重客观、再现

2.偏重向外,向感性世界开掘,描绘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剧烈的斗争

A.《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          B.《百年孤独》、《人间喜剧》

C.《巴黎圣母院》、《百年孤独》          D.《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

25.有人评价某一剧作时说:

“看了这些戏,我们都感到好笑,忍俊不禁,但在笑声中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与寂寞。

尽管剧情虚妄,台词荒唐,我们不难发现剧中人有些方面跟我们十分相似,而剧中的荒诞现象正是我们不合情理的生活现实的极度夸张。

”对这一剧作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①剧情虽荒诞不经,但寓意深远②体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

③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处境的焦虑④现实与传统相互冲突驱使下的精神探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国俗淳厚,非有庶事之繁,惟以万户统军旅,以断事官治政刑,任用者不过一二亲贵重臣耳。

……幅员际天,机务日繁,相天下重地,立行省而分治焉。

若稽古制,魏、晋有行台,齐、隋所管置外州称行台尚书省,唐以诸道事繁,准齐分置。

分行省,其遗制也。

——《元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这方面远不如汉唐地方大员;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所收取的财赋行省必须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悬殊比例规定,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

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元史·地理志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代统治者实施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代行省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的影响。

(3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

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

各部院文武大臣:

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清·梁章钜《枢垣记略·训谕》

材料二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

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

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

它不仅从

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三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

从世界各国的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

——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

(1)据材料一,简析

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说明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雅

典国家事务管理中体现的民主性特征。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质,例举近代西方“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史实一例。

(4分)

 

28.(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

……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3分)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

(3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

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哪些贡献?

(3分)

 

29.(12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

“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4分)

高二历史(选修)答案

DDDABABABBABDADACBDADBCAD

 

26.

(1)原有的万户、断事官等制度的落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事务繁杂,急需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借鉴历代地方统治的经验,继承汉族地方官制。

(3分)

(2)在人事权方面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财政方面;70%赋税收归中央;军事上,权利掌握在枢密院;在行省划分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有利于防止地方利用山川行便形成割据。

(4分)

(3)影响:

促进蒙古部落统治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转变;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3分三点即可)

 

27.

(1)目的:

限制军机处权力,明确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2分)

价值:

证明了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的工具,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2分)

(2)特征:

公民大会;抽签选举(代表制);轮番而治;集体领导;议会制。

(4分,每点1分)

(3)实质:

资产阶级通过控制议会掌握立法权,并以此制约行政权,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

(2分)

例举:

德国是君主立宪制,但皇帝掌握国家大权,议会权力很小,国家权力中心在皇帝,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2分)

 

28.答案:

(1)问题: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

(3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

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分)

(2)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步骤: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前景: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分)

(3)起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贡献:

提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

明了正确方向。

(其他言之成理也可)(3分)

 

29.

(1)特点:

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

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5分)

(2)危害: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分)

(3)说明:

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