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474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包钢四中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1.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

该表反映出

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

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可知,诸侯国数量、战争爆发的频率和次数都在减少,没有战争的年份也逐年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平发展不是时代主流,B项错误;材料没有富国强兵和战争规模扩大的信息,CD项错误。

2.唐代关中的兵力最集中,设置有折冲府261个,拥兵26万,约占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而在其他地区,折冲府的设置稀疏得多,有些州县则根本不设。

府兵的调遣权力由尚书省兵部掌握,调兵须有皇帝敕书和兵部符契。

这种部署有助于

A.加强中央集权B.维护边疆安全

C.镇压农民起义D.防范外敌入侵

『答案』A

『解析』

折冲府设置重内轻外,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项A正确;边疆地区折冲府设置较少,因此选项B排除;府兵制是初唐军制,当时社会矛盾不突出,因此选项C排除;边疆设置数量少,因此其主要目的不是防范外敌,排除D。

3.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

材料反映了

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B.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

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答案』C

『解析』

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政府税收大部分收入来自商业,这些措施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C正确;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说法绝对,不符合事实,A错误;古代封建社会整体上一直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错误;材料中的“利农重商”的思想的盛行,并不是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D错误。

4.明清时期,山东柳子戏传到苏州,旅居北京的文人吴长元留下“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的诗句;产生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曾因魏长生的到来,在扬州出现“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的热潮。

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政府的文化政策较为宽松

B.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C.北方士大夫文化品味更高

D.儒家思想借戏曲艺术传播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州、扬州人民可以熟知来自山东、陕西地区的民谣,结合所学,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大运河地位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故选择B选项;明清时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达到顶峰,文化政策日益严格,故排除A选项;材料主旨是运河发达促进文化交流,不能说明北方士大夫的品味更高,故排除C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传播,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需了解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等等。

5.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

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

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这一变化说明

A.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知,引起中国出口商品变化的原因在于受到了西方商品输出的影响,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显示中国茶叶的衰落是因为受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同类商品的竞争,而不是因为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排除A;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从茶叶转变为大豆这一情形并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的解体,故也无法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明显,排除BD。

『点睛』本题解读的关键是材料中“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的描述,学生据此明确变化的原因即可作出判断。

6.当京师同文馆拟开设天文、算学馆并聘洋人教习西方科学时,便遭到守旧者的强烈反对,将引进西方科学上升到“用夷变夏”的高度,“中体西用”说提供了可以抵御顽固派攻击的一种解说。

据此可知,“中体西用”

A.反映了当时知识界的普遍共识B.限制了洋务运动的演进和深化

C.有助于西方启蒙思想广泛传播D.有利于打破传统文化心理障碍

『答案』D

『解析』

中体西用化解了顽固派认为学习西方科技是“用夷变夏”

论调,由此可知,中体西用有利于打破传统文化心理障碍,选项D正确;顽固派的存在说明“共识”错误,排除A;中体西用促进了洋务运动深化,排除B;洋务运动学习器物,而非思想,排除C。

7.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中说:

“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表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

”这一观点反映出

A.历史事件的普遍联系性B.历史认识的主观局限

C.领袖人物的主观能动性D.历史叙述的客观依据

『答案』A

『解析』

李大钊将俄国发生的革命视为世界革命的显兆,体现了历史事件的普遍联系性,选项A正确;选项B对材料解读错误,排除;材料只体现了李大钊的主张,未体现出能动性,排除C;材料只是李大钊的推测,未提供客观依据,排除D。

8.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

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

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

”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

A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

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

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并结合所学,1953年中国开启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国家工业、生产力分布做出了规划,提高人民素质,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人才条件,故选择B选项;1978年,中国的扫盲教育基本完成,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选项;1995年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故排除C选项;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按照当时中国国情提出的,没有完全效仿苏联,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及为发展工业的一系列措施。

9.在雅典,代表国家权力、公民集体的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对于公民个人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为了城邦的利益,由民众投票就可以将一个人流放——而这种流放在很多人看来其严厉程度甚至超过死刑。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国家一切权力都属于城邦居民B.民主运作程序保证了司法公正

C.法制的精神是城邦(国家)至上D.法律源于民意且不得悖于民意

『答案』C

『解析』

在城邦利益面前,雅典城邦忽视个体利益,代表国家权力、公民集体的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忽视个体利益以及流放的惩处措施,都体现了法制的精神是城邦(国家)至上,选项C正确;城邦权力属于公民,排除A;材料未体现出民主运作的程序,排除B;法律维系城邦利益,因此选项D排除。

10.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为了令画作更传神,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以了解人体结构;画家乔托则运用解剖、明暗和透视法等科学手段作画。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探索精神

A.挣脱了中世纪的愚昧迷信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受到近代医学发展的启迪D.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启蒙精神

『答案』B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为了令画作更传神,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以了解人体结构;画家乔托则运用解剖、明暗和透视法等科学手段作画”表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探索精神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故B正确;选项A过于绝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中世纪的愚昧,故排除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探索精神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选项C因果关系倒置,故排除;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故排除D。

11.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大量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经济发达的英格兰各地的工业城市,1801年至1845年,英格兰的爱尔兰移民从几万人迅速增长到一百多万人。

这反映了

A.移民潮促进了英国农业近代化

B.爱尔兰圈地运动导致农业破产

C.英国的工业化改变了社会结构

D.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大量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经济发达的英格兰各地的工业城市”并结合所学,当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开始改变,故选择C选项;材料并不是说明农业近代化,故排除A选项;材料主旨并不是侧重于圈地运动的影响,故排除B选项;材料重点是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并不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工业革命,故排除D选项。

12.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

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

这种模式的出现

A.重新建构了欧洲的历史B.有效推动了欧盟的建立

C.有助于实现世界的和平D.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答案』D

『解析』

“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种模式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的程度逐步加深,选项D正确;编纂历史教科书不属于重构历史,排除A;欧盟建立时间是1993年,排除B;德法教科书内容是欧洲,而非世界,排除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驿站相当于现代的车站,和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火车站一样,都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职能。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驿站相当于现代的交通服务区。

隋唐时期邮驿事业发达,驿站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物品运输等。

宋代实行“驿”“递”分立,邮件文书传递和接待过往官员的职能完全分开。

明太祖对官员的转驿特权有严格限制,严格规定接送范围,不符合条件者不得“拉自乘驿传船马”。

清代驿站制度完备,管理严密,严禁驰驿人员骚扰驿站,提高通信效率,扩展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邮驿。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材料二1830年铁路工业开始启动之后,一批称得上“蒸汽殿堂”的火车站拔地而起。

全世界范围内兴建了上千座火车站。

美国的火车站普遍建于城市中心,位于社区中心的车站挤满了“退休绅士、各类闲人、高谈阔论的演说家和哲学家”。

在欧洲,虽然在城市中心修建火车站的计划遭到反对,但古老的约克镇也不得不自破城墙迎接“铁马”。

科隆火车站也与历史悠久的大教堂毗邻,即便有的火车站没能建在中心城区,在它周围也会很快形成一片崭新的重要城市区块。

——摘编自沃尔玛尔《技术、资本、战略的200年铁路史》

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从根本上改善铁路服务和国家基础设施的全新铁路网计划蓄势待发。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中国开始建设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全球最大高铁网络。

在政府颁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中国将建设四横四纵的国家级高速铁路网络。

——摘编自沃尔玛尔《技术、资本、战略的200年铁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到明清时期驿站的变化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邮驿制度相比,指出近代西方火车站在职能上具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致力于构建高铁网络的目的。

『答案』

(1)变化:

①由不完备到完备;②由驿递不分到驿递分立;③由管理庞杂到严格管理,并形成制度。

作用:

促进了古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信息传递;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2)职能特点:

①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枢;②成为交通枢纽;③服务于普通民众。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工业革命的推动;③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

(3)改善铁路基础设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密切东中西部经济联系,促进西部经济开发。

『解析』

(1)变化:

根据材料“隋唐时期邮驿事业发达”“清代驿站制度完备”可知,驿站发展由不完备到完备;根据材料“驿站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物品运输等。

宋代实行“驿”“递”分立”可知,驿站发展由驿递不分到驿递分立;根据材料“清代驿站制度完备,管理严密”可知,与隋唐驿站相比,驿站管理呈现了由庞杂到严格管理,并形成制度。

作用: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驿站相当于现代的交通服务区”可知,驿站促进了古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驿站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物品运输等”可知,驿站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信息传递;根据材料“严禁驰驿人员骚扰驿站,提高通信效率,扩展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邮驿”可知,驿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2)职能特点:

根据材料“美国的火车站普遍建于城市中心,位于社区中心的车站挤满了‘退休绅士、各类闲人、高谈阔论的演说家和哲学家’”可知,火车站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枢;②成为交通枢纽;③服务于普通民众。

原因:

根据材料“1830年铁路工业开始启动之后,一批称得上‘蒸汽殿堂’的火车站拔地而起”可知,火车站的出现得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从政治角度看,火车站的职能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影响。

(3)目的:

根据材料“从根本上改善铁路服务和国家基础设施的全新铁路网计划蓄势待发”可知,高铁网络的目的是改善铁路基础设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中国将建设四横四纵的国家级高速铁路网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铁网络密切东中西部经济联系,促进西部经济开发。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下表所示。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阐述:

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进步国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奋起抗争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兴起了启迪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洋务运动中加以实践;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以实业救国、变法图强和民主共和为旗号掀起了救亡国存的新高潮。

这些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同时又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所以说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示例二: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阐述:

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变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矛盾的更替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上升,中共总结经验教训,在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伴随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双方作出调整,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也反映出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所以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型。

材料中给出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可以看出中国近代过程中体现出的是侵略与反抗并存,中国人民在苦难中不断探索,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方面逐渐实现近代化。

若选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两句来进行说明的话,可以从救亡、启蒙主题出发,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变化角度、近代化方面、思想文化变革角度、民族资本主义崛起角度等进行分析。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延续下来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但考虑到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六年不改”的决定,给西藏上层主动进行改革留出了时间。

然而,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国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挑起了全面武装叛乱。

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西藏人民迅速平定了叛乱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

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和剥削,解放百万农奴和奴隶。

解散了旧政权及其所属的军队、法庭和监狱,废止了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

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参与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没有参与叛乱的农奴主土地和多余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

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后,翻身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摘编自《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

(1)根据材料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特点:

改革与平叛相结合;对农奴主的土地与生产资料区别对待,没收与赎买相结合;政治、经济、宗教全方位改革。

(2)意义:

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广大农奴和奴隶得到了土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政教分离,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推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平等团结;抵制了境外反华势力和分裂势力,保障了祖国统一。

『解析』

(1)特点:

根据材料“府领导西藏人民迅速平定了叛乱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没收参与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对没有参与叛乱的农奴主土地和多余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等可从土地改革角度、宗教管理角度、政治变革角度进行概括。

(2)意义:

根据材料“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

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并结合所学,西藏民主改革的意义可从人民主权角度、生产力发展角度、社会稳定角度、民族融合角度、国家统一角度、宗教稳定角度等进行分析。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说:

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禄,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

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不明乎此,而侮夺人之君,常多于三代之下矣。

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行代耕之义,因此,君与臣“一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顾炎武的学生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说:

『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

出必载书数簏自随,旅店少休,披寻检讨,曾无倦色。

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政治思想观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分析顾炎武治学思想的特点。

『答案』

(1)观点:

突破了君尊臣卑、君贵民贱的传统观念,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君臣平等的思想。

背景:

封建社会的没落,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明代后期理学僵化,八股取士进入死胡同,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空前尖锐。

(2)特点:

一是注重实地的考察,一是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

『解析』

(1)观点:

根据材料“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可知,顾炎武的思想突破了君尊臣卑、君贵民贱的传统观念。

根据材料“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行代耕之义,因此,君与臣‘一也’”可知,顾炎武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君臣平等的思想。

背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封建社会

没落,君主专制的强化;在经济方面,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从思想方面看,明代后期理学僵化,八股取士进入死胡同,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从社会矛盾看,明清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空前尖锐。

(2)特点:

根据材料“足迹半天下”、“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可知,顾炎武治学注重实地的考察,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